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持性血液透析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旁腺增生超声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
1
作者 徐蓉 田慧 +1 位作者 吴迎春 吕康泰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0期16-22,共7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患者甲状旁腺增生超声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3年2月维持性血液透析SHPT 190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程度SHPT患者超声特征,分析超声对SHPT患者甲状旁腺增生的诊...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患者甲状旁腺增生超声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3年2月维持性血液透析SHPT 190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程度SHPT患者超声特征,分析超声对SHPT患者甲状旁腺增生的诊断效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超声误诊的相关影响因素。再根据甲状旁腺是否增生分为增生组(n=127)和对照组(n=63),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HPT患者甲状旁腺增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析不同方法对甲状旁腺增生的诊断效能。结果随SHPT严重程度的加重,多枚增生、低回声、结节形态不规则、结节血供丰富、内部回声不均匀、出现钙化的比例也随之升高。超声检查甲状旁腺增生的敏感度为0.881,特异度为0.657,误诊率为34.29%,漏诊率为11.86%。结节最大径、结节形态及结节血供均为超声误诊SHPT患者甲状旁腺增生的影响因素(P<0.05)。透析时间、碱性磷酸酶、血磷及甲状旁腺素水平是影响SHPT患者甲状旁腺增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超声检查、Logistic回归模型及联合诊断甲状旁腺增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3、0.754、0.889,其中联合诊断最高,并且准确性(0.840)和约登指数(0.679)均高于其他方法。结论随着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SHPT严重程度的加重,甲状旁腺形态结构改变越发显著,超声检查甲状旁腺增生误诊率较高,结节形态、结节最大径及结节血供对超声检查诊断结果具有显著影响。超声联合Logistic回归模型诊断SHPT患者甲状旁腺增生,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继发性 甲状旁腺素 超声检查 误诊 增生 危险因素 诊断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RFA对肝癌的长期疗效及远期免疫功能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晨 张琼 +1 位作者 王蔚蔚 李海歌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7年第6期816-818,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RFA对肝癌的长期疗效及远期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3例肝癌患者,随机分RFA组及TACE组。对比两组术前1 d、术后2周、术后4周的CD3^+、CD4^+、CD8^+、CD4^+/CD8^+值;对比两组术后1个月、术...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RFA对肝癌的长期疗效及远期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3例肝癌患者,随机分RFA组及TACE组。对比两组术前1 d、术后2周、术后4周的CD3^+、CD4^+、CD8^+、CD4^+/CD8^+值;对比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的疗效。结果 TACE组术前1 d、术后2周、术后4周的CD3^+、CD4^+、CD8^+、CD4^+/CD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FA组术前1 d、术后2周、术后4周的CD3^+、CD4^+、CD8^+、CD4^+/CD8^+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4周,RFA组的CD3^+、CD4^+、CD8^+、CD4^+/CD8^+明显高于TACE组(P<0.05)。两组术后1个月的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年、2年RFA组疗效均优于TACE组(P<0.05。结论相较于TACE疗法,超声引导下RFA治疗可显著改善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肝癌患者的长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RFA TACE 肝癌 长期疗效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超声在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3
作者 袁源 王蔚蔚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5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在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CMT)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超声观测46例CMT婴幼儿胸锁乳突肌声像图特征并分型,超声随访评估患儿做被动伸展运动治疗的效果。结果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型18例,弥漫型28例;肌肉纤维化Ⅰ型18例,Ⅱ型23... 目的探讨超声在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CMT)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超声观测46例CMT婴幼儿胸锁乳突肌声像图特征并分型,超声随访评估患儿做被动伸展运动治疗的效果。结果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型18例,弥漫型28例;肌肉纤维化Ⅰ型18例,Ⅱ型23例,Ⅲ型5例。治愈44例(95%),2例未治愈者为幼儿,超声显示其肌肉病变弥漫型且纤维化严重(Ⅲ型)。结论超声对婴幼儿CMT具有能早期诊断、准确、安全和易操作的优点,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观察疗效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先天性肌性斜颈 婴幼儿
下载PDF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徐静 陈晨 吕康泰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年第22期100-103,共4页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以便为临床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性质的诊断提供依据,使患者尽早采取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182例乳...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以便为临床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性质的诊断提供依据,使患者尽早采取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182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根据是否发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分为未转移组(81例)和转移组(101例)。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结果及诊断价值;比较转移组与未转移组患者腋窝淋巴结血流分布、血流信号分级情况及超声声像特征。结果182例乳腺癌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其中腋窝淋巴结转移101例,未转移81例;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腋窝淋巴结转移102例,未转移80例,其中93例为真实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诊断的特异度为88.89%(72/81),灵敏度为92.08%(93/101),准确度为90.66%(165/182)。转移组腋窝淋巴结血流分布为周边型、血流信号分级3级、淋巴结长短径之比>2、淋巴结皮质向心性增厚、淋巴结内钙化灶、淋巴结边界模糊不清、回声不均匀、毛刺征的患者占比及腋窝淋巴结处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未转移组,腋窝淋巴结血流分布门型、血流信号分级0~1级、2级的患者占比均显著低于未转移组(均P<0.05);两组腋窝淋巴结血流分布分散型、混合型的患者占比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较高,且腋窝转移性淋巴结血流丰富,多数表现为周边型,恶性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 血流分布 血流信号分级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研究
5
作者 徐静 彭娟 吕康泰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1年第28期104-106,共3页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2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孕产妇,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后采用相对应的治疗方案,观察其结果。结果52例孕产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27例(51.9...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2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孕产妇,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后采用相对应的治疗方案,观察其结果。结果52例孕产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27例(51.92%)。下肢深静脉血栓孕产妇血管内膜异常、管内回声异常及瓣膜功能不全表现占比均显著高于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孕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孕产妇股浅静脉、内侧腓肠静脉、双侧股总静脉及腘静脉管径均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产妇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术中冷冻消融在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彬 杨晓俊 +4 位作者 顾玉青 杨桂元 吴迎春 李亚男 钱祝银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89-694,共6页
目的:分析评估术中冷冻消融技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胰腺中心收治的30例接受术中冷冻消融治疗的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总结手术方法,... 目的:分析评估术中冷冻消融技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胰腺中心收治的30例接受术中冷冻消融治疗的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总结手术方法,对照分析手术前后肿瘤指标、影像学表现、免疫指标及疼痛评分等参数,统计围手术期并发症率,评估该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肿瘤平均大小(4.62±1.49)cm,均为局部进展期胰腺癌(AJCC标准Ⅱb期4例,Ⅲ期26例),平均手术时间(124.0±21.8)min;术后发生胰瘘8例(26.7%),其中A级瘘7例,B级瘘1例,发生胃排空延迟7例(23.3%);术后2周监测CA19-9水平持续下降(P <0.05),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1),血清免疫学指标在术后1周上升达到峰值(P <0.01),术后2周回落,术后复查CT显示肿瘤体积有所减小。结论:术中冷冻消融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安全有效,症状缓解率较高,进一步将冷冻消融的手术策略规范化,可使胰腺癌的局部消融治疗更精准,风险最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冷冻消融 氩氦刀 局部进展期胰腺癌 冷冻免疫
下载PDF
术中冷冻消融和冷热复合消融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钱祝银 张彬 +3 位作者 陈奕秋 吴迎春 顾玉青 朱一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03-1207,共5页
目的:比较术中冷冻消融(intraoperative cryoablation therapy,IOCT)和冷热复合消融(intraoperative combined cryoablation and hyperthermia,ICCH)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胰腺中心收治的... 目的:比较术中冷冻消融(intraoperative cryoablation therapy,IOCT)和冷热复合消融(intraoperative combined cryoablation and hyperthermia,ICCH)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胰腺中心收治的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分为IOCT组(101例)与ICCH组(35例),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对比手术方法,分组对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肿瘤指标及疼痛评分。结果:与IOCT组相比,ICCH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禁食时间更短(P <0.01)。ICCH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严重程度均低于IOCT组(P <0.05)。胰头癌患者术后1年内的生存率,ICCH组显著高于IOCT组(P=0.034)。结论:ICCH较IOCT对不可切除胰腺癌的治疗效率更高,风险更小,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切除胰腺癌 冷热复合消融 术后并发症 生存期
下载PDF
c-Src在乳腺癌抗雌激素受体α治疗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范晓萍 于子溢 +1 位作者 楼龙泉 肇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66-970,共5页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Src在乳腺癌抗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ERα)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及其耐药机制。方法:用雌激素受体阻滞剂三苯氧胺(tamoxifen,TAM)长期处理ERα阳性的MCF-7细胞建立TAM耐药细胞(TAM-R)。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c-Sr...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Src在乳腺癌抗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ERα)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及其耐药机制。方法:用雌激素受体阻滞剂三苯氧胺(tamoxifen,TAM)长期处理ERα阳性的MCF-7细胞建立TAM耐药细胞(TAM-R)。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c-Src、ER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耐药细胞上的表达,用免疫沉淀法检测这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并用c-Src抑制剂PP2阻断其磷酸化,观察其对耐药的逆转作用。结果:与原生的MCF-7细胞相比,c-Src、ERα、EGFR在TAM-R上的表达量没有改变,但是,c-Src磷酸化水平在耐药细胞上表达明显增高。并且在耐药细胞上,ERα与EGFR之间的相互结合明显增高,PP2可以明显阻断两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更重要的是,经PP2处理后耐药细胞的生长可再次被TAM抑制,即PP2可以逆转耐药细胞的耐药性。结论:c-Src是介导ERα与EGFR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分子,阻断这种相互作用可以重新获得对TAM治疗的敏感性,提示c-Src抑制剂可以和TAM交替使用来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癌基因c-Src 乳腺癌 雌激素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耐药
下载PDF
针刺会阴治疗严重慢性功能性便秘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姜丽芳 吴洁 +4 位作者 符强 姜丽红 陈晨 朱丹 仲远明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8-132,共5页
目的:比较针刺会阴与口服西药治疗严重慢性功能性便秘(CSF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CSFC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2例,脱落5例)与西药组(32例,脱落4例)。两组均予常规基础治疗。针刺组予直刺会阴20~30 mm,前4周每日1次,每周5次;后4周隔日1... 目的:比较针刺会阴与口服西药治疗严重慢性功能性便秘(CSF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CSFC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2例,脱落5例)与西药组(32例,脱落4例)。两组均予常规基础治疗。针刺组予直刺会阴20~30 mm,前4周每日1次,每周5次;后4周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8周。西药组于每日早饭前口服琥珀酸普芦卡必利片2 mg,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1~8周周平均自主排便(SBM)次数,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便秘症状评分,治疗前后生活质量[便秘生活质量自评量表(PAC-QOL)评分及治疗前后PAC-QOL评分差值≥1分者占比],并于治疗后及随访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1~8周周平均SBM次数增加(P<0.05);针刺组治疗第1周周平均SBM次数少于西药组(P<0.05),治疗第4~8周周平均SBM次数多于西药组(P<0.05)。两组治疗后、随访时便秘症状评分及治疗后PAC-QOL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针刺组低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治疗前后PAC-QOL评分差值≥1分者占比高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治疗后及随访总有效率分别为81.5%(22/27)和78.3%(18/23),均优于西药组的42.9%(12/28)和43.5%(10/23,P<0.05)。结论:针刺会阴可有效增加CSFC患者自主排便次数,减轻便秘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后及随访时疗效均优于口服西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慢性功能性便秘 针刺 会阴 生活质量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