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相关运动功能区重组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周龙江 李华东 +3 位作者 赵义 符雪涛 张新江 王苇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69-476,共8页
目的运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MRI)技术探讨纹状体内囊梗死(SCI)后相关皮层功能区重组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对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卒中中心自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7例初次发病的SC... 目的运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MRI)技术探讨纹状体内囊梗死(SCI)后相关皮层功能区重组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对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卒中中心自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7例初次发病的SCI伴单侧严重上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15例同期临床招募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于患者发病1周内、1个月及3个月时行偏瘫侧被动手指屈伸任务下BOLD-fMRI扫描,通过SPM8软件观察不同时期脑功能区激活情况。通过Xjview软件对Bold-fMRI相应脑激活区激活进行观察并同标准脑激活区进行比较。采用简化Fugl-Mcyer量表上肢运动功能部分(FM-UL)评分对人选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跟踪评定。结果对照组被动手指屈伸任务下主要脑激活区位于对侧SMC区及双侧SMA区。不同患者早期BOLD-fMRI感兴趣区激活特点可分为3种类型:I型患者以患侧为主,双侧SMC区及SMA区激活;1个月及3个月时健侧SMC区激活逐渐减弱.患侧SMC区激活逐渐增强。Ⅰ型患者单纯患侧SMC区及SMA区激活,1个月时表现为以健侧为主双侧SMC区及SMA区明显激活;3个月时患侧SMC区激活进一步增强,健侧减弱。Ⅲ型患者仅患侧SMC区或M1区激活,1个月时患侧SMC区激活轻度增加;3个月时患侧SMC区激活进一步增强,SMA区未见激活表现。发病初期Ⅰ型、Ⅱ型及Ⅲ型患者患肢FM-UL评分分别为(10.0±3.3)分.(10.6±5.7)分及(9.2±4.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个月后Ⅰ型Ⅱ型及Ⅰ型患者FM-UL评分分别为(52.3±4.6).分、(36.6±2.4)分及(12.5±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个月后Ⅰ型、Ⅱ型及Ⅲ型患者FM-UL评分分别为(63.7±2.9)分.(59.2±3.1)分及(13.3±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功能重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患侧SMC区的早期及动态激活增强、健侧半球SMC区及双侧SMA区的早期激活在脑卒中康复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功能磁共振成像 功能重组
原文传递
感染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2
作者 周龙江 张鑫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9-432,共4页
感染性颅内动脉瘤(IIA)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感染性病变,最常见的病因是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后的细菌性栓塞,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动脉瘤破裂后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具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IIA的治疗方... 感染性颅内动脉瘤(IIA)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感染性病变,最常见的病因是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后的细菌性栓塞,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动脉瘤破裂后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具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IIA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及血管内介入治疗,但因患者的发病原因及动脉瘤大小、形状、位置、是否破裂等存在差别,IIA患者的治疗方案也需个体化实施。笔者现主要围绕IIA不同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IIA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颅内动脉瘤 抗感染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