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肺炎患儿标准化急救中吸氧方案的优化及其急救效果
1
作者 杨慧 李婷 赵丽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152-155,160,共5页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患儿标准化急救中吸氧方案的优化及其急救效果和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诊治的148例重症肺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4例。对照组采...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患儿标准化急救中吸氧方案的优化及其急救效果和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诊治的148例重症肺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4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急救护理,研究组采用标准化急救护理结合优化的吸氧方案(吸痰前预吸100%氧气5 min)。比较两种护理方式的效果、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血氧饱和度水平。结果 研究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止咳时间、退热时间、气促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41%vs 16.22%,χ^(2)=4.485,P<0.05)低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两组患儿血清CRP、IL-6、IL-8、TNF-α水平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其中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吸痰时、吸痰后5 min的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和吸痰前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标准化急救护理结合优化的吸氧方案可加快重症肺炎患儿临床症状的恢复,有效维持血氧饱和度水平,降低炎症反应,提高急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重症 血氧饱和度 急救护理 吸痰 预吸氧 临床症状
原文传递
经鼻加温加湿高流量吸氧对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儿血气指标、肺功能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孔菲 杨慧 +2 位作者 任芳 吕月华 赵丽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3年第17期3258-3262,共5页
目的:观察经鼻加温加湿高流量吸氧(HFNC)对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儿血气指标、肺功能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86例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鼻持续... 目的:观察经鼻加温加湿高流量吸氧(HFNC)对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儿血气指标、肺功能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86例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和HFNC组,各为43例。对比两组临床相关指标、血气指标、肺功能及细胞因子水平,同时观察两组镇静剂使用、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HFNC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咳嗽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入住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时间均短于nCPAP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心率(HR)升高,呼吸频率(RR)下降,且HFNC组的变化大于nCPAP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pH值、血氧分压(PO2)、血氧饱和度(SpO_(2))、氧合指数(OI)均升高,且HFNC组高于nCPAP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呼气时最高呼气流速(PEF)升高,且HFNC组高于nCPAP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下降,且HFNC组低于nCPAP组(P<0.05)。HFNC组镇静剂使用、再住院例数均少于nCPAP组(P<0.05)。两组死亡例数、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FNC可有效缓解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血气指标、肺功能及细胞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呼吸衰竭 经鼻加温加湿高流量吸氧 患儿 血气指标 肺功能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春笛 赵丽 +2 位作者 秦雯 孔菲 魏碧琼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3年第19期3636-3641,共6页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和评价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342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是否并发CAL分为CAL组和非CAL组。收集所有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和评价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342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是否并发CAL分为CAL组和非CAL组。收集所有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H-L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预测模型拟合优度和对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预测价值。结果:342例川崎病患儿CAL发生率为16.67%(57/342)。单因素分析显示,CAL组发热持续时间≥10 d、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延迟、IVIG无反应比例和单核细胞比例(MO%)、嗜酸性粒细胞比例(EO%)、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高于非CAL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热持续时间≥10 d、IVIG治疗延迟、IVIG无反应和MO%、CRP、ESR、PCT、cTnI升高为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H-L检验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良好。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预测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1(95%CI:0.876~0.939)。结论:发热持续时间≥10 d、IVIG治疗延迟、IVIG无反应和MO%、CRP、ESR、PCT、cTnI升高为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的川崎病患儿并发CAL预测模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伤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构建 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