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健康教育实施方法
1
作者 谢爱玲 郭岚峰 《中华医学写作杂志》 2002年第22期1869-1870,共2页
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对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以往都采用外科开胸治疗,创伤大,术后护理任务重,住院时间长,而应用Amplatzer封器介入治疗... 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对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以往都采用外科开胸治疗,创伤大,术后护理任务重,住院时间长,而应用Amplatzer封器介入治疗此类疾病,由于其创伤小,体表不留疤痕,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疗效可靠,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深受临床医生,家属及患儿的欢迎。我院自2001年6月以来,已对28例患儿成功地进行了此类手术。但是,由于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新技术,患儿及家属对其了解甚少,往往担心治疗效果,产生焦虑,恐惧,紧张心理。我们针对这种介入治疗方法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对患儿及家属分阶段讲解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实施健康教育,患儿及家属对疾病及手术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消除了焦虑,恐惧,紧张心理,能更好地配合医生完全手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成功率100%,出院满意率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器 小儿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健康教育 实施方法
下载PDF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检测及介入治疗技术
2
作者 杨希晨 王凤鸣 《医学综述》 2008年第13期1998-2001,共4页
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相当重要。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经导管介入治疗与经影像学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主要阐述近年来在川崎病冠状动... 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相当重要。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经导管介入治疗与经影像学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主要阐述近年来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检测方法与介入治疗技术方面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诊断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小儿暴发性心肌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3
3
作者 杨希晨 王凤鸣 +1 位作者 赵乃琤 秦玉明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27-630,共4页
目的通过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以探讨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资料71例,分为暴发性心肌炎组(n=16)和非暴发性心肌炎组(n=55),采用χ2... 目的通过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以探讨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资料71例,分为暴发性心肌炎组(n=16)和非暴发性心肌炎组(n=55),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对两组患儿入院时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B超与血清生化检查等各项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研究暴发性心肌炎的独立高危因素。结果暴发性心肌炎组死亡率远高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50%vs0%)。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入院时血压降低、血清CK-MB水平升高、cTnI阳性、心电图QRS波时限延长、ST段改变、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以及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降低与心肌炎暴发阶段密切相关。QRS波群时限延长(OR=1.139;CI=1.014~1.279;P<0.05)和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OR=0.711;CI=0.533~0.949;P<0.05)是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独立阳性预测因素。结论暴发性心肌炎死亡率高。入院时QRS波群时限延长和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是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发性心肌炎 QRS波群 射血分数 儿童
原文传递
小儿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7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周凯 秦玉明 +5 位作者 曹黎明 杨世伟 赵乃铮 王凤鸣 钱建华 龚晓平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29-531,共3页
目的 探讨小儿安装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单腔永久性起搏器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07年6月至2012年10月经静脉安装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单腔永久性起搏器的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2岁10个月-12岁10个月;体质量12.5 -52.5 kg.基... 目的 探讨小儿安装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单腔永久性起搏器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07年6月至2012年10月经静脉安装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单腔永久性起搏器的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2岁10个月-12岁10个月;体质量12.5 -52.5 kg.基础病因为病毒性心肌炎3例,先天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室间隔缺损外科修补术后2例.心电图示心室率38 -72(46.5±7.6)次/min.选择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单腔永久性起搏,起搏导线置入路径经锁骨下静脉.术后1、3、6个月及每0.5年参与临床随访,行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对起搏参数进行检测.结果 起搏器电极导线均为双极起搏电极;起搏器类型为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VVIR)5例,频率固定心室起搏(ⅤⅥ)2例;起搏器囊袋置于胸大肌下6例,皮下1例;1例术后2周出现囊袋感染,1例术后6年更换起搏器,并由单腔起搏模式变为双腔起搏模式.7例患儿随访1 -7年,心电图示起搏功能良好,心脏超声示心脏大小及功能保持在正常范围,未发现心功能不全及死亡病例.结论 小儿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单腔永久性起搏安全、有效,应注意常规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性起搏器 右心室 心尖部 心内膜 儿童
原文传递
多因子联合调控致病毒性心肌炎炎症通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吴利伟 王凤鸣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1期168-169,共2页
病毒性心肌炎(viralmyocarditis)是儿科心血管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超过20%的患儿最终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移植是惟一的治疗方法。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嗜心肌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特异性间质性炎症,... 病毒性心肌炎(viralmyocarditis)是儿科心血管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超过20%的患儿最终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移植是惟一的治疗方法。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嗜心肌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特异性间质性炎症,最常见的病原是柯萨奇病毒B组(coxsackievirus,CVB)。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初期病毒的直接损害作用及继发的自身免疫损伤是该病主要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 间质性炎症 柯萨奇病毒B组 通路 调控 因子 扩张型心肌病 自身免疫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