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心力衰竭的预后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
作者 游贤惠 王大为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5期273-274,共2页
目的 探讨儿童心衰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访 145例心衰患者 ,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的一般临床资料。结果  145例随访者中 ,死亡 6 7例 (4 2 .2 1% ) ,1、2、3、5、10a病死率为 14.5 6 % ,34.94% ,40 .36 % ,46 .2 4% ,49.83 %。... 目的 探讨儿童心衰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访 145例心衰患者 ,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的一般临床资料。结果  145例随访者中 ,死亡 6 7例 (4 2 .2 1% ) ,1、2、3、5、10a病死率为 14.5 6 % ,34.94% ,40 .36 % ,46 .2 4% ,49.83 %。心肌病病死率高达 77.78%。存活 78例患者中心功能正常 11例 (7.5 9 % ) ,心功能Ⅰ~Ⅳ级 6 7例。两组在初发心衰年龄、心衰严重程度、发生心衰至开始治疗的间隔时间、心衰缓解所需时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儿童心衰病死率仍很高。初发心衰年龄越小心衰越重 ,治疗时间越晚 ,心衰缓解需时越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预后 影响因素 儿童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在肺动脉高压大鼠中的表达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凤鸣 王大为 +2 位作者 李军 杨世伟 秦玉明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51-353,共3页
目的观察血栓调节蛋白(TM)在肺动脉高压模型大鼠表达的变化,以探讨其在肺血管重塑中的作用。方法利用野百合碱(MCT)诱导大鼠肺高压动物模型,右心导管法测定大鼠肺动脉压力,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TM水平,采... 目的观察血栓调节蛋白(TM)在肺动脉高压模型大鼠表达的变化,以探讨其在肺血管重塑中的作用。方法利用野百合碱(MCT)诱导大鼠肺高压动物模型,右心导管法测定大鼠肺动脉压力,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TM水平,采用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组织中TMmRNA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第14天肺动脉压力开始升高,第21天明显升高,以第28天为最高。模型组大鼠血浆TM浓度在第7天时有升高,第14天时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第21天开始下降,第28天下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TMmRNA水平在第7天时即开始表达减少,第14天时表达明显减少,以28天时表达最低。结论血栓调节蛋白在肺动脉高压时表达减少,可能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肺动脉高压时需要适当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肺动脉高压 大鼠 表达 动物模型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下载PDF
扩张型心肌病患儿血清心肌肌钙蛋白测定的意义
3
作者 曹黎明 秦玉明 王凤鸣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37-638,共2页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儿心功能不全时血清心肌钙蛋白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56例DCM患儿进行血清心肌肌钙蛋白测定。结果心功能Ⅳ级患儿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水平(0.53±0.31)μg/L明显高于...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儿心功能不全时血清心肌钙蛋白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56例DCM患儿进行血清心肌肌钙蛋白测定。结果心功能Ⅳ级患儿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水平(0.53±0.31)μg/L明显高于心功能Ⅲ级组(0.45±0.27)μg/L,而心功能Ⅲ级患儿组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组(0.29±0.27)μg/L,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结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水平随DCM患儿心功能不全发展渐升高,且与心功能不全程度呈正相关,有助于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扩张型 儿童 肌钙蛋白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血清内皮素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4
作者 曹黎明 钱小青 杨世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7-68,共2页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清内皮素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血清内皮素的测定采用放免法,同时应用心脏超声心动图观察患儿冠状动脉的病变。结果:川崎病患儿血清内皮素为(73.19±21.06)ng/L,显著高于对照组(46.8...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清内皮素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血清内皮素的测定采用放免法,同时应用心脏超声心动图观察患儿冠状动脉的病变。结果:川崎病患儿血清内皮素为(73.19±21.06)ng/L,显著高于对照组(46.83±10.75)ng/L;其中伴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血清ET水平(83.20±11.97)ng/L显著高于不伴冠状动脉病变患儿(65.21±13.59)ng/L。结论:内皮素可能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病机制,血清内皮素可反映川崎病血管受累的严重程度并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实验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 川崎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