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中降钙素原、CRP及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缪惠锴 王嘉妮 +1 位作者 刘璐 肖立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8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研究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中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RP,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病情程度及临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250例TBI患者,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 目的:研究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中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RP,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病情程度及临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250例TBI患者,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评估病情,电化学发光法及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中PCT,CRP和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与患者病情的相关性,Cox回归模型探讨与患者死亡的关系。结果:TBI患者中PCT,CRP,D-二聚体水平随着病变的严重程度增加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GCS评分显著高于死亡组(P<0.01),而PCT,CRP及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0.01);多因素分析提示GCS评分,PCT,CR P以及D-二聚体是T B I患者死亡的独立因素;PCT,CR P,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入院时GCS评分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3,–0.32,–0.42(均P<0.05)。结论:PCT,CRP,D-二聚体水平与TBI患者的损伤程度及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CRP D-二聚体 创伤性颅脑损伤
下载PDF
血浆游离双链DNA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安仙园 袁丹丹 +1 位作者 徐忆秋 沈国荣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246-25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中游离双链DNA(cell-free double-stranded DNA,cf-dsDNA)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s,PHC)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招募62例PHC患者和41例良性肝病患者以及45例健康对照,填写信息登记表。抽取治疗前患者和健康... 目的:探讨血浆中游离双链DNA(cell-free double-stranded DNA,cf-dsDNA)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s,PHC)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招募62例PHC患者和41例良性肝病患者以及45例健康对照,填写信息登记表。抽取治疗前患者和健康对照的空腹血样,磁珠法提取血浆cf-dsDNA,Qubit 3.0荧光计测定cf-dsDNA浓度。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和癌胚抗原的水平。分析各组患者血浆cf-dsDNA水平的差异及血浆cf-dsDNA水平与PHC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f-dsDNA对PHC的诊断效率。结果:PHC患者术前cf-dsDNA水平的中位数显著高于良性肝病患者和健康对照(H=93.54,P<0.01)。PHC患者中,cf-dsDNA水平在年龄、性别、AFP水平、PHC类型以及肿瘤大小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cf-dsDNA水平与PHC的TNM分期之间存在等级相关(r_(s)=0.311,P=0.0139)。与传统肿瘤标志物相比,cf-dsDNA诊断PHC效率明显提高(AUC=0.965)。根据cf-dsDNA的临界值(>1.912 ng/μL),cf-dsDNA在PHC中的阳性率为90.32%(56/62),明显高于传统肿瘤标志物(χ^(2)=36.00,P<0.01)。结论:血浆cf-dsDNA是诊断PHC理想的非侵入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双链DNA 肿瘤标志物 原发性肝癌 诊断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预测肝硬化价值分析
3
作者 王嘉妮 刘湧 +2 位作者 周忻 任传路 缪惠锴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496-499,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预测发生肝硬化的价值。方法2018年3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CHC患者125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外周血microRNA-1273g-3p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预测发生肝硬化的价值。方法2018年3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CHC患者125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外周血microRNA-1273g-3p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CHC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预测CHC患者发生肝硬化的价值。结果在本组125例CHC患者中,发现肝硬化42例(33.6%);肝硬化组BMI高、有输血史、血脂异常、未抗病毒治疗和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与CHC患者比,差异显著(P均<0.05),肝硬化组病程为(12.4±2.7)年,显著长于CHC组[(8.2±2.1)年,P<0.01],肝硬化组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为(2.1±0.5),显著高于CHC组[(1.3±0.3),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以上因素均为影响CHC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经ROC分析显示,以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1.56为最佳截断点,其AUC值为0.844(95%CI:0.768~0.902),预测CHC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灵敏度为78.6%(33/42,95%CI:73.1%~83.2%),特异度为86.8%(72/83,95%CI:82.5%~90.6%),准确度为90.4%(113/125,95%CI:73.1%~83.2%)。结论检测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可能帮助预测CHC患者发生肝硬化,对及时诊治和管理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 微小RNA-1273g-3p 诊断
下载PDF
既往血吸虫感染潜在长期效应对改善老年男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探讨
4
作者 沈史伟 陆昀 +6 位作者 李凤 沈振海 徐明 姚伟峰 恽景廷 王亚平 王凌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13-1117,共5页
目的 分析老年男性既往血吸虫感染(PSI)的潜在长期效应与心血管病(CVD)危险因素的关系。 方法 在中国既往血吸虫感染疫区常住、年龄>65岁的体检人群中,选取PSI组211例,对照组419例作为研究对象,就腰围、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等... 目的 分析老年男性既往血吸虫感染(PSI)的潜在长期效应与心血管病(CVD)危险因素的关系。 方法 在中国既往血吸虫感染疫区常住、年龄>65岁的体检人群中,选取PSI组211例,对照组419例作为研究对象,就腰围、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等CVD危险因素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对照组,三酰甘油(TG)、腰围、和体质指数(BMI)低于对照组(均P<0.001).(2)高TG血症和腹型肥胖患病率低于对照组(均P<0.001);低HDLC血症、高血糖、肥胖症患病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3) PSI与HDL-C呈正相关(r=0.32,P<0.001);与TG、BMI和腰围呈负相关(r=-0.36、-0.27、-0.26、均P<0.001);与尿酸、收缩压和空腹血糖呈负相关(r=-0.11、-0.08、-0.08、均P<0.05)。 结论 PSI潜在的长期效应可改善老年男性CVD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时期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凡 武志峰 +3 位作者 管怀进 魏云玉 卢百阳 张洁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2-225,共4页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不同时期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数量变化。方法 临床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60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无视网膜病变(NDR)组、非增生...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不同时期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数量变化。方法 临床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60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无视网膜病变(NDR)组、非增生型DR(NPDR)组及增生型DR(PDR)组,每组各20例。选择同期门诊体检正常者20名作为对照组。抽取所有受检者晨起空腹静脉血6ml,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并比较4组受检者外周血EPCs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NDR、NPDR及PDR组受检者外周血EPCs数量分别为(0.0179±0.0047)%、(0.0151±0.0086)%、(0.0123±0.1137)%、(0.0316士0.0294)%;PDR组受检者外周血EPCs数量较其他3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80,P〈0.05);NDR、NPDR组受检者外周血EPCs数量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4,P=0.73);NPDR组受检者外周血EPCs数量低于NDR组,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X^2=6.016,P=0.12)。结论NDR、NPDR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降低,PDR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显著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理生理学 内皮 血管 造血干细胞 糖尿病 2型/并发症
原文传递
miR-146a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辅助性T细胞增殖调控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韩恙君 孙懿 +5 位作者 胡志德 刘晶波 严于禾 任天丽 邓安梅 仲人前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41-544,共4页
目的研究miR-146a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T细胞增殖以及白细胞介素(IL)-2分泌的调控作用。方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0例PBC患者和20名健康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B细胞... 目的研究miR-146a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T细胞增殖以及白细胞介素(IL)-2分泌的调控作用。方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0例PBC患者和20名健康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B细胞和单核细胞内miR-146a的表达。将miR-146a表达载体和表达抑制体转染入PBC患者辅助性T细胞内,以抗CD3抗体和抗CD28抗体刺激辅助性T细胞,以CCK-8法检测辅助性T细胞增殖能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培养基内IL-2水平,以RT.PCR法监测辅助性T细胞内miR.146a的表达。2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PBC患者PBMC内miR-146a的表达(0.46±0.20)较健康个体(1.00±0.26)明显降低(t=7.47,P〈0.01)。PBC患者辅助性T细胞和单核细胞内miR-146a的表达(分别为(0.33±0.13,0.56±0.11)较健康个体(分别为1.00±0.14,1.00±0.11))明显降低(t=6.15,4.97;P〈0.01或P〈0.05),但PBC患者与健康个体细胞毒性T细胞(0.98±0.15,1.00±0.12,t=0.22,P〉O.05)和B细胞(0.91±0.06,1.00±0.14;t=0.97,P〉0.05)内miR-146a的表达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C03和抗CD28可以诱导辅助性T细胞表达miR-146a(刺激前:1.00±0.18;刺激后:9.12±2.05;t=8.81,P〈0.01kPBC患者辅助性T细胞较健康个体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PBC:0.35±0.06[吸光度(A值)];健康个体:0.26±0.04(A值);t=2.83,P〈0.05}以及释放IL-2[PBC(686±109)pg/ml;健康个体(512±72)pg/ml;t=2.96,P〈0.05]的能力。miR-146a可以抑制PBC患者T细胞的增殖以及分泌IL-2的能力。结论miR-146a可以负向调控活化的PBC患者辅助性T细胞增殖以及分泌IL-2的能力。PBC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患者辅助性I生T细胞内miR-146a表达降低、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减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胆汁性 T淋巴细胞 辅助诱导 细胞增殖 MIR-146A
原文传递
子宫颈微生态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周晔 袁丹丹 +3 位作者 沈兰凤 胡仁静 徐忆秋 黄学文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8-474,共7页
目的:探讨子宫颈微生态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和妇科就诊的12例子宫颈正常受试者(37~47岁),21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 目的:探讨子宫颈微生态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和妇科就诊的12例子宫颈正常受试者(37~47岁),21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患者(39~48岁),5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患者(38~45岁)和3例宫颈鳞癌患者(42~43岁),填写调查问卷、行子宫颈检查,同时使用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分析子宫颈分泌物的微生态,生物信息学分析NGS结果。根据NGS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检测结果将受试者分为HPV阴性组、低危HPV(low-risk HPV,lrHPV)、16/18型高危HPV(high-risk HPV,hrHPV)和其他hrHPV感染组。分析数据的韦恩图、微生态的多样性、物种的相对丰度和共现性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所有受试者子宫颈分泌物共获得种属水平微生态物种909种,各组之间有重叠。在不同宫颈病变受试者中,总HPV感染率、16/18型hrHPV感染率和其他hrHP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按HPV感染分组,16/18型hrHPV和其他hrHPV感染患者的子宫颈微生态多样性升高(U分别为39.00和43.00,P均<0.05),而各组之间卷曲乳酸杆菌相对丰度无差异(H=4.37,P=0.2136)。按子宫颈状况分组,子宫颈病变受试者子宫颈微生态多样性(H=14.60,P=0.0022)升高,卷曲乳酸杆菌丰度下降(H=13.98,P=0.0008)。在微生态物种中,支原体、衣原体和B族链球菌具有共现性;惰性乳酸杆菌、阴道加德纳菌、阿托波菌和二路普氏菌具有共现性。以卷曲乳酸杆菌相对丰度作为SIL诊断指标,其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为0.87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32~0.957],卷曲乳酸杆菌和詹氏乳酸杆菌以及支原体联合诊断SIL的AUC为0.943[95%CI:0.822~0.991]。结论:子宫颈卷曲乳酸杆菌相对丰度下降和微生态多样性升高可能与HPV感染和子宫颈病变有关;NGS数据简化后可能有助于SIL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微生态 多样性 下一代测序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