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标准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周烨 李庭赞 +1 位作者 张雪梅 朱传会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年第7期780-783,共4页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标准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对患者H.pylori根治率及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Ⅱ和Ⅰ/Ⅱ)、胃泌素-17(G-17)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H.pylor...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标准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对患者H.pylori根治率及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Ⅱ和Ⅰ/Ⅱ)、胃泌素-17(G-17)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H.pylori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96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标准三联(即PPI+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观察组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3周为一个疗程,停药后8周比较两组患者H.pylori根除率、胃镜下临床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血清PGⅠ、Ⅱ和Ⅰ/Ⅱ,G-17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H.pylori根除率和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5.4%、8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631、5.315,P=0.031、0.021)。观察组血清PGⅠ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升高[(92.7±13.5)ng/mLvs(41.3±8.2)ng/mL、(65.3±12.2)ng/mL],血清PGⅠ/Ⅱ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升高[(8.3±1.2)ng/mLvs(2.1±0.5)ng/mL、(4.8±1.0)ng/mL],血清PGⅡ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降低[(10.4±3.3)ng/mLvs(19.6±5.5)ng/mL、(13.6±3.8)ng/mL],血清G-17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降低[(24.5±6.7)ng/mLvs(43.6±12.6)ng/mL、(30.5±8.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376,P=0.036)。结论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标准三联治疗H.pylori阳性消化性溃疡,可提高患者H.pylori根治率和临床效果,调节患者血清PG和G-17水平,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ylori阳性消化性溃疡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 标准三联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
下载PDF
青蒿素纳米球口服减轻自发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炎症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晓蕾 李庭赞 陈志坦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87-792,共6页
目的 研究旨在探讨β乳球蛋白(BLG)纳米颗粒封装的青蒿素(ART)对Winnie自发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抗炎疗效。方法 制备BLG-ART纳米颗粒,并评价其对ART的溶解度和稳定性的影响。采用葡聚糖硫酸钠盐(DSS)诱导小鼠结肠炎模型,比较ART直... 目的 研究旨在探讨β乳球蛋白(BLG)纳米颗粒封装的青蒿素(ART)对Winnie自发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抗炎疗效。方法 制备BLG-ART纳米颗粒,并评价其对ART的溶解度和稳定性的影响。采用葡聚糖硫酸钠盐(DSS)诱导小鼠结肠炎模型,比较ART直接灌胃和使用BLG-ART灌胃的给药方式对小鼠的治疗效果。将Winnie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 ART组和BLG-ART组。ART组小鼠灌胃给予50 mg/kg ART, BLG-ART组小鼠灌胃给予等剂量的BLG-ART纳米颗粒PBS分散液,空白组小鼠灌胃给予等量PBS,持续16 d。测定各组小鼠体质量和疾病活动指数(DAI), HE染色观察小鼠肠道组织病理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结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 IL-10和IL-17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ART组和空白组相比,治疗16 d后BLG-ART组小鼠体质量增加,DAI降低;小鼠近端和远端结肠区域隐窝结构恢复、杯状细胞损失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降低,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论 ART-BLG处理减轻自发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肠道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ART) β乳球蛋白(BLG) 纳米颗粒 炎症性肠病 Winnie小鼠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朱传会 李庭赞 +2 位作者 王寿九 周烨 李学良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38-942,共5页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AEG-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分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AEG-1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与肿瘤临...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AEG-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分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AEG-1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与肿瘤临床分期特征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AEG-1 mRNA及蛋白表达量分别为癌旁正常组织的8.2-18.5倍及4.6-13.2倍。7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石蜡包埋组织中AEG-1蛋白表达阳性占70例。AEG-1在男性患者中的表达强度强于女性患者,在中晚期病变中的表达强度强于早期病变,另AEG-1表达强度与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结论:AEG-1不仅可以用于预测食管癌患者预后,也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基因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 食管鳞状细胞癌 RT-PCR WESTERN boltting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匹维溴铵、培菲康联合黛力新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崇强 李庭赞 徐胡根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366-369,共4页
目的:观察匹维溴铵、培菲康联合黛力新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D-IBS 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予以匹维溴铵、培菲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黛力新(氟哌塞吨+美利曲辛)口... 目的:观察匹维溴铵、培菲康联合黛力新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D-IBS 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予以匹维溴铵、培菲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黛力新(氟哌塞吨+美利曲辛)口服。对照组予以匹维溴铵和培菲康口服。分别在治疗第1周、2周、4周对比有效率,同时记录两组治疗后腹痛和腹泻的症状评分及症状总积分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患者完成了4周的治疗随访。两组治疗后症状均有所改善,但治疗1周末有效率差别尚未见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末,观察组的有效率即明显高于对照组(79.4%,5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6.434,P<0.05);治疗4周末差别更为明显(91.2%,58.8%;χ2=9.490,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1周、2周、4周腹痛和腹泻症状评分和症状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但治疗1周末,仅腹痛的症状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t=2.376,P<0.05);治疗2周末,症状总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607,P<0.05);治疗4周末,腹泻症状评分较对照组差别方有统计学意义(t=2.433,P<0.05),而腹痛的症状评分较对照组差别进一步明显(t=5.143,P<0.001)。结论:匹维溴铵、培菲康联合黛力新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高于匹维溴铵、培菲康联合方案,尤其腹痛症状的改善表现得较早且明显,而腹泻的症状改善表现得较晚并不如前者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氟哌塞吨+美利曲辛 匹维溴铵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
下载PDF
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与萎缩性胃炎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雪梅 印娟 +2 位作者 李庭赞 周烨 张冉冉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18期2217-2218,共2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目前公认的最常见的一种癌前疾病,特别是与肠型胃癌的发生有着明显正向相关性,因此尽早诊断筛查出萎缩性胃炎对胃癌的预防和综合治疗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诊断萎缩性胃炎的...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目前公认的最常见的一种癌前疾病,特别是与肠型胃癌的发生有着明显正向相关性,因此尽早诊断筛查出萎缩性胃炎对胃癌的预防和综合治疗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是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但因其费用高、痛苦大等缺点,难以被患者广泛接受,故不能普及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关性分析 血清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 病理组织学检查 肠型胃癌 临床诊断 癌前疾病
下载PDF
含铋剂的雷贝拉唑四联14日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临床对比观察
6
作者 王崇强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70-71,74,共3页
目的:观察含铋剂的雷贝拉唑四联14 d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Hp)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门诊及部分住院Hp检测阳性病人,随机分为克拉霉素组、环丙沙星组、替硝唑组3组,每组均有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及胶体果胶铋,而第二种抗生素是不同的,分别是... 目的:观察含铋剂的雷贝拉唑四联14 d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Hp)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门诊及部分住院Hp检测阳性病人,随机分为克拉霉素组、环丙沙星组、替硝唑组3组,每组均有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及胶体果胶铋,而第二种抗生素是不同的,分别是克拉霉素、环丙沙星、替硝唑,疗程14 d。疗程结束4周后,行^(13)C呼气试验判定Hp是否被根除。结果:期末完成方案并行^(13)C呼气试验Hp感染者共80例,含铋剂的雷贝拉唑四联14 d疗法的总根除率为91%,其中克拉霉素组根除率为96%,环丙沙星组根除率为93%,替硝唑组根除率为85%,但3组间Hp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铋剂的雷贝拉唑四联14 d方案Hp根除率高,克服了Hp的高耐药,值得推荐。各抗生素组合方案间Hp根除率未见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四联方案 铋剂 雷贝拉唑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冉冉 朱传会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年第8期842-846,共5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首次诊断AILD患者60例。入院后治疗前采用13 C尿素呼气试验(^13 C-UBT)检测患者H.pylori感染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首次诊断AILD患者60例。入院后治疗前采用13 C尿素呼气试验(^13 C-UBT)检测患者H.pylori感染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MPO)含量,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患者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率,免疫印迹法(IBT)检测患者抗线粒体Ⅱ型抗体(AMA-M2)、抗肝肾微粒体抗体Ⅰ型(LKM-1)、抗肝胞浆I型抗体(LC-1)和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阳性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谷氨酰转移酶(GGT)含量;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6、IL-10和TNF-α含量。结果共检出H.pylori阳性37例(61.67%)。H.pylori阳性患者MPO阳性率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患者(P<0.05);H.pylori阳性患者ANA、AMA、SMA、ANCA阳性率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患者(P<0.05);H.pylori阳性患者AMA-M2、LKM-1、LC-1、SLA/LP阳性率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患者(P<0.05);H.pylori阳性患者ALT、AST、ALP、GGT水平与H.pylori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阳性患者IFN-γ、IL-6、IL-10/TNF-α水平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患者(P<0.05)。结论AILD患者H.pylori感染率较高,且与多种免疫性抗体阳性和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自身免疫性肝病 肝功能 细胞因子
下载PDF
miR-30c对胃癌细胞株HGC-27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
8
作者 周烨 顾超 李庭赞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miR-30c对胃癌细胞株HGC-27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miR-30c mimics和inhibitor分别进行miR-30c的过表达和抑制,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析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ca... 目的探讨miR-30c对胃癌细胞株HGC-27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miR-30c mimics和inhibitor分别进行miR-30c的过表达和抑制,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析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cadherin、Vimentin和Fibronectin的表达差异。结果抑制miR-30c可促进胃癌细胞系HGC-27的侵袭(P<0.05),同时高表达miR-30c可抑制细胞侵袭(P<0.05)。抑制miR-30c后E-cadherin表达降低、Vimentin和Fibronectin表达升高,高表达miR-30c后E-cadherin的表达升高、Vimentin和Fibronectin表达下降。结论 miR-30c可能通过调节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来影响胃癌的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30c 上皮间质转化 侵袭 胃癌
下载PDF
南京市建邺区60~80岁老年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与胃蛋白酶原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杨德红 朱传会 +1 位作者 张晓勇 李庭赞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2年第3期138-141,共4页
目的 分析南京市建邺区60~80岁老年人群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及与胃蛋白酶原(PG)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南京市建邺区社区60~80岁老年人758例,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C-uBT法测定Hp,分析60~80岁老年Hp阳性人群... 目的 分析南京市建邺区60~80岁老年人群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及与胃蛋白酶原(PG)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南京市建邺区社区60~80岁老年人758例,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C-uBT法测定Hp,分析60~80岁老年Hp阳性人群临床体征,包括性别、年龄、是否饮酒、家族胃癌史、是否患有慢性胃炎、嗜辣的饮食习惯等;Hp阳性组患者均口服阿莫西林胶囊1.0g/次,2次/d,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次,2次/d,克拉霉素片0.5g/次,2次/d,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再次检测Hp;采用ELISA法测定所有PGI、PGII、PGI/PGII水平;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PG水平及Hp阳性人群根除Hp前后血清PG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老年人群Hp感染与PG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758例老年人群发生Hp感染161例(21.24%);男性Hp感染比例明显高于女性(χ^(2)=4.128,P<0.05);70~80年龄段Hp感染比例高于60~69岁患者(χ^(2)=6.771,P<0.05);饮酒的老年人群Hp感染比例高于不饮酒人群(χ^(2)=8.305,P<0.05);有家族胃癌史的老年人群Hp感染比例高于无家族胃癌史人群(χ^(2)=6.169,P<0.05);患有慢性胃炎的老年人群Hp感染比例高于无慢性胃炎人群(χ^(2)=5.576,P<0.05);嗜辣饮食习惯的老年人群Hp感染比例高于无嗜辣饮食习惯人群(χ^(2)=7.936,P<0.05);实验组PGI和PGI/PGI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PGI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后,76例患者Hp阳性人群转阴,Hp根除后PGI和PGI/PGII水平显著低于Hp根除前(P<0.05);Hp根除后PGII显著高于Hp根除前(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老年人群Hp感染与PGI和PGI/PGII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_(1)=0.408,r_(2)=0.412,P<0.05),与PGII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r=-0.469,P<0.05)。结论 南京市建邺区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率较高,主要集中于老年男性,Hp阳性患者PGI和PGII水平较高,PGI/PGII水平较低,血清PG水平可用于合并Hp感染患者诊治效果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幽门螺旋杆菌 胃蛋白酶原 感染
原文传递
外周血瘦素水平、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比值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司小燕 司新敏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181-184,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瘦素(Leptin)、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与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收治的UC患者87例,根据是否存在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将所... 目的探讨外周血瘦素(Leptin)、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与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收治的UC患者87例,根据是否存在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将所有患者分为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组(A组,30例)和非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组(B组,57例)。收集所有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范围、病情程度、吸烟史)及治疗前实验室检查指标[外周血Leptin、C反应蛋白(CRP)、IL-17、Th17及Treg],计算Th17/Treg比值并对上述指标分组进行比较。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主要指标与UC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外周血Leptin、Th17/Treg对UC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A组患者外周血CRP、IL-17、Leptin水平、Th17百分比及Th17/Treg比值均高于B组,Treg百分比低于B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CRP、IL-17及Leptin水平和高Th17/Treg比值均为UC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Leptin、Th17/Treg单独及联合预测UC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80,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UC患者高外周血Leptin水平和高Th17/Treg比值均为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监测UC患者外周血Leptin水平和Th17/Treg比值,对预测其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发生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瘦素 辅助性T细胞17 调节性T细胞 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 相关性
原文传递
直径2~5 cm的胃间质瘤的内镜下切除疗效分析
11
作者 蔡红岩 李庭赞 +1 位作者 张扬 艾小明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9期1317-1321,共5页
目的评估内镜下切除对直径2~5 cm的胃间质瘤(GS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收治的42例直径2~5 cm的GS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内镜下切除治疗。对患者的病例特点、内镜下切除术... 目的评估内镜下切除对直径2~5 cm的胃间质瘤(GS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收治的42例直径2~5 cm的GS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内镜下切除治疗。对患者的病例特点、内镜下切除术式、术中情况、术后恢复和预后情况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38例成功完成内镜下切除,4例切除失败。34例手术标本顺利取出,8例在胃腔内切割分块后取出。所有患者病灶均已完整切除,其中38例切缘阴性、4例切缘阳性。18例术中穿孔,其中4例意外被动穿孔,14例主动穿孔;7例术中大出血;5例术后穿孔;4例术后大出血;6例术后感染。1例术后2年发现多个腹腔转移灶,现仍带瘤生存。结论对于直径2~5 cm的GST,内镜下切除手术的疗效显著,但其操作难度和风险剧增。内镜医师需熟练掌握多种内镜操作术式和技巧,必要时及时寻求外科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内镜下切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
原文传递
对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后补救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朱传会 李庭赞 +3 位作者 陈志坦 顾凯华 王寿九 朱晓蕾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14期3986-3989,共4页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标准化治疗失败后两种补救治疗方案的有效性。方法招募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门诊诊断Hp阳性患者526例,进行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标准方案治疗,将治疗失败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标准化治疗失败后两种补救治疗方案的有效性。方法招募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门诊诊断Hp阳性患者526例,进行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标准方案治疗,将治疗失败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及左氧氟沙星、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及替硝唑进行补救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间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526例首次根除治疗失败率18.44%,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及左氧氟沙星补救治疗组有效率91.11%,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及替硝唑补救治疗组有效率74.47%,两组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结论两种方案在Hp补救治疗中均显示有效,但是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及左氧氟沙星方案相比更加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根治疗法 补救方案
原文传递
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及其临床治疗的探讨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庭赞 陈志坦 +4 位作者 朱晓蕾 颜兆寰 孙希芹 周艳 刘冬冬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9年第11期737-740,共4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及其产毒株(Tox+HP)在疣状胃炎发生中的作用,了解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上皮内瘤变在疣状胃炎(VG)时的发生情况,观察药物(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抗HP)及内镜下微波疗法对于疣状胃炎的确切疗效。方法...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及其产毒株(Tox+HP)在疣状胃炎发生中的作用,了解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上皮内瘤变在疣状胃炎(VG)时的发生情况,观察药物(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抗HP)及内镜下微波疗法对于疣状胃炎的确切疗效。方法通过胃镜检查将疣状胃炎分为成熟型(MVG)和非成熟型(UMVG)两类,每例均进行病理观察,HP感染分为HP感染阴性和阳性,根据以上情况将患者分为8组,分别予以药物治疗及微波治疗,比较各组HP及Tox+HP感染、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上皮内瘤变及不同疗法的效果情况。结果疣状胃炎时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以Tox+HP感染为主;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上皮内瘤变在成熟型胃炎组明显高于对照组,UMVG组稍高于对照组,但是无显著性差异;对于UMVG,单纯药物治疗1月治愈好转率达88%~94%,微波疗法治愈好转率近100%;对于MVG,单纯药物治疗1月治愈好转率达28%~35%,微波疗法治愈好转率近100%。结论HP尤其Tox+HP的感染在疣状胃炎的发生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疣状胃炎尤其MVG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上皮内瘤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说明疣状胃炎有癌变倾向;单纯药物(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抗HP)疗法对于UMVG有效,对于MVG疗效差;内镜下微波疗法适用于MVG及药物不理想的UMVG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疣状胃炎 幽门螺旋杆菌 肠上皮化生 上皮内瘤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