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肋骨骨折部位对早期胸内合并伤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余长永 刘武新 +1 位作者 朱康宇 王强 《创伤外科杂志》 2021年第2期97-102,共6页
目的研究肋骨骨折部位与早期胸内合并伤及并发症的结局关系,确定引起上述合并伤及并发症的高风险部位,并评判其对早期胸内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2019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272例... 目的研究肋骨骨折部位与早期胸内合并伤及并发症的结局关系,确定引起上述合并伤及并发症的高风险部位,并评判其对早期胸内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2019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272例,男性193例(71%),女性79例(29%);年龄19~97岁,平均57.1岁。肋骨骨折数(4.4±2.7)根,胸壁损伤简明损伤定级评分(AIS)(3.4±0.9)分,ISS评分(17.0±9.3)分,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26.6±11.6)分,住院天数(11.7±7.0)d。肋骨骨折部位:上胸部近胸骨段66例、上胸部前外侧段31例、上胸部后外侧段7例、上胸部近脊柱段15例、中胸部近胸骨段110例、中胸部前外侧段73例、中胸部后外侧段21例、中胸部近脊柱段45例、下胸部近胸骨段28例、下胸部前外侧段31例、下胸部后外侧段25例、下胸部近脊柱段60例。早期胸内并发症:气胸62例、血胸201例、血气胸58例、肺挫伤191例、纵隔气肿18例、肺不张62例、皮下气肿29例以及心肌挫伤64例。统计分析肋骨骨折部位与早期胸内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胸部前外侧段是气胸、血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相应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95%CI:0.56~0.73)、0.65(95%CI:0.56~0.74)、0.80(95%CI:0.66~0.93)、0.67(95%CI:0.55~0.79);而中胸部近脊柱段是血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59(95%CI:0.52~0.66)。结论上胸部前外侧段肋骨骨折与气胸、血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以及中胸部近脊柱段肋骨骨折与血胸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分别是胸内合并伤及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预测早期胸内并发症发生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骨折部位 胸内并发症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创伤性多发肋骨骨折非手术治疗患者卧床制动的合适时间 被引量:6
2
作者 谭静燕 余长永 +2 位作者 刘武新 李锦华 宋子洋 《创伤外科杂志》 2022年第7期513-518,共6页
目的 探讨创伤性多发肋骨骨折非手术治疗患者卧床制动的合适时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胸外科收治的创伤性多发肋骨骨折非手术治疗患者324例,男性218例,女性106例;年龄18~97岁,平均57.5... 目的 探讨创伤性多发肋骨骨折非手术治疗患者卧床制动的合适时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胸外科收治的创伤性多发肋骨骨折非手术治疗患者324例,男性218例,女性106例;年龄18~97岁,平均57.5岁。肋骨骨折数3~10根,损伤严重度评分(ISS)9~33分,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9~48分。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创伤性多发肋骨骨折后发生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得到卧床制动时间预测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的最佳阈值为3d,按最佳阈值截点分为未制动组(卧床制动0d)131例、制动组A(卧床制动1~3d)106例、制动组B(卧床制动>3d)87例,比较三组患者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独立危险因素的差异;通过创伤评分、胸内合并伤及肋骨骨折部位进行亚组分析,比较两制动组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的风险。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ISS、NISS、肋骨骨折数、连枷胸、肋骨骨折部位(近胸骨侧段、后外侧段、近脊柱侧段)、胸内合并伤(血胸、肺挫伤)、止痛时间、住院时间和卧床制动时间与创伤性多发肋骨骨折后引发肺部感染和肺不张显著相关(P<0.05)。两制动组创伤评分(ISS和NISS)、肋骨骨折数,合并连枷胸、血胸及肺挫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制动组(P<0.05),两制动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制动组B住院时间显著多于制动组A和非制动组(P<0.05),制动组A与非制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与制动组A比较,制动组B会显著增加ISS 17~33分或NISS 26~48分、肋骨骨折位于近胸骨侧段、合并血胸和肺挫伤的创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人群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的风险(P<0.05),分别是制动组A的4.2倍、2.5倍、3.9倍、3.0倍和2.9倍。结论 创伤性多发肋骨骨折非手术治疗患者选择卧床制动1~3d是安全有效的,能显著降低ISS 17~33分或NISS 26~48分、肋骨骨折位于近胸骨侧段、合并血胸和肺挫伤的患者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卧床制动 肺部感染 肺不张
下载PDF
创伤性纵隔气肿与自发性纵隔气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4
3
作者 余长永 刘武新 王强 《临床肺科杂志》 2020年第8期1197-1201,共5页
目的总结创伤性纵隔气肿(traumatic mediastinal emphysema,TPM)与自发性纵隔气肿(spontaneous mediastinal emphysema,SPM)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了解两组疾病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4... 目的总结创伤性纵隔气肿(traumatic mediastinal emphysema,TPM)与自发性纵隔气肿(spontaneous mediastinal emphysema,SPM)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了解两组疾病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41例纵隔气肿(mediastinal emphysema,PM)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有无明确外伤病因分为TPM 27例与SPM 14例。结果 41例PM患者平均年龄(39.22±18.80)岁,男36例,女5例,男女比例7.2∶1。TPM组27例,年龄(43.19±17.54)岁;SPM组14例,年龄(28.15±15.20)岁。SPM临床表现主要有胸痛(11/14)、胸闷(6/14)、咳嗽(4/14)、咽喉肿痛或异物感(4/14)及皮下气肿(4/14),TPM则为胸痛(22/27)、咳嗽(16/27)、胸闷(14/27)、呼吸困难(9/27)及皮下气肿(21/27);SPM治疗以吸氧、抗感染、禁食等治疗为主,仅1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而TPM组的有创治疗包括胸腔闭式引流13例、纵隔切开减压1例、机械通气2例及气管切开1例;SPM出院随访除1例失访未知外,其余恢复良好,TPM出院随访20例恢复良好,4例失访未知,3例死亡,包括2例院内死亡和1例院外死亡。结论 TPM和SPM症状都以胸痛为主,皮下气肿是最常见体征,呼吸困难与皮下气肿是区分TPM与SPM的最主要症状和体征。SPM是病程简单,而TPM病程相对复杂,需经历较长的气肿吸收期,治疗上需要更多的有创治疗方式,尤其以胸腔闭式引流治疗为多见,其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仍是创伤合并症,尤其是颅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纵隔气肿 自发性纵隔气肿 纵隔气肿 预后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单操作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不同胸腔引流效果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武新 马海涛 黄海涛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15-519,共5页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不同胸腔引流方式的效果.方法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行单操作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200例患者分成A、B两组,A组为术后采用30#单根胸腔引流管的患者100例,B组为术后采用30...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不同胸腔引流方式的效果.方法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行单操作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200例患者分成A、B两组,A组为术后采用30#单根胸腔引流管的患者100例,B组为术后采用30#单根胸腔引流管+1根潘氏负压引流管的患者100例.观察两组术后胸腔引流管量、引流时间、术后再次胸腔穿刺、术后疼痛、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的情况.结果两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切除肺叶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腔总引流量[(1007.40±512.95)ml对(982.35±359.93)ml]和总带管时间[(5.71±2.61)天对(5.43±1.91)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5.71±2.61)天对(2.9±0.6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12.05±2.93)天对(13.45±4.15)天]及住院费用[(63376.47±1615.82)元对(64449.82±3650.04)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再次胸腔穿刺率7%,B组再次胸腔穿刺率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疼痛评分对比:术后第1天(3.55±0.54对3.49±0.50)、第2天(4.1±0.52对4.25±0.56)、第3天(5.7±0.96对5.95±1.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5天(4.51±1.05对3.69±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操作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使用单根胸腔引流管的基础上增加1根负压引流管,不会增加患者术后疼痛,可明显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可有效控制术后再次胸腔穿刺率,从而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住院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操作孔 胸腔镜 肺癌根治术 胸腔引流
原文传递
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程界山 余长永 +2 位作者 刘武新 朱康宇 朱欣峰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17-1025,共9页
目的探讨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危险因素,并评估其对血胸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收治的449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8例,女141例;年龄19~97岁[(57.4... 目的探讨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危险因素,并评估其对血胸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收治的449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8例,女141例;年龄19~97岁[(57.4±14.0)岁]。将入院时或入院后1周内胸部CT或X线片检查存在胸腔积液的情况定义为血胸,其中330例为血胸组,119例为非血胸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职业、体重、身高、基础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高血压和高血脂]、致伤原因、影像学结果[肋骨骨折数、连枷胸、双侧肋骨骨折、肋骨骨折部位及胸内合并伤(气胸、肺挫伤、纵隔气肿和心肌挫伤)]、胸腔置管、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时生命体征(血压、心率)、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Hb)、血小板、红细胞压积(Hct)]、血型、尿常规(尿隐血、尿蛋白和尿酮体)、生化检查[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E)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凝血酶时间(TT)]、创伤评分[胸壁损伤评分(CIS)、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及住院时间。单因素分析观察各因素与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相关性,筛查显著相关因素。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独立危险因素中连续变量预测血胸的价值,并计算最佳阈值。结果两组性别、职业、体重、身高、糖尿病、COPD、高血脂、受伤至入院时间、血压、心率、血小板、尿蛋白、尿酮体、TCHO、HDL-C、TBIL、ALT、CRE、HbA1C、PT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胸组Hb、Hct、TG、LDL-C、TT值较非血胸组显著降低,而年龄、肋骨骨折数、白细胞、AST、FIB、D-D、创伤评分及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非血胸组(P<0.05)。血胸组高血压、致伤原因、连枷胸、双侧肋骨骨折、肋骨骨折部位、尿隐血与非血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肋骨骨折数、连枷胸、双侧肋骨骨折、肋骨骨折部位(上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后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后外侧段及下胸部近脊柱侧段)、气胸、肺挫伤、心肌挫伤、胸腔置管、白细胞、尿隐血、BUN、FIB、创伤评分(CIS、ISS和NISS)及住院时间与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肋骨骨折部位(中胸部后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后外侧段及下胸部近脊柱侧段)、肺挫伤、胸腔置管、BUN及创伤评分(CIS、ISS和NISS)与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显著相关(P<0.05)。独立危险因素中连续变量的ROC曲线显示,BUN、CIS、ISS和NISS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87(95%CI 0.529~0.645)、0.824(95%CI 0.779~0.870)、0.789(95%CI 0.739~0.840)和0.876(95%CI 0.835~0.917)(P<0.05),最佳阈值分别为5.0 mmol/L、2.5分、15分和21.5分。结论肋骨骨折部位(包括中胸部后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后外侧段和下胸部近脊柱侧段)、肺挫伤、胸腔置管、BUN及创伤评分(CIS、ISS和NISS)是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独立危险因素。BUN>5.0 mmol/L和创伤评分(CIS>2.5分、ISS>15分和NISS>21.5分)具有显著的预测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血胸 危险因素 创伤评分
原文传递
肋骨骨折患者发生心肌挫伤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6
作者 余长永 宋月坤 +3 位作者 朱康宇 程祥 朱天皓 刘武新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15-726,共12页
目的构建肋骨骨折患者发生心肌挫伤(MC)的预测模型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收治的370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7例,女113例;年龄18~95岁[(56.... 目的构建肋骨骨折患者发生心肌挫伤(MC)的预测模型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收治的370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7例,女113例;年龄18~95岁[(56.5±14.0)岁]。患者入院24 h内均接受心电图检查和心肌标志物检测,其中159例诊断为MC,211例无MC(NMC)。采用完全随机法将370例患者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264例(MC 106例、NMC 158例)和验证集106例(MC 53例、NMC 53例)。在训练集中,比较MC组和NMC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入院时生命体征、肋骨骨折类型、肋骨骨折数、肋骨骨折部位、关联的胸部损伤、创伤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筛选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的正相关变量,且采用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MC的正相关变量以确定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的危险因素。采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回归方程,且利用R软件构建基于回归方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及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000次的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和临床影响曲线分析(CIC)评价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根据独立危险因素的β系数赋值进行风险评分,将入选的370例肋骨骨折患者分为低危组202例、中危组108例、高危组50例和极高危组10例,比较不同亚组患者MC发生率和院内死亡率,进一步验证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训练集中,MC组和NMC组双侧肋骨骨折、连枷胸、肋骨骨折数、上胸部近胸骨侧段、上胸部前外侧段、上胸部近脊柱侧段、中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前外侧段、气胸、纵隔气肿、血胸、胸骨骨折、胸部简明损伤定级(c‑AIS)、损伤严重评分(ISS)、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血尿素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双侧肋骨骨折、连枷胸、肋骨骨折数、上胸部近胸骨侧段、上胸部前外侧段、上胸部近脊柱侧段、中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前外侧段、气胸、血胸、胸骨骨折、c‑AIS、ISS、NISS、白细胞、谷草转氨酶和血尿素氮均与MC呈正相关(P<0.05或0.01)。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正相关变量均与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显著相关(P<0.05或0.01)。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预测变量,分别是上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气胸和胸骨骨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4个预测变量是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依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在训练集中构建回归方程:P=ex(/1+ex),其中x=1.57ד上胸部前外侧段”+0.73ד中胸部近脊柱侧段”+1.36ד气胸”+2.16ד胸骨骨折”-1.10。在基于此建立的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预测模型中,训练集和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95%CI 0.72,0.83)、0.77(95%CI 0.71,0.82)。H‑L拟合优度检验显示,训练集χ^(2)=2.77,P=0.429;验证集χ^(2)=1.33,P=0.515;校准曲线结果表明,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偏倚校正曲线与实际曲线一致性良好,且均接近理想曲线。训练集和验证集DCA结果显示,阈概率在0.2~0.8范围内,预测模型可获得良好的临床净获益。训练集和验证集CIC结果显示,阈概率>0.4,模型判定为MC的高风险患者与实际发生MC的患者高度匹配。风险评分亚组分析显示,高危组肋骨骨折患者MC发生率和院内死亡率分别为80.0%和6.0%,极高危组分别为90.0%和20.0%,均显著高于低危组(24.8%和1.0%)和中危组(55.6%和1.9%)(P<0.05)。结论基于上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气胸和胸骨骨折构建的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预测模型,具备良好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预后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