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8^+CD28^+/CD8^+CD28^-T细胞平衡预测炎症性肠病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戴世学 顾红祥 +12 位作者 武钢 钟涛 菅洪健 湛永乐 张旻海 高勇 徐俊 陈东升 廖广捷 封艳玲 刘洪波 邹颖 迟宏罡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09-1615,共7页
目的评价CD8^+CD28^+/CD8^+CD28-T细胞平衡在预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GH)的作用与价值。方法收集IBD患者49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30例,克罗恩病(CD)19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8^+CD28^+及CD8^+CD28-T细胞T细胞... 目的评价CD8^+CD28^+/CD8^+CD28-T细胞平衡在预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GH)的作用与价值。方法收集IBD患者49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30例,克罗恩病(CD)19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8^+CD28^+及CD8^+CD28-T细胞T细胞的百分含量,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评价CD8^+CD28^+/CD8^+CD28-T细胞平衡(比值)在预测IBD患者出现GH的效能,并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不同因素下的持续缓解时间(LTR)差异,并对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CD组的免疫抑制剂、激素及生物制剂(BA)使用率均显著高于UC组(P=0.003、0.043及0.002);(2)UC组患者的CD8^+CD28^+T细胞显著高于CD组(t=3.022,P=0.004);(3)ROC结果显示CD8^+CD28^+T细胞、CD8^+CD28-T细胞及CD8^+CD28^+/CD8^+CD28-比值三者在预测GH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能(均为P<0.01),但以CD8^+CD28^+/CD8^+CD28-最优[曲线下面积(AUC)为0.977,P=0.000],截值分析显示当CD8^+CD28^+/CD8^+CD28-比值取值为1.14时(13.95%/12.24%),其对应的敏感度达93.3%,特异度为91.2%;(4)未使用BA及未行手术治疗的IBD患者算术及中位LTR均显著长于使用BA及已行手术的IBD患者(分别为χ2=9.730,P=0.002;χ2=15.981,P=0.000);(5)Spearman分析显示CD8^+CD28^+/CD8^+CD28-与BA及手术均成显著相关性(P=0.009、0.038)。结论外周血CD8^+CD28^+T细胞降低或CD8^+CD28-T细胞升高与IBD患者出现GH密切相关,CD8^+CD28^+/CD8^+CD28-平衡预测GH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尤其是在比值为1.14时;该平衡与生物制剂及手术存在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活动期 消化道出血 CD8+CD28+/CD8+CD28-平衡 预测
下载PDF
博来霉素黏膜下注射联合内镜扩张治疗食管良性狭窄
2
作者 王晨 李维勤 +3 位作者 张佳玲 刘莉 范志宁 吴瑞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39-944,共6页
目的探索博来霉素黏膜下注射联合内镜扩张对良性食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科行博来霉素黏膜下注射联合内镜扩张的良性食管狭窄患者120例(博来霉素组)的临床资料。按1∶1纳入同... 目的探索博来霉素黏膜下注射联合内镜扩张对良性食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科行博来霉素黏膜下注射联合内镜扩张的良性食管狭窄患者120例(博来霉素组)的临床资料。按1∶1纳入同期行单纯内镜下扩张术的食管狭窄患者120例(单纯扩张组)。对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短期(3个月)和长期(1年)的复发率、无吞咽困难期、扩张次数、吞咽困难评分等指标进行分析。对不同病因的食管狭窄患者及难治性食管狭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最后,采用logistic回归探索博来霉素组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单纯扩张组相比,博来霉素组短期(34.2%vs 55.0%,P=0.001)及长期(71.7%vs 85.8%,P=0.008)复发率均显著改善。在良性食管狭窄的不同病因中,博来霉素对食管术后吻合口狭窄(短期:26.3%vs 46.1%,P=0.011;长期:64.5%vs 81.3%,P=0.020)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狭窄(短期:61.1%vs 94.4%,P=0.016)的患者均有明显的益处。博来霉素组患者的无吞咽困难期较单纯扩张组显著提高[(2.8±2.2)个月vs(1.6±1.5)个月,P=0.044]。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治疗前扩张次数(OR=0.157,P<0.001)、总扩张次数(OR=4.970,P<0.001)、治疗前吞咽困难程度(OR=3.053,P=0.007)是博来霉素组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结论博来霉素黏膜下注射联合内镜扩张对食管狭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内镜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来霉素 食管 狭窄 扩张
下载PDF
STER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23例 被引量:5
3
作者 杨晓钟 戴伟杰 +5 位作者 王宏刚 王琼 孙素华 周静芳 马刚 张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4期5310-5314,共5页
目的:探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治疗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3例经超声内镜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诊断为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全... 目的:探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治疗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3例经超声内镜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诊断为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全麻下行STER术切除肿瘤,观察并记录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是否穿孔、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23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中来源于固有肌层浅层者15例,深层者8例,STER术均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瘤体直径范围在0.6-1.8 cm,平均为1.0 cm±0.4 cm.完整缝合创面所需钛夹4-8枚,平均为6.2枚±2.4枚,手术时间在32-115 min,平均为62.0 min±24.5 min.术后病理确诊为平滑肌瘤19例,间质瘤4例,切缘均阴性.术中穿孔2例,皮下气肿3例,无迟发性出血.术后住院日4-11 d,平均为5.8 d±3.4 d.结论:STER术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黏膜下肿瘤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黏膜下肿瘤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162例胃间质瘤内镜下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文婕 戴伟杰 +1 位作者 刘莉 范志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8-301,306,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2015年7月行内镜手术的162例胃间质瘤资料,瘤体直径平均1.5 cm(0.3~5.0 cm)。行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104例,内镜下全层切除术58例,其中4例在腹腔镜监视下手...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2015年7月行内镜手术的162例胃间质瘤资料,瘤体直径平均1.5 cm(0.3~5.0 cm)。行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104例,内镜下全层切除术58例,其中4例在腹腔镜监视下手术。结果并发症8例(4.9%),包括术中出血3例,术后穿孔3例,术后呼吸道感染2例。术后进流食时间平均2.7 d(1~9 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5.4 d(2~10 d)。出院后平均随访26.4月(5~51个月),6例术后口服伊马替尼继续治疗,162例均无复发、死亡。结论内镜下切除对胃间质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内镜治疗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胃异位胰腺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的诊治分析
5
作者 王琼 杨晓钟 戴伟杰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年第35期29-31,共3页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STER)在胃异位胰腺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86例疑诊为胃异位胰腺患者住院接受ESD或STER,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术后病理确诊胃异位胰腺54例,位于胃窦43例,胃底体交界7例...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STER)在胃异位胰腺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86例疑诊为胃异位胰腺患者住院接受ESD或STER,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术后病理确诊胃异位胰腺54例,位于胃窦43例,胃底体交界7例,胃体4例;其中45例行ESD,9例行STER,完整切除率88.9% (48/54),余6例剥离后有少许组织残留.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1.9%,1/54),无术中及术后穿孔.术后随访1~ 3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SD能完整大块地切除病变组织,能提供标本获得准确的病理学诊断,是胃异位胰腺有效且安全的诊治手段,STER可能为胃异位胰腺的诊治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胰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
原文传递
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2
6
作者 卓奇峰 陈明良 +3 位作者 忻畅 严焕军 马刚 陶国全 《中华全科医学》 2019年第3期379-383,共5页
目的观察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5月—2018年6月期间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鄞州医院收治的1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目的观察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5月—2018年6月期间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鄞州医院收治的1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治疗,均治疗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肠道菌群及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大便次数、大便性状以及腹部不适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7%(55/60),对照组为71.7%(43/60),观察组疗效比对照组更显著(χ~2=9.186,P=0.010)。治疗后,观察组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P<0.05),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升高(P<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D-乳酸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肠道sIgA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肠道s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可显著缓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肠道微生态平衡以及促进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恢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 蒙脱石散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腹泻 肠道菌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