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二聚体预测脑梗死的类型及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冠会 孔凡贞 +4 位作者 石冬敏 程庆璋 冯洪选 钱小燕 包仕尧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620-622,共3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测定在不同TOAST亚型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010年~2012年102例脑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对脑梗死患者进行TOAST分型及NIHSS评分,观察D-二聚体测定与脑梗死分型及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与其它脑梗死亚型相比... 目的:探讨D-二聚体测定在不同TOAST亚型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010年~2012年102例脑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对脑梗死患者进行TOAST分型及NIHSS评分,观察D-二聚体测定与脑梗死分型及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与其它脑梗死亚型相比,心源性栓塞患者D-二聚体水平最高,神经功能缺损最严重(P<0.01)。D-二聚体与NIHSS评分呈显著相关(r=0.800,P<0.01),大动脉硬化组、小动脉闭塞组及其它原因组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D-二聚体测定结合临床病史可以预测心源性栓塞类型的脑梗死及其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脑梗死 TOAST分型 NIHSS评分
下载PDF
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沈明强 程庆璋 邵国富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205-209,231,共6页
目的分析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研究入院距发病时间小于24h的急性脑梗死及脑出血的住院患者,进行基本资料收集,监测入院后7d内血压变化,对病程中伴发疾病进行评分,对入院后血压管理的方式及干预时间进行登记... 目的分析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研究入院距发病时间小于24h的急性脑梗死及脑出血的住院患者,进行基本资料收集,监测入院后7d内血压变化,对病程中伴发疾病进行评分,对入院后血压管理的方式及干预时间进行登记。分别在入院时、14d、6月对入选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Index,BI),在1月和6月行死亡登记。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入院时血压及入院后7d内平均血压与1月死亡率和6月死亡或残疾率呈U型关系,血压过高或过低者预后均差。入院时收缩压在120~180mmHg和舒张压在70~100mmHg预后较好,取中间值即血压在150/85mmHg时预后最佳。(2)大动脉硬化型梗死及心源性梗死均在入院时血压(120~180/70~100)mmHg时预后相对较好,在入院2d内平均血压、入院7d内平均血压不同血压段的梗死近期死亡率、远期死亡和残疾率无显著性差异,TOAST其它亚型脑梗死因样本量小无法进行统计分析。(3)脑出血患者入院时收缩压在120~180mmHg,6月时死亡或残疾率较低,预后较好。入院7d内平均收缩压越低,6月时死亡或残疾率越低,预后越好。入院时、入院7d内平均舒张压与6月时死亡或残疾率无明显关系。(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伴发病评分、卒中后3d内加重、1d内DBP下降大于20%与6月时NIHSS评分正相关,入院后降压治疗与6月时NIHSS评分负相关,P<0.05。结论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呈U型关系,在(120~180/70~100)mmHg血压段预后最佳。经卒中分类及梗死分型后分别进行研究,推断脑出血急性期的高血压宜平稳下降,脑梗死因病例数少尚不能得出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压 高血压 预后
下载PDF
卒中急性期血压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沈明强 邵国富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8年第4期260-263,共4页
目的观察卒中急性期的血压变化规律以及影响血压变化规律的因素。方法研究入院距发病时间<24h的急性脑梗死及脑出血的住院病人,进行基本数据收集,监测入院后7d内血压变化,对病程中伴发疾病进行评分,对入院后血压管理的方式及干预时... 目的观察卒中急性期的血压变化规律以及影响血压变化规律的因素。方法研究入院距发病时间<24h的急性脑梗死及脑出血的住院病人,进行基本数据收集,监测入院后7d内血压变化,对病程中伴发疾病进行评分,对入院后血压管理的方式及干预时间进行登记。结果(1)卒中急性期初期血压通常升高,入院后16h内血压下降较明显,前4h尤甚,16~48h血压逐渐平稳,各时点血压经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2)脑出血患者的急性期血压较脑梗死患者的急性期血压高,P<0.05;(3)TOAST各亚型脑梗死血压变化规律无明显差异;(4)原有高血压史的患者卒中后急性期血压较既往无高血压史的患者高;(5)经多因素相关分析,影响卒中急性期7d内平均收缩压的正相关因素有卒中类型、高血压史、伴发病评分;影响卒中急性期7d内平均舒张压的正相关因素有卒中类型、高血压史、伴发病评分,既往病史评分与卒中急性期7d内平均舒张压呈负相关。结论卒中急性期初期血压通常升高,脑出血、既往有高血压史、合并疾病多的卒中患者卒中后血压较高,入院后16h内血压下降较明显,入院后16~48h血压渐趋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压 高血压史
下载PDF
应用Thulesiusi测试法评价帕金森病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
4
作者 王薇 程庆璋 赵合庆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582-585,共4页
目的利用Thulesius测试法评价帕金森病患者心血管系统的自主神经功能。方法对18例帕金森患者进行了Thulesius测试法,测量血压和心率随体位的改变,并与性别及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帕金森患者舒张压在直立后lmin,收缩压在直... 目的利用Thulesius测试法评价帕金森病患者心血管系统的自主神经功能。方法对18例帕金森患者进行了Thulesius测试法,测量血压和心率随体位的改变,并与性别及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帕金森患者舒张压在直立后lmin,收缩压在直立后1min、3min和7min时下降均超过对照组,心率比较无显著差异;帕金森组直立3min与直立1min时比较舒张压下降,对照组血压和心率在1、3、7min三个时间段比较差异均不显著。18例帕金森患者中4例(22.2%)出现直立性低血压,但无自觉症状。利用Thulesius诊断图发现帕金森患者中11例(61.1%)存在心血管调节功能障碍,正常人中有3名(18.8%)存在交感神经血压调节功能异常。结论帕金森病人直立后血压下降幅度明显,调节时间延长,与病程及疾病严重程度无关。提示帕金森病变可累及多个系统的自主神经纤维,利用多种检测方法有助于全面了解自主神经系统受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血压 心率 Thulesius测试法
下载PDF
血小板聚集率对急性脑梗死诊断价值及发病关系的探讨
5
作者 石冬敏 沈明强 《苏州医学》 2012年第2期13-16,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水平,分析其诊断价值和发病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组120例,健康对照组50例。入院次日晨空腹采血,透射比浊法测定花生四烯酸诱导MAR(MARAn)和二磷酸腺苷诱导MAR(MAR_ADP)。结果脑...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水平,分析其诊断价值和发病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组120例,健康对照组50例。入院次日晨空腹采血,透射比浊法测定花生四烯酸诱导MAR(MARAn)和二磷酸腺苷诱导MAR(MAR_ADP)。结果脑梗死组MAR_AA为62.9±17.6(%)、MAR_ADP为66.8±14.2(%),健康对照组为56.6±14.1、60.1±13.5,组间t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R_AA与MAR_ADP以及不同性别间MA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病年龄与MAR以及MAR_AA与MAR_ADP无直线性关联(r≤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Cutoff,MAR_AA为57%,AUC为0.61,诊断正确率为88%;MAR_ADP分别为60%、0.62、58%。65.4%左右患者MAR〉Cutoff,10%左右超出正常参考值上限,12.5%左右低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OR值MAR_AA为3.026,有统计学意义(P=0.0017)。MAR_ADP为1.058,无统计学意义(P=0.906)。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MAR水平上调,无性别差异,与年龄无关。MAR诊断价值低,高水平MAR_AA是脑梗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ASA与氯吡格雷应同时给药,但应监测MAR,个体化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率 急性脑梗塞 花生四烯酸 二磷酸腺苷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直立性低血压非药物干预的最佳证据总结
6
作者 谢美红 柯炜 +6 位作者 马惠清 王芬慧 倪樱 杜明卿 孙逸菲 查慧贤 严红云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3年第23期3143-3149,共7页
目的检索并总结帕金森病患者直立性低血压非药物干预的最佳证据。方法基于6S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帕金森病患者直立性低血压非药物干预的相关指南、临床决策、证据总结、系统评价和专家共识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2月。... 目的检索并总结帕金森病患者直立性低血压非药物干预的最佳证据。方法基于6S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帕金森病患者直立性低血压非药物干预的相关指南、临床决策、证据总结、系统评价和专家共识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和总结。结果共纳入文献15篇,包括指南4篇、临床决策2篇、证据总结1篇、系统评价3篇、专家共识5篇,从目的、评估、容量干预、运动干预、体位干预、物理干预、健康教育及支持7个方面总结出24条最佳证据。结论帕金森病患者直立性低血压非药物干预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医护人员实践提供参考,建议结合患者的病情、偏好、临床环境等有针对性地应用最佳证据,从而降低帕金森病患者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直立性低血压 非药物干预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