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评孟席斯《1421:中国发现美洲》
1
作者 罗宗真 《海交史研究》 2005年第1期1-17,共17页
2002年英国业余历史学者海军军官孟席思《1421:中国发现美洲》一书的发表,拓展了郑和研究的范围和思路,提出了新的观点。本文对此书及作者的主要论点与看法形成的依据作了概括性介绍;然后综合两年来国内外各方面学者的不同评论和看法:... 2002年英国业余历史学者海军军官孟席思《1421:中国发现美洲》一书的发表,拓展了郑和研究的范围和思路,提出了新的观点。本文对此书及作者的主要论点与看法形成的依据作了概括性介绍;然后综合两年来国内外各方面学者的不同评论和看法:赞成或基本赞成的、完全不赞成的部分赞成或需商榷存疑、待考的,也作了全面的介绍并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还对两年来各种意见中反映一些有价值并值得重视和讨论的意见,特别整理及介绍给读者,希望进一步促进郑和研究的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席斯 中国 发现 美洲
下载PDF
“吉贝”、“劫贝”的北浸与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的历史渊源和传播路线 被引量:7
2
作者 何忠汉 陈江 《东南文化》 CSSCI 1994年第1期130-134,共5页
“吉贝”,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对古代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特有的一种木棉织品的称呼,最早见于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禹贡》载:“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织贝”,一开始被西汉的孔安国注曰... “吉贝”,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对古代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特有的一种木棉织品的称呼,最早见于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禹贡》载:“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织贝”,一开始被西汉的孔安国注曰,“织,细苎;贝,水(?)”。望文生义地认为是用细苎织成的布和做装饰用的贝壳两种物品,东汉郑玄即已辨其妄:“贝,锦名。诗云:萋兮斐兮成是贝锦。”此后,“吉贝”便一直被人们用于指称木棉织品或木棉树,如元王祯《农书》卷十:“木棉一名吉贝”,清胡谓《禹贡·锥指》卷六:“南夷木棉之精好者亦谓之吉贝,海南之夷人以卉服来贡,而织贝之精者,则入篚焉。”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禹贡》中言辞简略,其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造像 吉贝 历史渊源 东南亚地区 海南岛 印度 历史地理 木棉树 文化交流 《禹贡》
下载PDF
东南地区的早期佛教建筑 被引量:1
3
作者 唐云俊 《东南文化》 CSSCI 1994年第1期135-143,共9页
一、佛寺起于江淮地区 我国学术界认为佛教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当在东汉初年。“而江淮一带实是中国接受佛教最早的地方。”中国人信佛最早的当数东汉初年的楚王英,而他的封地恰好就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后涉嫌谋反被徙丹阳(今安徽... 一、佛寺起于江淮地区 我国学术界认为佛教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当在东汉初年。“而江淮一带实是中国接受佛教最早的地方。”中国人信佛最早的当数东汉初年的楚王英,而他的封地恰好就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后涉嫌谋反被徙丹阳(今安徽省宣城县),次年自杀。中国第一位出家僧人严佛调是临淮(今江苏省盱眙县附近)人。造寺之风到东汉末年已渐兴起,桓帝于宫中建浮奢祠,并在濯龙宫中设华盖的座位,用郊天的音乐奉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丹阳人笮融侵占广陵下邳、彭城委输,大起浮屠寺,造寺之宏伟壮丽,为前所无。有寺必有僧,余嘉锡先生认为东汉时已有汉人出家为僧,“王度虽言汉、魏时有禁,但禁令之生,必因事而立制——使当时本无汉人出家,何为有此禁令?”陶谦传云:‘笮融于广陵大兴佛寺’,岂有有寺而无僧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地区 早期佛教 佛寺建筑 佛教思想 佛教造像 建筑样式 佛教建筑 传统文化 江苏省 南朝佛教
下载PDF
中国远航世界的创举——20世纪郑和研究之回顾 被引量:2
4
作者 罗宗真 《郑和研究》 2001年第1期4-8,共5页
近600年前,与世隔绝的东方大地,一扇通往西方海洋的大门打开了。启动这扇大门的人,就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郑和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从1405—1433年的28年间,七次率船队下西洋,远航... 近600年前,与世隔绝的东方大地,一扇通往西方海洋的大门打开了。启动这扇大门的人,就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郑和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从1405—1433年的28年间,七次率船队下西洋,远航东非等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所率领的船队,船舶数量之多,吨位之大,航海人员之众,组织之严密,技术之先达,航程之远,影响之巨,都是举世无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郑和研究 明朝 郑和下西洋 分期问题 研究成果 发展前景
原文传递
南京牛首山郑和归葬处之考证——兼考“三宝”和“三保”太监 被引量:1
5
作者 葛晓康 《郑和研究》 2003年第1期36-48,共13页
关键词 南京市 牛首山 郑和 葬所 “三宝” “三保”
原文传递
南京牛首山郑和归葬处之考证拾遗 被引量:1
6
作者 葛晓康 《郑和研究》 2003年第2期50-51,共2页
拙作《南京牛首山郑和归葬处之考证》(以下简称《考证》)发表后,因该项研究工作又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故需要对《考证》一文的有关章节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即《郑和研究》2003年第1期,第39页46行至第40页5行为止,作如下修改:
关键词 南京市 牛首山 郑和 明朝 中国 历史考证
原文传递
江苏省郑和研究会二十年发展历程及成就
7
作者 罗宗真 《郑和研究》 2006年第4期7-9,64,共4页
二十年前的今天,1985年的7月11日。全国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大会与学术讨论会在南京举行,自此我国的郑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大会精神鼓舞下,1986年3月3日南京郑和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我国,也是国际上第—个以研究郑和为主... 二十年前的今天,1985年的7月11日。全国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大会与学术讨论会在南京举行,自此我国的郑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大会精神鼓舞下,1986年3月3日南京郑和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我国,也是国际上第—个以研究郑和为主旨的专业学术团体。该年4月5日研究会主办的《郑和研究》创刊。1996年12月20日经上级批准,江苏省郑和研究会成立。二十年来郑和研究会始终坚持学术民主、集体办会,在各级党委领导下,一手抓学术研究,一手抓科普教育,以宣传和研究郑和航海业绩,贯彻“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十二字方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中外人士的好评。值此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之际,回顾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及成就,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研究 江苏省 成就 郑和航海 学术讨论会 郑和下西洋 学术团体 学术民主
原文传递
20世纪郑和研究的回顾
8
作者 罗宗真 《郑和研究》 2003年第2期3-4,共2页
郑和是15世纪初年的人物,五百年后始为人们所注意,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有关史料较少且比较分散,他的一生和航海事业迄今还有不少空白;二是五百年后,人们才真正对郑和的历史进行了科学的研究,才真正对他有所了解。但较全面,有目的... 郑和是15世纪初年的人物,五百年后始为人们所注意,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有关史料较少且比较分散,他的一生和航海事业迄今还有不少空白;二是五百年后,人们才真正对郑和的历史进行了科学的研究,才真正对他有所了解。但较全面,有目的、有系统地研究郑和,还是20世纪下半世纪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 历史研究 明朝 中国 20世纪 史料
原文传递
郑和在南京的官署——内守备厅与内官监
9
作者 邵磊 张正祥 《郑和研究》 2006年第4期59-64,共6页
明朝建国之初定都南京,时封建王朝的五府、六部等国家政治机构齐集南京,但仅仅五十多年后,随着明成祖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南京又一次从首都的地位上滑落下来。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永乐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明王朝的留都... 明朝建国之初定都南京,时封建王朝的五府、六部等国家政治机构齐集南京,但仅仅五十多年后,随着明成祖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南京又一次从首都的地位上滑落下来。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永乐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明王朝的留都,成为仅次于北京的政治中心,诚如《万历应天府志》殷迈序称,明成祖“虽移都北平,而二京并建,比于丰、镐,其重如此。”是以迁都之初,明王朝皆以太子坐镇南京,如永乐后期太子朱高炽、洪熙年间时太子朱瞻基,皆是。在留都,明王朝仍然保留了五府、六部等军政机构,设有南京守备,官绅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官署 郑和 明王朝 封建王朝 政治机构 政治中心 军政机构
原文传递
虞舜南巡狩与勾吴的发端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敏 韩明芳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05-113,共9页
有虞氏的地望在今豫东一带 ,在进入华夏国家文明之时 ,有虞氏却在华夏历史舞台上消失不见了。从文献记载中有关有虞氏的去向有二 ,一是苍梧 ,一是鸣条。而从考古学文化遗存分析 ,苍梧之说不确。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学研究 ,有虞氏的去向... 有虞氏的地望在今豫东一带 ,在进入华夏国家文明之时 ,有虞氏却在华夏历史舞台上消失不见了。从文献记载中有关有虞氏的去向有二 ,一是苍梧 ,一是鸣条。而从考古学文化遗存分析 ,苍梧之说不确。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学研究 ,有虞氏的去向应为从豫东沿淮水至江淮东部 ,再沿邗沟至宁镇地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虞氏 南巡狩 勾吴文明
原文传递
韶峰耸翠--黎雄才韶山图像创作之探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蒋逸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9-76,共8页
在日益政治化的社会里,黎雄才身先士卒,几度来到韶山写生,成为较早从事"韶山"创作的实践者和风气的先行者。他创作了一批韶山图佳作,以一种清新、浓郁、谨严的审美风格获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本文则结合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 在日益政治化的社会里,黎雄才身先士卒,几度来到韶山写生,成为较早从事"韶山"创作的实践者和风气的先行者。他创作了一批韶山图佳作,以一种清新、浓郁、谨严的审美风格获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本文则结合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探讨他韶山图创作的生动面目,解析其美学趣味和图式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韶山冲 黎雄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创作 图像 少年时代 毛泽东 缔造者
原文传递
美国海洋学者路克·卡佛士和电视片《海权——环球之旅》
12
作者 罗宗真 《郑和研究》 2000年第1期54-56,共3页
去年十月,美国德拉威尔大学(Dalaware universify)教授、海洋学家路克·卡佛士博士(Dr.Luc Cuyvers,原籍比利时),通过我国文化部来到南京拍摄郑和遗迹、遗物的电视片,并采访了我。我和他共处的几天过程中,感到他是一位颇具敬... 去年十月,美国德拉威尔大学(Dalaware universify)教授、海洋学家路克·卡佛士博士(Dr.Luc Cuyvers,原籍比利时),通过我国文化部来到南京拍摄郑和遗迹、遗物的电视片,并采访了我。我和他共处的几天过程中,感到他是一位颇具敬业精神的学者,同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师和电视片制作人。他曾经制作过多部有关海洋历史与科学的电视节目,在世界70个国家发行,取得了不少赞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片 拉威尔 摄影师 制作人 拍摄 发行 采访 遗物 郑和 遗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