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龙虬庄新石器遗址环境考古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朱诚 赵宁曦 +3 位作者 张强 张芸 张敏 吴建民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86-292,共7页
龙虬庄新石器文化遗址被列为 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根据1 4 C测年、器物排比法断代、孢粉、粒度、氧化物和磁化率等鉴定分析 ,探讨了遗址区古先民生存的环境 .分析表明 ,龙虬庄地区在经历新仙女木寒冷期之后迎来了全新世暖期环... 龙虬庄新石器文化遗址被列为 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根据1 4 C测年、器物排比法断代、孢粉、粒度、氧化物和磁化率等鉴定分析 ,探讨了遗址区古先民生存的环境 .分析表明 ,龙虬庄地区在经历新仙女木寒冷期之后迎来了全新世暖期环境 ,10 0 0 0~ 70 0 0aBP间气候进入适宜期 ,但当时湿润程度尚不及此后 70 0 0~ 6 0 0 0aBP间的新石器时期 ,当时冬春季节应当有较大的风沙沉积 .6 30 0aBP前后的气温可能更高一些 ,只是在 550 0aBP前后区内气候和环境才逐渐转为干凉 .此项研究表明晚北方期 (82 0 0± 12 6 )aBP ,当南京江北地区处于湿热气候并经历洪水沉积环境时 ,纬度偏北约 54km的龙虬庄地区亦已具备人类生存的适宜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龙虬庄 新石器遗址 环境考古 古环境
下载PDF
江苏句容旧石器遗址环境考古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芸 朱诚 房迎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7-91,共5页
放牛山遗址是长江下游一处重要的旧石器遗址。根据 ESR测年、粒度和磁化率等综合分析 ,探讨了该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下蜀黄土堆积时的古环境。分析表明 ,本区中更新世中晚期经历了 4个气候相对温湿阶段 :0 .12~ 0 .16、0 .18~ 0 .2 0、... 放牛山遗址是长江下游一处重要的旧石器遗址。根据 ESR测年、粒度和磁化率等综合分析 ,探讨了该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下蜀黄土堆积时的古环境。分析表明 ,本区中更新世中晚期经历了 4个气候相对温湿阶段 :0 .12~ 0 .16、0 .18~ 0 .2 0、0 .2 6和 0 .32 Ma BP,下蜀黄土是中更新世庐山冰期气候比较干凉时期的风成堆积 ,下蜀黄土堆积时气候环境总体上要比北方黄土湿热得多。磁化率与古温度、古降水量的回归关系分析表明 ,中更新世中晚期比中更新世中期气候更加干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磁化率 旧石器遗址 放牛山剖面 江苏 ESR测年 黄土堆积 古环境 中更新世
下载PDF
20世纪江苏考古工作的回顾与21世纪的展望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敏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11,共6页
对江苏20世纪的考古工作进行了客观的总结,并对21世纪江苏的考古工作进行了科学的展望。
关键词 江苏考古回顾 展望
下载PDF
末次冰期鄱阳湖西南缘地区的风尘堆积 被引量:29
4
作者 李徐生 韩志勇 +1 位作者 杨达源 房迎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108,共8页
鄱阳湖湖滨沙山是末次冰期特定气候条件下季风活动所产生的风成沙丘沉积体。在调查鄱阳湖沙山的过程中,发现位于鄱阳湖南部沙山下风方向的丰城—樟树—新余一带岗丘顶部几米厚的第四纪堆积地层,虽然颜色明显偏红,但地层性状及沉积学特... 鄱阳湖湖滨沙山是末次冰期特定气候条件下季风活动所产生的风成沙丘沉积体。在调查鄱阳湖沙山的过程中,发现位于鄱阳湖南部沙山下风方向的丰城—樟树—新余一带岗丘顶部几米厚的第四纪堆积地层,虽然颜色明显偏红,但地层性状及沉积学特征却与北方风成黄土及宁镇下蜀黄土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通过对具代表性的新余打鼓岭剖面进行分析,确认其成因系风力搬运而成的粉尘堆积。结合冬季风路径上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初步提出鄱阳湖沙山与新余一带风尘红土堆积是在末次冰期特定气候条件下,冬季风作用所形成的风沙-风尘堆积系统。鄱阳湖风成沙丘及其西南缘风尘沉积的发育是晚更新世末期江南鄱阳湖区气候环境恶化的佐证,也是对我国西北地区沙漠-黄土堆积过程的区域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尘沉积 末次冰期 江西新余 鄱阳湖南部沙山
下载PDF
江苏宜兴骆驼墩、西溪遗址全新世软体动物 被引量:9
5
作者 黄宝玉 朱祥根 +2 位作者 蔡华伟 林留根 田名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4-94,共11页
江苏宜兴骆驼墩、西溪遗址化石丰富,除软体动物外,还有植物、孢粉、昆虫、脊椎动物等。作者研究的软体动物化石,计有8属17种,其中有一新种:Corbiculayixingensis HuangetCaisp.nov.,隶属于双壳类(Bivalvia)的珠蚌科(Unionidae)、蚬科(Co... 江苏宜兴骆驼墩、西溪遗址化石丰富,除软体动物外,还有植物、孢粉、昆虫、脊椎动物等。作者研究的软体动物化石,计有8属17种,其中有一新种:Corbiculayixingensis HuangetCaisp.nov.,隶属于双壳类(Bivalvia)的珠蚌科(Unionidae)、蚬科(Corbiculidae)及腹足类(Gastropoda)的田螺科(Viviparidae)。可分成3个组合类群,一是Unio-Cuneopsis类群,本类群属种个体数量虽然少,但地质历程长,从第三纪晚期中新世至第四纪全新世均有,代表古老的类群。如:CuneopsisspockiLeroy最早发现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连第三纪晚期中新世通古尔期;UniotschiliensisSherany曾发现于河北张家口岔道口更新世早期,上述二种均未见现生种。二是Arconaia-Lamprotula类群。这个类群从第四纪早期至现代河、湖、池塘、水库中均有分布。其中Arconaia-laneceolata(Lea)见于江苏沭阳钱集西南更新世早期。Lamprotula(Sinolamprotula)leai(Gray)见于河南三门峡更新世早期。三是Corbicula-Bellamya类群。该类群时代长,分布广,适应性强,属种个体数量极多,其中CorbiculalargilliertiHeude从第三纪晚期至现代均有。化石种曾发现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第三纪晚期;山西垣曲,陕西大荔更新世早期;但在江苏金坛、江阴、宜兴的全新世时大量发育、繁衍、繁盛。以致现代长江流域太湖、洞庭湖、鄱阳湖及其相通的河流中也有,为中国广泛分布的特有种,本种似乎起源于中国内蒙古,而后向西、向南迁移。Bellamyaquadrata(Benson)见于广西桂林南郊全新世,也有现生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兴 全新世 软体动物 组合特征 古环境
下载PDF
江苏宜兴骆驼墩遗址地层全新世沉积环境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兰 朱诚 +3 位作者 林留根 张广胜 欧阳杰 周慎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93-401,共9页
主要通过对骆驼墩遗址地层样品的粒度和重砂矿物的鉴定、样品中锆石形态的对比研究,铷锶值的测定与分析,了解该区域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及其气候变化,探索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对骆驼墩遗址文化层下的自然淤积层的粒... 主要通过对骆驼墩遗址地层样品的粒度和重砂矿物的鉴定、样品中锆石形态的对比研究,铷锶值的测定与分析,了解该区域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及其气候变化,探索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对骆驼墩遗址文化层下的自然淤积层的粒度分析和锆石形态研究发现该区域在人类出现之前可能经历过浅水泻湖环境;结合重矿物及铷锶研究发现,该区域在全新世早期降水量较大,气候较为湿热,之后气候逐渐变得温暖湿润,为人类文明的出现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优越的气候条件;通过对地层中文化层样品的重矿物鉴定及百分含量分析、ZTR稳定系数及Rb/Sr分析发现,全新世的气候是不断变化的。尤其在马家浜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气候经历过温湿与干凉的交替变化过程。同时良渚文化时期的中晚期稳定系数出现了该地层的最高值,说明当时气候较为湿热,降水量偏多,这与良渚文化的消失与洪水有关的结论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墩遗址地层 粒度 重矿物 ZTR稳定系数 锆石形态 RB/SR 沉积环境
下载PDF
高邮龙虬庄遗址史前人类生存环境与经济生活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民昌 张敏 汤陵华 《东南文化》 CSSCI 1997年第2期31-40,共10页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高邮市龙虬庄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中出土的哺乳动物(如家猪、家犬、麋鹿、獐、梅花鹿等)和水生动物(如龟、鳖、鲤鱼、青鱼、丽蚌、裂齿蚌、田螺等)的残骸、炭化稻米和文化堆积层中的水稻植物蛋白石的分析研究,得...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高邮市龙虬庄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中出土的哺乳动物(如家猪、家犬、麋鹿、獐、梅花鹿等)和水生动物(如龟、鳖、鲤鱼、青鱼、丽蚌、裂齿蚌、田螺等)的残骸、炭化稻米和文化堆积层中的水稻植物蛋白石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果;该地区史前人类的生存环境为芦苇丛生、水草茂盛、水网发达的河湖沼泽湿地平原环境,气候温暖湿润,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2℃左右;史前人类居住在河边湖滨的平地上,从事捕捞狩猎、家畜饲养和水稻种植,并且从早期到晚期,完成了水稻从野生型到栽培型的转化,稻种已从原始栽培稻突变为栽培稻,水稻的种类为粳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虬庄 史前环境 家畜饲养 稻作农业
下载PDF
江苏宜兴骆驼墩遗址地层7500~5400BC的海侵事件记录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兰 朱诚 +3 位作者 林留根 赵泉鸿 史恭乐 朱寒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189-1197,共9页
在考古发掘基础上,野外共采集样品217个,对遗址地层剖面中63个样品进行了有孔虫、植物碎屑及种子化石等的鉴定分析,对4个地层相关样品进行了14C测年及相关分析。在第10层的泥炭层中发现底栖有孔虫2种1属,即压扁卷转虫(Ammonia compressi... 在考古发掘基础上,野外共采集样品217个,对遗址地层剖面中63个样品进行了有孔虫、植物碎屑及种子化石等的鉴定分析,对4个地层相关样品进行了14C测年及相关分析。在第10层的泥炭层中发现底栖有孔虫2种1属,即压扁卷转虫(Ammonia compressiuscula)和近亲卷转虫相似种(Ammonia cff.sobrina),表明全新世以来骆驼墩遗址及其附近区域在马家浜文化出现之前的7500 ̄5400BC之间曾经历过海侵事件;共发现植物化石9种450颗,鉴定结果共统计出4(科)属,即Polygonum sp.(蓼属未定种)、Scirpus sp.(藨草属未定种)、Najas sp.(茨藻属未定种)、Physalis sp.(酸浆属未定种),多属湖泊、沼泽等水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墩遗址 有孔虫 海侵事件 植物种子化石
下载PDF
连云港藤花落史前古城遗址出土木材的树种鉴定(英文) 被引量:4
9
作者 潘彪 翟胜丞 +1 位作者 黄建秋 林留根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5-78,共4页
连云港藤花落遗址为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是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类文化。对取自藤花落遗址的3块出土木材样品进行鉴定,编号为99T2和03LT-F48(3)-1为松属双维管束松亚属Pinus subgenus Diploxylon的树种... 连云港藤花落遗址为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是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类文化。对取自藤花落遗址的3块出土木材样品进行鉴定,编号为99T2和03LT-F48(3)-1为松属双维管束松亚属Pinus subgenus Diploxylon的树种,结合地理位置分析,该木材样品树种应为赤松(Pinus densiflora);编号03LT-F48(3)-2为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此鉴定结果对证明中国是赤松原产地之一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花落遗址 龙山文化 木材鉴定 赤松 黄连木
下载PDF
江苏高淳县下坝东汉墓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文明 郝明华 《东南文化》 1988年第1期71-78,82,共9页
1986年10日,南京博物院在江苏高淳县东约60华里的下坝乡清桂村高岑墩,清理了两座东汉砖室墓,按先后编号为GBM1和GBM 2。现将清理情况报道如下: 一、墓葬结构 GBM1位于北清桂村中,地面上现存一土堆,当地群众称为高岑墩,墩径东西长20.5、... 1986年10日,南京博物院在江苏高淳县东约60华里的下坝乡清桂村高岑墩,清理了两座东汉砖室墓,按先后编号为GBM1和GBM 2。现将清理情况报道如下: 一、墓葬结构 GBM1位于北清桂村中,地面上现存一土堆,当地群众称为高岑墩,墩径东西长20.5、南北宽17、高3.4米。此墓在该墩南半部偏西,墓上封土高1.9米,为黄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墓 墓葬结构 南京博物院 砖室墓 江苏 高岑 土堆 随葬器物 底径 波浪纹
下载PDF
江苏溧阳神墩遗址地层的孢粉记录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马春梅 田名利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7-76,共10页
对采自太湖西部的江苏溧阳市神墩遗址地层的17块土样进行了孢粉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在距今约7千年以前,研究地区尚无人类活动的痕迹,遗址点周围主要生长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如青冈、枫香、胡桃、栎、枫杨、悬铃木、榆和松等,反映比... 对采自太湖西部的江苏溧阳市神墩遗址地层的17块土样进行了孢粉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在距今约7千年以前,研究地区尚无人类活动的痕迹,遗址点周围主要生长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如青冈、枫香、胡桃、栎、枫杨、悬铃木、榆和松等,反映比较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马家浜文化早期气候温暖湿润,体现出良好的生存环境,但向晚期过渡时,气候环境发生变化,温凉偏干。马家浜文化晚期,遗址周围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繁茂,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环境比较适宜人类活动与居住。良渚文化时期,木本植物花粉明显减少,草本花粉增加,约占孢粉总数的50%,气候环境为温凉。草本植物花粉中直径大于37μm的禾本科含量很大,达37.1%,可能是先人类进驻,开始进行农作,有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的大量种植。春秋时期,气候条件比良渚时期要好,较温湿,环纹藻等藻类孢子有较多出现,说明遗址区可能曾被淡水淹没成湖沼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马家浜文化 良渚文化 气候与环境变化 人类活动 神墩遗址 溧阳 江苏
下载PDF
江苏溧水神仙洞动物化石的铀系年代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红 沈冠军 房迎三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9,共4页
神仙洞是江苏境内最早发现人类化石的地点。报道该地点动物化石的铀系测年结果,4个样品230Th/234U年龄范围为7~109ka,测定了其中2个样品的227Th/230Th年龄,结果与230Th/234U法的一致,支持年代数据的可信度。暂将神仙洞含化石堆积的年... 神仙洞是江苏境内最早发现人类化石的地点。报道该地点动物化石的铀系测年结果,4个样品230Th/234U年龄范围为7~109ka,测定了其中2个样品的227Th/230Th年龄,结果与230Th/234U法的一致,支持年代数据的可信度。暂将神仙洞含化石堆积的年代定为7~109ka,跨度至少100ka,应比原认为的整体距今~10ka合理得多。但洞穴地点骨化石铀系年代总体偏年轻,上述年代范围很可能被低估,含化石堆积底界因此更可能属中更新世晚期。人颞骨化石被认为出土于第I钙板层之上,应为晚更新世末期或全新世早期。用Gamma能谱铀系或AMS14C测年,应可进一步确定人化石的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智人 动物化石 铀系年代 神仙洞 江苏
下载PDF
高邮龙虬庄遗址原始稻作遗存的再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才林 张敏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172-181,187,共11页
高邮龙虬庄遗址原始稻作遗存的再研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王才林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张敏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是地处江淮东部地区的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进址,其不仅面积大,而且保存完好。自1993至1996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高邮龙虬庄遗址原始稻作遗存的再研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王才林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张敏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是地处江淮东部地区的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进址,其不仅面积大,而且保存完好。自1993至1996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扬州、盐城、高邮博物馆组成考古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蛋白石 高邮龙虬庄遗址 硅酸体 稻作遗存 机动细胞 形态性状 稻作农业 炭化稻米 水稻 栽培稻
下载PDF
江淮东部的原始稻作农业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敏 汤陵华 《农业考古》 1996年第3期106-121,共16页
淮河的中下游以南、长江下游以北是江淮平原,其间又以京杭运河为界,以西为湖区平原,以东为里下河平原和滨海平原。湖区平原海拔6至8米,西高东低,西部和南部分布着低山丘陵,东缘低凹处串联地分布着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绿阳湖和邵伯... 淮河的中下游以南、长江下游以北是江淮平原,其间又以京杭运河为界,以西为湖区平原,以东为里下河平原和滨海平原。湖区平原海拔6至8米,西高东低,西部和南部分布着低山丘陵,东缘低凹处串联地分布着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绿阳湖和邵伯湖等大小湖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农业 东部地区 长江下游 栽培稻 炭化稻 植物蛋白石 原始文化 贾湖遗址 江淮 普通野生稻
下载PDF
江苏省宜兴西溪、骆驼墩篮蚬与环棱螺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宝玉 朱祥根 +1 位作者 蔡华伟 田名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4-61,共8页
江苏宜兴西溪、骆驼墩篮蚬(Corbicula)与环棱螺(Bellamya)计有10种,其中篮蚬8种,环棱螺2种,属种虽然不多,但是个体数量极多。可分成4个组合类群:一是Corbicula fluminea-Corbicula largillierti组合。这个组合类群地质历程长,适应性强,... 江苏宜兴西溪、骆驼墩篮蚬(Corbicula)与环棱螺(Bellamya)计有10种,其中篮蚬8种,环棱螺2种,属种虽然不多,但是个体数量极多。可分成4个组合类群:一是Corbicula fluminea-Corbicula largillierti组合。这个组合类群地质历程长,适应性强,个体数量多,分布广泛;最早发现于青海柴达木盆地第三系,代表古老类群。二是Corbicula obrutschewi-Corbicula takasaga组合,这个组合类群壳体较大,轮廓三角形,壳长略大于壳高;C. obrutschewi产于河北张家口岔道村附近的下更新统;C. takasaga发现于台湾新竹的上新统苗栗组;但在中、上更新统时期未发现本组合代表,可是到全新世时,宜兴的西溪、骆驼墩又出现本组合代表,似乎是返祖现象。三是Corbicula celsusapica-Corbicula yixingensis组合。本类群壳体中等大小,厚而膨凸,轮廓高圆三角形,壳高大于壳长,壳顶宽大而高耸,铰板宽,壳顶腔很深;Corbicula celsusapica发现于浙江湖州上更新统,C. yixingensis到目前仅见于宜兴。本组合为长江下游的宜兴和浙江湖州新生代晚期的特有种。四是Bellamya quadrata-Bellamya viviparoides组合。本组合在上更新统至现在的河流、湖泊均有,其中B. quadrata化石发现于江苏新沂上更新统,B. viviparoides化石发现于江苏句容上更新统下蜀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篮蚬(Corbicula) 环棱螺(Bellamya) 类群面貌 组合特征 宜兴
下载PDF
黄淮地区藤花落、后大堂龙山文化遗址古稻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林留根 张文绪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19,共5页
用粒型分析法,对黄淮地区藤花落和后大堂两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5群古稻作了研究。就粒型特征而言,尽管两群古稻种群内尚有不同类型存在,但相对比较单纯,其主要演化特征已属粳稻类型。
关键词 藤花落遗址 后大堂遗址 古稻
下载PDF
2003~2004年连云港藤花落遗址发掘收获 被引量:7
17
作者 周润垦 李洪波 +1 位作者 张浩林 高海燕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19,共5页
连云港藤花落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首次发现了大型红烧土堆积、偶踢类动物足迹和稻作遗迹等,对研究北辛文化时期黄淮地区古代聚落居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了新的资料。
关键词 藤花落 聚落 红烧土 动物足迹 稻作
下载PDF
初论马桥——肩头弄文化 被引量:13
18
作者 陆建方 《东南文化》 CSSCI 1990年第Z1期58-67,共10页
近年来,属于印纹陶文化系统的马桥四层遗存,受到考古界的普遍关注.有人称之为马桥文化或马桥类型文化,也有人将其归入后良渚文化,在此,我们暂时称之为马桥类型文化.对于这种以马桥四层遗存为代表的文化,江浙沪地区的同志曾多次撰文进行... 近年来,属于印纹陶文化系统的马桥四层遗存,受到考古界的普遍关注.有人称之为马桥文化或马桥类型文化,也有人将其归入后良渚文化,在此,我们暂时称之为马桥类型文化.对于这种以马桥四层遗存为代表的文化,江浙沪地区的同志曾多次撰文进行探讨,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使人深受启发.1981年后,《浙江江山南区古遗址墓葬调查试掘》一文及《福建光泽县古遗址古墓葬的调查和清理》等文章的发表,促进了马桥类型文化的研究,一些同志对该文化的特征、年代、分布范围、来源及去向都作了分析.本文试对这个文化提出一些新的看法,请大家批评和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物 良渚文化 印纹陶 陶器 马桥文化 遗存 考古 马桥遗址 足盘 云雷纹
下载PDF
江宁汤山点将台遗址 被引量:17
19
作者 钟民 《东南文化》 1987年第3期38-50,146-147,共15页
点将台遗址位于南京市东郊,宁周(南京至周村)公路西岗村站的南侧,属江宁县汤山乡桦墅村。该遗址1972年秋被发现,经调查确定为一处湖熟文化遗址,1973年11月江苏省第二期文博干部训练班对其进行了发掘。
关键词 遗址 汤山 残片 湖熟文化 图版 梯格 文化层 红陶 黑陶 江宁
下载PDF
句容城头山遗址出土的史前玉器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16
20
作者 张敏 《东南文化》 2001年第6期42-49,共8页
城头山,又名孙头山、神头山,在句容方言中,城、孙、神读音相同,以往的考古调查和试掘均称之孙山据句容县地名办公室的意见改称城头山。
关键词 考古调查 试掘 玉器 出土 遗址 史前 地名 方言 相同 读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