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1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文科基层教学组织的构建与运行——以南京大学哲学素质教育虚拟教研室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张亮 汪琳玥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8-154,共7页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学习苏联教育建设先进经验,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发展态势良好,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发展转型,传统基层...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学习苏联教育建设先进经验,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发展态势良好,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发展转型,传统基层教学组织出现主业不明、过度行政化等问题,在高校中育人功能逐渐弱化甚至衰落。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基层教学组织的转型发展,强调要通过规范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标准、创新基层教学组织载体和运行方式等举措来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以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最新要求,构建新时代文科基层教学组织。随着基层教学组织创新模式探索的不断深入,高校中也产生了具有参考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虚拟教研室”典型案例。南京大学哲学素质教育教学团队积极回应国家需要与时代呼唤,聚焦“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紧扣“课程建设”核心要素,围绕“教学能力”提升要求,探索“智能+”实施路径,在组建基层教学组织、探索新型“智能+”虚拟教研室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为新时代文科基层教学组织的构建与运行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教学组织 虚拟教研室 普及化阶段 “智能+”时代 南京大学
下载PDF
论哲学拔尖人才的培养——以南京大学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刘鹏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3期23-31,124,125,共11页
新时代哲学拔尖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回答。南京大学哲学系基于拔尖人才培养的长期经验,逐步建成了以科研项目制、本研贯通制、小班研讨制、本科书院制为特征的科研创新能力... 新时代哲学拔尖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回答。南京大学哲学系基于拔尖人才培养的长期经验,逐步建成了以科研项目制、本研贯通制、小班研讨制、本科书院制为特征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索了以新形态特色课程体系、多层次优质教材体系、高水平卓越师资队伍建设为主要抓手的教育教学资源体系,确立了以守正与创新并进推动价值引领、教研教改与教学互融深化育教发展、教学创新与质量保障互通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要举措的质量保障机制,构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南大风格、哲学特质”的哲学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南京大学哲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拔尖人才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教育教学资源 质量保障体系
下载PDF
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刘林元教授访谈
3
作者 刘林元 许素菊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5年第1期3-5,共3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新鲜的经验,进行新的理论创造。更要敢于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进行新的理论概括。要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精髓论,从对马克思主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新鲜的经验,进行新的理论创造。更要敢于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进行新的理论概括。要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精髓论,从对马克思主义迷信和崇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要按照实践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前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发展 本本主义 实事求是 精髓 反对 教条主义 指导 博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
下载PDF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张亮教授访谈
4
作者 张亮 赵立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7,共5页
中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70年大体可以划分为"史前史"(1949-1978年)、兴起(1978年-20世纪90年代初)、深入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大繁荣(21世纪初至今)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其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21世纪以来,... 中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70年大体可以划分为"史前史"(1949-1978年)、兴起(1978年-20世纪90年代初)、深入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大繁荣(21世纪初至今)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其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21世纪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走向大繁荣,但是也让人心生"忧虑"。未来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需要回归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深入思考研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开辟新的研究视角,从人头、学派的研究走向"问题式"的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徒生涯 国外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东欧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
下载PDF
论文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南京大学哲学系国学启蒙班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郭明姬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5-38,共4页
分析了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文科研究生的意义,即有助于加强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以及对自我的认知。指出了当前文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实践项目缺乏专业性、实践期短缺乏深入性、培训不足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分析了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文科研究生的意义,即有助于加强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以及对自我的认知。指出了当前文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实践项目缺乏专业性、实践期短缺乏深入性、培训不足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以南京大学哲学系国学启蒙班的成功举办和不断发展为例,认为在提升文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方式上,应该多开办与研究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开拓稳定、长期的实践基地,加强文科研究生社会实践相关能力的培训,并努力拓展社会实践的合作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科研究生 社会实践 国学启蒙 南京大学
下载PDF
哲学界面临的形势和哲学工作的改革——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孙伯(钅癸)同志在“哲学与改革”讨论会上的报告
6
作者 孙伯(钅癸) 《江苏社会科学》 1985年第7期29-35,共7页
一、哲学界目前面临的状况:目前国内哲学界面临的状况总的来说是形势较好,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讲形势较好主要是说文革以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哲学教学与研究的队伍与文革前相比有较大的发展。文革以前,全国高等学校中有哲... 一、哲学界目前面临的状况:目前国内哲学界面临的状况总的来说是形势较好,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讲形势较好主要是说文革以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哲学教学与研究的队伍与文革前相比有较大的发展。文革以前,全国高等学校中有哲学专业的十四个,到去年已发展到三十多个,在校本科生七千三百多人,硕士研究生四百多人,博士研究生五人,合起来共七千八百多人,加上前几年已经毕业的,已经超过一万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专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 中国哲学史 哲学界 哲学教学 经济体制改革 南京大学 哲学系 讨论会
下载PDF
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举措研究
7
作者 孙寅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6年第12期107-109,共3页
南京大学哲学系在实施"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以来,以"争先创优"为核心,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从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国际化视野等方面对院系本科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革与探索。
关键词 本科人才培养 本科教学改革 课程
下载PDF
元哲学:走向使用的社会空间理论——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解读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一兵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4,共10页
在第一个元哲学的层面上,列斐伏尔直接说明了实体主义空间认知的问题,即将社会空间的关系场境存在误认为实体对象和堆置东西的空场的认识论失误。这也是一般空间拜物教的错误。第二个层面上,马克思透视经济拜物教的资本主义商品交换、... 在第一个元哲学的层面上,列斐伏尔直接说明了实体主义空间认知的问题,即将社会空间的关系场境存在误认为实体对象和堆置东西的空场的认识论失误。这也是一般空间拜物教的错误。第二个层面上,马克思透视经济拜物教的资本主义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资本的流转,一定是发生在不同的城市建筑空间、都市生产的空间以及空间性规划之中的,当人们停留在遮蔽了经济关系场境的空间建筑等物性设施上时,这就是空间拜物教。列斐伏尔提出,必须建构新的社会空间生产:一是取用战胜支配,这是人与自然关系中最根本的转换;二是使用战胜交换,这是用空间的自身用在性消除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的交换逻辑,着眼于使用的空间分析,就是要从用于交换的消费空间返回到人的身体的真实需要和空间构序。具体说,这就是复归身体的整体空间构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空间的生产》 实体主义 拜物教批判 身体 取用性
下载PDF
自我与他者--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一兵教授访谈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一兵 张琳 +2 位作者 蓝江 周嘉昕 孙乐强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9,161,共7页
在马克思看来,人没有应该是自己的状态,所谓我、自我,只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特定关系中被建构起来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总和。"我对自我的占有"或"我应该是我",这本身是不成立的。同时这意味着,所谓的我根本... 在马克思看来,人没有应该是自己的状态,所谓我、自我,只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特定关系中被建构起来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总和。"我对自我的占有"或"我应该是我",这本身是不成立的。同时这意味着,所谓的我根本不是一个实体,有很多东西都会消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物"指的是社会关系,在马克思那里",社会","存在"都是关系性的场景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他者 镜像 体知 关系体论
下载PDF
新时代新文科新拔尖——基于南京大学的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亮 于天禾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152-156,共5页
面对时代变革、未来发展带来的机遇挑战,以及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南京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实施新时代新文科改革创新发展战略,推动文科教育升级转型,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南... 面对时代变革、未来发展带来的机遇挑战,以及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南京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实施新时代新文科改革创新发展战略,推动文科教育升级转型,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在"拔尖计划"2.0哲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等规划与前期建设上进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新文科 拔尖2.0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数字化资本主义的末路:逆人类纪的负熵抗争——斯蒂格勒2016年南京大学研究课程解读之一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一兵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38,共6页
法国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作为德里达的重要弟子,以其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论著跻身于目前欧洲最著名的社会批判理论家行列。斯蒂格勒认为,生命的本质为负熵,而人类生命存在的异质性本质为外化性的义肢性技术(负熵),可是,资产阶... 法国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作为德里达的重要弟子,以其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论著跻身于目前欧洲最著名的社会批判理论家行列。斯蒂格勒认为,生命的本质为负熵,而人类生命存在的异质性本质为外化性的义肢性技术(负熵),可是,资产阶级所开创的资本主义社会却演变成一个以人的疯狂掠夺导致更深层次的熵增的"人类纪"。因此,必须要建立一个以批判资产阶级"人类纪"为核心的新政治经济学批判,这就是"走出人类纪"或"逆人类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格勒 《南京课程》 一般器官学 人类纪 负熵
下载PDF
中国哲学中的“心”之性能与精神——以“心无限量”为中心的考察
12
作者 李承贵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4-57,193,共15页
“心无限量”是继承儒、佛、道相关思想而形成的一种观念,由程颐最早完整表述出来。所谓“心无限量”是指“心”之性能的无限性,主要包括“心”对万事万物及其变化的全面主宰力、对万事万物及其奥秘的无限认识力、对天下百姓生命的深沉... “心无限量”是继承儒、佛、道相关思想而形成的一种观念,由程颐最早完整表述出来。所谓“心无限量”是指“心”之性能的无限性,主要包括“心”对万事万物及其变化的全面主宰力、对万事万物及其奥秘的无限认识力、对天下百姓生命的深沉关怀力和对精神意识系统的自主调适力。“心无限量”的根据是“性无内外”。第一,“性”是万物所以然,“形”“理”“心”因“性”而有,“性”贯通万事万物;第二,“性”“物”为一,“性”“理”为一,“性”“心”为一;第三,“心无限量”是“性无内外”的内在逻辑使然。“心无限量”义理根据的揭示与性能多向度的呈现,似可传递给我们殊为难得的信息:“心无限量”是人生命内在力量的释放,其前提条件源自生命本身,其展开的所有向度是相互贯通、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这不仅显示了中国哲学对“心”的认知情状,亦展示了中国哲学的生命关怀精神,而且蕴含了中国哲学与创造这种哲学的主体民族的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无限量 性无内外 中国哲学 性能 精神
下载PDF
日常物化意识批判与马克思的主体性哲学内涵再辨识
13
作者 刘怀玉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4,共9页
通过总体性辩证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物化意识对无产阶级的现实统治(而不是经由“外部灌输”先进的科学理论)从而化为变革现实的实践,来寻找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途径,这是卢卡奇开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道路,但对这种物化意识统... 通过总体性辩证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物化意识对无产阶级的现实统治(而不是经由“外部灌输”先进的科学理论)从而化为变革现实的实践,来寻找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途径,这是卢卡奇开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道路,但对这种物化意识统治的哲学批判在后来不断地被泛化。列斐伏尔就认为无产阶级意识的形成与觉醒,主要不是一个总体批判泰勒制工具理性主义的问题,而是微观批判个人主义、法西斯主义、消费主义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对现代日常生活神秘化控制的认识论问题。而萨特则从“反认识论”的“存在论”立场否定了卢卡奇的无产阶级意识哲学的可能性,他并不认为主体性表现为无产阶级的自我阶级意识或自我表达,而是体现在日常的直接的物化行动性中。主体性恰恰在于它对自身的“非知”这种物化意识状态。由此,詹姆逊认为,萨特对于今天无产阶级意识衰落问题的敏锐观照以及对卢卡奇的批判,实际上重新激活了阶级意识哲学在全球化数字化资本主义时代的现实意义。而这无疑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固有的主体性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超出自我意识的主体性认识论的、走向直接改变现实的、革命的实践哲学。人的主体性作为一个哲学问题,并非一个单纯的理论认识问题,而是具体生活实践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化 主体性 马克思 卢卡奇 萨特
下载PDF
论美国研究型大学文科拔尖人才的培养方式及借鉴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天禾 张亮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27,共7页
本文聚焦美国一流研究型高校文科拔尖人才培养,总结美国文科拔尖人才培养经验,再结合中国实际,对我国一流大学高质量培养文科拔尖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文科拔尖人才 培养方式 启示 借鉴
下载PDF
电子游戏文化认同机制的哲学阐释——基于唐·伊德的文化诠释学 被引量:1
15
作者 倪山川 蔡仲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0-146,共7页
伴随着游戏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电子游戏已经从一种纯粹的娱乐活动,演变成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形式。在唐·伊德的文化诠释学视角下,游戏以中介工具的形式,提供了文化传播的桥梁;以沉浸式的嵌入体验,增强了文化的认同感;以“规训”和“... 伴随着游戏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电子游戏已经从一种纯粹的娱乐活动,演变成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形式。在唐·伊德的文化诠释学视角下,游戏以中介工具的形式,提供了文化传播的桥梁;以沉浸式的嵌入体验,增强了文化的认同感;以“规训”和“诱导”的方式,使得游戏参与者对游戏所承载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利用好游戏作为媒介具有的认同功能,以游戏为文化载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游戏 文化认同 文化诠释学
下载PDF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和思考——以南京大学BBS小百合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艳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年第7期129-131,共3页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BBS日渐成为高校师生网上活动的主要空间。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校园BBS的兴起和繁荣既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做好网络管理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BBS日渐成为高校师生网上活动的主要空间。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校园BBS的兴起和繁荣既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做好网络管理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网络 BBS 机遇 挑战
下载PDF
怎样有效开展线下思想引领活动?——基于对全国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 被引量:1
17
作者 连李生 余鸿飞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101,共9页
研究线下思想引领活动成效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全国209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本研究发现个体特征和外在环境都会影响大学生对线下思想引领活动成效的评价。校园文化氛围越浓烈,线下思想引领活动越有成效;朋辈群体参与... 研究线下思想引领活动成效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全国209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本研究发现个体特征和外在环境都会影响大学生对线下思想引领活动成效的评价。校园文化氛围越浓烈,线下思想引领活动越有成效;朋辈群体参与积极性对大学生的活动成效评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相较于非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对线下思想引领活动成效的评价高;大学生参与活动频率、网络偏好与线下思想引领活动成效之间有显著的非线性关系。笔者认为,开展线下思想引领活动要依据学生行为特点和学校特色,关照学生学习生活,有机结合线上宣传和线下活动以提升活动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下思想引领 校园文化 朋辈 学生干部 网络偏好
下载PDF
“Z世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模式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娟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18,共7页
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本依据是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当前在校大学生以“Z世代”为主,他们在理想信念上主流积极但易受多元网络文化影响,在价值选择上主体性彰显但集体主义精神弱... 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本依据是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当前在校大学生以“Z世代”为主,他们在理想信念上主流积极但易受多元网络文化影响,在价值选择上主体性彰显但集体主义精神弱化,在交往方式上独立自由但有路径依赖倾向。这些代际特征受信息技术的影响大,体现了较强的交互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模式的建构要从环境、内容、方法、主体四个方面着手,突出多维度时空交互、多主体需求交互、多模态手段交互、多代际关系交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世代” 代际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模式
下载PDF
北约认知战的技术构架及其哲学反思
19
作者 张亮 宗益祥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0,共11页
北约发明的“认知战”是个新概念,但其基本理念绝非新事物。从古代中国到当代西方都有认知战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技术发展。北约认知战的技术构架可以概括为一种强调学科交叉、共同作用的总体性战争手段的“房屋模型”。认知战颠覆了人是... 北约发明的“认知战”是个新概念,但其基本理念绝非新事物。从古代中国到当代西方都有认知战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技术发展。北约认知战的技术构架可以概括为一种强调学科交叉、共同作用的总体性战争手段的“房屋模型”。认知战颠覆了人是自由意志的理性主体哲学信条,印证了唯物史观对于人的社会关系的本质规定。我们必须重视认知但又要避免落入过分强调认知的认知战陷阱,通过不断强化认知攻防能力维护国家总体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战 北约 “房屋模型” 哲学反思 国家安全
下载PDF
形而上学的双重批判与政治理论的诞生地——科莱蒂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历史定位及其当代反思
20
作者 孙乐强 《文化与传播》 2024年第3期55-64,共10页
科莱蒂认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一部重要著作。黑格尔哲学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贯穿马克思毕生的两个重要批判对象,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恰恰揭示了黑格尔哲学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内在同构性,开... 科莱蒂认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一部重要著作。黑格尔哲学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贯穿马克思毕生的两个重要批判对象,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恰恰揭示了黑格尔哲学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内在同构性,开启了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叙事逻辑。科莱蒂认为,此时马克思已经得出了“抑制政治,废除国家”的结论,在政治理论上已经完全趋于成熟,达到了共产主义的理论目标。此外,他还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理论上缺乏自己的独创性,完全承袭于卢梭。科莱蒂把原本属于后面的成熟思想前置到这一文本之中,夸大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历史地位,同时他也放大了卢梭对马克思政治思想的影响,不仅没有厘清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异,更没有看到成熟时期马克思对卢梭思想的全面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莱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黑格尔 形而上学 政治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