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 被引量:3
1
作者 温潘亚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6-64,共9页
十七年历史剧的兴盛出现在1958—1962年之间,且以现代剧作家构成其中的主体,出现这种独特话语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剧这一形式自身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性。选择历史剧形式进行话语言说,表现出现代剧作家以历史剧创作这一作为社会... 十七年历史剧的兴盛出现在1958—1962年之间,且以现代剧作家构成其中的主体,出现这种独特话语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剧这一形式自身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性。选择历史剧形式进行话语言说,表现出现代剧作家以历史剧创作这一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强烈的现实关怀,从而构成了十七年中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镜像。其兴盛的内在动力是源于现代剧作家政治无意识升华的象征行为。十七年历史剧创作在总体上是一种对人民讲述新中国与中国共产党存在与发展合法性的民族寓言,在"历史"中寄寓歌颂和证明的主题。也有许多史剧潜隐着史剧家一种在历史中重建启蒙话语的愿望,如借历史"干预生活",关注与呼唤"人"与"自我",揭露与反思国民性弱点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历史剧 现代剧作家 意识形态性 象征行为 民族寓言 启蒙话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