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双失灵: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选择的困境解析
被引量:
7
1
作者
仲兵
周义程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24-228,共5页
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单纯地依靠政府或完全地依赖市场均存在着供给主体自身难以排解的困境。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困境和市场困境的同时存在昭示了政府和市场双失灵现象在该领域出现的必然性。为了有效地探寻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选择的解困之...
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单纯地依靠政府或完全地依赖市场均存在着供给主体自身难以排解的困境。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困境和市场困境的同时存在昭示了政府和市场双失灵现象在该领域出现的必然性。为了有效地探寻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选择的解困之道,需要摒弃简单地在亲政府的哲学和亲市场的哲学之间做出非此即彼式选择和急躁地寻求替代性选择的盲动主义倾向,并以善治理论为参照,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
供给主体
双失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教育经济研究的两个逻辑及必要拓展
被引量:
1
2
作者
王宁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共4页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教育经济存在的合理性既来自学科间的交叉,也来自教育对于社会的现实需要。我国教育经济研究沿着传统的教育经济知识逻辑和现实的教育经济工具逻辑展开。但是,这两种逻辑认知都忽略教育活动自身及自身蕴含的要素,仅仅...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教育经济存在的合理性既来自学科间的交叉,也来自教育对于社会的现实需要。我国教育经济研究沿着传统的教育经济知识逻辑和现实的教育经济工具逻辑展开。但是,这两种逻辑认知都忽略教育活动自身及自身蕴含的要素,仅仅把教育活动当成一个"黑箱"。教育经济研究应关注教育活动这一"黑箱"中的主体、组织以及制度,通过对教育活动的相关要素的研究,拓展自己的学科领域和研究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经济
知识逻辑
工具逻辑
“黑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网络政治文化对公众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
4
3
作者
孙景珊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第2期48-52,共5页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在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网络空间和网络社会。网络政治文化对于政治体系和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网络政治文化一方面是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不断扩大的结果,另一方面,公众的网络政治参与行...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在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网络空间和网络社会。网络政治文化对于政治体系和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网络政治文化一方面是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不断扩大的结果,另一方面,公众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最终还是要从虚拟走向现实,从网络走向社会生活,因此网络政治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现实中的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由于中国网络社会的主力是以低层次、低收入、低学历为主的年轻人,因此中国网络政治文化具有一定的"草根性",这也导致公众的政治参与行为具有片面化、情绪化、极端化等特点。为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和规范网络舆论,积极发挥政府引导性的职能模式,推动理性客观的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使公众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规范性的政治参与行为实现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政治文化
政治参与
治理
政治发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后工业化进程中社会治理的变革指向
被引量:
1
4
作者
张桐
《党政研究》
2017年第6期108-114,共7页
本文基于中心—边缘结构的视角探讨了后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变革议题。工业社会的治理体系是一个不平等的中心—边缘结构,要实现治理体系在后工业社会的结构性转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旧结构的突破,因此,我们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明确提...
本文基于中心—边缘结构的视角探讨了后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变革议题。工业社会的治理体系是一个不平等的中心—边缘结构,要实现治理体系在后工业社会的结构性转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旧结构的突破,因此,我们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明确提出打破中心—边缘结构的要求。在谋求这一变革的道路上,我们需要重新关注和评估边缘的价值,以此来弥补边缘在工业社会被结构及其中心的长期压制,并为我们寻求变革之道提供新的思路。在概念上,"社会治理"应当重回"社会",即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一样都来源和服务于社会,应当融于社会之中,而非凌驾于社会之上或脱离于社会之外。关于后工业社会的治理形态,20世纪后期的网络给我们提供了部分想象:在某时某地,也许仍然存在中心与边缘的划分,但就整个体系而言,中心与边缘都处在随时的流变之中,整个体系将呈现出一种"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的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边缘结构
后工业社会
社会治理
治理变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网络政治沟通的兴起、路径及价值研究
被引量:
1
5
作者
孙景珊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7-22,共6页
政治沟通是人类所有政治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处在整个政治系统中的核心位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政治沟通应时而生。作为政治沟通中的新分支、新现象,我们要看到它与传统政治沟通的不同,充分了解和认识到这一新事物的特征、优势及...
政治沟通是人类所有政治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处在整个政治系统中的核心位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政治沟通应时而生。作为政治沟通中的新分支、新现象,我们要看到它与传统政治沟通的不同,充分了解和认识到这一新事物的特征、优势及其弊端;更要抓住社会发展趋势,顺应潮流,充分利用网络自身的特点及其优势,创新政府公共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使政府与民众之间做到良好的沟通互动,促进政治系统的有效运作,从而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政治沟通
政府
民众
网络
民主政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网络文化传播与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生成的路径探讨
被引量:
8
6
作者
孙景珊
张宇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2-87,共6页
网络文化传播既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又是塑造国家形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我们党和国家明确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这为网络文化传播指明了方向。网络文化传播必须以生成文化自信为价值取向。在路径选择上,应从传...
网络文化传播既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又是塑造国家形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我们党和国家明确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这为网络文化传播指明了方向。网络文化传播必须以生成文化自信为价值取向。在路径选择上,应从传播主体、技术、制度、管理、对外交流等维度入手,大力培育、生成我国的文化自信,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驱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化传播
文化自信
生成路径
价值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乡村和谐发展与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理性选择
被引量:
27
7
作者
曹海林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2-76,共5页
本文基于乡村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着重探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诸多选择。乡村组织重构作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其重心应从组织体系的重构创新向组织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健全与结构功能优化等方面转移。乡村社区重建应通过重建...
本文基于乡村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着重探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诸多选择。乡村组织重构作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其重心应从组织体系的重构创新向组织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健全与结构功能优化等方面转移。乡村社区重建应通过重建社区来构造、优化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所需的社会基础。新型治理机制的建构为基层社会管理提供以政府政策为指导、村民自治为核心、农村自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制定体现着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治理发展"的价值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基层社会管理
组织重构
社区重建
治理机制
发展型社会政策
原文传递
题名
双失灵: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选择的困境解析
被引量:
7
1
作者
仲兵
周义程
机构
江苏省行政学院行政学教研部
南京大学
公共
管理
学院
博士后流动站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24-228,共5页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地方政府改革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项目号:06JZD0033)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公共事业民营问题研究”(项目号:07CZZ014)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单纯地依靠政府或完全地依赖市场均存在着供给主体自身难以排解的困境。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困境和市场困境的同时存在昭示了政府和市场双失灵现象在该领域出现的必然性。为了有效地探寻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选择的解困之道,需要摒弃简单地在亲政府的哲学和亲市场的哲学之间做出非此即彼式选择和急躁地寻求替代性选择的盲动主义倾向,并以善治理论为参照,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新格局。
关键词
公共服务
供给主体
双失灵
分类号
F062.6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教育经济研究的两个逻辑及必要拓展
被引量:
1
2
作者
王宁
机构
海南
大学
政治与
公共
管理
学院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
出处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共4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美国州政府与公立高校间契约型管理模式研究"(编号:CDA110114)
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支持联盟框架的地方高校协同创新政策研究"(编号:HNKY2014-25)
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海南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编号:QJZ125003)
文摘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教育经济存在的合理性既来自学科间的交叉,也来自教育对于社会的现实需要。我国教育经济研究沿着传统的教育经济知识逻辑和现实的教育经济工具逻辑展开。但是,这两种逻辑认知都忽略教育活动自身及自身蕴含的要素,仅仅把教育活动当成一个"黑箱"。教育经济研究应关注教育活动这一"黑箱"中的主体、组织以及制度,通过对教育活动的相关要素的研究,拓展自己的学科领域和研究主题。
关键词
教育经济
知识逻辑
工具逻辑
“黑箱”
Keywords
education economics
knowledge logic
tool logic
"black box"
分类号
G64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网络政治文化对公众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
4
3
作者
孙景珊
机构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
南京
邮电
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第2期48-52,共5页
文摘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在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网络空间和网络社会。网络政治文化对于政治体系和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网络政治文化一方面是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不断扩大的结果,另一方面,公众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最终还是要从虚拟走向现实,从网络走向社会生活,因此网络政治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现实中的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由于中国网络社会的主力是以低层次、低收入、低学历为主的年轻人,因此中国网络政治文化具有一定的"草根性",这也导致公众的政治参与行为具有片面化、情绪化、极端化等特点。为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和规范网络舆论,积极发挥政府引导性的职能模式,推动理性客观的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使公众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规范性的政治参与行为实现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关键词
网络政治文化
政治参与
治理
政治发展
分类号
D005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后工业化进程中社会治理的变革指向
被引量:
1
4
作者
张桐
机构
南京大学
政府
管理
学院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
出处
《党政研究》
2017年第6期108-114,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促进参与和公正分配的公共政策体系研究"(16AZD02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创新驱动与政府角色"(16JJD630009)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面上资助"‘发达一次发达’概念背后的西方话语权研究"(2017M611763)
文摘
本文基于中心—边缘结构的视角探讨了后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变革议题。工业社会的治理体系是一个不平等的中心—边缘结构,要实现治理体系在后工业社会的结构性转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旧结构的突破,因此,我们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明确提出打破中心—边缘结构的要求。在谋求这一变革的道路上,我们需要重新关注和评估边缘的价值,以此来弥补边缘在工业社会被结构及其中心的长期压制,并为我们寻求变革之道提供新的思路。在概念上,"社会治理"应当重回"社会",即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一样都来源和服务于社会,应当融于社会之中,而非凌驾于社会之上或脱离于社会之外。关于后工业社会的治理形态,20世纪后期的网络给我们提供了部分想象:在某时某地,也许仍然存在中心与边缘的划分,但就整个体系而言,中心与边缘都处在随时的流变之中,整个体系将呈现出一种"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的情境。
关键词
中心-边缘结构
后工业社会
社会治理
治理变革
分类号
D63-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网络政治沟通的兴起、路径及价值研究
被引量:
1
5
作者
孙景珊
机构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
南京
邮电
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7-22,共6页
基金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新时期江苏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研究"(14ZZB005)
文摘
政治沟通是人类所有政治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处在整个政治系统中的核心位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政治沟通应时而生。作为政治沟通中的新分支、新现象,我们要看到它与传统政治沟通的不同,充分了解和认识到这一新事物的特征、优势及其弊端;更要抓住社会发展趋势,顺应潮流,充分利用网络自身的特点及其优势,创新政府公共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使政府与民众之间做到良好的沟通互动,促进政治系统的有效运作,从而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关键词
网络政治沟通
政府
民众
网络
民主政治
Keywords
Internet-mediate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government
the public
network
democratic politics
分类号
D60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网络文化传播与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生成的路径探讨
被引量:
8
6
作者
孙景珊
张宇
机构
南京
邮电
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
南京
邮电
大学
发展规划处
出处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2-87,共6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年度一般项目"网络社会公众维权与社会维稳均衡治理研究"(15BZZ089)
文摘
网络文化传播既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又是塑造国家形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我们党和国家明确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这为网络文化传播指明了方向。网络文化传播必须以生成文化自信为价值取向。在路径选择上,应从传播主体、技术、制度、管理、对外交流等维度入手,大力培育、生成我国的文化自信,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驱力。
关键词
网络文化传播
文化自信
生成路径
价值观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乡村和谐发展与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理性选择
被引量:
27
7
作者
曹海林
机构
河海
大学
公共
管理
学院
南京大学
公共
管理
学院
博士后流动站
出处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2-76,共5页
基金
2007年度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乡村和谐发展与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体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0702030C)
江苏省教育厅2007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公共权力重构研究"(项目批准号07SJD810007)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本文基于乡村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着重探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诸多选择。乡村组织重构作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其重心应从组织体系的重构创新向组织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健全与结构功能优化等方面转移。乡村社区重建应通过重建社区来构造、优化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所需的社会基础。新型治理机制的建构为基层社会管理提供以政府政策为指导、村民自治为核心、农村自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制定体现着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治理发展"的价值诉求。
关键词
农村基层社会管理
组织重构
社区重建
治理机制
发展型社会政策
Keywords
rural social managemment, organization reconstruction,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governance mechanism, social policy of development
分类号
D422.6 [政治法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双失灵: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选择的困境解析
仲兵
周义程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教育经济研究的两个逻辑及必要拓展
王宁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网络政治文化对公众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
孙景珊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6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后工业化进程中社会治理的变革指向
张桐
《党政研究》
201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网络政治沟通的兴起、路径及价值研究
孙景珊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网络文化传播与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生成的路径探讨
孙景珊
张宇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8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乡村和谐发展与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理性选择
曹海林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27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