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髓鞘完整性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1
作者 侯百灵 黄瑜琳 +3 位作者 梁樱 钱玥 徐睿 孙玉娥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77-582,共6页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髓鞘完整性及其相关分子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SPF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疼痛模型组、假电针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通过右侧坐骨神经结扎建立神经病...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髓鞘完整性及其相关分子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SPF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疼痛模型组、假电针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通过右侧坐骨神经结扎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造模后1 d开始进行电针刺激环跳穴和阳陵泉穴,30 min/d,持续14 d。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3 d、7 d和14 d进行机械缩足阈值测定。在造模后14 d,通过免疫荧光测定脊髓背角Ⅰ-Ⅲ板层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采用蛋白印迹检测β-分泌酶1(β-secretase 1,BACE1)、神经调节蛋白1亚型Ⅲ(neuregulin 1 typeⅢ,NRG1Ⅲ)及磷酸化ErbB受体酪氨酸激酶2(phosphorylated ErbB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2,p-ErbB2)的蛋白表达变化。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用于行为学结果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用于蛋白印迹和免疫荧光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结果(1)痛行为学检测结果提示,时间和组别对机械缩足阈值影响的交互效应显著(F=29.817,P<0.001),并且时间主效应(F=240.598,P<0.001)与组别主效应(F=304.291,P<0.001)均显著。造模前4组大鼠行为学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电针组大鼠的机械缩足阈值在术后3 d[(16.87±1.82)g]、7 d[(15.09±1.75)g]和14 d[(15.07±1.49)g]显著高于疼痛模型组大鼠[(11.31±1.36)g,(10.33±0.73)g,(9.87±0.98)g](均P<0.01)。(2)4组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MBP染色阳性区域面积百分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92.06,P<0.001)。疼痛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MBP染色阳性区域面积百分比[(13.26±1.90)%]低于假手术组[(36.37±0.68)%](P<0.01);电针组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MBP阳性区域面积百分比[(28.21±3.15)%]高于疼痛模型组(P<0.01);(3)4组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BACE1、NRG1Ⅲ及p-ErbB2的表达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04,21.20,11.74,均P<0.01)。疼痛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BACE1、NRG1Ⅲ及p-ErbB2蛋白含量与内参比值(0.42±0.09,0.54±0.05,0.73±0.06)低于假手术组(1.16±0.13,1.00±0.10,1.02±0.15)(均P<0.05);而电针组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处BACE1、NRG1Ⅲ及p-ErbB2蛋白含量与内参的比值(0.86±0.09,0.81±0.05,1.12±0.04)高于疼痛模型组(均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以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改善脊髓背角脱髓鞘样变,上调髓鞘相关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电针 髓鞘 β-分泌酶1 髓鞘碱性蛋白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