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南京大屠杀看中国抗战前途——南京西方人士的观察和预判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生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6-82,共7页
南京大屠杀研究中,通常集中焦点于侵华日军的惨无人道和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这是事实。与此同时,当时关注南京局势、特别是身处南京的西方人士注意到,南京大屠杀激起了中国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烈仇恨,中国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在战... 南京大屠杀研究中,通常集中焦点于侵华日军的惨无人道和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这是事实。与此同时,当时关注南京局势、特别是身处南京的西方人士注意到,南京大屠杀激起了中国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烈仇恨,中国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在战争中得到强化,成为其坚持抗战的巨大精神动力。而日本国家和日军的形象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世界日益同情中国抗战,认识到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他们甚至认为,以南京大屠杀为观察基点,可以判定中国抗战必胜,日本必将毁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西方人士 抵抗意志 抗战前途
下载PDF
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看日军的战略时机选择——以日方思虑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8-73,共6页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日本感于以抗日为主要诉求的中国国家整合取得了成效,有可能导致其侵略利益丧失,因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日本看来,南京是当时中国抗日的中心,不占领南京,"推翻"国民政府,就不能"膺惩"中国,于...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日本感于以抗日为主要诉求的中国国家整合取得了成效,有可能导致其侵略利益丧失,因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日本看来,南京是当时中国抗日的中心,不占领南京,"推翻"国民政府,就不能"膺惩"中国,于是扩大战争到南京。最终,日军把暴行作为战略手段,企图以此来压服中国,南京大屠杀由此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日军战略选择 山田正行理论
下载PDF
南京安全区的宗教符号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潘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0-75,共6页
南京安全区中的救助者、救助行为、施助区域始终透现着宗教的要素与影响。从普世救助和人文关怀的表象中剥离出宗教的因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外救助人士的思想脉络,展现特定历史背景下,维护人伦、声张正义、保护生命与反文明、反人类之... 南京安全区中的救助者、救助行为、施助区域始终透现着宗教的要素与影响。从普世救助和人文关怀的表象中剥离出宗教的因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外救助人士的思想脉络,展现特定历史背景下,维护人伦、声张正义、保护生命与反文明、反人类之间的对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安全区 宗教
下载PDF
东京审判南京大屠杀案的辩护——以控、辩双方质证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6
4
作者 张生 翟意安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1,共31页
东京审判中,日本战犯及其辩护律师进行了长时间的辩护。他们对起诉方的出庭证人和宣誓证词进行了质证,但未能在整体上形成否定性印象。辩护方提出了自己的出庭证人和宣誓证词,但在起诉方律师的强力质证下暴露了谎言。松井石根进行了自... 东京审判中,日本战犯及其辩护律师进行了长时间的辩护。他们对起诉方的出庭证人和宣誓证词进行了质证,但未能在整体上形成否定性印象。辩护方提出了自己的出庭证人和宣誓证词,但在起诉方律师的强力质证下暴露了谎言。松井石根进行了自我辩护,但经质证,无法推托其犯罪责任。最终,国际军事法庭判决南京大屠杀案成立,松井石根被绳之以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东京审判 辩护 右翼
原文传递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德国视角”——以德国外交档案为中心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生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9-94,共16页
所谓“德国视角”,是指以外交人员为主体的德国人群体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观察、记述和分析。其中,德国驻华大使馆南京办事处政务秘书罗森,办事处行政主管沙尔芬贝格,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南京国际安全区官员拉贝、克勒格尔、施佩林等... 所谓“德国视角”,是指以外交人员为主体的德国人群体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观察、记述和分析。其中,德国驻华大使馆南京办事处政务秘书罗森,办事处行政主管沙尔芬贝格,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南京国际安全区官员拉贝、克勒格尔、施佩林等人,担当了主要角色。“德国视角”的核心价值,是以大量无可辩驳的一手资料,证明了日军在南京屠杀、奸淫、抢劫、纵火的罪行。在翔实记录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遭受的苦难的同时,德国人士注意到了大屠杀对中国人抗战意志和爱国精神的激发作用。与德国人士一起,英美人士也是当时南京国际救援的主力,“英美视角”和“德国视角”之间存在广泛的互动,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德国视角”反映了德国人士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当然,它也以德国利益为依归。由于德国在华人士与希特勒在德国利益的理解和取舍上存在重大分歧,他们在赢得中外人士一致赞誉之后,迅速在历史舞台上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德国视角 英美视角 国家利益
原文传递
日机轰炸六合竹镇
6
作者 杨万选 杨万里 姜良芹 《档案与建设》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0-61,59,共3页
杨万选,1922年生。杨万里,1928年生。住在南京市中央门外五塘新村。
关键词 六合 轰炸 杨万里 南京市
下载PDF
笔谈“抗日战争与沦陷区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荣维木 王续添 +21 位作者 江沛 陆发春 翁有为 张生 曹必宏 徐志民 刘萍 丁贤勇 潘国旗 李淑娟 高晓燕 车霁虹 李倩 张正 刘敏 张丽 郭常英 张艳 曲广华 王宏斌 袁成毅 李学通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6-149,共24页
2010年1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联合举办的"抗日战争与沦陷区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 2010年1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联合举办的"抗日战争与沦陷区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编辑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史学月刊》编辑部、安徽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等十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学者围绕抗日战争与沦陷区问题研究中的民族主义话语、现代化理论、沦陷区民众生活实态、民众心理、研究方法、实证调查、影像资料、抗战社会史、社会文化史等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本组笔谈均选自此次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研究 沦陷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年 学术研讨会 编者按 编辑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