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8篇文章
< 1 2 1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历史建筑内部空间更新与活化研究——以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东南楼为例
1
作者 梁钟琪 朱秋燕 +1 位作者 沈洁 冷天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9期175-180,共6页
当下中国的城市建设已从“增量开发”走向“存量更新”。其中,大量历史建筑都普遍存在空间形式单一、使用灵活性差等问题,面临如何在保存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前提下,充分活化利用其原有空间的难题。文章以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东南楼为例,通... 当下中国的城市建设已从“增量开发”走向“存量更新”。其中,大量历史建筑都普遍存在空间形式单一、使用灵活性差等问题,面临如何在保存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前提下,充分活化利用其原有空间的难题。文章以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东南楼为例,通过对其三层及阁楼层的原有砖木结构进行研究分析,梳理空间关系,进而提出改造方案,通过功能空间转换与复合,以实现在传统建筑外壳下,充分满足当前高校教学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在未来可继续适应高校教学需求的变化。从而为高校历史建筑内部空间更新与活化利用提供一种设计思路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历史建筑 可变性设计 空间功能复合性
下载PDF
近代南京城市及建筑的山水因借
2
作者 冷天 吉国华 《建筑实践》 2024年第1期32-38,共7页
依托“虎踞龙蟠”的天然气势,南京城独特的山水城林格局已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典范。近代以降的黄金十年建设高潮,体现在城市规划、群体布局、单体建造的三个维度上,主动拥抱并延揽南京城天然的山水名胜,在尊重中... 依托“虎踞龙蟠”的天然气势,南京城独特的山水城林格局已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典范。近代以降的黄金十年建设高潮,体现在城市规划、群体布局、单体建造的三个维度上,主动拥抱并延揽南京城天然的山水名胜,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同时,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城市功能布局嵌合在南京的古城肌理中,延续并强化了南京的山水城林特色。本文试图从多个不同维度,针对近代南京城市及建筑的代表性案例,剖析它们将设计融入自然的不同处理方法,并总结此独特山水因借城市格局背后的动因及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城市 规划 山水因借
下载PDF
对谈:南京城市建筑的历史性、矛盾性与当代性
3
作者 李晓炜 艾侠 +10 位作者 凌克戈 王大鹏 江兵 吴子夜 张雷 潘冉 马进 刘青昊 鲁安东 陈薇 韩冬青 《建筑实践》 2024年第1期78-93,共16页
引言:在南京以及一系列中国重要城市的研究特辑中,《建筑实践》和相关研究团队的学术目标,在于从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索中国当代城市在经历快速发展所不可回避的趋同性之后所呈现的辨识特征和文化复兴。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多位与南京城... 引言:在南京以及一系列中国重要城市的研究特辑中,《建筑实践》和相关研究团队的学术目标,在于从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索中国当代城市在经历快速发展所不可回避的趋同性之后所呈现的辨识特征和文化复兴。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多位与南京城市建筑密切相关的研讨嘉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目标 文化复兴 研究团队 趋同性 当代城市 当代性 矛盾性 建筑
下载PDF
开放式教学理念下教学楼的竖向空间优化——以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东南楼为例
4
作者 朱秋燕 梁钟琪 +1 位作者 沈洁 冷天 《华中建筑》 2024年第5期26-30,共5页
在社会科技进步、社会关系变革的同时,高校教学模式也正在快速转型,空间逐步从静止到流动、从封闭到开放转变。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50年代的高校新校区建设大潮中的既有高校建筑作为20世纪的产物,符合传统的教学需求,但其各自分立和封... 在社会科技进步、社会关系变革的同时,高校教学模式也正在快速转型,空间逐步从静止到流动、从封闭到开放转变。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50年代的高校新校区建设大潮中的既有高校建筑作为20世纪的产物,符合传统的教学需求,但其各自分立和封闭的空间,已无法适应现代开放式教学的模式。教学空间如何满足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空间的适应性、兼容性设计,这正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该文以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东南楼为例,在充分利用东南楼传统屋架构造层的基础上,实现对三层和屋架层的竖向空间优化研究。同时,围绕医学院的教学功能特点,探索特定学科教学空间设计对促进信息交互、激发创新科研能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学模式转型 既有高校建筑 开放式教学 屋架构造层 竖向空间优化 信息交互
下载PDF
民居研究与实践教学--南京大学乡村振兴工作营内蒙古实践记录
5
作者 梁宇舒 《新建筑》 2024年第5期150-156,共7页
不同于常规的以短期搭建实验为主的一次性的学生工作营,南京大学试图建立一种长期的乡村陪伴服务模式--以带队教师2~3年的连续带队为服务周期,基于人类学田野调查、既有建筑实录(测绘)、社会学考察、材料建构实验、在地设计研究、小体... 不同于常规的以短期搭建实验为主的一次性的学生工作营,南京大学试图建立一种长期的乡村陪伴服务模式--以带队教师2~3年的连续带队为服务周期,基于人类学田野调查、既有建筑实录(测绘)、社会学考察、材料建构实验、在地设计研究、小体量建造、学术汇编与策展为一体的乡村发展研究与设计介入。文章在回顾归纳南大与之相关的建筑学术传统基础上,以南京大学乡村振兴工作营内蒙古阿拉善支队的设计研究与教学实践为案例,以我国北方内蒙古地区一个蒙古族游牧晚期的定居聚落为观察对象,逐一阐释“中国民居--传统居住形态研究展”中南京大学参展成果背后的创新工作模式、案例研究方法、实践成果。文章认为“乡村工作站模式”的探索延续了南大关于地方建构文化与设计的核心学术思想,不仅有助于在教学层面增强学生实际建造能力的培养,带领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建造中,一定程度规避了传统建筑学教学的弊端,还有助于链接民居研究与地方实践两个学术领域,助力高校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建筑 内蒙古 蒙古族 乡村工作站 持续性 建筑学教学
下载PDF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服务新特性与规划新思维
6
作者 申明锐 蒋曌 +1 位作者 周文昌 尹介琪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27,共12页
研究聚焦作为新兴城市基础设施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结合对长三角领先城市发展状况的实地考察,提炼其较之传统设施体系的异同点,进一步从理论视角出发剖析其内涵特性,并探讨适配的规划干预新思维。研究认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是一项以充电... 研究聚焦作为新兴城市基础设施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结合对长三角领先城市发展状况的实地考察,提炼其较之传统设施体系的异同点,进一步从理论视角出发剖析其内涵特性,并探讨适配的规划干预新思维。研究认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是一项以充电和停车为核心功能的从旧体系中生长出的新设施,因较之传统基础设施有更久的历时体验和更多的技术赋能,从而能支持各类新型使用场景。基于交通与能源两方面时空需求的叠合,充电桩的布局和使用涉及多主体多部门的差异化诉求,协同治理面临挑战。城市规划作为统筹公共资源空间分配的政策平台,理应将充电桩纳入公用设施体系的考量之中,在“投融建管营”一体化新思维下探索新的规划模式。这一模式既要与既有设施体系充分兼容,保持基础设施的稳定特性,又要能充分拥抱市场,通过技术迭代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设施 新能源汽车 城市规划 运营管理 充电桩
下载PDF
人户分离变迁视角的大城市郊区化与人口结构再分布效应研究--基于南京市的实证
7
作者 陈浩 陈友华 陈昭 《人口与社会》 2024年第2期40-53,共14页
人户分离人口是城市流动型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特征及空间分布变迁为认识大城市郊区化趋势提供了重要视角。近20年来,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规模增长迅速,占常住人口比重逐渐提高,其中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占总人户分离人口的比重显著提高,... 人户分离人口是城市流动型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特征及空间分布变迁为认识大城市郊区化趋势提供了重要视角。近20年来,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规模增长迅速,占常住人口比重逐渐提高,其中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占总人户分离人口的比重显著提高,其人口学特征呈现高学历化和大龄化趋势,其空间分布从核心区集聚向近郊区集聚转变。基于以上变迁特征,重新认识了南京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及其程度,发现:(1)2000—2010年期间,南京经历了核心区和近郊区人口普遍增长的快速城市化阶段,外来流动人口是此时期近郊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2)2010—2020年期间,南京进入大规模城市郊区化阶段,核心区人口减少而近郊区人口集聚度显著增强,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取代外来流动人口成为近郊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3)2020年,南京的近郊区常住人口人户分离率高达54.4%,表明南京仍处于“迁居不迁户”的“半郊区化”状态,近郊区并未成长为相对独立于核心区、功能相对完整的综合性城区。郊区化带来了不均衡的人口结构再分布效应,要关注和积极应对核心区人口流失与人口结构衰退过快、近郊区“人户分离率”过高和远郊区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 人户分离 郊区化 人口普查 人口结构再分布 城市更新
下载PDF
基于雨洪过程模拟与海绵体建设适宜性评价的城市适应性规划方法——以长汀县汀江上游流域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军 徐建刚 +3 位作者 尹海伟 沈舟 明昊霖 曾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051-7062,共12页
统筹考虑流域海绵体的空间布局及其与雨洪过程的功能耦合关系是解决城市雨洪灾害问题的重要途径。以长汀县汀江上游流域为例,分别使用SWAT和SCS模型模拟雨洪径流和淹没过程,利用InVSET模型评价海绵体建设适宜性,进而对二者的相互关系进... 统筹考虑流域海绵体的空间布局及其与雨洪过程的功能耦合关系是解决城市雨洪灾害问题的重要途径。以长汀县汀江上游流域为例,分别使用SWAT和SCS模型模拟雨洪径流和淹没过程,利用InVSET模型评价海绵体建设适宜性,进而对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基于雨洪过程模拟和海绵体建设适宜性评价的城市适应性规划方法。结果表明:(1)构建的汀江上游流域SWAT和SCS模型可以准确识别出研究区的雨洪产流区、汇流廊道、汇流节点和淹没区域,并反映其空间分布特征;基于InVEST模型结合雨洪调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水质净化等指标实现了定量刻画海绵体建设适宜性的目标,集成雨洪过程模拟与海绵体建设适宜性评价为重构流域海绵系统空间格局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2)长汀县中心城区低雨洪安全格局面积占其安全格局总面积的37.51%,呈现出沿河道集中分布的特点,使中心城区面临较大的雨洪风险;海绵体建设适宜区域呈现出不均匀分布的特征,高适宜区域占流域总面积的7.91%,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北面的大片农田中。通过优化研究区海绵空间格局,并依据地块使用性质设定差异化的管控目标,实现减缓研究区雨洪风险的目标,为海绵城市规划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洪过程模拟 海绵体建设适宜性 海绵系统空间格局 适应性规划方法
下载PDF
创新空间导向的城市更新基本特征与行动逻辑解析——以南京市“城市硅巷”项目为例
9
作者 黄昕 陈浩 +1 位作者 沈春竹 吴硕斐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71,共7页
以南京市中心城区45个“城市硅巷”更新项目为例,研究创新空间导向城市更新的基本特征与行动逻辑。结果表明:(1)通过“地方国资平台主导”“社会资本主导”“多元主体合作”等治理方式,更新形成以科技创新产业为主的混合功能园区。(2)... 以南京市中心城区45个“城市硅巷”更新项目为例,研究创新空间导向城市更新的基本特征与行动逻辑。结果表明:(1)通过“地方国资平台主导”“社会资本主导”“多元主体合作”等治理方式,更新形成以科技创新产业为主的混合功能园区。(2)依据更新前空间资产权属因素,可以区分为市场主体权属类(Ⅰ类)和非市场主体权属类(Ⅱ类)两类项目。前者总体运作逻辑是产权主体盘活资产的意愿较为强烈,社会资本参与程度高。后者总体运作逻辑是产权主体对于存量空间资产的处置相对谨慎,主要选择自主或与地方国资平台合作的方式更新,社会资本参与程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空间 城市更新 行动逻辑 城市硅巷 南京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设施建设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璐宇 翟国方 《城市与减灾》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引言新冠疫情的发生和近年来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对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形态,具有人口众多、资源密集、功能复杂等特点,灾害风险和应急需求更... 引言新冠疫情的发生和近年来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对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形态,具有人口众多、资源密集、功能复杂等特点,灾害风险和应急需求更加突出,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及时有效的应急响应成为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城市 基础设施水平 应急响应能力 资源密集 常住人口 灾害风险 自然灾害 现代城市发展
下载PDF
基于行动周期理论的南京老城公共充电站规划协同
11
作者 袁雨龙 于涛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72,共9页
如何建设以公共充电站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是老城更新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对其规划协同的讨论有所不足。梳理城市政体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相关概念,结合生命周期视角创新性提出行动周期理论;以南京为例,通过数据量化分析和实地质性... 如何建设以公共充电站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是老城更新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对其规划协同的讨论有所不足。梳理城市政体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相关概念,结合生命周期视角创新性提出行动周期理论;以南京为例,通过数据量化分析和实地质性调研,发现老城公共充电站不充分、不平衡的现状空间布局和周期性演变特征;运用行动周期理论分析规划协同的行动者网络构建与转译进程,解释空间演变原因;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促进南京老城公共充电站的规划建设,为老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周期 老城 公共充电站 规划协同 南京
下载PDF
基于文化区隔视角的城市文化消费政策社会效益实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12
作者 贾子璇 张敏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30,共9页
城市文化消费政策面临公共投入增加而社会效益下降的问题,特别是在促进消费公平和扩大消费群体方面收效甚微。已有研究较少从文化消费的社会不均衡性以及文化消费机制角度讨论文化政策的社会效益。文章根据布尔迪厄实践理论和文化区隔... 城市文化消费政策面临公共投入增加而社会效益下降的问题,特别是在促进消费公平和扩大消费群体方面收效甚微。已有研究较少从文化消费的社会不均衡性以及文化消费机制角度讨论文化政策的社会效益。文章根据布尔迪厄实践理论和文化区隔理论构建城市政策与文化区隔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研究城市文化消费政策对居民的文化区隔的增强或减缓作用以检验城市文化消费政策的社会效益。以南京市文化消费补贴政策为例,基于对南京市典型社区的居民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南京市文化消费补贴政策加深了文化区隔。文化消费实践受惯习影响,南京市主要面向高雅文化的补贴政策,强化了高雅文化消费主体的消费实践,即促进原本文化杂食性较高的群体进行高雅文化消费,没能有效引导文化消费弱势群体参与高雅文化消费,未能显著改变这类群体文化杂食性低的状况。基于该研究结果,文章认为通过调节文化消费补贴的活动类型使之面向更广的文化受众有助于缓解文化区隔,扩大文化消费政策的受益面,促进文化消费的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化政策 文化区隔 文化消费补贴 文化杂食性 文化资本
下载PDF
南京大学建筑学教育的基本框架和课程体系概述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凌 丁沃沃 《城市建筑》 2015年第16期83-89,共7页
本文介绍了南京大学建筑学教育的基本框架、教育思路和教学特色,并重点阐述课程体系设置的内容。南京大学建筑学专业借鉴了国际一流院校建筑学教育的培养模式,建立了本硕贯通的教学体制,形成了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三类人才的培养模... 本文介绍了南京大学建筑学教育的基本框架、教育思路和教学特色,并重点阐述课程体系设置的内容。南京大学建筑学专业借鉴了国际一流院校建筑学教育的培养模式,建立了本硕贯通的教学体制,形成了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三类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设置对传统建筑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形成了以空间为核心、以建造为特色、注重设计能力培养的设计课程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学 建筑学 通识教育 基本框架 课程体系 教学特色
下载PDF
“e城镇化与规划创新”学术研讨会暨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2018学术年会顺利举行
14
作者 罗震东(图/文) 张国华 +10 位作者 邹军 郑德高 夏铸九 陈绪冬 张希煜 王红扬 徐逸伦 魏立华 武前波 张京祥 王兴平 《上海城市规划》 2018年第3期132-133,共2页
2018年6月23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同主办,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南京城理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阿里研究院新乡村研... 2018年6月23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同主办,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南京城理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阿里研究院新乡村研究中心、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浙江城市空间建筑规划设计院、《上海城市规划》编辑部和《凤凰品城市》编辑部参与协办的"e城镇化与规划创新"学术研讨会暨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2018学术年会顺利举行。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周义安书记与崔功豪教授分别致辞。上午专家分享了《产业·互联网+交通网·空间》等6个主题报告。下午圆桌讨论围绕《新自下而上城镇化:中国淘宝村的发展与治理》进行探讨。现将部分专家精彩发言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规划 南京大学 学术研讨会 学术年会 城镇化 创新 城市规划学会 城市规划设计
下载PDF
求实与创新——南京大学建筑教育多元模式的探索 被引量:3
15
作者 丁沃沃 《城市建筑》 2011年第3期35-38,共4页
本文在对国内外建筑学教育发展背景作了简单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建筑教育学所面临的问题,重点对南京大学建筑教育实践做较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 建筑教育 通识基础 专业教育 多元模式
下载PDF
求实与创新——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教学探索 被引量:3
16
作者 丁沃沃 《城市建筑》 2004年第3期90-93,共4页
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建筑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建筑学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根据这样的任务,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昕重新思考了建筑学的理念,建立了自己的教学体系。本文着重介绍了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的办学思想、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
关键词 建筑观 建筑教育 教学体系
下载PDF
时代之舟——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体育馆
17
作者 廖杰 苏俊杰 +2 位作者 孙筱 季昕辰 侯博文(摄影) 《当代建筑》 2024年第9期80-87,共8页
1设计理念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紧邻长江,因此我们利用体育馆和游泳馆的空间特点,打造了长江之畔的一艘时代之舟,使其既有地域特色,又寓意着南京理工大学学子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体育馆位于校园规划的体育运动区,... 1设计理念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紧邻长江,因此我们利用体育馆和游泳馆的空间特点,打造了长江之畔的一艘时代之舟,使其既有地域特色,又寓意着南京理工大学学子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体育馆位于校园规划的体育运动区,邻近学生宿舍区且为校园西侧城市干道的主要形象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理工大学 学生宿舍区 校园规划 空间特点 体育馆 城市干道 时代精神 游泳馆
下载PDF
基于紧凑城市理论的城市绿地可达性研究——以南京市中心区为例
18
作者 陈颖 《城市建筑》 2024年第3期199-201,212,共4页
为实现“3060双碳”目标,我国提出城市发展需要效率与质量并重。在“紧凑城市”理论指导下,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用地中优化绿地系统布局,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以南京市中心区绿地可达性的分析为例,利... 为实现“3060双碳”目标,我国提出城市发展需要效率与质量并重。在“紧凑城市”理论指导下,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用地中优化绿地系统布局,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以南京市中心区绿地可达性的分析为例,利用ArcGIS平台对数据的处理运算,实现对城市目前的绿地建设及使用效率进行评估。为今后新区建设或城市更新在优化绿地布局方面找到方向,为建设紧凑型城市在空间规划等方面提供参考,让这些城市绿地真正为居民所用,发挥城市空间的聚集效应,有效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紧凑城市 可达性 ARCGIS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建筑设计课的设计——南京大学硕士生“基本设计”教学的一个案例
19
作者 吉国华 《新建筑》 2008年第1期130-133,共4页
"基本设计"是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开设的三门硕士研究生设计课之一,它的教学目的是基于对现代建筑的理解,在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起"共同语言"。介绍了2004~2005和2005~2006两个年度的"基... "基本设计"是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开设的三门硕士研究生设计课之一,它的教学目的是基于对现代建筑的理解,在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起"共同语言"。介绍了2004~2005和2005~2006两个年度的"基本设计"的教学过程和教案设计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教学 教案 现代建筑 形式 空间 构造
下载PDF
新征途·新挑战·新探索──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成立
20
作者 鲍家声 《新建筑》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3,共3页
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于2000年12月成立。它将以综合性、研究型和国际化作为奋斗目标和方向,积极进行学科建设。为此确立了走高起点、高目标和高速度的办学道路,准备在新的征途中,迎接新的挑战,探索我国建筑教育办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 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 建筑教育 办学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