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学面向现实的提问方式——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杰访谈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杰 段吉方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F0004,共7页
段吉方(以下简称段):王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采访。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您置身美学研究已经有近三十年了,能首先谈谈这三十年来您的学术成长历程吗?
关键词 美学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博士生导师 特聘教授 人文学院 提问方式 王杰 八十年代
下载PDF
对话: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与流传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谦芬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0-117,共8页
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认定存在极大分歧,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重新清理抗战时期的文学经典,需考察民族战争背景下经典观的复杂性,在文学与民间生活、文化传统的对话中关注当时经典生成的特殊性。审视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流传,... 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认定存在极大分歧,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重新清理抗战时期的文学经典,需考察民族战争背景下经典观的复杂性,在文学与民间生活、文化传统的对话中关注当时经典生成的特殊性。审视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流传,仍需辨析政治意识形态、知识分子话语权力以及大众传媒的复杂作用,通过有效的对话促进经典的发掘和重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抗战时期 对话
下载PDF
汉赋用《易》与声韵、骈文的文学史书写
3
作者 田胜利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4-102,共9页
汉赋用《易》所出现的散体句式,往往化用《易》传的句子,并且押尾韵,与之相对应的《易》传也是韵文。汉赋用《易》不但师其意,师其词,而且还袭其声韵,散句用韵的案例颇多,阮元已经指出《易》传的散句用韵。汉赋用《易》,还造设骈辞俪句... 汉赋用《易》所出现的散体句式,往往化用《易》传的句子,并且押尾韵,与之相对应的《易》传也是韵文。汉赋用《易》不但师其意,师其词,而且还袭其声韵,散句用韵的案例颇多,阮元已经指出《易》传的散句用韵。汉赋用《易》,还造设骈辞俪句,并且随着历史的推移而日益成熟。刘勰、阮元、刘开等古代作家已经认定《易》是骈俪的最初源头之一。《易》的文本属性,适宜骈辞俪句的造设。近代以来文学史著作对古代声韵、骈俪的探源,或是追溯到魏晋,或是追溯到汉代散文和辞赋,未能把《易》作为最初源头加以描述,应当加以补充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易》的取用 声韵 骈俪
下载PDF
“文学性”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价值重建
4
作者 段吉方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5-128,共4页
考察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价值重建,除了从文学整体思维方式入手探索当代文艺学研究的理论转型道路之外,更应该重视当代文学经验中的"文学性"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经验中"文学性"呈现出了娱乐化、消费化的趋势,具有&qu... 考察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价值重建,除了从文学整体思维方式入手探索当代文艺学研究的理论转型道路之外,更应该重视当代文学经验中的"文学性"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经验中"文学性"呈现出了娱乐化、消费化的趋势,具有"可生长性"的特征。解决文艺学研究的危机应该更加严肃地对待当代"文学性"问题的现实境遇,以强化文学理论把握现实文学经验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反本质主义 价值重建
下载PDF
清初尺牍文体的再兴与文人著述交游:基于王晫往来尺牍的考察
5
作者 蔡燕梅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1-227,共7页
尺牍文体盛行于万历年间,康熙时期再度兴起,这是晚明清初文人日常交往中刻意筹划著作的编刊与传播的必然结果。清初杭州文人王晫著述颇丰,尺牍往来日繁,有意将其保留、刊行,并纳入全集与同人集,还在多次编纂中对尺牍文本进行改动。尺牍... 尺牍文体盛行于万历年间,康熙时期再度兴起,这是晚明清初文人日常交往中刻意筹划著作的编刊与传播的必然结果。清初杭州文人王晫著述颇丰,尺牍往来日繁,有意将其保留、刊行,并纳入全集与同人集,还在多次编纂中对尺牍文本进行改动。尺牍既是交游的媒介,也是其写照;既伴随著述的赠送、交换,又是关于诗文著述的独特阅读反馈,被用以提高个人声望。尺牍超越实用功能而升格为著述文体,文本形态被数次重塑也是其地位上升的体现。王晫往来尺牍可谓清初普通文人力图通过著述与交游提升文坛影响力的缩影,为探析清初以杭州为代表的江南文学文化生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牍 清初 著述 交游 王晫
下载PDF
历史叙事的空间基础 被引量:45
6
作者 龙迪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4-73,共10页
空间不是历史的可有可无的要素,而是构成整个历史叙事的必不可少的基础:那些于特定历史时代残存下来的器物、废墟及其图像之类的空间性存在物,不仅可以成为历史的证据,还给史学家的历史叙事行为提供了动机;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必然发生在... 空间不是历史的可有可无的要素,而是构成整个历史叙事的必不可少的基础:那些于特定历史时代残存下来的器物、废墟及其图像之类的空间性存在物,不仅可以成为历史的证据,还给史学家的历史叙事行为提供了动机;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必然发生在具体的空间里,因此,那些承载着各类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民族认同的空间或地点便成了历史的场所;要使历史更贴近事件的原始存在状态,史学家便应该在空间维度上进行编排和创造,赋予历史事件一种空间性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叙事 空间基础 叙事动机 历史的场所 历史的结构
下载PDF
叙事作品中的空间书写与人物塑造 被引量:39
7
作者 龙迪勇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4-215,239,共12页
无论是在古典小说还是在现代小说里,也无论是在中国叙事传统还是在西方叙事传统中,我们都可以找到通过书写一个特定空间来塑造某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文本。可以说,对空间与人物性格关系的洞悉与否,是衡量一个作家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标志之一... 无论是在古典小说还是在现代小说里,也无论是在中国叙事传统还是在西方叙事传统中,我们都可以找到通过书写一个特定空间来塑造某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文本。可以说,对空间与人物性格关系的洞悉与否,是衡量一个作家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标志之一。基于这种认识,在传统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之外,叙事作品塑造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的又一种方法———空间表征法可望给叙事学的人物研究开辟一条新路。空间表征法既可以出色地表征"扁平人物",也可以很好地表征"圆形人物";而通过书写"空间中的空间",空间表征法不仅可以出色地表征一个群体的"共性"或"集体性格",而且可以很好地表征单个人物的"个性"或"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形象 空间书写 扁平人物 圆形人物 个性
下载PDF
词派统序与郭麐的词史沉浮 被引量:8
8
作者 曹明升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9-78,共10页
清词流派的发展多以建构统序为依托,浙西、常州两派尤谙此道。然而向来被视为浙派三宗之一的郭麐,无论理论与创作,还是生平与师承,都无强烈的浙派印记,本质上只是一位力图以"性灵"思想来扭转风尚的布衣词人。是后来亲近常派... 清词流派的发展多以建构统序为依托,浙西、常州两派尤谙此道。然而向来被视为浙派三宗之一的郭麐,无论理论与创作,还是生平与师承,都无强烈的浙派印记,本质上只是一位力图以"性灵"思想来扭转风尚的布衣词人。是后来亲近常派的蒋敦复出于批判的需要才将郭麐归入了浙西词统,再经谭献等人强化。这种以郭麐续接朱、厉而构成的浙派统序得以确立,并成为一种较为强势的词学话语,其后果之一是导致郭麐的词史地位在常州词派占据上风的晚清词坛一落千丈。今人又将郭麐列为后期浙派的代表词人加以表彰,并以"改革者"的头衔来消弭因他对浙派的批判所产生的矛盾。这种研究思路实质上是对这一统序的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麐 统序建构 词史地位
下载PDF
明代诗话的分期与特点再认识 被引量:3
9
作者 侯荣川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8-134,共7页
明代诗话演变发展的进程感,不仅在诗歌理论方面得到呈现,亦在叙述策略、结撰形式及传播方式等方面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形态与格局。综合明诗话内容、形式等要素对其发展演变进行考察,将之分为承续、前变、变革、创获、分化五个时期,分别梳... 明代诗话演变发展的进程感,不仅在诗歌理论方面得到呈现,亦在叙述策略、结撰形式及传播方式等方面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形态与格局。综合明诗话内容、形式等要素对其发展演变进行考察,将之分为承续、前变、变革、创获、分化五个时期,分别梳理辨析其特点和价值,可以获得不同于诗学史、批评史分期的别样视角,并达到对明代诗话面貌特点切实而独特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诗话 分期 特点 诗学发展
下载PDF
艺术的终结与审美的期待——“艺术终结”之后的美学思考 被引量:3
10
作者 段吉方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5-99,共5页
"艺术终结论"在艺术的"现场化"语境以及艺术的"哲学化"存在中深入反思当代艺术与美学现实,它并非强化某种终结的事实,也并非意味着走向研究的终结,它所提供的思想启发与艺术反省对当代美学研究而言正是... "艺术终结论"在艺术的"现场化"语境以及艺术的"哲学化"存在中深入反思当代艺术与美学现实,它并非强化某种终结的事实,也并非意味着走向研究的终结,它所提供的思想启发与艺术反省对当代美学研究而言正是一种警醒式的开端。在美学视野中,"艺术终结论"意味着"艺术本质"的问题所面临的新的危机,"艺术终结"研究对深化当代美学与艺术文化的现实发展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终结论 艺术本质 审美现代性
下载PDF
论清人的宋词史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明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5-119,共5页
清人的宋词史研究以扎实的史料辑考来支撑宏观上的理论建构。史料辑考以整理宋代词话,考订词人史迹,编选、校勘宋词为主要内容,其深层用意是要以纪事本末体与纪传体的形式来反映宋代词史风貌,通过保存、整理作品来达到"以词存史&qu... 清人的宋词史研究以扎实的史料辑考来支撑宏观上的理论建构。史料辑考以整理宋代词话,考订词人史迹,编选、校勘宋词为主要内容,其深层用意是要以纪事本末体与纪传体的形式来反映宋代词史风貌,通过保存、整理作品来达到"以词存史"之目的。清人在建构词史时,或以词人为基点,或以正变为骨力,或以风格为中心,基本做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但清人的宋词史研究淡化了对宋词原生状态的考察,缺失了宋词中数量庞大的俗词的身影。其根本原因在于词文学在宋、清两代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改变,其直接后果就是使词这一在宋代原本非主流的、雅俗并存的文体被清人人为地抬作了宋代的代表文体与雅文学之典范。所以当下的宋词史研究与书写,不仅要深化、扩展和纠正清人的话语,更要弥补那些为清人所缺失、淡化的部分,最大程度地恢复宋代词史的本来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史 史料辑考 理论建构 清人
下载PDF
论刘建庵的木刻连环画《阿Q的造像》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剑龙 黄发有(主持) 佘爱春(主持)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7-63,71,共8页
刘建庵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创作的《阿Q的造像》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他基本按照小说的情节线索,择取关键性的场景和人物行为构图,对作品进行了独特而深入的解读与阐释。在给阿Q造像时,既注重哀其不幸的人生,更突出其... 刘建庵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创作的《阿Q的造像》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他基本按照小说的情节线索,择取关键性的场景和人物行为构图,对作品进行了独特而深入的解读与阐释。在给阿Q造像时,既注重哀其不幸的人生,更突出其可厌可憎之处,其他人物形象有些脸谱化。他大多运用近景、中景构图,常常在人物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中展开构思和构图。他在中国书画传统的基础上,大多采取平视视角构图,也运用了西方绘画的透视法,作品大多是阳刻,在朴拙的线条中呈现性格;偶然也用阳刻与阴刻结合的方法,在黑白对比中使画面更为生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建庵 阿Q正传 木刻连环画 造像
下载PDF
历史“现实观”制约“历史”的呈现方式——十七年历史剧创作文体形态论
13
作者 温潘亚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07-211,共5页
17年的话剧历史剧大约有25部作品,绝大多数创作于1958—1962年之间。作为一种在泛政治化语境下生成的独特的历史叙事,其由一定的话语秩序所构建的历史剧体式亦即其文体形态具有三种不同的"历史"呈现方式,即尊史写剧、完全虚构... 17年的话剧历史剧大约有25部作品,绝大多数创作于1958—1962年之间。作为一种在泛政治化语境下生成的独特的历史叙事,其由一定的话语秩序所构建的历史剧体式亦即其文体形态具有三种不同的"历史"呈现方式,即尊史写剧、完全虚构、"失事求似"。但在实际运用时却以"失事求似"为主,因为在三种文体中,"失事求似"方式对实现古为今用的作用最为直接有力。可见史剧家们在"虚构与史实之间""徘徊"的足迹既有个人主体选择的因素,同时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威话语规训引导的结果,所以,历史的"现实观"制约着历史剧的"历史"呈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年历历史剧 古为今用 文体形态 尊史写剧 “失事求似” 完全虚构
下载PDF
北宋馆阁文人宋匪躬新考
14
作者 成明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4-69,共6页
北宋馆阁文人宋匪躬,乃仁宗朝参知政事宋绶之孙,神宗朝馆阁学士、著名藏书家宋敏求之子,然生平事迹零落,后世不显。本文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考证得出:宋匪躬字履中,宋氏和毕氏有两代姻亲关系,宋匪躬和彭汝砺乃翁婿关系。元祐期间,匪躬... 北宋馆阁文人宋匪躬,乃仁宗朝参知政事宋绶之孙,神宗朝馆阁学士、著名藏书家宋敏求之子,然生平事迹零落,后世不显。本文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考证得出:宋匪躬字履中,宋氏和毕氏有两代姻亲关系,宋匪躬和彭汝砺乃翁婿关系。元祐期间,匪躬参与校定《资治通鉴》,担任礼部考试点检试卷官、编修官制检讨官,并以馆职身份参与了朝廷郊祀、信安公园雅集等活动。匪躬《馆阁录》对陈骙《南宋馆阁录》稽考制度、编排体例都有相当的影响。通过匪躬行止的考察,揭示了宋代馆阁文人的日常生活情态、社会交往,馆阁文人群体与宋代学术文化之因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匪躬之字 姻亲 仕宦行实 文学 《馆阁录》 宋匪躬
下载PDF
从《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看清中期江南民间金石收藏生活
15
作者 姚旸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40,共7页
清代中期,因受考据之风的影响,金石收藏在人文荟萃的江南地区成为风尚,出现了一批藏品、著述皆丰富的专业藏家。其中,张廷济和他的《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该图册内容不仅详于考据,且对藏物来源记载明晰,从中可见其时... 清代中期,因受考据之风的影响,金石收藏在人文荟萃的江南地区成为风尚,出现了一批藏品、著述皆丰富的专业藏家。其中,张廷济和他的《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该图册内容不仅详于考据,且对藏物来源记载明晰,从中可见其时江南金石藏品的市场分布及交易特点。同时,据该文献显示,以张氏为代表的江南藏家将专业收藏融入日常交往生活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联系对象与交游网络,不同角色人物在藏家生活的作用各不相同,但皆成为其收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金石 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 考据 交游网络
下载PDF
投向现实的审美情怀——王杰美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问题
16
作者 段吉方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7-35,共9页
置身美学研究三十年,王杰教授一如既往地致力于现代美学的理论发展与学术建设。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立场,他的美学研究突入审美幻象的理论空间,介入当代审美文化现实,全面审视现代审美文化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及其实现问题... 置身美学研究三十年,王杰教授一如既往地致力于现代美学的理论发展与学术建设。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立场,他的美学研究突入审美幻象的理论空间,介入当代审美文化现实,全面审视现代审美文化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及其实现问题。王杰以扎实缜密的问题意识和严肃认真的研究态度,努力探索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理论方案,拓展了现代美学的发展空间。无论是那些可见的成绩,还是那种诚挚的努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考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杰 马克思主义美学 审美幻象 现代美学体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报刊部分匡补
17
作者 包中华 《文学研究》 2019年第1期90-104,共15页
1989年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是重要的辑录清末民初小说理论资料的工具书,因当时条件所限,难免出现一些错误和遗漏。本文基本依循《理论资料》所强调原则,按照1997年版《理论资料》原有体例进行匡正和补遗,所... 1989年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是重要的辑录清末民初小说理论资料的工具书,因当时条件所限,难免出现一些错误和遗漏。本文基本依循《理论资料》所强调原则,按照1997年版《理论资料》原有体例进行匡正和补遗,所补资料肯定不是所应补遗的全部,清末民初小说理论资料仍然有发掘、整合的空间,希望通过相关史料的深入发掘与整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清末民初小说理论资料,以期为学界提供更为翔实的研究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 报刊 匡正 补遗
下载PDF
从翻译到创作论李劼人的文学自觉
18
作者 包中华 《东吴学术》 CSSCI 2018年第4期132-139,共8页
李劼人是自觉学习法国福楼拜等作家技艺的少数中国现代作家,他的翻译选择有明确目标,翻译了众多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作品。他的翻译思路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从发展到衰落的流变,对翻译描摹妇人生活和思想、心理分析特征的作品尤其感兴趣。... 李劼人是自觉学习法国福楼拜等作家技艺的少数中国现代作家,他的翻译选择有明确目标,翻译了众多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作品。他的翻译思路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从发展到衰落的流变,对翻译描摹妇人生活和思想、心理分析特征的作品尤其感兴趣。李劼人通过翻译为长篇小说创作奠定了充分基础,其中有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痕迹,他又试图从法国自然主义以后的作家创作和中国传统小说叙事中寻找反叛自然主义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劼人 翻译 法国文学 自然主义 文学自觉
原文传递
美国1965年移民法对亚洲移民和亚裔集团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戴超武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0-126,6,共28页
1965年移民法是美国移民政策史上的一个重要立法,它的实施对亚洲移民和亚裔集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亚洲各国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在这一时期涌入美国,导致亚裔集团在就业、教育、居住模式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亚裔集团也由此获得了... 1965年移民法是美国移民政策史上的一个重要立法,它的实施对亚洲移民和亚裔集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亚洲各国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在这一时期涌入美国,导致亚裔集团在就业、教育、居住模式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亚裔集团也由此获得了“模范少数民族”的赞誉;另一方面,由于1965年移民法中对家庭团聚的优先原则,使得亚洲移民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了在就业、居住等方面的难度以及同其他族裔集团的矛盾,而这两方面的后果都是美国政策制定者始料不及的。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移民 亚裔集团 1952年移民法 美国移民政策 1965年 优先权 民族来源限额体制 菲律宾人 家庭团聚 专业技术人员
原文传递
“有意味的形式”——“十七年”文艺报刊中的“读者来信” 被引量:13
20
作者 斯炎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0-102,共13页
"读者来信"在建国后文艺报刊中的大量涌现与迅速成型,是其时文坛一次有组织的关于"读者批评合法性"的舆论攻势使然,更由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特有的办刊理念所决定;文学能力与修养的先天不足,导致了"读者来信&... "读者来信"在建国后文艺报刊中的大量涌现与迅速成型,是其时文坛一次有组织的关于"读者批评合法性"的舆论攻势使然,更由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特有的办刊理念所决定;文学能力与修养的先天不足,导致了"读者来信"功能预设与现实存在的根本错位,并由此引发其形式被"资源化"、属性被"阵地化"、操作被"程式化"的衍变;"读者来信"主要包括原真形态、被组织或有意收集、他人以"读者"名义编撰三种类型,在背景、身份、话语、形态等层面,它们各自拥有一套相对自足的运作体系;除了控制其时的文艺走向,"读者来信"一个更为深远的文学史意义,是它隐性地塑造了一种颇为特殊的文学社会心理和行动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读者来信 文艺报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