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狂想曲与田园诗——《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中的两种乡村想象
1
作者 贾斌武 《创作与评论》 2016年第14期93-98,共6页
从2006年第一部《乡村爱情》登陆荧屏,转眼已经过去了十年时间,这部国产电视剧也拍到了第八部。从过去的七部剧集来看,《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情节架构、人物关系和艺术风格。
关键词 国产电视剧 乡村 爱情 田园诗 狂想曲 想象 艺术风格 人物关系
下载PDF
苏联艺术与电影中的蒙太奇观念 被引量:3
2
作者 大卫·波德维尔 贾斌武 《艺苑》 2015年第1期84-87,共4页
电影史中的一些问题仅从电影本身即可以得到回答,然而另外一些问题则需要历史学家将电影生产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语境之中来解答。以那些历史影响深远的欧洲电影人为例,除了制作电影,他们往往与舞台导演(如斯约斯特洛姆、维斯康蒂、伯... 电影史中的一些问题仅从电影本身即可以得到回答,然而另外一些问题则需要历史学家将电影生产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语境之中来解答。以那些历史影响深远的欧洲电影人为例,除了制作电影,他们往往与舞台导演(如斯约斯特洛姆、维斯康蒂、伯格曼)、绘画(如安东尼奥尼、布列松),甚至诗歌(如普列维)有着艺术上的联系。基于这一原因,欧洲电影史上的许多问题只有在考察了电影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之后才能够得以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史 维尔托夫 爱森斯坦 维斯康蒂 安东尼奥尼 布列松 伯格曼 普多夫金 马雅可夫斯基 塔特林
下载PDF
陈醉云《导演学》:发生缘起、译述路径与特性建构
3
作者 韦漪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6-116,共11页
1924年昌明电影函授学校《导演学》讲义是中国第一部电影导演理论教材。执笔人陈醉云贯彻昌明同人伸张电影学理的追求,以突破电影导演观念与实践的互动局限为初衷,译述并重构了美国彼得·密恩《电影导演》文本和徐卓呆《影戏学》译... 1924年昌明电影函授学校《导演学》讲义是中国第一部电影导演理论教材。执笔人陈醉云贯彻昌明同人伸张电影学理的追求,以突破电影导演观念与实践的互动局限为初衷,译述并重构了美国彼得·密恩《电影导演》文本和徐卓呆《影戏学》译述文本。基于总结、提升本土经验,《导演学》完善了此时期中国电影导演的创作机制与原理方法,是电影导演中心制话语的先导,预示了“中国式导演作者论”的诞生。这份民族化转译文本,在导演的电影文体意识阐释中以表演指导特性为重心,重点解决导演对于表演材料的一级加工问题,极大偏离了外国原始文本,没有把握住为早期“影戏”本体论系统下“导演”理论开辟更深入视角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演学》 电影导演理论 陈醉云 昌明电影函授学校 翻译史研究
原文传递
身份认同危机与台湾形象重塑——论21世纪初期的台湾电影 被引量:2
4
作者 孙慰川 贾斌武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6-109,共4页
2000—2004年,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认同边界的模糊和消解既加剧了台湾民众身份认同的危机,也为台湾提供了重建本土身份的可能性。这一时期的台湾电影通过对青春、自然与地方感的强调,在银幕上初步建构了一个崭新的台湾形象。该时期的台... 2000—2004年,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认同边界的模糊和消解既加剧了台湾民众身份认同的危机,也为台湾提供了重建本土身份的可能性。这一时期的台湾电影通过对青春、自然与地方感的强调,在银幕上初步建构了一个崭新的台湾形象。该时期的台湾电影也为短短几年之后台湾电影的复兴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电影 身份认同 台湾形象 全球本土化
原文传递
论陈鲤庭的早期电影理论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贾斌武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0-145,共6页
陈鲤庭早期的电影观念受到前苏联蒙太奇理论的深刻影响。从电影的蒙太奇特性出发,他在电影性、银幕真实观以及有声电影的非同时性原理等诸多方面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关键词 蒙太奇 电影性 有声电影 “亢铁聂迭”
原文传递
狂想曲与田园诗──《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中的两种乡村想象
6
作者 贾斌武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16年第4期61-65,共5页
从2006年第一部《乡村爱情》登陆荧屏,转眼已经过去了十年时间,这部国产电视剧也拍到了第八部。从过去的七部剧集来看,《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情节架构、人物关系和艺术风格,2015年在网上播出的《乡村爱情8》(又名&... 从2006年第一部《乡村爱情》登陆荧屏,转眼已经过去了十年时间,这部国产电视剧也拍到了第八部。从过去的七部剧集来看,《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情节架构、人物关系和艺术风格,2015年在网上播出的《乡村爱情8》(又名'乡村爱情浪漫曲')延续了前面几部剧集的套路,山村建设、邻里风波仍然是《乡村爱情8》的主线,刘能、谢广坤等人的'东北式斗嘴'也依然是该剧的看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爱情 乡村生活 艺术风格 商品社会 现代精神 小农生产方式 人物关系 市民阶层 现代性危机 以俗为雅
原文传递
论中国电影心理学早期探索的基本形态及其成就--以20世纪20、30年代报刊为中心 被引量:3
7
作者 罗祎英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8-95,共8页
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电影心理学理论探索主要集中在电影的接受与传播、电影创作与技术应用、早期电影文化,以及电影本体论认知几个方面。虽然心理学对电影的知识迁移在整个早期电影理论脉络中并不是最突出的部分,但这一全新的思考角... 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电影心理学理论探索主要集中在电影的接受与传播、电影创作与技术应用、早期电影文化,以及电影本体论认知几个方面。虽然心理学对电影的知识迁移在整个早期电影理论脉络中并不是最突出的部分,但这一全新的思考角度在当时人们对电影认识的感性经验与理论反思,电影启蒙教化与商品消费的功能之间左右逢源、互生互补,成为中国早期电影理论发展进程中独特的一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电影 心理学 报刊
原文传递
彷徨与转向——论洪深在20世纪20年代的电影创作
8
作者 黎万峡 周安华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9-76,共8页
1926年的一封《孙瑜给洪深的信》体现了彼时新知识分子的共同彷徨。信中既征用戏剧理论,又表达着电影的独立诉求,呈现了一种"暧昧"的早期电影本体观;而在"心理影戏"的艺术实践中,现代性艺术探索与传统市民审美的落... 1926年的一封《孙瑜给洪深的信》体现了彼时新知识分子的共同彷徨。信中既征用戏剧理论,又表达着电影的独立诉求,呈现了一种"暧昧"的早期电影本体观;而在"心理影戏"的艺术实践中,现代性艺术探索与传统市民审美的落差又使他们陷入两难;从"心理影戏"到商业电影,洪深终于在早期电影市场中实现了大众转向。从这封信入手,探讨洪深在20世纪20年代的电影创作,颇可得见彼时新知识分子在现代性夹缝中的处境与早期电影的发展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深 心理剧 心理影戏 早期电影 新知识分子
原文传递
论中国早期电影心理学理论探索的三个阶段(1897—1949) 被引量:1
9
作者 罗祎英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6-114,共9页
从最基本的感觉刺激到复杂的心理功能,再到理想国民性格塑造的工具使命,电影艺术与心理科学的互动确立了电影艺术和工具的双重身份,并以此回应中国社会对电影艺术及其理论发展的期待。而我们对1897—1949年间电影心理学在中国的探索历... 从最基本的感觉刺激到复杂的心理功能,再到理想国民性格塑造的工具使命,电影艺术与心理科学的互动确立了电影艺术和工具的双重身份,并以此回应中国社会对电影艺术及其理论发展的期待。而我们对1897—1949年间电影心理学在中国的探索历史所进行的三个阶段的划分,既是电影心理学理论自身演进规律使然,又受到中国电影发展进程的带动,更受制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宏大背景。这一阶段性的划分虽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理想化倾向和内在分裂的危机,但仍然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历时性把握基础之上,对这一脉络展开共时性的考察与发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电影 电影心理学 理论探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