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母语思维与外语写作能力的关系:对高中生英语看图作文过程的研究 |
文秋芳
郭纯洁
|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232
|
|
2
|
全国英语四级录音口试评分的实践与研究 |
文秋芳
赵学熙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
1998 |
26
|
|
3
|
英语专业的人文困惑 |
朱刚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6
|
|
4
|
反复聆听模仿和中国英语学生重音模式习得研究 |
杨晋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7
|
|
5
|
特殊视点下华文文学与华裔英语文学中的女性书写比较——从《扶桑》与《一百种秘密感受》说起 |
张琼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2003 |
0 |
|
6
|
比较文学体制化在中国的开端:国立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考辨 |
解友广
朱刚
|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
2022 |
0 |
|
7
|
文学经典的传承与论争——评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与美国新审美批评 |
江宁康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6
|
|
8
|
评当代美国文学批评中的唯美主义倾向——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 |
江宁康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1
|
|
9
|
美国民族特性的文学想象与重建 |
江宁康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1
|
|
10
|
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赛珍珠研究 |
郭英剑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5
|
|
11
|
从小说到电影:《雾都孤儿》与犹太人形象再现 |
张缵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0 |
12
|
|
12
|
译者性别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基于对《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
毛延生
乔俊鹏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4
|
|
13
|
惠特曼的后殖民迷情与国族建构 |
杨金才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14
|
论“美国三部曲”的新历史主义特征 |
徐世博
姜涛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5
|
布鲁姆“诗学误读”理论与互文性的误读 |
胡宝平
|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5 |
6
|
|
16
|
空间异位中的归家之旅——评多丽斯·皮金顿的《漫漫回家路》 |
舒奇志
杨金才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17
|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现代性别观念和少数族裔形象——对小说《奥兰多》的电影改编和修正 |
张缵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18
|
重述19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文学的几个问题 |
张冲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0 |
3
|
|
19
|
论菲利普·罗斯后期小说创作的伦理观 |
徐世博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20
|
二语课堂教师用语中模糊语的分类及教学功能 |
王雪玉
|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