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病疼痛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
作者 林晓光 刘卫国 林兴建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4-247,共4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疼痛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调查100例原发性PD患者的疼痛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100例PD患者中64例(64%)伴有疼痛。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为(11.67±8.75)。简易疼痛量表(BPI)平均疼痛为(2.56±...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疼痛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调查100例原发性PD患者的疼痛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100例PD患者中64例(64%)伴有疼痛。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为(11.67±8.75)。简易疼痛量表(BPI)平均疼痛为(2.56±1.44),最轻疼痛为(0.58±1.15),最重疼痛为(4.88±1.95),目前疼痛为(2.00±1.81);SF-36健康状况调查表的疼痛指数为(60.14±19.52),男性为(61.83±16.30),女性(58.65±22.12)。慢性起病58例(90.6%),急性起病6例(9.4%);49例(76.6%)患者为酸痛或钝痛,14例(21.9%)为牵拉痛,4例(6.3%)为烧灼感,12例(18.8%)疼痛性质不确切;34例(53.1%)患者疼痛与运动症状有关,26例(40.6%)患者与多巴胺类药物相关。骨骼肌痛49例(76.6%),根性神经痛14例(21.9%),肌张力障碍4例(6.3%),中枢痛10例(15.6%),静坐不能6例(9.4%)。41例患者(64.1%)没有接受过疼痛治疗,4例(6.3%)仅使用药物治疗,14例(21.9%)仅使用物理治疗,5例(7.8%)同时使用药物和物理治疗。静坐不能患者持续时间和开始时间、骨骼肌痛、根性神经痛、肌张力障碍、中枢痛,及PD相关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D患者的疼痛与抑郁有关(P=0.035)。结论 PD患者疼痛发生率高,临床表现多样化;抑郁是其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帕金森病 抑郁
下载PDF
帕金森神经病理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林晓光 张雪玲 +1 位作者 刘卫国 林兴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5年第18期1985-1987,共3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对136例原发性PD患者进行疼痛问卷调查,予以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Hoehn-Yahr(H-Y)分期、统...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对136例原发性PD患者进行疼痛问卷调查,予以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Hoehn-Yahr(H-Y)分期、统一PD评分量表(UPDRS)、简易疼痛量表(BPI)及神经性症状和体征的利兹评估(LANSS)评估。结果 136例PD患者中88例(64.7%)伴有疼痛。过去24 h平均BPI为(2.72±1.48)分。伴疼痛的PD患者中64例(72.7%)有骨骼肌痛,4例(4.5%)有肌张力障碍,15例(17.0%)有中枢痛,9例(10.2%)有静坐不能,22例(25.0%)有根性神经痛。其中LANSS≥12分者有11例(12.5%)为神经病理性疼痛。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焦虑为PD患者发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PD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效果差,发病机制不明确,焦虑是PD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帕金森病 焦虑
下载PDF
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沈兴模 饶丽华 +2 位作者 苏小虎 胡北 陈斌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2期825-826,共2页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帕瑞昔布钠在妇科手术中是否可以产生超前镇痛的作用。方法 40例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n=20)和安慰剂组(n=20)。帕瑞昔布钠组:将帕瑞昔布钠40 mg溶于2 ml生理盐水于麻醉诱导前5 min快速静脉注射;安慰剂组:...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帕瑞昔布钠在妇科手术中是否可以产生超前镇痛的作用。方法 40例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n=20)和安慰剂组(n=20)。帕瑞昔布钠组:将帕瑞昔布钠40 mg溶于2 ml生理盐水于麻醉诱导前5 min快速静脉注射;安慰剂组:用2 ml生理盐水于麻醉诱导前5 min快速静脉注射。观察2组术后清醒即刻、12 h、24 h VAS评分及术后24 h患者自控镇痛泵(PCA泵)对芬太尼的主动追加量的差异。结果帕瑞昔布钠组术后清醒即刻、12 h及24 h 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0.05)。帕瑞昔布钠组术后24 h芬太尼主动追加量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0.05)。结论术前应用帕瑞昔布钠在妇科手术中可以产生良好的超前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瑞昔布钠 超前镇痛 妇科 手术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对进展性卒中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林晓光 《河北医学》 CAS 2012年第6期787-789,共3页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进展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在72h内的进展性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改善微循环、降颅压等对症治疗,并且在此基础上给予丁苯肽0.2g,3次/d,疗程14d;治疗组...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进展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在72h内的进展性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改善微循环、降颅压等对症治疗,并且在此基础上给予丁苯肽0.2g,3次/d,疗程14d;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4d,丁苯肽0.2g,3次/d,疗程14d。将两组病例进行NIHSS评分及BI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在治疗后14d、1个月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优于仅丁苯酞治疗进展性卒中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卒中 依达拉奉 丁苯酞
下载PDF
皮瓣转移并部分钛板切除治疗颅骨修补术后钛板外露三例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建永 刘保华 +2 位作者 姜宁 高明明 袁璞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0-50,共1页
例1女,32岁。2年前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2个月,因妊娠致头面部广泛皮疹,切口后缘前方(非切口位置)出现皮肤小结搔抓后破溃1个月就诊。局部破溃1cm,钛板外露,有炎性渗出,创面瘢痕老化。换药1个月,无感染扩散,肉芽趋于新鲜... 例1女,32岁。2年前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2个月,因妊娠致头面部广泛皮疹,切口后缘前方(非切口位置)出现皮肤小结搔抓后破溃1个月就诊。局部破溃1cm,钛板外露,有炎性渗出,创面瘢痕老化。换药1个月,无感染扩散,肉芽趋于新鲜。应患者要求局部麻醉下扩创:切除局部瘢痕,剪除创口下钛板直径2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补术后 钛板 皮瓣转移 外露 颅骨 治疗 切口位置 创面瘢痕
原文传递
卵圆孔穿刺术解剖与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沈兴模 朱亚文 《解剖与临床》 2012年第2期167-169,共3页
目的:总结卵圆孔的应用解剖研究成果,探索卵圆孔最佳穿刺方法。方法:查阅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卵圆孔的形态、位置的解剖研究及三又神经痛卵圆孔穿刺术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卵圆孔的位置、形态、开口方向,及卵圆孔穿刺术的不同方... 目的:总结卵圆孔的应用解剖研究成果,探索卵圆孔最佳穿刺方法。方法:查阅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卵圆孔的形态、位置的解剖研究及三又神经痛卵圆孔穿刺术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卵圆孔的位置、形态、开口方向,及卵圆孔穿刺术的不同方法、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卯圆孔位于颅中窝,可分为椭圆形、肾形、梨形、圆形、长条形5种形状,其位置恒定,内有三叉神经下颌支穿过。临床上常采用CT引导下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又神经痛,其穿刺路径有前路和侧入路两种。结论:半月节穿刺射频温控热凝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常规方法,卵圆孔是穿刺路径中的一个重要骨性标志;掌握卵圆孔的相关解剖知识,对射频温控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适应证的选择以及指导穿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 应用解剖 穿刺术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三叉神经节经皮射频热凝术进针安全深度的解剖与CT对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沈兴模 朱亚文 +1 位作者 林建 陶高见 《解剖与临床》 2013年第4期287-290,共4页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节经皮射频热凝术(PRT)进针安全深度,为颅内进针避免损伤血管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21例成人颅底解剖标本,用游标卡尺从颅内测量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A)和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三...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节经皮射频热凝术(PRT)进针安全深度,为颅内进针避免损伤血管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21例成人颅底解剖标本,用游标卡尺从颅内测量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A)和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三叉神经压迹上缘最高点的距离(B);同时从颅外同一方向测量卵圆孔内侧缘至破裂孔外侧缘的距离(c)和破裂孔外侧壁垂直深度(D);用螺旋CT扫描颅底,测量颅底水平位颅中窝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上同一方向卵圆孔内侧缘至破裂孔外侧缘的距离(E)。然后对距离c和安全距离及距离E进行统计分析,确定距离E是否可以作为指导不同患者进行PRT治疗时个体化的颅内安全进针深度。结果:①颅内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为右侧(1.19±0.15)cm,左侧(I.20±0.14)cm;②颅内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三叉神经压迹顶点的距离为右侧(1.51±0.17)cm,左侧(1.49±0.16)cm;③颅外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为右侧(0.92±0.09cm),左侧(O.92±0.10)cm;④破裂孔外侧壁中点垂直深度为右侧(0.55±0.07)cm,左侧(0.55±0.07)cm;⑤中颅底水平位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上同一方向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为右侧(1.00±0.17)cm,左侧(1.00±0.17)cm,与距离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叉神经节PRT治疗时颅内进针深度不应超过1.00Gm,临床上可用中颅底水平位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显示与相同方向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的一致性,来指导不同患者进行PRT治疗时个体化的颅内安全进针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节 卵圆孔 破裂孔 三叉神经压迹 经皮射频热凝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