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被引量:7
1
作者 朱敏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年第5期19-24,共6页
大学生的孤独感对其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为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社交焦虑、社会支持利用度、客观社会支持的关系及作用机制,采用社交焦虑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29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 大学生的孤独感对其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为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社交焦虑、社会支持利用度、客观社会支持的关系及作用机制,采用社交焦虑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29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普遍较高,可以正向预测孤独感;相较于男性大学生,女性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利用度显著更高;社会支持利用度在社交焦虑对孤独感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客观社会支持对上述中介作用起到调节作用,社会支持利用度的中介效应在高客观社会支持条件下对孤独感的缓解作用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感 社交焦虑 社会支持利用度 客观社会支持 大学生
下载PDF
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样态研究:基于Wirth-Redfield模型的分析——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田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8-74,共7页
基于Wirth-Redfield模型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将农民集中居住区视作一种乡土—都市连续统的特殊地域社会类型,从公共空间和社区意识两个维度考察该地域社会类型都市性嵌入与乡土性嬗变的实践逻辑。首先,公共空间结构转型,一方面... 基于Wirth-Redfield模型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将农民集中居住区视作一种乡土—都市连续统的特殊地域社会类型,从公共空间和社区意识两个维度考察该地域社会类型都市性嵌入与乡土性嬗变的实践逻辑。首先,公共空间结构转型,一方面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使得社会交往趋于公共化且打破了基于地缘关系的社会互动模式,实现基于村庄认同社会互动到基于社区认同社会互动的转型;另一方面社会认同转型在改变乡土世界运作规则的同时也使得后乡土中国的农民公私观念发生微妙变化。其次,社区意识悄然崛起,一方面社区环境商品化增强社区归属感和家园意识;同时,房屋产权明晰化使得业主身份建构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基层组织与村组织有机融合引导村干部逐步向社区干部过渡,干部管理社区化既是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的主要议题也是重构社区组织认同结构的必要路径。最后,Wirth-Redfield模型视角下的乡村都市化不仅仅是人口聚居模式和社会样态的显性变化,更是一场隐形的文化转型,其核心是要告别乡土社会实现一种新型的城乡文明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集中居住区 社会样态 Wirth-Redfield模型
下载PDF
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治理实践逻辑研究——以豫北N社区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田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4-51,共8页
基于文化治理理论分析框架以豫北N社区为例,从乡土文化延续和公共文化嵌入两个维度系统阐述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首先,作为自治型自我治理机制的乡土文化延续,通过乡土文化的历史延续和民间信仰的乡土传承,有效应对了社... 基于文化治理理论分析框架以豫北N社区为例,从乡土文化延续和公共文化嵌入两个维度系统阐述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首先,作为自治型自我治理机制的乡土文化延续,通过乡土文化的历史延续和民间信仰的乡土传承,有效应对了社会空间转型和文化空间消失导致的本体性不安和个体化焦虑,从而实现了社会空间的文化自治理;其次,作为他治型行政治理机制的公共文化嵌入,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构和"文化下乡"实现了社区文化公共领域和社会生活公共空间重构,并基于隐性技术运作的柔性治理再生产出国家—农民关系的施恩回报逻辑,从而促进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形成,最终奠定了国家政权合法性的社会基础;最后,社区公共意识匮乏和认同感缺失正是当前社区文化无法有效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原因,因此,唯有通过自治和他治的机制衔接,形成乡土社会本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的功能耦合,才能真正能实现文化治理、政治治理和经济治理的多元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集中居住区 文化治理 实践逻辑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飞地”风险的生成机制研究——基于“中心—腹地”理论视角 被引量:3
4
作者 田鹏 《小城镇建设》 2019年第10期53-57,89,共6页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的特色小镇,构建“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的镇村联动发展机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本研究以J省A通航小镇为例,基于“中心—腹地”理论视角考察特色小镇“飞地”风险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外发型产...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的特色小镇,构建“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的镇村联动发展机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本研究以J省A通航小镇为例,基于“中心—腹地”理论视角考察特色小镇“飞地”风险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外发型产业培育机制使得特色小镇与腹地村镇难以形成高度关联的产业生态并导致其“脱域”运营;而小镇运营的社会脱域机制也进一步导致社会资源的非均衡配置和创新要素的“飞地”式集聚。研究最后指出,规避特色小镇创建的“飞地”风险必须构建产业培育及其社会运营的良性互动机制,走出一条镇村联动、融合共享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特色小镇 “中心—腹地” “飞地”风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