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因为专业所以认同——南京市社会工作者主观地位认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赵迪 张志鹏 张伟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年第3期23-34,共12页
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职业,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认同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却不容乐观。基于专业性理论视角对南京市社会工作者的主观社会地位认同进行考察,探讨这一新兴职业群体的主观社... 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职业,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认同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却不容乐观。基于专业性理论视角对南京市社会工作者的主观社会地位认同进行考察,探讨这一新兴职业群体的主观社会地位认同如何受到专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工作行业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文化符号、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准入门槛三个维度的专业性在实践中均处于模糊状态;社会工作行业的专业性状况通过影响从业者的专业价值感、成就感和社会认同度的感知,从而影响其主观社会地位认同。社会工作者主观社会地位认同本质上是行业和个体专业性的结果;相对于传统的社会经济资源决定论,主观社会地位认同的专业性逻辑机制凸显了作为特质和关系的专业性的社会文化内涵。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人才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需要从专业文化符号统一、专业知识体系构建和专业门槛严格化方面加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认同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主观社会地位认同 专业性 社会认同 自我价值实现
下载PDF
党建社会工作:融合性发展视角的新范式 被引量:3
2
作者 赵迪 张伟 张志鹏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107-115,共9页
社会工作发展面临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问题和社会工作实践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通过从专业发展的历史溯源和专业实务发展中的行政性与专业性之辩分析两大问题的原因,认为专业教育与实务发展缺乏本土化导向、制度化保障和本土化资源... 社会工作发展面临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问题和社会工作实践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通过从专业发展的历史溯源和专业实务发展中的行政性与专业性之辩分析两大问题的原因,认为专业教育与实务发展缺乏本土化导向、制度化保障和本土化资源的融合。在借鉴王思斌提出的融合性发展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背景,提出党建社会工作的新方向。阐明党建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及其共产主义价值理念、整合性方法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国际化与本土化和多元化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特点之后,从党建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本土化、专业化、制度化的关系阐述党建社会工作何以能够破解社会工作发展的难题。最后提出改革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内容、配套党建社会工作在社区层面制度保障的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本土化 社会工作专业化 社区治理 融合性发展
下载PDF
党史学习教育视野下领导干部上讲台常态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华 张志鹏 吴玉梅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47-49,共3页
领导干部上讲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对于新时代高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领导干部队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改进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提升立德树人成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社会大力开展党... 领导干部上讲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对于新时代高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领导干部队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改进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提升立德树人成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社会大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背景下,领导干部上讲台讲党史、讲思政课蔚然成风,但与新时代全面开展“四史”教育、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须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上讲台的常态化机制,推动领导干部上讲台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史学习教育 领导干部上讲台 思想政治工作 常态化机制
下载PDF
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社区教育 的潜力及其激活机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志鹏 赵迪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36,共6页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社区教育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依托,近年来取得了多方面的新进展。学习型自组织成为社区教育的新兴主体,一方面通过学习型自组织可以将资源转变为社区教育供给;...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社区教育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依托,近年来取得了多方面的新进展。学习型自组织成为社区教育的新兴主体,一方面通过学习型自组织可以将资源转变为社区教育供给;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型自组织能够开发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在学习型自组织发展的推动下,社区层面初步形成了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为进一步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应将发展学习型自组织作为社区治理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区终身学习中采取志愿服务“银行”活动;在条件成熟的社区积极开办社区学院;促进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远程教育等有效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身学习体系 社区教育 居民自组织 学习型组织
下载PDF
人类学在中国的伦理转向:去向何方?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志鹏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1年第3期70-79,154,共11页
借助研究方法优势,人类学走在伦理转向的前面。观察、描述和解释演变中的中国伦理道德现象是人类学转向的主要任务。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伦理人类学在转型期的中国有着更为现实和深刻的意义,担负着观察和解释中国伦理变革与伦理重建的... 借助研究方法优势,人类学走在伦理转向的前面。观察、描述和解释演变中的中国伦理道德现象是人类学转向的主要任务。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伦理人类学在转型期的中国有着更为现实和深刻的意义,担负着观察和解释中国伦理变革与伦理重建的使命。构建中国本土化的伦理人类学需要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假说,确定更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中国的伦理人类学应广泛借鉴社会科学中关于伦理道德认知的理论洞见;在研究对象上从独特群体转向普通大众;在研究视野上从本地现象转向全球视野。依据上述三个方面形成的研究框架,企业组织、政府组织和宗教组织是推动中国社会及伦理道德剧烈转变的先行者,也是中国未来人类学“伦理转向”的主要研究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人类学 伦理道德 社会转型 全球化
下载PDF
兴趣班、非认知能力与高中教育机会获得——以中部地区Z县的四所初中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赵迪 《青少年学刊》 2020年第6期13-19,35,共8页
通过对中部地区Z县的四所初中85名城乡学生的半结构访谈,探究结构化课外活动参与影响非认知能力进而影响其教育结果和教育机会获得的过程。发现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多参与兴趣班;兴趣班影响非认知能力和学习结果,进而影响教育流向的选... 通过对中部地区Z县的四所初中85名城乡学生的半结构访谈,探究结构化课外活动参与影响非认知能力进而影响其教育结果和教育机会获得的过程。发现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多参与兴趣班;兴趣班影响非认知能力和学习结果,进而影响教育流向的选择,从而影响城乡高中教育机会的差距;这一差距不仅仅是高中教育机会的数量差距,更多表现为高中教育机会的质量差距。因而通过制定政策,为农村和弱势阶层的青少年提供丰富和高质量的结构化课外活动,对于发展其非认知能力、降低城乡教育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趣班 结构化课外活动 非认知能力 城乡教育机会差距
下载PDF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课外辅导教育培训合作探析
7
作者 赵迪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31-35,共5页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行动越来越密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课外辅导教育合作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具有补偿主流学校教育不足、均衡沿线国家教育资源、沟通沿线国家文化民心等价值,但也存...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行动越来越密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课外辅导教育合作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具有补偿主流学校教育不足、均衡沿线国家教育资源、沟通沿线国家文化民心等价值,但也存在课外辅导教育的认知偏差问题、对教育平等的冲击、应试导向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四方面的资源可以利用:政府协议推动教育培训、社会机构参与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内涵的丰富化、发挥互联网优势加强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课外辅导教育 教育培训 影子教育 中国教育解决方案
下载PDF
灵性与专业融合视角下高质量社会工作人才的培育
8
作者 管向梅 张志鹏 《社会福利》 2021年第9期30-36,44,共8页
当前社会工作专业面临着薪酬缺乏吸引力、职业满意度不高、专业认同度偏低的状况。深入分析表明,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非社会需求不足,而是高质量的社工人才供给不足。当前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具有灵性与专业双重独特能力的高质量社工。基... 当前社会工作专业面临着薪酬缺乏吸引力、职业满意度不高、专业认同度偏低的状况。深入分析表明,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非社会需求不足,而是高质量的社工人才供给不足。当前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具有灵性与专业双重独特能力的高质量社工。基于此认识,文章提出应设计灵性与专业融合的培育方案,通过确立灵性能力在人才培育中的重要地位,开设或改进相关的课程内容,改善在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社会包容性环境等方面的条件,实现高质量社工发展与高质量社会回报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社会工作人才 灵性 培育
原文传递
佛教中国化的理论模型、演变路径与经验启示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志鹏 张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2-90,共9页
为了将佛教中国化的研究纳入社会科学领域,本文构建了四个要素的理论模型,包括:民众对宗教的需求、宗教与其他社会力量的竞争、宗教为民众供给的服务和产品、宗教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合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佛教中国化的机制是通过制度化规... 为了将佛教中国化的研究纳入社会科学领域,本文构建了四个要素的理论模型,包括:民众对宗教的需求、宗教与其他社会力量的竞争、宗教为民众供给的服务和产品、宗教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合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佛教中国化的机制是通过制度化规则的确立来降低佛教与中国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张力。具体来说,在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佛教与政权之间权力边界逐步确立,形成“政主教从”格局;佛教解决了寺院经济的难题,采取了社会多元供应的模式;佛教不断调适与儒家、道教的竞争秩序,形成三教并存融合态势;佛教建立了内部治理规则,降低了与政府、民众之间的矛盾。中国化的佛教在教义义理、社会功能和艺术形式等多个方面都呈现出其创新之处。近代以来的社会大变局对中国佛教提出了严峻挑战,迫使中国佛教进一步随着已经改变的国际国内境况来实现本土化、大众化和现代化。从当代佛教的发展实践来看,还需要与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个方面进行调适磨合,实现适应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中国化 制度化规则 寺院经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