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绍良 段宝祥 +3 位作者 叶飞 宋杰 刘志忠 周陵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 2002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 :研究切割球囊对支架内再狭窄的即刻和 6个月内随访效果。方法 :69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随机分为切割球囊 (3 8例 )和普通球囊治疗组 (3 1例 )。球囊扩张前及扩张后即刻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内超声下 ,测定相关参数。随访 6... 目的 :研究切割球囊对支架内再狭窄的即刻和 6个月内随访效果。方法 :69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随机分为切割球囊 (3 8例 )和普通球囊治疗组 (3 1例 )。球囊扩张前及扩张后即刻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内超声下 ,测定相关参数。随访 6个月内临床改善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研究终点包括出现心肌梗死 ,需要冠状动脉搭桥或再介入治疗。结果 :2组的手术成功率为 10 0 %。切割球囊组 1例患者扩张后在支架的远端出现夹层。平均随访 6 7± 2 3月。切割球囊组于术后 3和 6个月时的再狭窄率显著低于普通球囊组 (15 %、3 8%及 18%、43 % ,P <0 0 0 1)。扩张后即刻血管直径获得值在切割球囊组和普通球囊组分别为 1 72± 0 5 2mm和 1 15± 0 5 4mm ,而随访终点时切割球囊组的血管直径晚期丢失为 0 2 6± 0 0 5mm (3个月 )及 0 3 8± 0 0 6mm ,同时的普通球囊组丢失值为 0 78± 0 19mm(3个月 )及 0 89± 0 16mm。对于支架体部狭窄 ,普通球囊难以固定 ,扩张时移动明显 ,而切割球囊较易于固定 ,扩张时罕见移动。结论 :切割球囊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支架内再狭窄效果可靠 ,安全 ,容易操作。再狭窄率低 ,手术费用相对易于患者接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内再狭窄 冠状动脉内超声 经皮切割球囊成形术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下载PDF
经皮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
2
作者 陈绍良 段宝祥 +3 位作者 叶飞 宋杰 刘志忠 周陵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296-299,共4页
目的 研究切割球囊成形术对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即刻和 6个月内随访效果。方法  6 9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随机分配到切割球囊组 (38例 )和普通球囊治疗组 (31例 )。球囊扩张前及扩张后即刻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内超声下 ,测定相... 目的 研究切割球囊成形术对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即刻和 6个月内随访效果。方法  6 9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随机分配到切割球囊组 (38例 )和普通球囊治疗组 (31例 )。球囊扩张前及扩张后即刻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内超声下 ,测定相关参数。观察随访 6个月内临床改善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研究终点包括出现心肌梗死 ,需要冠状动脉搭桥或再介入治疗。结果 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均为 10 0 %。切割球囊组 1例患者扩张后在支架的远端出现夹层。平均随访 (6 .7± 2 .3)个月。切割球囊组于术后 3和 6个月时的再狭窄率显著低于普通球囊组(15 %∶38%及 18%∶4 2 % ,P <0 .0 0 1)。扩张后即刻血管直径获得值在切割球囊组和普通球囊组分别为 (1.72±0 .5 2 )mm和 (1.15± 0 .5 4 )mm ,随访 3个月及随访终点时切割球囊组的血管直径晚期丢失分别为 (0 .2 6± 0 .0 5 )mm(3个月 )及 (0 .38± 0 .0 6 )mm ,同时的普通球囊组丢失值分别为 (0 .78± 0 .19)mm(3个月 )及 (0 .89± 0 .16 )mm。结论 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支架内狭窄效果可靠 ,安全 ,容易操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切割球囊成形术 冠状动脉造影术 支架内狭窄 冠心病 介入治疗
下载PDF
植入型双腔心律转复除颤器一例
3
作者 戴振林 段宝祥 +4 位作者 陈绍良 耿其吉 刘玲玲 常芸 阚静 《海南医学》 CAS 2002年第12期199-199,共1页
关键词 植入型双腔心律转复除颤器 植入方法 冠心病 阵旧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冠状动脉成形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4
作者 戴振林 陈绍良 +6 位作者 段宝祥 叶飞 马玉玲 耿其吉 查铭凡 刘玲玲 常芸 《海南医学》 CAS 2002年第12期161-163,共3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成形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4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于冠状动脉成形术前后记录标准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计算QT间期离散度QTd及心率效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并进行比较。结果 冠状动脉介...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成形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4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于冠状动脉成形术前后记录标准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计算QT间期离散度QTd及心率效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并进行比较。结果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QTd及QTcd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分别从 5 8.7± 15 .1和 64 .1±17.1ms下降至 47.6± 10 .1和 5 2 .6± 11.1ms(P均 <0 .0 1)。术前多支血管病变者的QTd及QTcd均显著大于单支血管病变者 ,且治疗后多支血管病变的QTd及QTcd的下降程度均较单支血管病变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成形术 QT间期离散度 心电图 UAP
下载PDF
多腔起搏-心室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进展
5
作者 戴振林 段宝祥 陈绍良 《海南医学》 CAS 2002年第12期188-193,共6页
关键词 多腔起搏-心室再同步化 心力衰竭 心电学 病理生理 双心室起搏 治疗进展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研究造成缺血特异性狭窄的斑块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晓蕾 张元秀 +11 位作者 唐春香 侯阳 郑敏文 张佳胤 张波 张代民 徐磊 胡秀华 王怡宁 杨健 刘辉 张龙江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3-528,共6页
目的利用机器学习(ML)方法探讨定量、定性的冠状动脉斑块特征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对缺血特异性狭窄血管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时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及FFR测量的255例病人共328支血管的临床及影... 目的利用机器学习(ML)方法探讨定量、定性的冠状动脉斑块特征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对缺血特异性狭窄血管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时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及FFR测量的255例病人共328支血管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以FFR≤0.80作为提示病变特异性缺血的指标,依据FFR值将纳入血管分为非缺血组(FFR>0.80)和缺血组(FFR≤0.80)。测量所有纳入斑块的CCTA参数,包括斑块的定量、定性特征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LogitBoost算法建立随机森林模型,通过信息增益排序方法自动选择特征。分类准确度、敏感度以及f1值(分类准确度与敏感度的调和平均值)用以评价随机森林模型对造成缺血特异性狭窄斑块的预测价值,并计算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采用十折分层交叉验证法计算模型的总体分类准确度。结果应用ML方法得出,血流动力学参数FFR_(CT)、ΔFFR_(CT)是预测缺血特异性狭窄最重要的2个特征,其次是斑块的定量、定性特征,包括脂质斑块体积、斑块弯曲、斑块不规则、非钙化斑块体积、狭窄程度、纤维斑块体积和管腔体积。在排序前10的特征中有9个是CCTA相关参数,只有1个临床参数。采用随机森林模型预测缺血特异性狭窄的分类准确度为0.940,敏感度为0.940,f1值为0.940;预测缺血特异性狭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2,模型的总体分类准确度为0.921±0.047。结论ML方法能够很好地预测引起心肌缺血的冠状动脉特异性狭窄病变的斑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CT冠状动脉成像 血流储备分数 斑块特征
下载PDF
热量限制治疗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秦峰 王祝新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第30期33-34,36,共3页
目的:探讨热量限制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未服用降压药物的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热量限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重指数、血压水平。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BMI... 目的:探讨热量限制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未服用降压药物的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热量限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重指数、血压水平。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BM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BMI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血压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量限制可以降低轻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量限制 高血压 体重指数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指导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 被引量:8
8
作者 单守杰 张俊杰 +4 位作者 刘志忠 叶飞 林松 田乃亮 陈绍良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04-906,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本中心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慢性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对897例CTO病变行PCI术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所有真性或者功能性CTO病变均纳入,闭塞血管PCI术后达到TIMI 3级血流且残余狭窄<30%为手术成功标准。结... 目的:总结分析本中心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慢性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对897例CTO病变行PCI术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所有真性或者功能性CTO病变均纳入,闭塞血管PCI术后达到TIMI 3级血流且残余狭窄<30%为手术成功标准。结果:834例患者897处CTO病变行PCI术,其中765例(85.3%)手术成功,IVUS指导532例(69.5%)。IVUS显示病变处钙化401例(75.4%),72例(13.5%)应用IVUS确定CTO病变的穿刺入口;496例(93.2%)IVUS证实导丝在真腔、精确测量和指导支架置入,65例(12.1%)IVUS指导第2根导丝进入真腔。17例(3.2%)指导反向CART技术。219例(41.2%)发现导丝操作相关的血管损伤,其中90例(16.9%)为导丝在内膜下,99例(18.6%)发现冠状动脉血肿,152例(28.6%)为IVUS发现的冠状动脉穿孔。结论:IVUS显示CTO病变段具有较高钙化发生率,CTO病变处导丝进入内膜下发生率较低。IVUS有助于证实导丝位置、发现导丝操作相关的血管损伤和优化支架置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慢性完全闭塞 血管内超声
原文传递
Cutting balloon angioplasty for treatment of coronary in-stent restenosis: immediate results and 6-month outcomes 被引量:2
9
作者 陈绍良 段宝祥 +8 位作者 刘志忠 吴翔 魏福祥 钱学礼 叶飞 方五旺 胡作英 Isreal Tamari 陈淮沁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66-169,144-145,共4页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mid-term effects of cutting balloon angioplasty (CBA) on in-stent restenosis. METHODS: A total of 69 patients with in-stent restenosi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randomly: cutting balloon a...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mid-term effects of cutting balloon angioplasty (CBA) on in-stent restenosis. METHODS: A total of 69 patients with in-stent restenosi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randomly: cutting balloon angioplasty and 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 The mechanisms of restenosis and dilation results were determined by 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Follow-up was performed. RESULTS: The procedural success rate was 100% without death and acute closure. One patient experienced dissection at the distal end of the stent and needed another stent.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6.7 +/- 2.3 months. The final re-restenosis rate was 15% and 18% at 3 months and 6 months respectively, markedly lower than after 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 (38% and 43%). Acute gain b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 was 1.72 +/- 0.52 mm after cutting balloon angioplasty, higher than 1.15 +/- 0.54 mm after 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 The lumen diameter late loss in the cutting balloon group was 0.26 +/- 0.05 mm and 0.38 +/- 0.06 mm at 3 months and 6 months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for those in conventional balloon group (0.78 +/- 0.19 mm and 0.89 +/- 0.16 mm, respectively,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NTS Aged Angioplasty Balloon Comparative Study Coronary Angiography Coronary Restenosis Coronary Vessels Female Follow-Up Studies Humans Male Middle Aged Time Factors Treatment Outcome
原文传递
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腔内超声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绍良 徐祖玲 +2 位作者 段宝祥 常芸 刘玲玲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10期585-587,共3页
目的 比较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下粥样斑块的特征。方法  2 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 (IRA)在成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即刻行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 ,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定量和定性比较。结... 目的 比较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下粥样斑块的特征。方法  2 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 (IRA)在成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即刻行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 ,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定量和定性比较。结果 ①在PTCA部位 ,平均面积狭窄 5 0 %~ 70 % ,斑块横截面积是血管横截面积的 (5 0± 18) % ;②冠状动脉内超声下病变的近端和远端粥样硬化发生率为 70 % ,而冠状动脉造影下上述部位的病变率仅 30 % (P =0 .0 0 1) ;③ 6 9%的斑块属于软斑块 ,硬斑块占 31% ,但是其斑块面积却大于前者 [(5 0± 16 ) %vs (39± 19) % ,P =0 .0 1] ;④PTCA部位所有近端与远端参考段血管腔内斑块面积与血管横截面积之间相关性良好 (r =0 .49,P =0 .0 0 0 1) ,病变段血管腔内斑块面积与血管截面积之间相关性良好 (r =0 .49,P =0 .0 0 3)。结论 冠状动脉内超声下梗死部位斑块负荷极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超声检查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原文传递
起搏位点对左心室收缩模式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姚静 许迪 +7 位作者 陈椿 徐兢 缪长青 雍永宏 季玲 庄燕 陈明龙 曹克将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53-557,共5页
目的分析右室不同位点起搏状态下左室收缩模式及功能的改变,探讨生理性起搏模式的超声评价方法。方法选择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6例,于消融成功后,置人起搏导管,按照随机顺序分别起搏右房(AAI)... 目的分析右室不同位点起搏状态下左室收缩模式及功能的改变,探讨生理性起搏模式的超声评价方法。方法选择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6例,于消融成功后,置人起搏导管,按照随机顺序分别起搏右房(AAI)、右室心尖部(VVI-RVA)、右室流出道(VVI-RVOT)、右室间隔部(VVI-IVS)。测量各起搏状态下:①左室收缩功能参数,包括左室扭转角度(Twist)、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一时间积分(VTIao)、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ε);②左室收缩模式参数,包括左室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峰值(Sε)、标化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Pε),分别计算不同层面、不同室壁Sε、TPε值,并用曲线图分别显示Sε、TPε在不同层面及不同室壁间的分布规律,分析不同室壁Sε、TPε的相关性。结果与AAI组比较,右心室3个位点起搏组的左室收缩期Twist、VTIno、Gε绝对值均显著降低(P均〈0.01),其中右室3个位点起搏组的Gε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VVHiVOT〉VVI—IVS〉VVI—RVA(P〈0.05)。与AAI组比较,右室3个位点起搏组的左心室各节段收缩期Sε、TPε的分布模式改变明显,以RVA组最为显著,而RVOT组及RVS组分布模式较接近。室壁Sε与TPε呈负相关(r=一0.51,P〈0.001)。结论与AAI起搏模式相比,右室起搏可导致左室收缩模式的改变及收缩功能的降低,其中以RVA起搏状态改变最为明显。左室纵向应变参数可用于评价不同位点起搏状态下左室收缩模式及功能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脏起搏 人工 心室功能 斑点追踪显像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自发性夹层七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宋杰 陈绍良 +3 位作者 Tejas M.Patel 段宝祥 常芸 叶飞 《临床内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0-160,共1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夹层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T波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戴振林 陈绍良 +7 位作者 段宝祥 叶飞 马玉玲 张丰富 林松 刘玲玲 常芸 阚静 《临床内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52-454,共3页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心电图T波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2 0 3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UA患者 ,其心电图T波、ST段有异常改变 ,并分析其与临床危险分层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心电图出现T波异常≥ 2个导联者 173例 (...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心电图T波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2 0 3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UA患者 ,其心电图T波、ST段有异常改变 ,并分析其与临床危险分层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心电图出现T波异常≥ 2个导联者 173例 ( 85 .2 %) ,而T波异常≥ 6个导联在多支病变组为 73 .9%,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 2 0 .5 %;显著T波倒置在UA高危组为65 .9%,明显多于低中危组 8.3 %;T波异常伴ST段压低在UA高危组为 80 .8%,明显多于低中危组 10 .2 %。T波异常的导联数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r =0 .874,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电图 T波改变 冠状动脉造影
原文传递
Changes of sarcoplamic reticular Ca^(2+)-ATPase and IP_3-I receptor mRNA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14
作者 曹克将 单其俊 +3 位作者 黄元铸 夏小杰 陈振强 陈鑫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5期664-667,共4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hanges in the expression of sarcoplamic reticular Ca(2+)-ATPase (SERCA) and IP(3)-I receptors (IP(3)R(1)) mRNA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METHODS: Thirty-eight patients with mitr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hanges in the expression of sarcoplamic reticular Ca(2+)-ATPase (SERCA) and IP(3)-I receptors (IP(3)R(1)) mRNA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METHODS: Thirty-eight patients with mitral stenosis undergoing open heart surgery were studied. 100 mg of atrial tissue was obtained during surgery from the right appendage and the right atrium. The amount of 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 (mRNA) amount of SERCA and IP(3)R(1) was measured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and normalized to the mRNA levels of 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APDH). RESULTS: Levels of mRNA expression of SERCA in patients with AF, as compared with subjects in sinus rhythm, was lower and that of IP(3)R(1) was higher. The longer AF was sustained, the higher the levels of mRNA.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right atrial free wall and right appendage. CONCLUSIONS: The expression changes of SERCA and IP3R mRNA may correlate with the initiation or maintenance of A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ult Aged Atrial Fibrillation Ca(2+)-Transporting ATPase Calcium Channels Female Gene Expression Humans Male Middle Aged RNA Messenger Receptors Cytoplasmic and Nuclear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原文传递
Changes of sarcoplamic reticular Ca2+-ATPase and IP3-I receptor mRNA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克将 单其俊 +3 位作者 黄元铸 夏小杰 陈振强 陈鑫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5期24-27,147,共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hanges in the expression of sarcoplamic reticular Ca 2+ ATPase (SERCA) and IP 3 I receptors (IP 3R 1) mRNA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Methods Thirty eight patients wi...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hanges in the expression of sarcoplamic reticular Ca 2+ ATPase (SERCA) and IP 3 I receptors (IP 3R 1) mRNA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Methods Thirty eight patients with mitral stenosis undergoing open heart surgery were studied 100 mg of atrial tissue was obtained during surgery from the right appendage and the right atrium The amount of 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 (mRNA) amount of SERCA and IP 3R 1 was measured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 PCR) and normalized to the mRNA levels of glyceraldehyde 3 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APDH) Results Levels of mRNA expression of SERCA in patients with AF, as compared with subjects in sinus rhythm, was lower and that of IP 3R 1 was higher The longer AF was sustained, the higher the levels of mRNA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right atrial free wall and right appendage Conclusions The expression changes of SERCA and IP3R mRNA may correlate with the initiation or maintenance of A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rial fibrillation · sarcoplamic reticular Ca 2+ ATPase (SERCA) · IP 3 receptor
全文增补中
解剖和功能不匹配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的CT斑块特征和预测因素 被引量:2
16
作者 蒋梦迪 张晓蕾 +12 位作者 侯阳 郑敏文 张佳胤 张波 张代民 徐磊 胡秀华 王怡宁 杨健 刘辉 周帆 杨桂芬 张龙江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87-1293,共7页
目的探究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解剖和血流储备分数(FFR)功能不匹配的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的CT斑块特征,并确定解剖功能不匹配病变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5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中国11家医疗中心行冠状动脉CTA(CCTA)、ICA和有创... 目的探究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解剖和血流储备分数(FFR)功能不匹配的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的CT斑块特征,并确定解剖功能不匹配病变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5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中国11家医疗中心行冠状动脉CTA(CCTA)、ICA和有创FFR检查的419例患者的515支管腔直径狭窄程度(DS)≥50%的病变血管,其中匹配组229支(FFR≤0.80)和不匹配组286支(FFR>0.80)。记录病变所在血管并测量斑块的CT特征,包括冠状动脉开口至病变近段的距离、最小管腔面积、参考管腔面积、斑块长度、斑块负荷、斑块体积及各成分体积、重塑指数和斑块形态复杂程度,比较上述斑块特征在2组中的分布差异;采用约登指数确定斑块定量特征的的最佳阈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斑块特征与不匹配病变的关系;并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计算不同斑块特征建立的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与匹配组相比,不匹配组斑块具有狭窄程度更轻、斑块负荷更小、病变更短、斑块体积(包括各成分体积)更小、FFR值更高和最小管腔面积更大的特点,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病变、重度复杂斑块在匹配组更常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LAD病变、最小管腔面积>4 mm2、病变长度、斑块负荷、斑块钙化体积<27 mm^(3)、斑块脂质体积<30 mm^(3)、斑块纤维体积<150 mm^(3)和斑块形态复杂程度对解剖功能不匹配病变具有预测意义;并将这些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最小管腔面积>4 mm2(OR=3.371,95%CI 1.903~5.973,P<0.001)、斑块脂质体积<30 mm^(3)(OR=3.014,95%CI 1.691~5.373,P<0.001)、斑块形态复杂程度(轻度OR=17.772,95%CI 8.072~39.128,P<0.001;中度OR=6.383,95%CI 3.739~10.896,P<0.001)是导致病变解剖与功能不匹配的独立预测因素。联合3个斑块特征预测不匹配病变的AUC值为0.824,优于任何单一斑块特征的AUC(P<0.001)。结论本研究显示病变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脂质体积和斑块形态复杂程度是解剖功能不匹配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流储备分数 CT血管成像 斑块特征
原文传递
脑钠素检测在冠心病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研究
17
作者 陈小林 叶飞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1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脑钠素(BNP)检测在冠心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59例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冠心病组,根据病因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4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43例、急性心肌梗死组25例;选择同期无心血... 目的探讨脑钠素(BNP)检测在冠心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59例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冠心病组,根据病因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4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43例、急性心肌梗死组25例;选择同期无心血管疾病的健康体检者175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进行血浆BNP水平检测。结果冠心病组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BNP水平最高。对其中95例冠心病患者随访1年后,共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10例,心血管事件发生组患者血浆BNP为(213.64±14.67)ng/L,与对照组及冠心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检测对冠心病诊断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钠肽 冠心病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