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运用PBL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评价——以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时建铨 蒋腾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59-61,共3页
评价PBL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运用的实践效果,研究结果显示:PBL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员掌握大纲要求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其独立的临床诊疗能力,同时容易被学员所认可和接受,因此可以在神经内科及其他专业住院医... 评价PBL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运用的实践效果,研究结果显示:PBL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员掌握大纲要求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其独立的临床诊疗能力,同时容易被学员所认可和接受,因此可以在神经内科及其他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PBL教学模式
下载PDF
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招收进修生通知
2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5-95,共1页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6个月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卒中登记 被引量:19
3
作者 潘希丁 杨杰 +1 位作者 王军 于锋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09-412,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其6个月死亡预测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南京市第一医院卒中登记,前瞻性记录2004~2008年间连续收治的脑梗死患者,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于发病90 d随访患者本人或家属,记录所有临床事件及其发... 目的探讨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其6个月死亡预测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南京市第一医院卒中登记,前瞻性记录2004~2008年间连续收治的脑梗死患者,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于发病90 d随访患者本人或家属,记录所有临床事件及其发生时间。采用mRS量表对患者预后进行评分。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与卒中6个月死亡的关系。结果符合纳入标准脑梗死患者共计1833例,发病6个月时死亡283例,死亡率15.4%。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28,95%CI:1.014~1.043)、心房纤颤(OR=2.000,95%CI:1.272~3.145)、脑卒中(OR=1.524,95%CI:1.000~2.321)、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OR=5.933,95%CI:4.126~8.530)、肾功能损伤(OR=1.987,95%CI:1.150~3.435)、肺部感染(OR=3.869,95%CI:2.727~5.489)、消化道出血(OR=3.859,95%CI:1.86~8.002)是脑梗死6个月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心房纤颤、脑卒中、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肾功能损伤、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是脑梗死6个月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死亡 危险因素
下载PDF
EBM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蒋腾 周俊山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55-57,共3页
目的:评价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9月—2015年9月参加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共62人,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教学模式组31人,采用常规教学法。EBM教学模式组31人,在常规教学法的... 目的:评价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9月—2015年9月参加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共62人,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教学模式组31人,采用常规教学法。EBM教学模式组31人,在常规教学法的基础上融入EBM理念。24周临床轮转结束后进行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并调查学员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结果:两组学员的理论考试成绩无明显差异(79.06±7.28分对80.94±5.21分,P=0.2491),但EBM教学模式组学员临床考核成绩显著优于常规教学模式组(84.52±8.19分对76.68±9.18分,P<0.05)。此外,相较于常规教学模式组,EBM教学模式组学员对当前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更高(87.1%对64.52%,P<0.05)。结论:EBM教学模式更易被学员接受,有助于培养学员临床思维并提高其解决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值得在神经内科及其他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教学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医学 神经内科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下载PDF
酰胺质子转移MRI技术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情况的可行性研究
5
作者 赵傲 武新英 +6 位作者 付彤 王培炎 蒋腾 林海 于慧华 袁健闵 刘林栋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1期46-50,54,共6页
目的:研究酰胺质子转移(APT)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预测脑卒中预后情况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7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前均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进行化学交... 目的:研究酰胺质子转移(APT)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预测脑卒中预后情况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7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前均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进行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MRI检查,根据预后1个月随访的调制等级分数(mRS)分为两组,将mRS<2分的患者纳入恢复良好组(44例);mRS≥2分的患者纳入恢复不良组(27例)。分析数据获得不对称磁化转移比(MTRasym)图像的APT,并计算出缺血区和对侧正常组织APT成像信号的差值(△APTw)。对比分析两组△APTw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PTw与NIHSS及mR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患者图像的△APTw与NIHSS以及mRS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2)=0.659、0.522,P<0.001),恢复良好组与恢复不良组之间的△APTw、NIHSS和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6.36、13.92,P<0.05)。APT预测脑卒中预后的AUC为0.88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8%和95.5%,阳性预测值为91.3%,阴性预测值为87.5%。结论:APT成像技术在预测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情况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交换饱和度转移(CEST) 酰胺质子转移(APT) 磁共振成像(MRI) 脑卒中 曲线下面积(AUC) 敏感度 特异度
下载PDF
^(18)F-FDOPA PET/CT定量分析提高早期帕金森病的诊断效能
6
作者 武婕 周蕾蕾 +5 位作者 张逸悦 蒋腾 徐志宏 张思伟 白侠 王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0-225,共6页
目的探讨6-^(18)F氟-L-多巴(^(18)F-FDOPA)PET/CT半定量分析及人工智能平台对帕金森病(PD)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经临床确诊的56例PD患者,其中33例早期(Hoehn-YahrⅠ~Ⅱ级),2... 目的探讨6-^(18)F氟-L-多巴(^(18)F-FDOPA)PET/CT半定量分析及人工智能平台对帕金森病(PD)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经临床确诊的56例PD患者,其中33例早期(Hoehn-YahrⅠ~Ⅱ级),23例晚期(Hoehn-YahrⅢ~Ⅳ级);选取本院体检中心同期健康对照者27例,行^(18)F-FDOPA PET/CT。于HERMES BRASS平台计算受试者纹状体各亚区与枕叶体积计数比(SORs),完成基于感兴趣区的脑半定量分析,观察早期和晚期PD患者纹状体各亚区不对称性。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PD组和健康对照组纹状体各亚区SORs行主成分分析,观察数据聚集度和组间区分度。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晚期PD患者尾状体、前壳核、后壳核和纹状体整体SORs显著降低(t=9.02~11.72,P<0.0001),对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2、0.973、0.995和0.982。早期PD患者纹状体各亚区不对称指数分别为尾状核(7.61±5.50)%、前壳核(11.43±8.97)%、后壳核(17.17±11.63)%、纹状体(10.65±7.46)%。PD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主成分分析有显著区分度,PD组纹状体^(18)F-FDOPA摄取显著降低,早期PD患者对侧后壳核损失最显著,下降百分比为34%。结论平台半定量分析^(18)F-FDOPA PET/CT图像,为PD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客观半定量数值,纹状体特别是壳核的不对称性可能是PD早期诊断的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18)F-FDOPA PET图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半定量分析 人工智能
下载PDF
TREM2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诗铫 黄志航 蒋腾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8-704,731,共8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大量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在A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2型髓系细胞触发受体(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2,TREM2)基因是新发现的AD易感基因之一...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大量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在A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2型髓系细胞触发受体(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2,TREM2)基因是新发现的AD易感基因之一。文章搜索近年来相关高质量文献,结合课题组前期成果,从TREM2基因变异与AD易感风险,TREM2的结构、配体及信号传导,TREM2与AD病理进程,靶向TREM2的AD疗法等4个方面,对TREM2在AD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综述,期望能为后续AD的遗传及发病机制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M2 阿尔茨海默病 小胶质细胞 Β-淀粉样蛋白 TAU
下载PDF
依达拉奉动脉内给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杨阳 薛晓 +3 位作者 黄石 陶梦星 杭景 张颖冬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210-214,共5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动脉内给药对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动脉给药组及静脉给药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4h后检测梗死半球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动脉内给药对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动脉给药组及静脉给药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4h后检测梗死半球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再灌注24 h后采用5点评分量表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TTC染色后评估梗死体积,TUNEL法计数梗死区凋亡神经细胞,免疫组化法评估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水平。结果再灌注24 h后,与模型组比较,动脉给药组与静脉给药组的神经行为评分显著升高,梗死体积显著缩小,平均凋亡指数显著降低(均P<0.05)。与静脉给药组相比,动脉给药组梗死体积和平均凋亡指数显著降低(均P<0.05),神经行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灌注4 h后,与模型组比较,动脉给药组与静脉给药组MDA含量均显著降低,SOD活力显著升高(均P<0.05),而动静脉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静脉给药组比较,动脉给药组MMP-9水平显著减少(P<0.05)。结论缺血再灌注后经动脉单次给予依达拉奉可以显著抑制MMP-9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较静脉单次给药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依达拉奉 动脉内给药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膈神经传导测定 被引量:7
9
作者 赵红东 唐冰 姜建东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06年第3期137-139,共3页
目的:初步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COPD)肺功能及膈神经传导(PNC),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2例患者进行肺功能及膈神经运动传导。以14例因其它原因就诊并无呼吸系统疾患的患者作为对照。肺功能检测主要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肺活量... 目的:初步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COPD)肺功能及膈神经传导(PNC),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2例患者进行肺功能及膈神经运动传导。以14例因其它原因就诊并无呼吸系统疾患的患者作为对照。肺功能检测主要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第一秒用力肺活量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率(FEV1/FVC%)。PNC检测方法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用力电刺激膈神经,于过剑突的截面与腋前线的连线记录膈肌复合动作电位(dCMAP),测量其波幅及潜伏期。结果:1、COPD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FEV1、FEV1%、FVC、FEV1/FVC%分别为0.68±0.54、27.8±18.6、1.44±0.74、50.2±19.6,均为异常,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2、两组PNC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MAP波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COPD患者的膈神经传导波幅明显减低。结论:COPD患者膈神经动作电位波幅降低,可能与肺功能减退、膈肌疲劳有一定关系,通过PNC检测可能为肺功能异常者提供膈肌功能障碍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肺功能 隔神经传导
下载PDF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及尿酸水平与机械取栓术后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擎 周俊山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1期817-822,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及尿酸(UA)水平与机械取栓术后脑梗死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553例因脑梗死入院并行机械取栓的患者,记录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是... 目的探讨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及尿酸(UA)水平与机械取栓术后脑梗死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553例因脑梗死入院并行机械取栓的患者,记录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是否发生sICH等相关基线资料。利用入院时与术后24 h NIHSS评分的差值将患者分为早期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及改善不良组。利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和发生sICH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早期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血清HDL及UA水平均明显高于改善不良组(P<0.05);非sICH组血清UA水平显著高于sICH组(P<0.05),而血清HDL水平不是sICH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清高HDL和高UA是机械取栓术后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独立保护因素,且血清高UA可能降低sICH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机械取栓 高密度脂蛋白 尿酸 早期神经功能改善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永翠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19期112-113,共2页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NMES治疗。应用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对2组治疗前后肢体功能评分进行评价和比较,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除手的运动功能外,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手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NMES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 肢体运动功能 生活能力 康复
下载PDF
醒脑静联合更昔洛韦对病毒性脑炎神经功能及后遗症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伟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CAS 2019年第4期129-130,共2页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更昔洛韦对病毒性脑炎神经功能及后遗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7月-2018年2月收治的9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更昔洛韦治疗,观察组采取醒脑静联合更昔洛韦治疗,比较两...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更昔洛韦对病毒性脑炎神经功能及后遗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7月-2018年2月收治的9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更昔洛韦治疗,观察组采取醒脑静联合更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后遗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SE、MBP、S100B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遗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更昔洛韦对治疗病毒性脑炎疗效显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后遗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醒脑静 更昔洛韦 神经功能 后遗症发生率
下载PDF
多发性神经胶质瘤一例
13
作者 张羽乔 周俊山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8期513-515,共3页
患者男性,43岁,2012年2月17日突发左侧肢体抽搐,逐渐左侧颈部、面部抽搐,继而口吐白沫、双眼上翻及意识不清。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多发性 肢体抽搐 意识不清
下载PDF
神经梅毒3例及文献复习
14
作者 程永清 黎宏斐 +1 位作者 沙志涛 田有勇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1073-1075,1079,共4页
目的:总结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通过收集3例神经梅毒的临床资料,并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维普、万方等数据库1994-2014年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的关于神经梅毒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纳入133篇,1 208例病人(不包含本文3例),男... 目的:总结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通过收集3例神经梅毒的临床资料,并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维普、万方等数据库1994-2014年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的关于神经梅毒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纳入133篇,1 208例病人(不包含本文3例),男971例(80.38%),女237例(19.62%),男女比例4∶1;年龄15~80岁,60岁以上126例(10.43%)。有冶游史(包括配偶)634例(52.48%),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16例(1.32%),误诊635例(52.57%)。临床分型包括无症状型80例(6.62%),脑(脊)膜型149例(12.33%),脑(脊)膜血管型389例(32.20%),麻痹性痴呆457例(37.83%),脊髓痨94例(7.78%),树胶样肿16例(1.32%),混合型22例(1.82%),特殊类型(腓总神经梅毒)1例(0.08%)。结论:神经梅毒多发于青中年男性,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高,诊断主要靠血清学、脑脊液检查,影像学及电生理检查等无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梅毒 临床表现 诊断
下载PDF
轻度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8
15
作者 龚鹏宇 周俊山 +3 位作者 龚亚驰 王蒙 张颖冬 张中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39-1043,1083,共6页
目的:评估轻度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起病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风险因素,构建起病后END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及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2015年4月... 目的:评估轻度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起病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风险因素,构建起病后END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及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2015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轻度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比较END组与非END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ND的独立相关因素,基于独立相关因素构建轻度急性缺血性卒中END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共纳入507例患者,END组99例(19.5%),非END组408例(80.5%)。END组患者的年龄(P=0.001)、心房纤颤病史构成比(P=0.001)、缺血性心脏病病史构成比(P=0.010)、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P=0.023)、快速血糖水平(P=0.001)、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P=0.006)显著高于非END组,饮酒史构成比(P=0.042)、白蛋白水平(P=0.001)显著低于非END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1.031,95%CI:1.008~1.054;P=0.007)、心房纤颤病史(OR=4.349,95%CI:1.932~9.792;P=0.001)、基线NIHSS评分(OR=1.219,95%CI:1.021~1.455;P=0.029)、快速血糖水平(OR=1.199,95%CI:1.083~1.328;P=0.001)、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OR=1.069,95%CI:1.027~1.113;P=0.001)、白蛋白水平(OR=0.826,95%CI:0.733~0.930;P=0.002)是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END的独立相关因素。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的独立相关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736(95%CI:0.677~0.796,P <0.001)。结论:本列线图对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后END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轻型卒中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列线图
下载PDF
抗GD3 IgG抗体阳性的急性共济失调神经病的临床特点(附1例报告)
16
作者 王静雯 陈响亮 +3 位作者 时建铨 周俊山 张颖冬 赵红东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讨抗GD3 IgG抗体阳性的不完全Miller Fisher综合征(MFS)的亚型急性共济失调神经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抗GD3 IgG抗体阳性的不完全MFS的亚型急性共济失调神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患者为69岁... 目的探讨抗GD3 IgG抗体阳性的不完全Miller Fisher综合征(MFS)的亚型急性共济失调神经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抗GD3 IgG抗体阳性的不完全MFS的亚型急性共济失调神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患者为69岁女性,急性起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因"行走不稳20 d"入院。神经系统查体提示双侧腱反射对称减弱,上下肢共济失调。电生理检查未见异常。CSF可见蛋白-细胞分离,血抗GD3 IgG抗体(+)。该患者诊断为急性共济失调神经病,在接受0.4 g/(kg·d)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5 d后症状好转。结论经典MFS以急性起病的眼外肌麻痹、腱反射消失/减弱、共济失调三联征为主要临床表现,而不完全MFS仅出现MFS经典三联征中的一种或两种症状,其中一型为急性共济失调神经病。多数MFS患者抗GQ-1b IgG抗体阳性。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ler Fisher综合征 不完全 急性共济失调神经病 抗GD3 IgG抗体 抗GQ-1b抗体
下载PDF
抗Hu感觉神经元病1例报道并文献分析
17
作者 王静雯 张娟 +2 位作者 赵红东 时建铨 刘婷婷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528-529,共2页
1临床资料病人,男,73岁,因“进行性肢体麻木4个月,行走不稳3个月”于2018年11月1日收治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内科。病人于2018年7月无诱因下出现左手麻木,为蚁走感,无肢体无力,查头颈MRI提示“腔隙性脑梗死”,予抗血小板聚集... 1临床资料病人,男,73岁,因“进行性肢体麻木4个月,行走不稳3个月”于2018年11月1日收治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内科。病人于2018年7月无诱因下出现左手麻木,为蚁走感,无肢体无力,查头颈MRI提示“腔隙性脑梗死”,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无效。左手麻木进行性加重,并向左下肢及对侧肢体发展。10月出现行走不稳,需拄拐。双手出现不自主运动,精细动作困难。病程中,病人大小便困难进行性加重,体质量下降15 kg。为进一步诊治收住我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行性加重 不自主运动 腔隙性脑梗死 对侧肢体 蚁走感 神经内科 精细动作 文献分析
下载PDF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临床表现及肌电图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静雯 赵红东 +1 位作者 时建铨 崔小丽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1年第2期65-70,共6页
目的探讨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MMN)的临床表现及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特征。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收治的7例MMN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神经电生理检... 目的探讨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MMN)的临床表现及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特征。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收治的7例MMN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均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加重、以肢体远端为主、不对称,符合神经分布的肌无力症状。神经传导检测(nerve conduction studies,NCS)见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s,CMAP)波幅降低、运动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减慢、F波潜伏期延长或出波率降低;均见非嵌压部位多灶性运动传导阻滞(conduction block,CB);感觉神经传导正常。部分所检肌肉的EMG见自发电活动和(或)神经再支配电位。5例患者血清抗GM1 IgM抗体阳性,1例患者血清抗NF186 IgG抗体阳性。7例患者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后肌无力症状改善。结论MMN的主要临床特征是不对称运动神经受损;非嵌压部位多灶性运动CB而感觉神经传导正常有助于该病诊断;IVIg治疗可能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 传导阻滞(CB) 抗GM1抗体 抗NF186抗体 神经传导检测(NCS) 肌电图(EMG)
下载PDF
功能性肌阵挛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清 王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26-1030,共5页
功能性肌阵挛属突发性异常运动,是功能性运动障碍常见亚型,临床特点包括突发突止、症状多变、注意分散效应、夹带现象、安慰剂或暗示治疗有效等,神经电生理检测可见较长的爆发持续时间、可变的肌肉募集模式、相对特征性准备电位。诊断... 功能性肌阵挛属突发性异常运动,是功能性运动障碍常见亚型,临床特点包括突发突止、症状多变、注意分散效应、夹带现象、安慰剂或暗示治疗有效等,神经电生理检测可见较长的爆发持续时间、可变的肌肉募集模式、相对特征性准备电位。诊断主要依靠阳性症状与体征以及神经电生理检测阳性结果。目前尚缺乏一致性治疗意见,推荐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多学科诊疗模式。本文综述功能性肌阵挛的临床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等,以帮助临床早期准确诊断、及时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障碍 肌阵挛 综述
下载PDF
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1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涛 张娟 +2 位作者 陈霓红 卢铃铨 阮广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19,共2页
1病例简介男,32岁,主诉:小便不能自解、双下肢无力10 d。既往有复发性关节炎病史。查体:双上肢肌力4+级,双上肢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0级,双下肢肌张力低,双上肢腱反射(+),双下肢腱反射(-),双侧巴宾斯基征未引出。胸6平面以下痛觉消失,... 1病例简介男,32岁,主诉:小便不能自解、双下肢无力10 d。既往有复发性关节炎病史。查体:双上肢肌力4+级,双上肢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0级,双下肢肌张力低,双上肢腱反射(+),双下肢腱反射(-),双侧巴宾斯基征未引出。胸6平面以下痛觉消失,位置觉、振动觉减退。MRI头颅+颈胸腰椎平扫及增强(图1A~F)示:颅脑、延髓、全脊髓异常信号: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抗体相关脊髓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抗体:抗MOG抗体IgG强阳性(滴度1∶100),AQP4抗体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 磁共振成像 病例报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