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HBV· DNA作为指标对HBV感染状态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吴引伟 刘新钰 臧桂珍 《实用预防医学》 CAS 1999年第4期244-246,共3页
目的 以 H B V· D N A 作为 H B 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指标。方法 应用 P C R技术对10 976 例肝病患者血清中的 H B V· D N A 进行检测,并与其它乙肝病毒标志物( H B V M)尤其是 H Be Ag... 目的 以 H B V· D N A 作为 H B 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指标。方法 应用 P C R技术对10 976 例肝病患者血清中的 H B V· D N A 进行检测,并与其它乙肝病毒标志物( H B V M)尤其是 H Be Ag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 B V· D N A 阳性率(41.8% )明显高于 H Be Ag 阳性率(22.5% )。从 H B V· D N A 检出率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来看,男性组(45.4% )明显高于女性组(298% ),60 岁以上年龄组和20 岁以下年龄组阳性率较低(335% 、374% ),其它几个年龄组较高且较接近(417% 、430% 、440% 、424% )( P> 0.05)。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清 H B V· D N A 的检测为:肝硬化组 H B V· D N A 阳性率最高(64.5% ),慢性肝炎组次之(57.1% ),急性肝炎组最低(25.6% )。结论 以 P C R技术检测 H B V· D N A 明显较其它乙肝病毒标志物敏感,它可进一步揭示 H B V 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也更有利于临床对乙肝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聚合酶链反应 感染 HBV.DNA
下载PDF
“大三阳”、“小三阳”患者血清中HBVC基因启动子和前C基因变异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梅 张汉荣 刘新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21期1565-1566,1568,共3页
目的 研究“大三阳”、“小三阳”患者血清中HBVC基因启动子和前C基因变异模式。方法 通过基因序列分析检测 75例“大三阳”患者和 5 2例“小三阳”患者血清中HBVC基因启动子和前C基因序列。结果  (1)“大三阳”患者血清中HBVnt1719... 目的 研究“大三阳”、“小三阳”患者血清中HBVC基因启动子和前C基因变异模式。方法 通过基因序列分析检测 75例“大三阳”患者和 5 2例“小三阳”患者血清中HBVC基因启动子和前C基因序列。结果  (1)“大三阳”患者血清中HBVnt1719、nt172 6、nt172 6 - 1730、nt1799和联变 (176 2 +176 4 +1896 )的变异率与“小三阳”患者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2 )“大三阳”患者血清中HBVnt1896终止变异率与“小三阳”患者间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3 “大三阳”患者中 ,eAg高组nt1896终止变异率与eAg低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1)nt1896终止变异对eAg表达的影响高于CP双变异 (nt176 2 +nt176 4 )。 (2 )nt172 6 - 1730CP聚集变异可能通过影响HBVX基因的表达产物HBx的结构变化 ,使HBx的调节作用发生改变 ,进而使其在顺式作用和或反式作用上影响HBV的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大三阳” “小三阳” 血清 HBV 前C基因 C基因启动子 模式 显著性 结论
下载PDF
TTV单独及重叠HBV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吴引伟 刘新钰 姚启燕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0年第3期13-14,共2页
目的:了解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单独及重叠乙肝病毒(HBV)感染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致病性。方法: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中TTV DNA,用ELISA法和/或PCR法对其他肝炎病毒标志物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肝病患者... 目的:了解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单独及重叠乙肝病毒(HBV)感染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致病性。方法: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中TTV DNA,用ELISA法和/或PCR法对其他肝炎病毒标志物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肝病患者TTV DNA总的阳性率为21.9%(107/489)。从临床分型来看,TTV单独感染者以急性肝炎(AH)为多见,占75%(12/16),明显高于重叠HBV感染者13%(2/15)(x^2=11.9,P<0.01),而重叠感染者以慢性肝炎(CH)居多,占67%(10/15),明显高于单独感染者19%(3/16)(x^2=7.3,P<0.01)。结论:TTV单独感染多表现为急性肝炎,重叠HBV感染时对病情的影响不明显,提示TTV具有一定的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T病毒 重叠感染 聚合酶链反应 病毒性肝炎
下载PDF
乙肝患者血清α-干扰素水平的测定及其与病情转归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引伟 刘新钰 臧桂珍 《江苏医药》 CAS CSCD 2000年第12期977-978,共2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血清 A-干扰素 测定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在肝细胞肝癌及慢性乙型肝炎肝细胞染色体上整合情况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夏海鸣 吴引伟 +1 位作者 殷国庆 黄培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52-1256,共5页
目的:应用染色体制备和生物素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乙型肝炎病毒X(HBx)基因在肝细胞肝癌(HCC)细胞染色体上的整合,并与慢性乙型肝炎(CHB)进行对比分析,了解HBx基因在肝细胞染色体上的整合与HCC发生的相关性。同时探讨在HCC与CHB患者中乙肝... 目的:应用染色体制备和生物素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乙型肝炎病毒X(HBx)基因在肝细胞肝癌(HCC)细胞染色体上的整合,并与慢性乙型肝炎(CHB)进行对比分析,了解HBx基因在肝细胞染色体上的整合与HCC发生的相关性。同时探讨在HCC与CHB患者中乙肝血清标志物差异及HBx整合与乙肝血清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HCC患者19例,CHB患者14例,分别获取手术或肝穿刺标本并制备成染色体载玻片,以生物素标记的HBx基因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同时统计分析其乙肝血清标志物资料。结果:①19例HCC中有13例患者的肝细胞分裂期染色体上可观察到杂交信号,占68.24%,明显高于CHB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5.12,P<0.05),肝癌患者肝细胞染色体上HBx整合位点数为3.80±1.36,而CHB患者肝细胞染色体上整合位点数为1.30±0.36,二者差别具有极显著性(t=3.5,P<0.01)。②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在CHB患者中阳性率为80.0%,明显高于HCC组(10.5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6.33,P<0.01)。③HCC及CHB患者HBx整合与否与患者乙肝血清标志物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①HBx基因在HCC细胞染色体上的整合明显高于CHB;②CHB患者乙肝病毒复制较HCC患者活跃;③HBx基因整合与否与HCC及CHB乙肝血清标志物未见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细胞 染色体
下载PDF
PCR熔解曲线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变异株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新钰 曹利 张汉荣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45-446,共2页
目的 探讨PCR熔解曲线法检测HBVDNA聚合酶活性区YMDD变异的临床应用价值 ,并以DNA测序结果为标准 ,比较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采用DNA测序法和PCR熔解曲线法 ,对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HBVDNA由阴转阳的 6 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 目的 探讨PCR熔解曲线法检测HBVDNA聚合酶活性区YMDD变异的临床应用价值 ,并以DNA测序结果为标准 ,比较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采用DNA测序法和PCR熔解曲线法 ,对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HBVDNA由阴转阳的 6 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 ,同步进行YMDD变异株的检测。结果  6 8例患者血清中 ,用DNA测序法检出YMDD变异株 5 5例 ,其中YIDD变异 2 5例 (其中 11例伴有L5 2 8M变异 )、YVDD变异 2 4例 (其中伴有L5 2 8M变异 19例 )、YMDD与YVDD共生伴有L5 2 8M变异 1例、YMDD与YIDD共生伴有L5 2 8M变异 5例 ,有 13例未发生YMDD变异 (野生型 )。用PCR熔解曲线法检出YMDD变异株 5 2例 ,其中YIDD变异 2 8例、YVDD变异 2 1例、YMDD与YVDD共生 1例、YMDD与YIDD共生 2例。有 10例未发生YMDD变异 (野生型 ) ,阴性结果 6例。两法变异符合率为 93.88% (46 / 4 9) ;检出符合率为 91.18% (6 2 / 6 8)。结论 采用PCR熔解曲线法进行YMDD变异株的检测 ,其操作方法简便 ,省时 ,不易交叉污染 ,很适用于临床快速诊断和人群筛查。但该法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均不如DNA测序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熔解曲线法 含量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 病毒变异株
下载PDF
抗HBe阳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的HBVC基因启动子和前C基因变异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汉荣 刘新钰 +4 位作者 孙梅 钟备 赵巍 曹利 李敏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884-887,共4页
目的 研究抗HBe阳性乙型肝炎病人和抗HBe阳性无症状携带者 (AsC)的乙型肝炎病毒 (HBV)C基因启动子 (CP)和前C基因变异。方法 通过DNA扩增、基因序列分析检测 34例抗HBe阳性和 5 5例抗HBe阴性乙型肝炎病人及 2 8例抗HBe阳性AsC的血清HB... 目的 研究抗HBe阳性乙型肝炎病人和抗HBe阳性无症状携带者 (AsC)的乙型肝炎病毒 (HBV)C基因启动子 (CP)和前C基因变异。方法 通过DNA扩增、基因序列分析检测 34例抗HBe阳性和 5 5例抗HBe阴性乙型肝炎病人及 2 8例抗HBe阳性AsC的血清HBVCP和前C基因序列。结果  (1 )抗HBe阳性肝炎组的前C终止变异 (nt1 896G→A)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抗HBe阴性肝炎组 (6 1 8%和 1 4 5 %) ;而CP双变异 (nt1 76 2A→T和 1 76 4G→A)则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 (5 0 0 %和4 5 5 %) ;(2 )同抗HBe阳性AsC组比较 ,抗HBe阳性肝炎组的HBVDNA定量呈高水平 ,前C终止变异的发生率也显著增高 (6 1 8%和 2 8 6 %) ;(3)同抗HBe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CHB)组比较 ,抗HBe阳性重型乙型肝炎 (CSH)病人的前C终止变异发生率和CP双变异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70 0 %和5 8 3%,5 0 0 %和 5 0 0 %) ,HBVDNA定量也无明显差异 ,而CPnt 1 75 2A→G变异发生率则显著增高 (80 0 %和 2 9 2 %)。结论 前C终止变异、nt1 84 6突变和病毒复制可能与抗HBe阳性乙型肝炎发病有关 ;而Cpnt1 75 2突变则可能与抗HBe阳性CSH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HBE阳性 前C基因 CP 发生率 无症状携带者 病人 乙型肝炎 变异 DNA扩增 基因序列分析
下载PDF
SARS患者实验室指标动态观察及与临床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念跃 赵伟 +3 位作者 潘淮宁 吴引伟 刘伟 周镇先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80-381,共2页
关键词 SARS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指标 血细胞计数 血清生化指标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区和前核心区基因变异后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新钰 张汉荣 +2 位作者 孙梅 曹利 谈国蕾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905-907,共3页
目的为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启动子(BCP)区和前核心(前C)区基因变异后的临床转归及其预后。方法采用DNA序列分析法检测123例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BCP区(nt1762、nt1764)和前C区(nt1896)基因序列,... 目的为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启动子(BCP)区和前核心(前C)区基因变异后的临床转归及其预后。方法采用DNA序列分析法检测123例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BCP区(nt1762、nt1764)和前C区(nt1896)基因序列,并同步进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定量及肝功能检测。结果123例患者HBVBCP区(A1762T、G1764A)和前C区(G1896A)基因变异检出率为76.42%;其中肝炎肝硬化(HLC)患者双变异(A1762T、G1764A)和联合变异(A1762T、G1764A、G1896A)率最高(52.94%与29.41%);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终止变异(G1896A)率最高(42.86%);HBeAg/抗HBe转换率分别为:双变异组23.91%,终止变异组75.00%,联合变异组84.00%,无变异组13.79%。结论HBVBCP双变异、前C终止变异和联合变异均可引起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加重及肝硬化的发生,但严重肝损伤与这3种变异之间可能无因果关系,只是HBV减少病毒蛋白的产生,逃避免疫监视的一种方式;推测BCP双变异和联合变异可能是引起HLC的重要病因之一;BCP区变异患者对干扰素治疗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病毒 乙型 核心启动子区 前核心区 基因变异
下载PDF
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低水平复制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含量的关系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新钰 李敏 曹利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55-557,共3页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低水平复制与HBV标志物(HBVM)含量的关系及预后。方法 患者入院时第 1份血清 ,同步进行HBVM定量、HBV DNA定量和肝功能检测 ,对其中 12 4例HBV DNA含量小于 9.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低水平复制与HBV标志物(HBVM)含量的关系及预后。方法 患者入院时第 1份血清 ,同步进行HBVM定量、HBV DNA定量和肝功能检测 ,对其中 12 4例HBV DNA含量小于 9.0× 10 5拷贝 /ml的低水平复制的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2 4例HBV DNA低水平复制的患者中 4 3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HBcAb)阳性和4 9例HBsAg、乙型肝炎e抗体 (HBeAb)、HBcAb阳性 ,阳性率分别为34.6 8%和 39.5 2 % ;临床表现以慢性肝炎居多 ,占74 .19% (92 / 12 4 ) ;HBV DNA平均含量为 (3.38± 2 .0 7)拷贝 /ml。结论 HBV DNA低水平复制的患者 ,以慢性肝炎多见 ;部分HBeAb阳性患者HBV DNA持续复制 ,可能与HBV基因变异有关 ;慢性持续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活跃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或功能低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侵性 肝炎抗体 乙型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和耐药与临床肝病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蒋自卫 史文高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438-440,445,共4页
关键词 HBV基因变异 乙型肝炎病毒 嗜肝DNA病毒 HBVDNA 肝病 临床 耐药 转录复制
下载PDF
苦参碱注射液联合丹参注射液逆转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燕兰英 孙薇薇 +1 位作者 熊汉申 李定坤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93-795,共3页
目的观察苦参碱注射液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10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用苦参碱注射液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50例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连续用药8周。观察治疗前后各... 目的观察苦参碱注射液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10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用苦参碱注射液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50例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连续用药8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症状、体征,测定治疗前后各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及Ⅳ型胶原(Ⅳ-C)、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变化情况并作统计学处理,同时观察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HA,LN及IV-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ALT,AST,TBIL,GG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亦有显著下降(P<0.05);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两组间治疗后的肝纤维化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苦参碱注射液联合丹参注射液在逆转肝纤维化中与前列地尔注射液有同等显著疗效,且价格低廉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注射液 丹参注射液 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下载PDF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与HBV DNA含量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曹利 吴引伟 李敏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26-228,共3页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eAg含量与HBV DNA含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粒子发光分析法检测122例患者血清中HBeAg含量,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血中HBV DNA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BeAg含量>134 PEI...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eAg含量与HBV DNA含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粒子发光分析法检测122例患者血清中HBeAg含量,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血中HBV DNA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BeAg含量>134 PEIU/L组的患者血清HBV DNA平均含量(6.93E±1.03 copies/ml)显著高于HBeAg含量0.28~134 PEIU/L组患者的HBV DNA含量(5.58E±1.84 copies/ml)(t=4.03,P<0.001),在HBeAg阴性组中有52%的患者仍可检出HBV DNA(2.9E±2.44 copies/ml)。122例患者血清HBeAg和HBV DNA的含量高低与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无相关关系。结论:血清中HBeAg的含量与HBV DNA含量有一定相关性,与ALT无相关关系,临床应结合两者对病情进行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血清 HBEAG HBV DNA 临床意义 微粒子发光分析法
下载PDF
CD_4^+CD_(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蒋自卫 赵红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21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分析HBV感染的慢性化是否与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率有关。方法本院2008年6月—2009年5月收治的HBV感染者60例,其中乙型肝... 目的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分析HBV感染的慢性化是否与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率有关。方法本院2008年6月—2009年5月收治的HBV感染者60例,其中乙型肝炎活动期患者30例,HBV携带者30例,选择同期门诊体检者30例为对照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表达,结合HBV感染者临床情况分析各组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比率与血清HBeAg和HBVDNA含量的关系。结果 HBV感染及HBV携带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表达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8.68%±1.23)%与(1.38±0.6)4%,P<0.01];慢性乙肝携带组与慢性乙肝恢复组比较,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8±1.23)%与(2.63±1.38)%,P<0.01];HBVDNA病毒含量及HBeAg含量与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率之间存在正相关(P<0.01)。结论 HBV感染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水平与疾病进展明显相关,Treg在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中明显增高,并与病毒载量相关,提示Treg在慢性乙型肝炎中担负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造成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流式细胞仪 免疫调节
下载PDF
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合并丹参注射液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熊汉申 燕兰英 +2 位作者 孙薇薇 许青云 夏卫军 《河北中医》 2009年第9期1369-1372,共4页
目的观察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合并丹参注射液对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模型组、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组、丹参注射液组和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合并丹参注射液组各16只。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给予0.9%氯化... 目的观察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合并丹参注射液对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模型组、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组、丹参注射液组和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合并丹参注射液组各16只。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kg;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组给予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40 mL/kg;丹参注射液组给予丹参注射液1.6 mL/kg;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合并丹参注射液组给予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20 mL/kg+丹参注射液0.8 mL/kg。应用四氯化碳(CCl4)攻击方法制备改进,大鼠皮下注射10%CCl4橄榄油溶液5 mL/kg,造成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观察造模大鼠存活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和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和白蛋白/球蛋白(A/G)的测定。结果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组、丹参注射液组和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合并丹参注射液组与模型组大鼠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于模型组。正常组肝脏病理组织正常,仅2例肝细胞有轻度水肿或脂变;其余各组对CCl4所致慢性肝损伤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组、丹参注射液组和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合并丹参注射液组治疗均能降低造模动物肝脏ALT、AST、ALP、TBiL水平,升高TP、A、A/G,其中以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合并丹参注射液组效果明显。结论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合并丹参注射液改善慢性肝损伤效果优于单独应用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丹参注射液 苦参碱 四氯化碳 肝功能 实验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各种抗体阳性模式与HBV DNA含量的关系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新钰 曹利 李敏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920-922,共3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抗体 HBVDNA 预后
下载PDF
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利 孙梅 刘新钰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5-296,共2页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HLC)患者血清HBV基因型特点,与病情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CHB)76例、HLC81例,通过基因测序法分析检测患者血清中基因型情况,并同时进行ALT、TBil、HBeAg含量和HBVDNA含量的检测,并进行比较...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HLC)患者血清HBV基因型特点,与病情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CHB)76例、HLC81例,通过基因测序法分析检测患者血清中基因型情况,并同时进行ALT、TBil、HBeAg含量和HBVDNA含量的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HB患者中B基因型占51.3%,C基因型占48.7%。HLC患者中B基因型占24.7%,C基因型占75.3%,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HLC组血清ALT值、HBeAg含量、HBV DNA含量均比CHB组低,并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LC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多为C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型可能有益于估计疾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肝硬化 肝炎病毒 乙型 基因分型
下载PDF
慢性重型肝炎血清白细胞介素12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水平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新钰 曹利 马莹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44-945,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IL-12和PDGF水平,并与部分肝损害指标进行同步分析。结果慢...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IL-12和PDGF水平,并与部分肝损害指标进行同步分析。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体内IL-12和PDG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分别<0.05,<0.01)。经内科综合基础治疗后,血清IL-12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1),血清PDGF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IL-12和PDGF作为观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机体的免疫状态、炎症反应程度和肝纤维化进程的指标,可以反映肝炎活动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白细胞介素12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者HBV基因型检测与抗病毒治疗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蒋自卫 赵红 《肝脏》 2013年第8期544-546,共3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前后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肝功能和HBeAg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杂交法对6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进行基因分型,分别用快速自动验证法、荧光定量PCR法和ELIS...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前后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肝功能和HBeAg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杂交法对6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进行基因分型,分别用快速自动验证法、荧光定量PCR法和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6、12个月后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 DNA载量和HBV血清标志物。结果 8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为B型48例,占66.7%,C型14例,占27.6%,B、C混合型3例,占3.4%,未分型2例,占2.3%;抗病毒治疗前,B基因型患者的ALT[(141.3±4.6)U/L]低于C基因型患者[(222.5±6.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基因型患者HBV DNA载量分别为(6.3±1.0)和(6.6±1.1)log10拷贝/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病毒治疗后,B、C基因型患者ALT和HBV DNA载量均比治疗前降低,且B基因型患者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C基因型患者(P<0.05);B基因型患者的HBeAg阴转率(74.9%)和HBV DNA阴转率(41.7%)显著高于C基因型,分别为21.4%和28.6%(P<0.05)。结论江苏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占显著优势,其次是C型,B基因型的临床表现轻于C基因型,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更好,且较C基因型有更高的HBeAg阴转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型 抗病毒治疗
下载PDF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NA含量与HBeAg/抗HBeAb的相关性分析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敏 曹利 吴引伟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2年第12期1378-1379,共2页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与血清中HBeAg/HBeAb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11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同时采用微粒子发光反应法检测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VB)标志物,两者...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与血清中HBeAg/HBeAb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11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同时采用微粒子发光反应法检测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VB)标志物,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HBeAg+/HBeAb-组的HBVDNA含量为6.70±1.62拷贝/mL,显著高于HBeAg-/HBeAb+组3.42±2.19拷贝/mL,两组相比P<0.01。而谷丙转氨酶(ALT)正常组与异常组的HBVDN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组别间ALT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BeAg与HBVDNA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定量检测HBVDNA更能正确地反映HBV的复制程度;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ALT的水平与HBVDNA的含量以及HBeAg/HBeAb的阳性与否无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EAG 抗HBeAb 相关性分析 谷丙转氨酶 HBVDNA 慢性乙型肝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