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市低收入人群急性脑梗死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孔竹青 王小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01-1604,共4页
目的:对南京市低收入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人群和对照组非低收入急性脑梗死人群进行临床资料调查的对比分析,探讨低收入人群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构成。首次关注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两组患者中的区别。方法:纳入研... 目的:对南京市低收入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人群和对照组非低收入急性脑梗死人群进行临床资料调查的对比分析,探讨低收入人群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构成。首次关注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两组患者中的区别。方法:纳入研究的低收入急性脑梗死患者(低收入组)300例和非低收入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200例。研究参数包括基线参数、既往病史、心理和社会因素。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低收入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年龄和体重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低收入组患者同时罹患高血压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低收入组患者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较少的社会支持度,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更差的睡眠质量和更低的婚姻幸福指数。结论:综上所述,低收入组与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基线数据、既往病史、心理和社会因素中都有显著区别。而这些因素是否可以作为其危险因素仍需要在大样本量研究中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低收入 危险因素 心理因素 抑郁 焦虑
下载PDF
感觉神经节段法在腕管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周媛媛 何帆 +1 位作者 牛家苑 王珏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22年第4期222-225,共4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正中神经指-腕、指-掌、腕-肘感觉神经节段法在腕管综合征(CT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江苏省中医院2021年3月至2021年11月符合CTS诊断标准的患者46例作为CTS组,其中女39例,男7例,年龄29~83岁;单侧病变6例,双侧病变40例... 目的:观察和分析正中神经指-腕、指-掌、腕-肘感觉神经节段法在腕管综合征(CT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江苏省中医院2021年3月至2021年11月符合CTS诊断标准的患者46例作为CTS组,其中女39例,男7例,年龄29~83岁;单侧病变6例,双侧病变40例,共86例侧。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33例(共63例侧)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CV)检测及肌电图检测,其中正中神经采用4种节段性感觉传导检测。观察电生理结果,并比较两组正中神经四种感觉检测方法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和SCV。结果:CTS组中,86例侧正中神经中指-腕、环指-腕SCV减慢或SNAP波幅未引出,异常率为100%;36例侧正中神经中指-掌SCV减慢或SNAP波幅未引出,异常率为41.9%(36/86例侧);正中神经腕-肘SCV和SNAP均正常。对照组和CTS组中指-腕、环指-腕和中指-掌三种节段法SCV和SNAP波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V仅在中度和重度CTS中异常,异常率为69.8%(60/86例侧)。中度和重度CTS针极EMG异常率为12.8%(11/86例侧)。结论:正中神经指-腕、指-掌、腕-肘节段法在CTS中有早期定位诊断作用,需结合MCV和针极肌电图等给予最终定性诊断,对早期CTS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 正中神经 神经传导 肌电描记术
下载PDF
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评价
3
作者 沈吉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4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神...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炎症因子以及总体健康状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47±1.25)分低于对照组的(7.32±1.16)分(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分别为(51.73±13.35)μg/L、(823.23±12.40)ng/L、(58.81±13.14)ng/L,均低于对照组的(62.01±13.81)μg/L、(981.88±12.41)ng/L、(77.06±13.56)ng/L(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68.01±3.08)分高于对照组的(62.13±3.16)分(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拉西坦注射液 脑梗死 临床效果 舒血宁注射液
下载PDF
偏头痛急性期不同神经分布区穴位的针刺镇痛效应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封春杰 牛家苑 范刚启 《智慧健康》 2021年第10期178-180,186,共4页
目的观察偏头痛急性期枕神经、三叉神经分布区穴位的针刺镇痛效应差异。方法将来自南京市中医院脑病科门诊及住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的偏头痛急性期患者64例以及南京市红十字医院中医科及神经内科2016年12月至2019年08月的偏头痛急... 目的观察偏头痛急性期枕神经、三叉神经分布区穴位的针刺镇痛效应差异。方法将来自南京市中医院脑病科门诊及住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的偏头痛急性期患者64例以及南京市红十字医院中医科及神经内科2016年12月至2019年08月的偏头痛急性期患者68例,随机分为枕神经分布区穴组67例(A组);三叉神经分布区穴组65例(B组),分别予针刺枕神经分区穴位及三叉神经分布区穴位;比较A、B两组患者枕部痛、颞额眶痛、一侧头痛于针刺2h后的VAS评分差异及其各部位的头痛缓解率。结果针刺枕神经分布区穴位能够较好的缓解枕部头痛;而针刺三叉神经分布区穴位能够较好的缓解额颞眶痛;对于一侧头痛不同神经分布区穴位的针刺镇痛效应无明显差异;针刺枕部穴位对额颞眶痛易有较好作用(缓解率为65.4%);而针刺三叉神经分布区穴位对枕部头痛的疗效较差(缓解率为21.7%)。结论偏头痛急性期枕神经分布区及三叉神经分布区穴位的针刺镇痛效应,存在相对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急性期 针刺镇痛 三叉神经 枕神经
下载PDF
一组家族遗传性疾病全基因组测序的分析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孔竹青 倪磊 +3 位作者 朱淼 卢文祥 白云飞 张志群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57-1760,共4页
目的 :临床上发现一组特殊病例,一个家族4代人中均发现有同一种神经肌肉性疾病的患者,症状具体表现为上肢肘关节有不同程度的伸直受限,下肢踝关节似马蹄样畸形,足部高弓畸形、无明显内翻内收现象。本研究拟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探讨其发病... 目的 :临床上发现一组特殊病例,一个家族4代人中均发现有同一种神经肌肉性疾病的患者,症状具体表现为上肢肘关节有不同程度的伸直受限,下肢踝关节似马蹄样畸形,足部高弓畸形、无明显内翻内收现象。本研究拟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探讨其发病的致病基因及分子机制。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患儿、具有相似症状的患儿父亲及健康母亲的血液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疾病相关基因突变,并进一步收集该家族中的其他患病及健康成员的血液样本,利用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一系列突变基因,包括ANXA3基因突变[chr4,c.C820T(p.R274*)]、ATP6V1E2基因突变[chr2,c.G136A(p.V46M)]和HIST1H3A基因突变[chr6,c.C205T(p.Q69*)]等。基于家族更多成员血液样本的PCR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ANXA3为该疾病潜在的致病基因,突变可导致其蛋白质高级结构的改变,可能与该疾病发生有关。结论:本研究为从分子水平上了解该家族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遗传性疾病 全基因组测序 ANXA3基因 突变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沈吉康 孔竹青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66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根据发病类型分为震颤为主型(A组)和姿势异常步态障碍(PIGD)为主型(B组),每组33例。对2组患者采取面对面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相关量表评分,包括帕金森睡眠量...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66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根据发病类型分为震颤为主型(A组)和姿势异常步态障碍(PIGD)为主型(B组),每组33例。对2组患者采取面对面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相关量表评分,包括帕金森睡眠量表(PDSS)、简易神经状态量表(MMSE)、汉密尔顿抑郁评价量表(HAMD)、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运动检查(UPDRS-Ⅲ)"关"期评分,并分析影响各组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结果 B组患者UPDRS-Ⅲ总分、HAMD总分均明显高于A组,MMSE总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组PDSS评分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睡眠障碍与UPDRS-Ⅲ评分、HAMD总分相关(P<0.05);A组患者睡眠障碍与MMSE总分相关(P<0.05)。结论 PIGD为主型较震颤为主型帕金森病患者更易出现睡眠障碍,可能与帕金森病不同亚型的临床异质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睡眠障碍 临床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急性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孔竹青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7期459-46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改变与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48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初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按数值分为正常组、升高组及显著升高组。比较各组之间中、重度患者所...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改变与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48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初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按数值分为正常组、升高组及显著升高组。比较各组之间中、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及病死率。结果白细胞总数升高组、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中、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有显著增高;白细胞总数升高组、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组与升高组相比,病死率均有显著增高(分别为P<0.05,P<0.01,P<0.01)。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组、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有显著增高(P<0.05,P<0.01);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组、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组与升高组相比,病死率均有显著增高(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外周血会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提示病情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两者的改变可作为评估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白细胞总数 中性粒细胞计数 病情程度 预后
下载PDF
托吡酯加药治疗丙戊酸控制不佳癫痫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泳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376-378,共3页
目的:探讨丙戊酸单药治疗不佳患者联合托吡酯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方法:入选门诊经丙戊酸治疗3个月以上且仍有每月发作1次以上的部分性发作、部分继发全面发作及全面性发作三种发作类型的癫痫患者,知情同意后加用妥泰治疗。以治疗... 目的:探讨丙戊酸单药治疗不佳患者联合托吡酯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方法:入选门诊经丙戊酸治疗3个月以上且仍有每月发作1次以上的部分性发作、部分继发全面发作及全面性发作三种发作类型的癫痫患者,知情同意后加用妥泰治疗。以治疗前12周内患者的平均发作频度为基线,与托吡酯加药治疗后12周维持治疗期平均发作频度进行比较。结果:入组30例患者中退出4例,无发作5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3.1%。结论:丙戊酸单药治疗无效的癫痫患者,无论部分性发作还是全面性发作,加用托吡酯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本组不良反应主要为体质量减轻和反应迟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吡酯 丙戊酸 癫痫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孔竹青 《河北医学》 CAS 2016年第12期2000-2002,共3页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50例ACI患者视为观察组,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金标法测定观察组入院时(急性期)、治疗1-2周(稳定期)、治疗2周后(恢复期)和对照组的血...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50例ACI患者视为观察组,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金标法测定观察组入院时(急性期)、治疗1-2周(稳定期)、治疗2周后(恢复期)和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观察组并于治疗4周后以改良Rankin量表( mRS)评价患者预后,比较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急性期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稳定期和恢复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稳定期高于恢复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大梗死灶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中梗死灶和小梗死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梗死灶高于小梗死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预后不良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ACI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人群,且会随着治疗的有效进行而逐渐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低的患者普遍预后良好,提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判定ACI患者病情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ACI) D-二聚体 预后判断
下载PDF
MMP-9、hs-CRP及VEGF在脑梗死早期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泳 汪宁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8期1572-1575,共4页
[目的]探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CRP)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脑梗死早期(ECI)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4例ECI患者(ECI组)、31例短暂性脑缺血(TIA)... [目的]探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CRP)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脑梗死早期(ECI)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4例ECI患者(ECI组)、31例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TIA组)及同期行健康体检的人员41例(CN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三组受试对象血清中MMP-9、hs-CRP及VEGF等指标的表达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应用ROC曲线分析MMP-9、hs-CRP、VEGF及联合检测诊断脑梗死的诊断效能.[结果]ECI组和TIA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水平均明显高于CN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血清MMP-9、hs-CRP、VEGF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TC、MMP-9、hs-CRP和VEGF是ECI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诊断ECI的效能高于MMP-9、hs-CRP和VEGF单独诊断.[结论]MMP-9、hs-CRP及VEGF在ECI及TIA患者中存在差异化表达,MMP-9、hs-CRP及VEGF联合检测对ECI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病理生理学 基质金属蛋白酶9 C反应蛋白质 受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曲克芦丁注射液治疗轻中型脑梗死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沈吉康 汪宁 牛家苑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19期112-114,共3页
目的探讨曲克芦丁注射液治疗轻中型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72例轻中型脑梗死患者,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乙酰谷酰胺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曲克芦丁注射液治疗。比较... 目的探讨曲克芦丁注射液治疗轻中型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72例轻中型脑梗死患者,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乙酰谷酰胺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曲克芦丁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流动力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59.25±5.31)%、全血低切粘度(8.72±1.21)mPa·s及全血高切粘度(4.61±1.17)mPa·s均低于对照组的(68.17±7.27)%、(10.03±1.04)mPa·s、(5.57±1.10)mP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3.89%略高于对照组的5.5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轻中型脑梗死患者采用曲克芦丁注射液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血流变化,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克芦丁注射液 轻中型脑梗死 乙酰谷酰胺注射液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糖尿病性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孔竹青 《交通医学》 2007年第6期661-662,共2页
目的:对照研究糖尿病性脑梗死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184例脑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性脑梗死组(96例)和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88例),比较两组梗死类型、危险因素及治疗效果。结果:糖尿病性脑梗死组梗死类... 目的:对照研究糖尿病性脑梗死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184例脑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性脑梗死组(96例)和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88例),比较两组梗死类型、危险因素及治疗效果。结果:糖尿病性脑梗死组梗死类型以多发性梗死多见,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以单发性梗死多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性脑梗死组高粘滞血症、高尿酸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脂异常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P<0.01),高血压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糖尿病性脑梗死组(P<0.01)。结论:糖尿病性脑梗死病情重,合并危险因素多,预后差,死亡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 非糖尿病性 脑梗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