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生”融合理念的乡村振兴突破路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方斌 《土地经济研究》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乡村振兴是解决农村'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从'三生'视角,提出乡村振兴路径对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论文从乡村土地的构成出发,分析了乡村振兴的'源',在此基础上,从'人、地、业&#... 乡村振兴是解决农村'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从'三生'视角,提出乡村振兴路径对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论文从乡村土地的构成出发,分析了乡村振兴的'源',在此基础上,从'人、地、业'三个维度提出了农村'三生用地'突破的路径,并从'三生'标准体系、制度体系、规划体系和利益分配体系四个方面论述了实现相融性乡村振兴的客观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破路径 特色农产品品牌 分类体系 “三农”问题
下载PDF
基于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村镇建设格局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以常州市金坛区为例
2
作者 李元芳 乔伟峰 +1 位作者 杨春花 陈园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3,共8页
村镇建设格局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该文以地处苏南的常州市金坛区为研究对象,构建金坛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测度指标体系,诊断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存在的问题,评价村镇建设格局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 村镇建设格局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该文以地处苏南的常州市金坛区为研究对象,构建金坛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测度指标体系,诊断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存在的问题,评价村镇建设格局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点主要围绕主城区、城镇中心及交通主干道分布,整体呈现出“一个大中心、多个小中心”的放射状空间格局,不同公共服务设施之间可达性分异较大;②金坛区居民点分形特征较强,居民点分布呈现出多区域片状集聚的空间特征,基本沿主要交通线路扩张;③金坛区村镇建设存在村镇空间形态复杂、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均衡、村镇规模等级不合理的问题,据此提出提高村镇空间结构稳定性等村镇建设格局空间优化建议。研究结果可为“苏南洼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及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设施 可达性 村镇建设格局 乡村发展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域尺度国土空间规划:认知、职能与构建 被引量:84
3
作者 贾铠阳 乔伟峰 +2 位作者 王亚华 戈大专 黄璐莹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23,共8页
研究目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为契机,科学认知村域尺度国土空间规划内涵,明确其基本职能,并提出构建路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当前乡村面临转型,而村域规划存在理论认知不深入、技术支撑... 研究目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为契机,科学认知村域尺度国土空间规划内涵,明确其基本职能,并提出构建路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当前乡村面临转型,而村域规划存在理论认知不深入、技术支撑不足、实施管理困难等问题,新时期村域国土空间规划应依据外部社会背景及村庄内在条件,在全面认知乡村价值前提下,通过空间资源要素配置与用途管制来干预乡村空间重构并服务于乡村治理。研究结论: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域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具备指明乡村振兴路径、强化乡村空间治理、行使自然资源监管、尊重多元价值诉求等基本职能,并基于问题、需求、目标、行动四维导向进行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村域尺度 乡村振兴 乡村价值 空间治理
下载PDF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城市形态与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欣 方斌 +1 位作者 殷如梦 施龙博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36-243,共8页
[目的]开展城市形态与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内在关联分析,可进一步揭示城市居住用地变化发展的作用机理,为科学土地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方法]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采用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借助集对分析法和GIS空间分... [目的]开展城市形态与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内在关联分析,可进一步揭示城市居住用地变化发展的作用机理,为科学土地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方法]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采用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借助集对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并结合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城市形态与居住用地之间的关联性分析。[结果](1)研究区内居住用地总体集约利用水平较好,贴近度为0.598 1,置信度判别等级为2,百家湖片区和秦淮河沿岸片区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2)居住用地整体的紧凑度小、分形维数较大,用地较为分散,居住用地的扩展多依靠外缘增长的方式;(3)城市形态对集约利用水平具有一定影响,在影响程度和方向上空间异质性显著,改善将军山片区、牛首山片区的用地形态可提升地区的集约利用水平,而老城片区、科学园区则需着重内部改造。[结论]基于江宁区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文章从城市形态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对分析法 城市居住用地 集约利用评价 城市形态 江宁
下载PDF
乡村地域多功能演化与土地利用转型耦合研究进展与展望
5
作者 乔伟峰 李琛 +2 位作者 戴凌玲 贾铠阳 杨春花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6-1571,共16页
在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乡村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土地利用和地域功能失调现象,两者动态关系成为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焦点。本文系统回顾了乡村地域功能与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进展,尝试厘清两者耦合关联研究思路、内容与趋势,并在此基础上... 在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乡村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土地利用和地域功能失调现象,两者动态关系成为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焦点。本文系统回顾了乡村地域功能与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进展,尝试厘清两者耦合关联研究思路、内容与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乡村地域多功能演化与土地利用转型耦合研究展望。研究结论表明,乡村地理学在乡村多功能与土地利用转型领域已取得显著的进展,两者交互作用关系也得到了学界的关注。但目前,两者的耦合过程、机理、模式等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耦合互馈关系未能整体刻画、耦合机理解析视角有待拓展、针对不同乡村地域主体功能导向下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案例研究还尚不多见等问题。未来乡村地域多功能演化与土地利用转型耦合研究应以“耦合框架构建-耦合过程刻画-耦合机理解析-耦合状态调控”为研究主线,加强乡村地理学与土地系统科学两个领域的交叉融通,为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理学 土地系统科学 乡村多功能 乡村振兴 空间治理
原文传递
大都市郊区旅游型乡村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与机理分析——以南京市郊佘村为例
6
作者 乔伟峰 柴逸贝 +1 位作者 王佳炜 李琛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0-1073,共14页
深入开展典型城郊村域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与机理分析,对于落实城郊村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探索城郊村转型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南京市江宁区佘村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参与式农村评价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微观视角揭示其1980—2... 深入开展典型城郊村域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与机理分析,对于落实城郊村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探索城郊村转型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南京市江宁区佘村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参与式农村评价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微观视角揭示其1980—2020年的土地利用显性与隐性形态转型过程。结果表明:(1)佘村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林地和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商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工矿用地先增加后减少;(2)佘村土地生产功能经历了由农业生产功能向工业生产功能再向旅游业生产功能的转变,生活功能不断加强,生态功能先减弱后不断加强,土地呈现多功能复合化;(3)在资源禀赋、政策制度、市场需求、土地利用主体等因素作用下,佘村形成了当前的村域圈层式布局结构,完成了从生活和生产空间向消费空间的转型。大都市郊区旅游型乡村经历了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和旅游服务业发展三大阶段,土地利用类型多元化、功能复合化、经营主体多样化程度不断加深。未来要时刻把握乡村内源驱动和城市的外源驱动对土地利用形态的共同影响,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促进城乡融合。研究结果可为城郊村转型发展提供实证案例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市郊区 村域尺度 土地利用转型 南京市郊佘村
原文传递
江苏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同测度及格局演化 被引量:16
7
作者 魏璐瑶 陆玉麒 +2 位作者 马颖忆 陈娱 王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96-1608,共13页
探究国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即"三生"功能)的耦合协同关系和时空演化特征是优化乡村地域功能、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在明确"三生"功能逻辑内涵的基础上,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局部自相关... 探究国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即"三生"功能)的耦合协同关系和时空演化特征是优化乡村地域功能、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在明确"三生"功能逻辑内涵的基础上,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局部自相关分析、Dagum基尼系数及子群分布方法,测算2002、2007、2012和2017年江苏省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以及"三生"功能综合评价值,揭示"三生"功能多维尺度的时空演变和耦合协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江苏省乡村"三生"功能高值集聚特征凸显,生产功能时空异质性明显,苏北地区及其与苏中地区交界处生产功能优势突出,生态功能优势地域单元呈现扩张趋势。江苏省乡村"三生"功能多处于磨合阶段和高水平耦合阶段,极弱耦合地域单元占比最低。苏北地区中等耦合地域组团集聚,苏中、苏南地区主要为高水平耦合单元。"三生"功能一般协调地域单元占比最高,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减弱态势。江苏省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两两之间低水平耦合协调发展情况持续恶化,多处于失衡协调区和过渡协调区,并未实现空间良性共振。江苏省乡村"三生"功能非均衡性经历上升—降低—上升的演化过程,苏南地区组间差距始终较小。生活功能非均衡程度波动起伏趋势与"三生"综合功能和生产功能相一致,研究期内生态功能的地域非均衡性逐渐减弱。卫生医疗水平和生态环境情况对于提升江苏省乡村"三生"功能具有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三生”功能 耦合协调 Dagum基尼系数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江苏省
下载PDF
全球城市网络联系强度的时空演化研究--基于2014~2018年航空客运数据 被引量:31
8
作者 李恩康 陆玉麒 +1 位作者 杨星 陈娱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2-39,共8页
基于2014年4月至2018年8月的全球航空客运数据,运用Gephi网络分析探讨全球城市网络联系强度的时空演化过程,并基于定积分的基本概念构建了"联系强度-空间距离"模型,从新的视角解读全球城市网络联系强度对空间距离的突破,研究... 基于2014年4月至2018年8月的全球航空客运数据,运用Gephi网络分析探讨全球城市网络联系强度的时空演化过程,并基于定积分的基本概念构建了"联系强度-空间距离"模型,从新的视角解读全球城市网络联系强度对空间距离的突破,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全球城市网络联系强度在2014~2018年总体呈上升态势,西欧城市群、北美城市群、东亚城市群构筑了全球城市网络骨架;②全球城市网络对空间距离的突破在2016年达到峰值后又呈现阶段性回落,反映出全球城市网络演化与重构的复杂性和波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城市网络 航空客运 Gephi “联系强度-空间距离”模型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陶洁怡 董平 +3 位作者 周年兴 陆玉麒 龚霄 马小宾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73,共8页
长江经济带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展示长江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挖掘、保护和利用长江经济带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据。该文基于多元地理加权回归,综合利用DBSCAN聚类算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及其影响... 长江经济带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展示长江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挖掘、保护和利用长江经济带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据。该文基于多元地理加权回归,综合利用DBSCAN聚类算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可形成6个集聚区:江浙吴越历史文化村镇集聚区、皖赣徽商历史文化村镇集聚区、赣鄱历史文化村镇集聚区、巴蜀历史文化村镇集聚区、黔文化历史文化村镇集聚区和滇文化历史文化村镇集聚区。2)考虑变量空间异质性的多元地理加权回归结果更精确,作用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地形、经济、生态、人口、交通因素。3)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是自然和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经济、人口、交通、地形、生态因素;地形和人口因素为负向影响,经济与交通因素为正向影响,影响强度均自西向东减弱,生态因素的影响强度自西向东由正转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多元地理加权回归 DBSCAN聚类算法 影响因素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基于P-S曲线的黑龙江省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流动耦合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魏璐瑶 陈娱 +1 位作者 刘倩倩 陆玉麒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5-105,共11页
通过构建P-S曲线评价模型,从承压系统和施压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出发,剖析2015年黑龙江省资源环境承载情况,并解析影响黑龙江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重要因子;利用人口流动规模和人口流动强度表征黑龙江省人口流动特征,并采用宏观趋势分... 通过构建P-S曲线评价模型,从承压系统和施压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出发,剖析2015年黑龙江省资源环境承载情况,并解析影响黑龙江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重要因子;利用人口流动规模和人口流动强度表征黑龙江省人口流动特征,并采用宏观趋势分析、空间变差函数、位序—规模法则、秩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流动的空间耦合特征和数量耦合规律。结果表明:1)政策性因素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资源环境承压系统的影响力整体上高于人类活动施压系统。2)黑龙江省尚不存在具备明显潜力的盈余高值区,哈尔滨市为典型的超载高值区,盈余低值区空间布局较为分散。3)除讷河市外,黑龙江省人口流动密集区主要集中在各地级市辖区;人口流动平衡型活跃区占比最高,非活跃区占比最低,净流出型活跃区主要分布在省西南部。4)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流动规模、流入人口规模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人口流动强度无明显相关性,与人口净迁移率的空间共振效应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曲线评价模型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流动 耦合 黑龙江省
下载PDF
1990年以来苏州城市化发展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菊 乔伟峰 王亚华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9-105,共7页
城市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研究城市化发展过程及其内在机理对建设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以发达地区苏州市为例,从城市化四大子系统人口、土地、经济及社会构建了一级指标,运用熵值法对苏州... 城市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研究城市化发展过程及其内在机理对建设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以发达地区苏州市为例,从城市化四大子系统人口、土地、经济及社会构建了一级指标,运用熵值法对苏州的城市化发展过程进行阶段划分,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因子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1990年以来苏州城市化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阶段Ⅰ为1990-1999年,属于城市化初始发展阶段,该时期城市化驱动力主要以内生动力为主;阶段Ⅱ为2000—2007年,属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驱动力主要以外资驱动为主;阶段Ⅲ为2008-2015年,城市化发展出现稳步发展趋势,以城市化的产业升级为主要特征.②影响苏州城市化发展动力因子是多元化的,主要受到经济发展、外资驱动及产业升级的影响,这种影响与苏州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形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过程 机理 主成分分析 苏州
下载PDF
江苏省耕地多功能利用权衡/协同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殷如梦 李欣 +1 位作者 曹锦秀 方斌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9-75,共7页
为揭示江苏省县域耕地生产、社会、生态功能的竞争力空间格局、空间关联特征及权衡/协同关系,构建多组态指标体系定量识别耕地多功能,探析江苏省县域耕地多功能空间竞合优劣状态,借助空间自相关和相关系数法定量测算江苏省55个县域耕地... 为揭示江苏省县域耕地生产、社会、生态功能的竞争力空间格局、空间关联特征及权衡/协同关系,构建多组态指标体系定量识别耕地多功能,探析江苏省县域耕地多功能空间竞合优劣状态,借助空间自相关和相关系数法定量测算江苏省55个县域耕地多功能的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生产功能空间上呈“中间高两头低”斑块状特征,社会功能苏南-苏中-苏北高低相间分布,生态功能空间上有依山傍水之势,集中于环洪泽湖、沿江北岸、沿海等地区;(2)江苏省耕地生产、社会、生态3种功能具有正相关类型(HH、LL)数量多,呈“组团”式特征;负相关类型(HL、LH)数量少,呈“散布”状分布规律;(3)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呈现了权衡态势,权衡关系表现较强烈,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变化趋势类似于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权衡关系没有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强烈.研究认为,未来应控制耕地的生产功能与社会功能对耕地生态功能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并以提升生产质量为导向协调优化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多功能 空间格局 权衡与协同 江苏省
下载PDF
土地利用格局幅度效应研究——以扬州市广陵区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杜小娅 孙薇薇 陈添悦 《城镇化与集约用地》 2020年第2期107-116,共10页
分析揭示不同斑块景观尺度下的强化土地科学利用景观格局尺度效应对于强化县域单元土地的科学利用景观具有一定的客观现实意义和科学理论的应用价值。以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为代表的案例,以县域单元土地科学利用景观调查的数据为基础,运... 分析揭示不同斑块景观尺度下的强化土地科学利用景观格局尺度效应对于强化县域单元土地的科学利用景观具有一定的客观现实意义和科学理论的应用价值。以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为代表的案例,以县域单元土地科学利用景观调查的数据为基础,运用斑块景观的格局尺度指数和GIS,通过计算和改变斑块空间利用幅度,探讨了类型和斑块景观形状水平下的强化土地科学利用景观格局和空间利用尺度的效应。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1) 随着利用幅度的扩大,类型和水平上,斑块的数量、景观的形状类型指数逐步明显增加,斑块形状类型的百分比随机发生变化,斑块的密度随机变化呈明显的局部幅度变化效应,交通运输建设用地、城镇村及工矿建设用地、水域及其他水利基础设施等非农业用地对空间尺度变化的响应则相对微弱;在斑块景观类型水平上,香农的多样性、聚集指数逐步明显增加,香农均匀性渐趋明显减少,各斑块景观形状指数对空间幅度变化的响应均不敏感。2) 1:1万平方米的比例尺时科学利用幅度变化效应的转折点一般位于10 km &#215;10 km处。分析研究的结果对于类型和县域单元斑块景观科学利用格局尺度效应分析量化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尺度效应 广陵区
下载PDF
推进公共空间治理 提升乡村建设品质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礼 戈大专 《群众》 2020年第24期54-55,共2页
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有力举措。做好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有利于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乡村发展的竞争力。2020年10月,江苏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依法有序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指导意见》,对江苏新一轮乡村... 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有力举措。做好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有利于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乡村发展的竞争力。2020年10月,江苏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依法有序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指导意见》,对江苏新一轮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提出了具体要求。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包括乡村物质空间治理、乡村空间组织治理和权属治理,其中乡村物质空间治理是支点,空间组织治理和权属治理是杠杆,三者协同综合治理是实现乡村空间价值增值、组织完善、高效运转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空间 乡村公共空间 空间组织 空间治理 价值增值 整合资源 乡村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
下载PDF
江苏省乡村地域功能与振兴路径选择研究 被引量:70
15
作者 乔伟峰 戈大专 +2 位作者 高金龙 卢诚 黄璐莹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2-534,共13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乡村振兴的差异化路径成为研究热点。乡村地域功能具有空间的差异性,明晰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对于准确定位乡村发展模式、实施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省为例,采用定量评价方法,构建了...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乡村振兴的差异化路径成为研究热点。乡村地域功能具有空间的差异性,明晰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对于准确定位乡村发展模式、实施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省为例,采用定量评价方法,构建了包含生产发展、生活保障和生态保育为核心的乡村地域多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以县级尺度识别了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和地域类型,在此基础上探索各类型区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结果表明:江苏省乡村生产发展功能尚需完善、空间集聚程度低;生活保障功能空间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带性规律基本一致,呈现由苏南向苏北渐进衰退的趋势;生态保育功能高值区的区县数量较少,大部分区县的生态保育功能还有待加强;乡村地域总体功能由苏南向苏北呈现先行发展区、优化升级区、转型提升区和滞后欠发达区四种地域类型。此外,根据乡村地域总体功能呈现的差异化地域类型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乡村振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转型 地域功能 空间格局 路径模式 江苏省
原文传递
江苏省县域农村发展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空间分异及调控机理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璐莹 乔伟峰 +2 位作者 杨泓川 柴逸贝 何天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0-378,共9页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有机结合是破解中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主要矛盾的重要前提,研究农村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程度可为城乡共治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研究构建了农村发展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理论框架,以江苏省为研...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有机结合是破解中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主要矛盾的重要前提,研究农村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程度可为城乡共治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研究构建了农村发展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理论框架,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县域尺度农村发展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空间分异特征,并针对两者耦合协调程度提出了相应调控策略。结果表明:(1)江苏省农村发展水平整体较高,空间格局大体上呈现由苏南向苏北逐渐降低的趋势。(2)县域之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不均衡性较为明显。(3)绝大多数区县的农村发展与城镇化呈协调状态,仅有丰县和雎宁县呈轻度失调状态。(4)农村发展和城镇化耦合程度可划分为双滞后型、农村发展滞后型、城镇化滞后型和协调型4种类型,新时期应当因地制宜采取调控策略实现城乡协同治理。综上,江苏省农村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程度整体较好,但需要继续加强农村发展对城镇化的推动机制以及城镇化对农村发展的拉动机制,构成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格局 调控机理 农村发展水平 城镇化水平 江苏省
下载PDF
旅游城镇化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以扬州市广陵区为例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皓玮 李欣 +1 位作者 殷如梦 方斌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2-130,共9页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粒度效应研究,对数字制图、土地利用调查、生态景观格局建设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进一步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机理,为科学土地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本文以扬州市广陵区为例,以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为基础,以...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粒度效应研究,对数字制图、土地利用调查、生态景观格局建设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进一步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机理,为科学土地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本文以扬州市广陵区为例,以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为基础,以景观格局指数和GIS空间分析为手段,对10种空间尺度下的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粒度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斑块类型水平:随粒度增加,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呈现2种粒度效应:单调下降、无规则变化,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耕地3种地类的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受粒度变化影响较大,随时间变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差异不大;(2)景观水平: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的粒度效应随粒度增大而出现2种态势:单调下降、波动状下降,聚集指数对粒度变化较敏感,随时间变化表现出相似规律.研究区景观格局的破碎度总体减小,斑块形状愈趋规则,景观各组分分配趋于均匀,景观的斑块多度和异质性也微弱增强,整体的景观格局稳定性得到改善.研究还发现,60 m的空间尺度是研究区范围内最适宜分析粒度.该研究为平原地区的快速城镇化区域精细合理土地利用提供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粒度效应 广陵区
下载PDF
农业生产转型类型诊断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以黄淮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15
18
作者 戈大专 周礼 +2 位作者 龙花楼 乔伟峰 李裕瑞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29-1339,共11页
城乡转型发展背景下,农业生产转型成为解析区域乡村人地关系演变的重要窗口。科学诊断中国传统农区农业生产转型的类型及其存在的核心问题,可为调控农业生产政策和完善乡村发展战略提供参考。论文以中国传统农区黄淮海地区为例,以农业... 城乡转型发展背景下,农业生产转型成为解析区域乡村人地关系演变的重要窗口。科学诊断中国传统农区农业生产转型的类型及其存在的核心问题,可为调控农业生产政策和完善乡村发展战略提供参考。论文以中国传统农区黄淮海地区为例,以农业生产转型的类型划分为突破口,系统诊断不同农业生产转型类型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方案。研究发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尺度分析法是分析农业生产转型阶段差异的有效手段;空间弹性视角下,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转型类型可以划分为传统农耕型、现代市场型和城郊休闲型3类;传统农耕型地区耕地利用转型与农业劳动力转型的失调、缺乏核心产业支撑及实际城镇化率较低是限制乡村有序转型的关键问题;现代市场型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状态和小农户的有效组织是当前亟需突破的难题;城郊休闲型地区完善农户的市场参与方式和降低资本风险是当前必须考虑的问题;针对各转型类型的差异化问题因地制宜科学施策,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农业 乡村发展 传统农区 空间弹性 乡村振兴 黄淮海地区
原文传递
21世纪以来苏南乡村工业用地演变特征研究——以江阴市为例 被引量:11
19
作者 冯婷 戈大专 +2 位作者 乔伟峰 高金龙 贾铠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38-2847,共10页
苏南地区乡村工业用地的演化过程是剖析区域乡村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该文聚焦于苏南地区经济发达且乡村工业发达的江阴市,研究新世纪以来乡村工业用地的时空分布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6年,江阴市乡村工业用地面积大幅度增... 苏南地区乡村工业用地的演化过程是剖析区域乡村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该文聚焦于苏南地区经济发达且乡村工业发达的江阴市,研究新世纪以来乡村工业用地的时空分布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6年,江阴市乡村工业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净增加2543.28 hm^2;全市乡村工业用地分布特征集聚程度不断增加且地域差异显著;主要交通干道对乡村工业用地的布局引导作用逐渐加强,河流与乡镇驻地对乡村工业用地布局的指向性在下降。(2)乡村工业用地扩张强度在乡镇尺度上表现为北高南低,2000~2016年,各乡镇乡村工业用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扩张,年均扩张指数在0.46%~1.12%之间,扩张最强的乡镇(璜土镇)年均扩张指数达到1.12%。(3)2000~2016年,乡村工业用地扩张以蔓延式为主,收缩式、填充式为辅,同时伴随着部分飞地式扩张。乡村工业用地扩张强度会影响扩张模式的分布,蔓延式、填充式扩张面积随着扩张强度的减弱而增加,以扩张强度D级为节点,飞地式扩张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模式 乡村工业用地 乡村转型 江阴市
原文传递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内涵认知与体系构建 被引量:32
20
作者 杨壮壮 袁源 +2 位作者 王亚华 乔伟峰 林彤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共9页
研究目的:把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内涵认知,构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在经历了空白、雏形、确立、发展、完善到统一的6个阶段变化后,其现实需求与发展目标也随之改变,现... 研究目的:把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内涵认知,构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在经历了空白、雏形、确立、发展、完善到统一的6个阶段变化后,其现实需求与发展目标也随之改变,现阶段的管制需求主要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管制目标主要是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升国土空间开发质量。(2)新时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构建可从计划管理、空间准入、用途转用、实施许可、监督管理等环节入手,其中计划管理、空间准入、用途转用是事前计划环节,实施许可是事中管理环节,监督管理是事后监管环节。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作为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研究工作,应在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开展基础研究,深入了解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各层级的实施机制、传导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生态文明 内涵认知 体系构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