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先秦德治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尹明涛 王巍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98-103,共6页
宪政的实质就是限政。事实上,把先秦"德治"归入"人治"的范畴是一大历史冤案。通过对先秦德治理念的考察,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德治旨在限政,在先秦社会表现为限"王";二,"君权神授"、"以... 宪政的实质就是限政。事实上,把先秦"德治"归入"人治"的范畴是一大历史冤案。通过对先秦德治理念的考察,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德治旨在限政,在先秦社会表现为限"王";二,"君权神授"、"以德配天"、"德在民中"实现了民制约王的可能。在现代社会中,"以德治国"不仅不能少,而且还是民主宪政国家建设的必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德治 为政者 宪政 限政
下载PDF
教育伦理规范形式合理性探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云林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2-35,共4页
教育伦理规范作为社会设定的教育者行为的“应有”模式 ,其现实转换的要件之一在于本身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包括实质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两个方面。就形式合理性而言 ,主要是指教育伦理规范从形式上必须符合社会对教育者的价值期待 ;体... 教育伦理规范作为社会设定的教育者行为的“应有”模式 ,其现实转换的要件之一在于本身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包括实质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两个方面。就形式合理性而言 ,主要是指教育伦理规范从形式上必须符合社会对教育者的价值期待 ;体系必须完整和谐 ,能全面完成对教育活动的道德调控 ;所蕴涵的“应然”植根于客观存在之“实然”;必须真实地反映教育伦理规范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对教育伦理规范形式合理性问题的切实关注和有效解决 ,既可克服教育伦理规范合理性的结构性缺陷 ,也有助于教育伦理规范实质合理性的现实转化 ,从而有利于教育伦理建设效益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伦理规范 实质合理性 价值实现 形式合理性 教育道德
原文传递
“企业伦理与和谐社会”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志祥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8-108,共1页
关键词 全国学术研讨会 和谐社会 企业伦理 研讨会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 南京师范大学 经济学界 专家学者
原文传递
论师爱之过当与恰当 被引量:9
4
作者 钱焕琦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6-58,共3页
师爱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规范 ,但是 ,由于教师对师爱理念的不恰当理解 ,致使师爱发生了错位。本文通过对“师爱之过当”的伦理学分析 ,提出了“师爱之恰当”
关键词 师爱 师爱之过当 师爱之恰当
原文传递
论作为现代价值的平等 被引量:3
5
作者 高兆明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20,共4页
今天我们思考正义、平等等问题,不能没有历史感、没有时代精神。当代的平等价值诉求一定是具有时代精神的现代价值。普遍平等如何可能作为现代价值的平等,不是等级平等,而是普遍平等。平等作为一种价值诉求,是对不平等问题现实的反... 今天我们思考正义、平等等问题,不能没有历史感、没有时代精神。当代的平等价值诉求一定是具有时代精神的现代价值。普遍平等如何可能作为现代价值的平等,不是等级平等,而是普遍平等。平等作为一种价值诉求,是对不平等问题现实的反思性把握,即平等是不平等现实在观念中的否定性反映。这意味着,平等的价值诉求有两个基本前提:其一,存在着不平等社会关系;其二,对这种不平等社会关系的自觉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平等问题 现代价值 价值诉求 时代精神 社会关系 自觉意识 历史感 否定性
原文传递
民族文化传统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个真命题 被引量:2
6
作者 高兆明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9-31,共3页
什么是文化“主体”、“主体性”如何理解民族文化的“主体”、“主体性”?根据黑格尔的看法,实体即主体,一切主体均具有实体性,但真正的主体不是自在的,而是自为的。即,真正能够被称之为主体的,是有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精神的。“人间... 什么是文化“主体”、“主体性”如何理解民族文化的“主体”、“主体性”?根据黑格尔的看法,实体即主体,一切主体均具有实体性,但真正的主体不是自在的,而是自为的。即,真正能够被称之为主体的,是有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精神的。“人间最高贵的事”就是成为具有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精神的“人”。[1]“认识你自己”是人类的永恒问题。“我是谁?”、“我应做些什么?”康德式的追问,永远摆在我们面前。对于一个民族亦如是。任何一个民族在现象形态上当然是实体。然而,作为实体存在的民族未必是真正作为主体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传统 真命题 “认识你自己” “主体性” 意义 “主体” 自我意识 自由意志
原文传递
“无时态”视野中的青少年道德教育 被引量:1
7
作者 高兆明 《中国德育》 2017年第19期50-54,共5页
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一直为教育界普遍关注,而如何避免青少年道德教育碎片化、工具化、平庸化、虚假化,是我们当下思考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时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关涉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及具体教育方式的认知与选择。内格尔... 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一直为教育界普遍关注,而如何避免青少年道德教育碎片化、工具化、平庸化、虚假化,是我们当下思考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时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关涉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及具体教育方式的认知与选择。内格尔在对人性内在地具有利他主义可能性作道德哲学论证时,提出了“无时间性”“无时间态”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道德教育 时态 教育问题 教育方式 哲学论证 利他主义 教育界 碎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