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常态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建构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帆 王长生 王竹影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1-66,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建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1234"教育路径,即一个理念:树立"先成人再成才""先育人再夺标"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观;两种联动:使文化教学与运动训练良性联动,文化教师与运动教练良性...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建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1234"教育路径,即一个理念:树立"先成人再成才""先育人再夺标"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观;两种联动:使文化教学与运动训练良性联动,文化教师与运动教练良性联动;三类体系: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及实施体系;四项建设:做好师资队伍建设、校本课程建设、培养环境建设、评价体系建设,旨在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技体育 新常态 后备人才 人文素质教育
下载PDF
核心肌群锻炼提升老年人功能性体能与平衡能力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帆 蒋琴华 +2 位作者 王竹影 吴志建 宋彦李青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3429-3432,共4页
目的探讨8w核心肌群锻炼对老年人功能性体能与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28位65~70岁南京某区老年人按主观意愿分成实验组14人〔平均(65.10±4.08)岁〕及控制组14人〔平均(65.43±4.66)岁〕,实验组进行为期8w的核心肌群锻炼,控制组... 目的探讨8w核心肌群锻炼对老年人功能性体能与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28位65~70岁南京某区老年人按主观意愿分成实验组14人〔平均(65.10±4.08)岁〕及控制组14人〔平均(65.43±4.66)岁〕,实验组进行为期8w的核心肌群锻炼,控制组则不进行任何干预。分别于课程干预前后进行功能性体能测试与平衡能力检测,使用SPSS19.0软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实验组接受核心肌群锻炼课程干预后,相较控制组而言,身体质量指数〔(体重:△%=-0.43vs0.48;体重指数(BMI):△%=-1.75vs0.48〕、上肢肌力:30s手臂屈举测试(△%=17.53vs0.48)、下肢肌力:30s坐立测试(△%=19.22vs6.81)、有氧耐力:2min抬膝测试(△%=5.59vs-6.13)及静态平衡能力等检测项目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下半身柔韧、上半身柔韧及灵敏素质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核心肌群锻炼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功能性体能与静态平衡能力,故适合推广至老年群体,以促进身体健康、预防跌倒意外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肌群 功能性体能 平衡能力
下载PDF
高强度抗阻振动热身诱导PAP对随后爆发性冲刺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帆 王竹影 +1 位作者 吴志建 宋彦李青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8-105,共8页
目的:探讨高强度抗阻热身结合振动刺激(WBV)以诱导激活后增强效应(PAP),对于随后爆发性冲刺表现的影响及其差异。方法:采用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以20名大学男性田径高水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受试者分别接受3种不同高强度热身模式,包括WBV... 目的:探讨高强度抗阻热身结合振动刺激(WBV)以诱导激活后增强效应(PAP),对于随后爆发性冲刺表现的影响及其差异。方法:采用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以20名大学男性田径高水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受试者分别接受3种不同高强度热身模式,包括WBV(振动训练30 s×5组、30 Hz、±1.8 mm)+PAP组(杠铃深蹲1次×5组×90%1 RM)、PAP组(杠铃深蹲1次×5组×90%1 RM)与CON控制组。不同高强度热身模式介入前后,受试者需完成前后测各1趟100 m测试,冲刺前后记录RPE。其中,WBV+PAP和PAP组,进行第1趟100 m冲刺测试,结束后休息4 min,随后分别接受3种不同高强度热身模式测试,随后立即检测运动自觉量值(RPE)并休息5 min,再进行第2趟100 m冲刺测试;CON组则是在第1趟100 m测试后,休息4 min,紧接进行第2趟100 m冲刺。实验过程中使用红外反射计时系统记录每10 m的累计与分段计时。结果:PAP组在10~20、80~90与90~100 m的分段表现明显快于CON组(P<0.05),WBV+PAP组在80~90与90~100 m的分段表现亦明显快于CON组(P<0.05);WBV+PAP组与PAP组在0~90与0~100 m的累计时间显著少于CON组(P<0.05);RPE值在第2趟100 m冲刺前与第2趟100 m冲刺后立即,PAP组显著低于CON组(P<0.05)。结论:无论高强度抗阻热身结合振动刺激还是单独进行高强度抗阻热身,皆能有效提升随后短距离冲刺表现,但高强度抗阻热身可显著改善10~20 m冲刺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后增强效应 高强度抗阻训练 振动刺激 冲刺 热身
下载PDF
运用动量分析老年人身体站立前倾时的动态平衡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帆 林榕 +3 位作者 蒋琴华 王竹影 吴志建 宋彦李青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3463-3470,共8页
目的运用动量参数探讨老年人执行身体前倾动作时,年龄差异对动态平衡机制的影响。方法16位健康老年人为老年组,16位健康大学生为年轻组,组内男女各半。受试者站立于测力板上,随机进行自然站立与双脚并拢的前倾动作各10次,并以5台红外线... 目的运用动量参数探讨老年人执行身体前倾动作时,年龄差异对动态平衡机制的影响。方法16位健康老年人为老年组,16位健康大学生为年轻组,组内男女各半。受试者站立于测力板上,随机进行自然站立与双脚并拢的前倾动作各10次,并以5台红外线摄影机同步纪录;以MATLAB计算质心线动量与角动量,并以SPSS进行检验。结果执行身体前倾动作时的动态平衡能力,老年人与年轻人在不同支撑面下的质心线动量和角动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线动量与角动量显著相关(r=0.947),且与压力中心偏离度(r=0.877 vs 0.720)、质心偏离度(r=0.923 vs 0.814)、倾斜角(r=0.671 vs 0.557)等参数呈正相关,而与安全限界(r=-0.819 vs-0.695)呈负相关。结论利用动量参数可以作为评价老年人动态平衡的手段,而促进老年人动态平衡提升,应以训练动态稳定极限位置的质心速度控制能力为优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量 站立前倾 动态平衡 稳定极限
下载PDF
不同测量技术检验不同动力拉伸效益的对比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帆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4-80,共7页
目的:运用不同测量技术探讨2种不同动力拉伸方式(闭锁式与开放式),主动直腿抬高拉伸(straight leg raising stretch,SLR)以及主动脚趾接触拉伸(toe-touch stretch,TTS)对股后肌群柔韧、肌肉硬度、疼痛阈值与肌力影响的差异。方法:38位... 目的:运用不同测量技术探讨2种不同动力拉伸方式(闭锁式与开放式),主动直腿抬高拉伸(straight leg raising stretch,SLR)以及主动脚趾接触拉伸(toe-touch stretch,TTS)对股后肌群柔韧、肌肉硬度、疼痛阈值与肌力影响的差异。方法:38位健康男性大学生,平均年龄20.09±2.31 a,平均身高175.27±4.03 cm,平均体重68.27±4.20 kg。以重复测量的交叉比较设计,前测进行肌肉硬度、疼痛阈值、被动直膝抬腿(passive straight leg lift,PSLL)、主动直膝抬腿(active straight leg lift,ASLL)、肌力(向心、离心)等测量,拉伸后进行后测,7天后进行另一种拉伸,两种拉伸皆需进行前后测。结果:SLR拉伸组肌肉硬度、柔韧程度、向心肌力均达显著差异(P<0.05),TTS拉伸组在疼痛阈值、肌肉硬度、柔韧、向心与离心肌力上均达显著差异(P<0.05)。结论:TTS拉伸比SLR拉伸更能明显增加柔韧素质,但TTS拉伸会造成肌肉硬度下降,肌肉酸痛的阈值降低,肌力表现下降,可能是过度的拉伸导致肌肉横桥键结范围减少,造成力量表现降低,因此未来选择此拉伸方式可在强度与时间上做出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拉伸 股后肌群 离心运动 超声检测
下载PDF
肌肉疲劳后不同恢复手段介入效益的对比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帆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88-95,共8页
目的:探讨肌肉疲劳后,被动(Passive Recovery,PR)、主动(Active Recovery,AR)、振动(Vibration Recovery,VR)和冰敷(Cryotherapy Recovery,CR)等不同恢复方式对肌肉表现(最大肌力MVC、爆发力MP、肌肉激活程度sEMG)和力学特性(肌肉硬度M... 目的:探讨肌肉疲劳后,被动(Passive Recovery,PR)、主动(Active Recovery,AR)、振动(Vibration Recovery,VR)和冰敷(Cryotherapy Recovery,CR)等不同恢复方式对肌肉表现(最大肌力MVC、爆发力MP、肌肉激活程度sEMG)和力学特性(肌肉硬度MS、肿胀程度SD)的影响及差异。方法:20名身体健康的普通男性大学生为受试者,平均年龄(20.4±2.3yrs.),平均身高(173.5±3.4cm),平均体重(68.7±3.9kg)。先测量非惯用手肱二头肌的SD、MS、MVC和sEMG,之后进行肘关节屈曲45°/s向心与离心收缩运动直至疲劳,再进行后测。其后以随机方式进行其中1种恢复,10min恢复后立即进行后测,各恢复方式间隔7天。以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SD、MS、MVC和sEMG在不同检测时间点的差异及恢复效果。结果:10min VR和CR均有约15%的力量恢复效果,其中VR介入后sEMG的恢复效果显著高达(32.50±16.10%)。另外,CR可以缓解疲劳后的SD,但AR后SD(28.51±2.79cm)显著高于疲劳前(27.93±2.93cm),且MS(11.14±1.58mm/2kg)相较于疲劳后(11.59±1.40mm/2kg)也显著下降。结论:CR与VR均可有效帮助疲劳后的肌力恢复,2组间恢复效果无显著差异;同比之下AR则无法改善肌肉疲劳的恢复,甚至造成SD增加且MS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疲劳 疲劳恢复 肌力表现 肌肉硬度 肱二头肌
下载PDF
抗阻振动训练对生理反应与能量消耗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帆 王竹影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9-55,共7页
目的:探讨抗阻训练时接受振动刺激对训练期和恢复期生理反应与能量消耗的影响。方法:20名健康男性大学生为受试者,年龄(20.13±2.97)岁,身高(172.38±3.32)cm,体重(68.42±3.75)kg。在测试最大肌力后分别进行抗阻+振动训练(... 目的:探讨抗阻训练时接受振动刺激对训练期和恢复期生理反应与能量消耗的影响。方法:20名健康男性大学生为受试者,年龄(20.13±2.97)岁,身高(172.38±3.32)cm,体重(68.42±3.75)kg。在测试最大肌力后分别进行抗阻+振动训练(REV,n=20)与抗阻训练(RE,n=20),振动刺激强度为振频30Hz,振幅2 mm;抗阻训练内容为70%1RM强度,12次重复次数的3组杠铃站姿弯举、3组杠铃半蹲举,组间休息3 min。以配对样本双因素方差分析(振动刺激×时间)检验抗阻+振动训练期和恢复期的摄氧量(6)VO2)、心率(HR)、呼吸交换率(respiratory exchange ratio,RER)、能量消耗是否有显著差异,若达显著则以LSD法进行事后检验。结果:REV训练期与恢复期的能量消耗及6)VO2显著高于RE,而RE恢复期的RER显著高于REV;运动时间对于能量消耗与6)VO2的影响,RE与REV训练期显著高于恢复期,而对RER的影响2组皆是训练期大于恢复期。结论:REV的6)VO2显著高于RE,且持续至少60 min,表示振动刺激介入可增加能量消耗及恢复期的EPOC,而恢复期的能量消耗则以FAT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阻训练 振动训练 能量消耗 呼吸交换率 心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