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境域之中的“心”与“物”--王阳明心物关系说的现象学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林丹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29,共5页
王阳明思想中的"心"不是主体化的"意识"或精神实体,不是孤立的自性自体,而是生活境域之中的原本的知觉领会。这样,它天然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物"也不是对象化的"客观实在",而是境域之中显发... 王阳明思想中的"心"不是主体化的"意识"或精神实体,不是孤立的自性自体,而是生活境域之中的原本的知觉领会。这样,它天然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物"也不是对象化的"客观实在",而是境域之中显发出来的"活物",它具有直接的可领会、可体验性。心与物处于相通相融、发生构成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境域 现象学
下载PDF
称手(zuhanden)的“知—道”——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现象学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林丹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7-93,共7页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说与其"心即理"的核心思想有着重要的内在关联,且二者都与其解决"物理吾心判而为二"的思想困惑密切相关。阳明思想中的"心"往往意味着在生活"之中"的"投入"体验。...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说与其"心即理"的核心思想有着重要的内在关联,且二者都与其解决"物理吾心判而为二"的思想困惑密切相关。阳明思想中的"心"往往意味着在生活"之中"的"投入"体验。此"理"是生活境域中的"活理",不再是脱离构成域的概念本质。生活中的活理自然是"知行合一"的。把知与行分作"两件"时,已不是"知行本体",即不是知行的原本状态了。知与行的原本状态是自然的合一的,是"紧切着实"的关系。"行"是"知"的不可分割的构成性的边缘境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即理 知行合一 现象学 境域
下载PDF
“体用不二”与“中道思维”——熊十力“体用”论的发生学考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林丹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2-57,共6页
"体用不二"说是熊十力哲学思想的核心。本文分析了熊十力此论得以产生的基础——中国传统的"中道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哲学不将世界二重化为本体与现象成为可能。
关键词 熊十力 体用不二 中道思维
下载PDF
保全性命,还是履行职责?--关于'范美忠事件'的道德反思
4
作者 邵显侠 《伦理学研究》 CSSCI 2008年第5期5-8,共4页
汶川大地震是中华民族遭遇的巨大灾难。在这场灾难中,中华民族表现了空前的凝聚力;在抗震救灾中,人性之光照亮了华夏儿女的心灵,民族精神得以发扬。当我们在悼念逝者、感念英雄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思考: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伦理论题,... 汶川大地震是中华民族遭遇的巨大灾难。在这场灾难中,中华民族表现了空前的凝聚力;在抗震救灾中,人性之光照亮了华夏儿女的心灵,民族精神得以发扬。当我们在悼念逝者、感念英雄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思考: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伦理论题,如人权、人性、生命、责任、慈善等,在这场人类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是不是值得特别关注呢?本组笔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期望对我国的道德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以积极的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反思 履行职责 事件 紧急情况 道德义务 道德本质 地震 高中生
下载PDF
生活与世界境域“之中”的良知——王阳明良知说的现象学分析
5
作者 林丹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14,共6页
王阳明良知说内在地包含了"心即理"和"知行合一"这两大核心思想。良知不是近代西方形而上学中的"主体性"的"自我立法"。它是德性的切身化与世界的境域化的交融合一,是生活"之中"显... 王阳明良知说内在地包含了"心即理"和"知行合一"这两大核心思想。良知不是近代西方形而上学中的"主体性"的"自我立法"。它是德性的切身化与世界的境域化的交融合一,是生活"之中"显发出来的生活之"道"、生命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主体性 现象学 生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