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伦敦笔记》时期的工艺学史研究及其理论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福公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84-393,共10页
在《伦敦笔记》时期,对于工艺学与共产主义的实践关系的思考以及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马克思转向工艺学史研究的直接现实背景。通过对波佩、尤尔、贝克曼等人的工艺学著作的研究,马克思从... 在《伦敦笔记》时期,对于工艺学与共产主义的实践关系的思考以及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马克思转向工艺学史研究的直接现实背景。通过对波佩、尤尔、贝克曼等人的工艺学著作的研究,马克思从整体上把握了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基础的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的变迁。这不仅再次验证了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科学性,而且为马克思进一步全面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源和内在机制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理论支撑。在此意义上,工艺学构成了马克思深化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理论资源。基于笔记文本和思想史语境,重新发掘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科学技术哲学的深刻意蕴和当代价值,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当今智能时代的时代精神和历史方位,并在新时代语境下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伦敦笔记 工艺学 波佩 科技创新
下载PDF
文本文献学语境中的马克思《贝克曼笔记》及其理论效应探赜
2
作者 张福公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8,共11页
马克思在写作《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最后阶段,在《补充笔记本C》中再次摘录了德国工艺学家约翰·贝克曼的《发明史文集》。马克思有选择地补充摘录了贝克曼著作中有关生产机器的发明史及其双重社会影响的内容,这为他进一步思... 马克思在写作《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最后阶段,在《补充笔记本C》中再次摘录了德国工艺学家约翰·贝克曼的《发明史文集》。马克思有选择地补充摘录了贝克曼著作中有关生产机器的发明史及其双重社会影响的内容,这为他进一步思考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导致工资下降的内在机制、机器在资本原始积累中的历史作用、工人与机器斗争的实质与策略等问题,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视角和理论资源。《贝克曼笔记》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一时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的理论关切和科学工作方法,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微观视角和典型案例。本文尝试基于米勒版《贝克曼笔记》及相关文献,全面呈现该笔记的文本文献内容,深入剖析马克思破解“贝克曼难题”的探索过程及其哲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贝克曼 机器 《补充笔记本》 《贝克曼笔记》
下载PDF
机器及其资本主义应用的历史本质探微——以马克思《贝克曼笔记》为中心的考察
3
作者 张福公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5,共8页
机器及其资本主义应用的历史本质问题始终是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重要议题之一。马克思在1863年的“补充笔记本C”中重新摘录了德国工艺学家约翰·贝克曼的《发明史文集》。贝克曼关于工场手工业时期机器的双重社会影响,特别是... 机器及其资本主义应用的历史本质问题始终是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重要议题之一。马克思在1863年的“补充笔记本C”中重新摘录了德国工艺学家约翰·贝克曼的《发明史文集》。贝克曼关于工场手工业时期机器的双重社会影响,特别是工人与机器的激烈斗争的历史叙事内容,使马克思真正遭遇到“贝克曼难题”:机器的始源性双重面相何以可能?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总体语境,围绕机器与工资、机器与资本原始积累等主题,逐步深化了破解“贝克曼难题”的理论视域与思想逻辑。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全面揭示机器及其资本主义应用的历史逻辑和本质规律,正确区分了机器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深刻阐明了工人与机器的矛盾实质和斗争策略,实现了对“贝克曼难题”的科学解答和根本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贝克曼难题” 机器 工艺学
原文传递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一般智能与数字平台:马克思“一般智力”范畴的当代解读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福公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0-79,共10页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以人文精神反思现代社会的重要理论范式之一。其中,马克思的“一般智力”范畴为我们深刻把握当今数字智能时代的一般智能与数字平台的历史本质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理论视角。一般智力是在特定的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出...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以人文精神反思现代社会的重要理论范式之一。其中,马克思的“一般智力”范畴为我们深刻把握当今数字智能时代的一般智能与数字平台的历史本质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理论视角。一般智力是在特定的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占支配地位的典型社会生产力形式,其在现实性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内在矛盾的产物:资本借助一般智力及其对象化产物(机器体系)完成对活劳动的身体技能的替代,以便打破活劳动的身体技能对资本增殖逻辑的桎梏,进而在直接生产领域实现对活劳动的实质吸纳。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进一步展开,一般智力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发展到它的更高级形式,即一般智能。这一过程的实质在于:资本试图借助一般智能及其对象化产物(数字平台)完成对活劳动的潜在智能的替代,以便进一步打破活劳动的身体和智力对资本增殖逻辑的束缚,从而在整个社会生活领域实现对活劳动的总体吸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一般智力 一般智能 数字平台 总体吸纳
原文传递
英语学界关于马克思《伦敦笔记》的最新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福公 《国外理论动态》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50,共7页
近年来,英语学界围绕科学技术批判、资本全球化、生态危机与生态社会主义等重要时代议题,从文献文本梳理、思想史溯源和社会批判理论重构三个层面深入探究了马克思的《伦敦笔记》,重新发掘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形成过程、哲学... 近年来,英语学界围绕科学技术批判、资本全球化、生态危机与生态社会主义等重要时代议题,从文献文本梳理、思想史溯源和社会批判理论重构三个层面深入探究了马克思的《伦敦笔记》,重新发掘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形成过程、哲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这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伦敦笔记》研究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有益反思。为了全面深入地把握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多维向度和当代价值,我们需要在马克思笔记手稿的基础上自觉实现经典文本的深度耕犁、思想史的精细溯源和基础理论的问题关照的有机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伦敦笔记》 科学技术批判 资本全球化 生态学
原文传递
人间失“格”:人设的拟像存在及其反思
6
作者 徐强 《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6,共9页
在数字时代,数字生活是人的现实生活的延展,不仅实现了人的数字化生存,而且丰富了人的生活内容。人设是数字化时代人的新表现样态,它不仅实现了人的另类持存,而且具有商业价值,是现代的商业化表演。通过对人设的反思,使我们从建构世界... 在数字时代,数字生活是人的现实生活的延展,不仅实现了人的数字化生存,而且丰富了人的生活内容。人设是数字化时代人的新表现样态,它不仅实现了人的另类持存,而且具有商业价值,是现代的商业化表演。通过对人设的反思,使我们从建构世界回归现实世界,从人设回落到人格,进而思考人的现代生存问题。人设既不是单纯的技术现象,也不是单纯的商业现象,而是涉及人的内在同一性以及人之为人的存在性证明。只有在人的叙事性展开意义上,我们才能准确把握人设的真实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设 人格 拟像 反思
原文传递
我的“他者”与他者的“我”:数字主体的建构和确认 被引量:4
7
作者 徐强 单明娟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2-40,共9页
数字主体是现实主体的数据化,它是技术主体,而非真实主体。相对于我来说,它是“我”的他者,相对于他者来说,它是“他者”的我。作为技术主体存在的数字主体不是一个独立主体,而是“伪主体”。数字主体是一个关系性建构,只有在与真实主... 数字主体是现实主体的数据化,它是技术主体,而非真实主体。相对于我来说,它是“我”的他者,相对于他者来说,它是“他者”的我。作为技术主体存在的数字主体不是一个独立主体,而是“伪主体”。数字主体是一个关系性建构,只有在与真实主体的交互关联性中,对数字主体的谈论才具有实在意义和价值,也才能真正厘清数字时代认识的自我关系和实践的自我关系,澄明数字世界认知主体和行为主体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数字主体 主体性
原文传递
工艺学语境中的“资本生产方式”与“一般智力”概念——《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解读
8
作者 张福公 袁昕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3年第2期59-69,共11页
基于前期的工艺学研究成果,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不仅明确指认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边界,而且借助工艺学的独特理论资源初步确立了“资本生产方式”这一概念,这是马克思构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的重要思想实验。波佩、... 基于前期的工艺学研究成果,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不仅明确指认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边界,而且借助工艺学的独特理论资源初步确立了“资本生产方式”这一概念,这是马克思构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的重要思想实验。波佩、拜比吉、尤尔等人的工艺学思想为马克思在“资本生产方式”语境下把握一般智力的社会历史内涵及其自由时间向度提供了不同层面的理论资源。基于工艺学思想史语境重新解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不仅有助于深入把握其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理论地位,而且有助于重新发掘马克思一般智力概念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工艺学 资本生产方式 一般智力
原文传递
经济学话语与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笔谈)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一兵 张福公 +1 位作者 孔伟宇 吴婷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26,共22页
张一兵认为,《布鲁塞尔笔记》和《曼彻斯特笔记》是马克思第二次系统研究经济学的重要笔记,也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之前夜的经济学思想实验。理解这一文本群的写作过程和理论内涵,对于认识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一兵认为,《布鲁塞尔笔记》和《曼彻斯特笔记》是马克思第二次系统研究经济学的重要笔记,也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之前夜的经济学思想实验。理解这一文本群的写作过程和理论内涵,对于认识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张福公通过对《布鲁塞尔笔记》的研究,提出机器大工业所彰显的生产方式历史性变革构成了马克思从哲学人本学话语转向从客观现实出发的物质生产话语的内在动机之一。基于MEGA2对《布鲁塞尔笔记》的深入文本解读,将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思想渊源与生成逻辑。孔伟宇认为,《布鲁塞尔笔记》是马克思生产话语出场的重要“案发现场”:一是宣布了马克思劳动话语的退场与生产话语的转换;二是促使马克思认识到物质生产作为基础和前提的重要作用;三是构建了马克思广义历史唯物主义从关系性生产透视社会历史整体发展的方法论基础。吴婷认为,在《曼彻斯特笔记》中,马克思继续关注了资产阶级的物质生产过程,并认识到现代工业体系下的物质生产不仅创造了人与自然一种新的历史性关系,同时也使人的社会关系及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这种从现实出发的“生产话语”终结了此前的人本主义价值批判逻辑,成为把握马克思新世界观来源的重要理论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历史唯物主义 《布鲁塞尔笔记》 《曼彻斯特笔记》 生产话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