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假想伙伴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理论嬗变和实证研究历史回顾
1
作者 林其羿 傅宏 薛艳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9-49,共11页
儿童假想伙伴与其社会性发展之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分别是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20世纪70年代初至21世纪初、21世纪初至今。早期研究者认为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存在着明显的人格缺陷,假想伙伴是投射或防御机制的一种具... 儿童假想伙伴与其社会性发展之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分别是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20世纪70年代初至21世纪初、21世纪初至今。早期研究者认为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存在着明显的人格缺陷,假想伙伴是投射或防御机制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因而假想伙伴与儿童不良的社会性发展相联系。此外,他们还否认儿童与假想伙伴互动过程的动态性。该阶段的实证研究大多数是从临床人口中取样,且没有进行有无假想伙伴儿童的比较,因而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信的。中期研究者在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相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将关注的重点转向儿童与假想伙伴互动的动态过程,并从整体上探讨这种关系的具体特征。他们认为以假想伙伴为代表的想象性关系与现实中的社会关系平行,且同样包含着丰富的细节,因此假想伙伴玩耍所带来的额外社会性预演可能伴随着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这一阶段的实证研究主要涉及害羞、同伴关系、社会能力和心理理论等四个方面,不过相关的研究结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近期研究者进一步细化研究视角,开始关注以假想伙伴为代表的想象性关系内部的不同侧面,如假想伙伴的不同类型、儿童与假想伙伴不同的互动方式等,并认为差异更有可能出现在假想伙伴玩耍某些侧面的不同水平之间。目前,针对假想伙伴内部变量的实证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这三个阶段的理论变迁及其相应的实证研究结果启示儿童研究者在研究游戏时应树立基本的儿童观;在建构理论时应更多关注游戏的动态过程;应从游戏的整体和内部出发开展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想伙伴 社会性发展 儿童游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