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3篇文章
< 1 2 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实:智能时代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
1
作者 王素云 代建军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67,100,共8页
智能时代将真实与虚拟交融,两者的交织引起生活同道德世界的非同步重构,并带来道德所处时空、认知及实践方式等全方位变革,构建起技术支持下一种全新的道德图景。然而,虚拟与现实并存的道德时空充斥的虚假,存在遮蔽真实的可能,精准化而... 智能时代将真实与虚拟交融,两者的交织引起生活同道德世界的非同步重构,并带来道德所处时空、认知及实践方式等全方位变革,构建起技术支持下一种全新的道德图景。然而,虚拟与现实并存的道德时空充斥的虚假,存在遮蔽真实的可能,精准化而程序化的技术具身可能弱化主体身体的道德感知能力,工具理性可能削弱主体生存的价值基础,迅捷且简单的匿名虚拟交互也可能使主体关系走向疏离与淡漠,并衍生出诸多的道德问题,如道德真相遮蔽化、道德感知离身化、道德关系疏离化和道德价值“趣悦化”等。为了在智能时代虚拟漩涡中辨别虚假、摒除虚伪,寻回道德的应有真实,应以现实道德伦理规范为尺度划定虚拟介入范畴,以善与正义为核心牵引技术发展走向;共建不确定性风险意识,以合理合情合法为标准探寻技术与主体身体、算法与主体价值统一的确定性路径;复归人应有的主体性,在复杂的时代境遇中成就主体的真实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时代 真实 道德教育 技术具身 匿名交互
下载PDF
纾解道德认识之困的道德隐喻及其教育实现
2
作者 赵亚婷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4,共8页
近代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使整个世界祛魅化,追求确定性知识成为教育的主要目的,道德知识被窄化为必须遵守的道德法则,无法通达人的内心。破解这一困境,需要澄明道德认识的特殊性,阐明道德知识何以发生。从现象学视域看,道德认识发生就... 近代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使整个世界祛魅化,追求确定性知识成为教育的主要目的,道德知识被窄化为必须遵守的道德法则,无法通达人的内心。破解这一困境,需要澄明道德认识的特殊性,阐明道德知识何以发生。从现象学视域看,道德认识发生就是道德经验的发生,道德认识是直观的,它源于人的感性经验,包含着想象力的生发和权变思维。道德隐喻思维作为人的基本认知方式之一,具有非确定性、具象化以及“情”“知”一体的特性,能够激发人的道德想象力,解除抽象知识之蔽,进而通达人的意义世界。以道德隐喻疏解道德认识之困,需要重视儿童的具身体验,从感性直观走向本质直观,进行诗性的道德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认识 道德隐喻 道德教育
下载PDF
建立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班级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探索
3
作者 苏超琪(整理) 《江苏教育》 2024年第4期21-23,共3页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以下简称“南外仙林”)于2007年开展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变“班主任一人负责制”为“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将学生个性化指导与班级教育合力的构建融为一体,有利于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一、实...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以下简称“南外仙林”)于2007年开展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变“班主任一人负责制”为“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将学生个性化指导与班级教育合力的构建融为一体,有利于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一、实践背景南外仙林钱铁锋校长认为,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所以,他率先提出并论证了“教育力和教育关系”这一命题,并以此作为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理念支撑。他认为,“教育力”是指学校的总体实力,包括教学设施设备、教师实力、教科研水平等物质因素;“教育关系”则是借助教育力而建立起的一种社会关系,或教育行为运作的外部关系,以及教育者工作的客观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级管理体制改革 班级教育小组 教育力 教育关系
下载PDF
道德教育:如何让我们学会“在一起” 被引量:2
4
作者 苗双双 闫旭蕾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73,112,共11页
我们如何“在一起”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面对的基本命题,对伦理道德的把握是“在一起”的主要路径,道德教育因而是帮助人学会“在一起”的事业。现代社会基于权利优先的现代道德建构的“在一起”秩序已经出现包括个人主义、国家... 我们如何“在一起”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面对的基本命题,对伦理道德的把握是“在一起”的主要路径,道德教育因而是帮助人学会“在一起”的事业。现代社会基于权利优先的现代道德建构的“在一起”秩序已经出现包括个人主义、国家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的伦理危机,且诸种“在一起”的道德叙事无法解决这一困境。这种危机在学校道德教育中也表现出:现代道德教育着力于培养追求权利的道德主体,而非学会“在一起”;遵循知识、戒律、加速、比较的同一性运作逻辑,使得他者视域缺场。这些局限性归因于道德教育与伦理的疏离。实现对“在一起”的重构,道德教育需基于伦理实体,培养学会差异性共存的道德主体,进而生成与他者“在一起”的道德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现代社会 伦理 他者 共同体
下载PDF
美好生活和两种教诲——施特劳斯学派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严从根 冯建军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5-60,共6页
施特劳斯学派的道德教育思想已经对我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很多人只注意到其中的显白教诲,而没有注意到其中的隐秘教诲。施特劳斯学派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按照不同心灵实施不同教育,对大众要实施显白教诲,促使大众相信道德具有永恒价值,... 施特劳斯学派的道德教育思想已经对我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很多人只注意到其中的显白教诲,而没有注意到其中的隐秘教诲。施特劳斯学派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按照不同心灵实施不同教育,对大众要实施显白教诲,促使大众相信道德具有永恒价值,好人有好报等,对潜在哲人则要实施隐秘教诲,告诉他们道德根本不具有永恒价值,好人也不一定有好报等;现代道德教育却把隐秘教诲显白化了,狂妄地以为每一个人都可以像政治哲人一样坦然应对道德真相,由于大众不能坦然面对,道德教育陷入危机;为了解决危机,需要重视通识教育。尽管施特劳斯学派的通识教育思想有助于抵御功利主义的肆虐,但是其很多观点都是有待商榷的,甚至是危险的,需要谨慎对待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特劳斯学派 道德教育 隐秘教诲 显白教诲
下载PDF
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源起、问题和所得 被引量:2
6
作者 侯晶晶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年第12期16-18,共3页
只有重视个体性、具体性和学生真实感受的关怀性教育才是道德的教育 ,只有道德的教育才能孕育有效的道德教育 ,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关怀者 ,才能使其获得人生的幸福。本土化研究表明 ,我国可能需要同时在双重维度上构建关怀道德教育 :一是... 只有重视个体性、具体性和学生真实感受的关怀性教育才是道德的教育 ,只有道德的教育才能孕育有效的道德教育 ,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关怀者 ,才能使其获得人生的幸福。本土化研究表明 ,我国可能需要同时在双重维度上构建关怀道德教育 :一是以普遍性为特征的初级关怀 ,二是以具体性为特征的充分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丁斯 关怀 道德教育 双重维度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道德教育研究主题的回顾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胡金木 《江苏教育研究》 2009年第2期16-18,共3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德教育首先需要突破"泛政治化"的藩篱,改变德育研究的政治"宣讲机"状况;其次,追求德育科学化,改变道德教育的混乱状况,关注德育本身的特点、规律;再次,面对道德教育在科学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德教育首先需要突破"泛政治化"的藩篱,改变德育研究的政治"宣讲机"状况;其次,追求德育科学化,改变道德教育的混乱状况,关注德育本身的特点、规律;再次,面对道德教育在科学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德育的生活论转向,以关注个体的道德品质,引导个体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道德教育 研究主题 回顾
下载PDF
笔谈:中国教育家精神与现代教育 被引量:1
8
作者 杜时忠 冯建军 +1 位作者 刘铁芳 李建华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11,共14页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勉励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精神、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不但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勉励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精神、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不但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支柱,而且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基于此,我们不能停留于对具体要求的阐释,必须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正确把握中国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整体特质和时代气息,特别是要同现代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本期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内构性特点、教育家精神的内在理路、教育家与时代精神、教育家精神的超越性向度等视角各抒己见,但又彼此关联,为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 时代精神 中国教育家精神 教育伦理 超越性 育人之道
下载PDF
道德教育:引导儿童正确关心自我
9
作者 赵亚婷 《中小学德育》 2023年第12期24-28,45,共6页
关心自我指向人对于自身灵魂的照料,是将自我作为伦理主体去培养的自我教化和伦理治理活动。在当今话语中,关心自我一度被误解为以自我为中心。追溯关心自我的古典意蕴发现,关心自我在存在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向关心... 关心自我指向人对于自身灵魂的照料,是将自我作为伦理主体去培养的自我教化和伦理治理活动。在当今话语中,关心自我一度被误解为以自我为中心。追溯关心自我的古典意蕴发现,关心自我在存在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向关心精神自我、身体自我和伦理自我。审视现实境况可以窥见,学校教育存在着关心教育的自我向度缺失的问题,同时儿童在关心自我的实践中也呈现出错位的关心图景。为了实现儿童自我的伦理治理,学校教育有必要在追寻育人本心的基础上引导儿童正确关心自我,帮助儿童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技术的操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关心自我 自我技术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标识性概念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建军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教育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素养的高度概括,为新时代教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教师的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魂脉及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根脉,是中国历史上教育家群体精... “教育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素养的高度概括,为新时代教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教师的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魂脉及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根脉,是中国历史上教育家群体精神特质的真实写照,具有中国教育家的独特性,同时也反映了教育本质和教师成长的规律,具有世界各国教育家的共同性。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标识性概念,为世界教育学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 教育学的标识性概念
下载PDF
从“跨”到“转”:中国教育学国际传播的问题与路径创新
11
作者 宁莹莹 冯建军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185,共7页
中国教育学的国际传播经历了起步、稳步推进和加速发展期,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但也面临着传播主体影响力不足、传播渠道缺乏整合、传播内容凝练不足等问题。“转文化传播”面对全球化语境下传播生态的变革,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 中国教育学的国际传播经历了起步、稳步推进和加速发展期,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但也面临着传播主体影响力不足、传播渠道缺乏整合、传播内容凝练不足等问题。“转文化传播”面对全球化语境下传播生态的变革,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核心,倡导传播主体与受众间的平等对话和融合性发展。“转文化传播”为中国教育学国际传播范式的重塑、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变革、中国教育学话语的在地融合,以及叙事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理路。以“转文化”指导中国教育学国际传播,需要在坚持自我主体性的基础上与他者互动杂糅以寻求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造性发展,嵌入在地语境传播中国教育学,构建多主体多平台融合的传播渠道,以能够引发受众共情的策略构建中国教育学话语和叙事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 国际传播 转文化传播 中国话语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引入与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话语
12
作者 冯建军 《教育史研究》 2024年第1期22-33,共12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是密不可分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通过清末民初留日学生、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和介绍苏俄教育引入中国。在早期引入的基础上,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涤,李大...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是密不可分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通过清末民初留日学生、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和介绍苏俄教育引入中国。在早期引入的基础上,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涤,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教育问题,20世纪30年代,出版了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张栗原的《教育哲学》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主要是作为批判的武器,批判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历史嬗变与话语特点
13
作者 冯建军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4年第3期5-19,共1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教育的探索和规律性认识,它以毛泽东教育思想为基础,经历了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话语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教育的探索和规律性认识,它以毛泽东教育思想为基础,经历了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话语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话语,具有政治性、权力性和权威性;反映了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具有群众本位、实践本位和伦理本位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历史演变 话语体系
下载PDF
多元文化时代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抉择 被引量:67
14
作者 冯建军 傅淳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5-40,共6页
多元文化时代已经到来。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学校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指导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对话意识,倡导... 多元文化时代已经到来。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学校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指导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对话意识,倡导民主开放的教育方式。目的在于以和谐文化,实现社会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 和谐文化 道德教育 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让道德教育成为最具有魅力的教育——鲁洁教授专访 被引量:16
15
作者 鲁洁 冯建军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84-92,共9页
人是理解鲁洁教育思想的核心。她批判了传统教育中的无"人"状况,深刻揭示了无"人"教育的社会哲学根源,反思了教育的适应论,提出了超越论的教育观。她把教育人学思想体现在道德教育上,提出了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做成... 人是理解鲁洁教育思想的核心。她批判了传统教育中的无"人"状况,深刻揭示了无"人"教育的社会哲学根源,反思了教育的适应论,提出了超越论的教育观。她把教育人学思想体现在道德教育上,提出了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做成一个人,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她反思知识论道德教育传统,提出了生活德育论。生活德育是基于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的德育。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就是引导儿童生活的建构。基于生活论的德育实践,德育课程转向生活,德育课堂回归生活,引导儿童行走在意义世界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学 教育人学 道德教育 生活德育
下载PDF
潜规则化的道德教育 被引量:7
16
作者 严从根 冯建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3-128,共6页
正统的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道德教育由于陈词过于高调,已经很难取得实效。然而,完全摒弃这种教育,又可能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危机。鉴于此,一种隐性的道德教育正在教育界蔓延。它不同于正统的道德教育,但打着正统道德教育的"招牌&qu... 正统的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道德教育由于陈词过于高调,已经很难取得实效。然而,完全摒弃这种教育,又可能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危机。鉴于此,一种隐性的道德教育正在教育界蔓延。它不同于正统的道德教育,但打着正统道德教育的"招牌"践行着一种"潜规则化的道德教育"。潜规则化道德教育中存在着这样的潜规则:言不由衷并按照纯粹的道德形式行动的人都能够获得益处。这种道德教育虽然有助于一时"维稳",但既不正当也不有效,更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规则 道德教育 正当 有效
下载PDF
道德教育:在正当与有效之间寻求平衡 被引量:10
17
作者 严从根 冯建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20,共11页
人是道德的创造者和道德存在的重要目的,尊重个体道德自由权的正当性追求理应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追求。国家虽然是个人的集合体,但是它不是个人意志的简单集合,它一旦形成就会有自己的独特诉求,忽视国家诉求的道德教育很容易瓦解支撑共... 人是道德的创造者和道德存在的重要目的,尊重个体道德自由权的正当性追求理应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追求。国家虽然是个人的集合体,但是它不是个人意志的简单集合,它一旦形成就会有自己的独特诉求,忽视国家诉求的道德教育很容易瓦解支撑共同体的统一价值观,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有效性追求也应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追求。但是,正当的道德教育并不一定就是有效的,有效的道德教育也不一定就是正当的。正当性追求和有效性追求之间时常会发生冲突。只有基于基础性权力之上,道德教育才能消解这种冲突,才能在正当与有效之间求得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 有效 道德教育
下载PDF
探索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心理-道德教育———班华教授专访 被引量:6
18
作者 班华 沈贵鹏 王曦斐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5-102,共8页
在长期致力于道德教育研究的基础上,班华教授独辟蹊径,先后创造性地提出心育、心理-道德教育命题,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心理教育和心理-道德教育体系.心理-道德教育是在中国教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教育模式,也是植根中国教育实... 在长期致力于道德教育研究的基础上,班华教授独辟蹊径,先后创造性地提出心育、心理-道德教育命题,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心理教育和心理-道德教育体系.心理-道德教育是在中国教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教育模式,也是植根中国教育实践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它是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其核心内涵是“融合”,其理想的境界是育心育德一体化,其综合优势是统整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发挥教育的整体性、融合性、协同性效能.从根本上讲,心理-道德教育是一种“主体-发展性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精神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教育 道德教育 心理-道德教育 教育思想 教育形态
下载PDF
道德教育改革的社会学分析框架 被引量:5
19
作者 齐学红 孙启进 《思想理论教育》 CSSCI 2009年第6期24-27,共4页
当下,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与之相伴随的是社会各个领域改革的持续进行。道德教育作为一个社会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卷入这一浪潮。改革社会学研究的兴盛、教育改革社会学研究的兴起、道德教育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以及道德教育改革实践所... 当下,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与之相伴随的是社会各个领域改革的持续进行。道德教育作为一个社会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卷入这一浪潮。改革社会学研究的兴盛、教育改革社会学研究的兴起、道德教育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以及道德教育改革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为我们对道德教育改革进行社会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土壤,使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道德教育改革成为可能。通过社会学的视角,研究道德教育改革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作动关系是对道德教育改革进行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历史与现实则是对道德教育改革进行社会学研究的两条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分析 教育改革 道德教育 社会学研究 社会转型期 社会学转向 社会学方法 历史与现实
下载PDF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实效及改革建议——基于江苏省12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39
20
作者 易晓明 杜丽姣 《美育学刊》 2012年第6期98-105,共8页
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和实效的评价。调查结果为:大学生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评价偏低。不同专业、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在公共艺术课程各维度中,对教师素质、课时安排的... 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和实效的评价。调查结果为:大学生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评价偏低。不同专业、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在公共艺术课程各维度中,对教师素质、课时安排的评价相对较好,对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评价最低。在艺术活动各维度中,大学生对于学校在艺术活动的宣传方面较为肯定,但对自身在艺术活动中的参与度评价最低。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如下建议:各级各类高校都迫切需要重视和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提高其实效;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应该成为改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加强与艺术家、社会艺术团体和机构的紧密联系;各高校可以形成比较稳定的、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特色校园艺术活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关注理工科学生的艺术接受能力和艺术教育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公共艺术课程 艺术素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