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传播前景下传统媒体的转型思考 被引量:5
1
作者 吴静 王元钊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5-29,33,共6页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在社会层面的广泛应用,以数字传播平台为代表的数字媒介正在构建一种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全新社会场域。一方面,数字传播平台以用户生产内容、碎片化传播方式从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等维度改写了传媒生态,迎合了后真相...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在社会层面的广泛应用,以数字传播平台为代表的数字媒介正在构建一种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全新社会场域。一方面,数字传播平台以用户生产内容、碎片化传播方式从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等维度改写了传媒生态,迎合了后真相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与信息接受偏好;另一方面,凭借普遍性的技术架构和资本生产逻辑,造成了一种以媒介可供性(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动可供性)为主要特征的交互传播模式。有鉴于此,传统媒体在数字时代的转型,需要结合自身优势,立足数字时代传播特征的变化,借鉴短视频等数字媒介的长处,规避资本对传播业的话语主导,建立良性的传播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传播平台 可供性 传统媒体 媒体转型
下载PDF
零工经济与数字游民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平台零工逆向劳动过程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吴静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0,162,共10页
以平台为中介的零工劳动近年来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零工经济现象火热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所推动的劳动力商品再生产的现实条件的变化。这种“按需用工”的劳动方式迎合了数字平台时代劳动力商品自由流动的特征。对... 以平台为中介的零工劳动近年来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零工经济现象火热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所推动的劳动力商品再生产的现实条件的变化。这种“按需用工”的劳动方式迎合了数字平台时代劳动力商品自由流动的特征。对零工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剖析,须从其背后所隐含的劳资关系入手,探析平台零工逆向劳动过程的实质。对平台零工劳动的考察表明,数字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既要刺破“技术例外主义”的意识形态神话外衣,深入平台零工劳动过程、劳动关系的组织形式、劳动的社会化迁移等具体现实的分析之中;也要回归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立场,在资本关系中剖析现象背后的问题:平台资本借零工劳动所增强的对劳动剩余价值的占有,以及平台资本借助“连接”服务所实现的对社会总体吸纳的强化。唯有如此,才能对数字时代的劳资问题及资本生产关系作出批判性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按需用工 零工 劳动力商品 逆向劳动
原文传递
“世界模拟”的拟像迷思——基于通用视觉大模型技术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1
3
作者 吴静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0,159,共12页
随着通用视觉大模型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工智能技术底层逻辑的哲学反思变得刻不容缓。生成式人工智能文生视频、文生图像现象的背后,是数字技术借由算法公理化逻辑所营造出的普世视觉景观,这种视觉景观消解了真实与虚拟之间的边界,在本... 随着通用视觉大模型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工智能技术底层逻辑的哲学反思变得刻不容缓。生成式人工智能文生视频、文生图像现象的背后,是数字技术借由算法公理化逻辑所营造出的普世视觉景观,这种视觉景观消解了真实与虚拟之间的边界,在本质上与一种通过数字技术而布展的知识生产权力具有同构性。基于数据预训练和投喂的通用视觉大模型,其知识生产中存在着数据“通用”性与模型“泛化”的张力,大模型泛化能力的提高意味着其所依赖的数据来源愈加具有普遍性和公理性,由此在技术无意识层面形成一种代表数字普遍理性的公共知识体系。为此应重新思考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边界问题,在技术设计关注差异要素的基础上,探索人工智能时代人机交互的可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文生视频 大模型 泛化
下载PDF
价值嵌入与价值对齐:人类控制论的幻觉
4
作者 吴静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9,共9页
价值对齐反映了对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关系进行简化的理论惰性,其本质潜藏着一种价值维度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投射,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在技术自治性面前的不安感。价值对齐是一种企图将所有的技术-社会的复杂性问题都置于“价值偏差”的系统... 价值对齐反映了对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关系进行简化的理论惰性,其本质潜藏着一种价值维度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投射,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在技术自治性面前的不安感。价值对齐是一种企图将所有的技术-社会的复杂性问题都置于“价值偏差”的系统性盈余中予以整体性解决的技术治理方法。然而,将人类价值观嵌入人工智能系统,一方面会使得技术的发展成为最小化人类责任的借口;另一方面,这种话语以一种抽象性的人机价值差异掩盖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全过程中的价值性因素,从而以价值排他性的方式将人工智能的“问题”建构为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外在,使得关于价值的讨论只逡巡在人机的边界之上,而不向人类内部返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工智能已经建构起来的社会历史中的价值无意识和不平衡的数据分布现实,是一个关于“具有自主性的智能体应该和不应该被如何设计”的问题。因此,人工智能的价值判断基础应当由外在的价值嵌入转向具身认知和知觉能力的形成。只有通过有效的人机交互与环境感知,打造开放式人机生态体系,鼓励开发与人类处于更广泛的目的分享和责任分担的人工智能,才能防范由技术所导致的任何形式的垄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对齐 控制论 具身认知 人机协作智能
下载PDF
从“世界模拟器”可以走向通用人工智能吗?
5
作者 吴静 《阅江学刊》 2024年第5期90-100,173,174,共13页
OpenAI发布的通用视觉大模型Sora以其强大的文生视频能力拥有了对当下世界进行描绘的话语权力,但其背后存在的大语言模型对世界表征的合法性问题以及带来的认知风险和社会性后果,需要将哲学和技术批判结合起来进行反思与预防性研究。本... OpenAI发布的通用视觉大模型Sora以其强大的文生视频能力拥有了对当下世界进行描绘的话语权力,但其背后存在的大语言模型对世界表征的合法性问题以及带来的认知风险和社会性后果,需要将哲学和技术批判结合起来进行反思与预防性研究。本文对多模态大语言模型技术进行分析,探究文生视频的技术本质和应用困境。同时,基于大语言模型的通用性,分析了其背后蕴藏的技术理性及对用户价值认知的重塑。研究表明,在从技术通用性到知识公理性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出现了认识论上的悖论。基于深度学习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无法真正理解世界运作方式,只是处理信息单元和语义的逻辑关系,且现有的生成式大模型在反事实推理和合规性方面仍存在缺陷,还远未达到全方位理解世界、表征世界的程度。因此,在虚实共生、人机融合成为新的时代命题时,如何把握“虚”“实”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需要审视的维度。这不仅关系到社会资源的投入,而且更关系到人类自身的重塑和对于世界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模型 通用人工智能 模态 数据
下载PDF
第三持存和遗忘的可能:数字时代的莫涅莫绪涅困境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静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2-127,共6页
记忆本身是人脑对所经验过的事物或事件的认识在头脑中保持并再现的过程。在前数据时代,记忆依赖于人脑的海马体结构和其他的大脑成分等,与记忆相伴随的是遗忘。正是记忆和遗忘的交织构成了历史本身。但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存储颠... 记忆本身是人脑对所经验过的事物或事件的认识在头脑中保持并再现的过程。在前数据时代,记忆依赖于人脑的海马体结构和其他的大脑成分等,与记忆相伴随的是遗忘。正是记忆和遗忘的交织构成了历史本身。但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存储颠倒了记忆与遗忘的辩证法,它塑造了记忆的持久性与遗忘的不可能性。在技术性第三持存的方式下,人类的记忆被数据依照算法保存和重构,这导致一方面人类的历史性被消解,另一方面记忆不再是人的过去经验的记忆而成为了过去的附属物。当数据对人类记忆的建构发展成为绝对权威,那么它在消解人的话语、人的逻辑的同时带来了数字时代的技术性垄断。在数字时代,当数据赋予了人的记忆永存性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获取遗忘的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持存 遗忘 数据 算法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和推进路径 被引量:1
7
作者 徐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3年第4期5-13,共9页
唯物史观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指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解读范式。从现实的人的现实历史出发,要求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三个维度,批判性地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人... 唯物史观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指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解读范式。从现实的人的现实历史出发,要求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三个维度,批判性地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本历史逻辑与和平发展的推进路径。从外在性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历史任务的接续;从内在性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从价值性看,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中国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自然生态良好的三位一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也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逻辑 推进路径
下载PDF
革命还是游戏:元宇宙的救世叙事解读 被引量:3
8
作者 吴静 《阅江学刊》 2022年第3期59-67,173,174,共11页
元宇宙这一概念甚嚣尘上,元宇宙的话语建构,体现了以技术架空的方式追求完美的统一性和理想的单纯性的乌托邦愿景。元宇宙的乌托邦叙事一方面使解决的可能性以结构性变迁的形式发生,另一方面却更加犬儒主义地向虚拟现实领域收缩,并且杜... 元宇宙这一概念甚嚣尘上,元宇宙的话语建构,体现了以技术架空的方式追求完美的统一性和理想的单纯性的乌托邦愿景。元宇宙的乌托邦叙事一方面使解决的可能性以结构性变迁的形式发生,另一方面却更加犬儒主义地向虚拟现实领域收缩,并且杜绝物理现实对虚拟现实的渗透和干扰。元宇宙中的NFT技术本质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因其所能实现的独特性和稀缺性要求,成为审美投射的最佳载体。在NFT艺术品强大市场吸引力更深层的神话学符号意义上,个体被新自由主义心理学所驯化的主体性的投射冲动,使NFT艺术品的真正符号意指并非人文主义的个体主体,而是以太币圈的富豪玩家。元宇宙建立的空想性秩序,不但可能成为对物理现实中社会问题的映射,更可能是社会问题的扩大化和极致化。“元宇宙神话”加重了线上线下区隔,遮蔽了数字弱势群体的存在现实。技术救世论不仅要抵御来自技术权威和科技巨头的傲慢,更要遭遇资本动机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乌托邦 NFT 技术救世论
下载PDF
身份景观:虚实相生的数字身份及其认同 被引量:6
9
作者 徐强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3-119,144,共8页
从实体到虚体的转换,是人从现实空间进入赛博空间的前提。然而,虚体指称的不是真正的主体,而是生命实体的新身份。它是身份虚体,而不是数字主体。对虚体身份特性而非主体特性的指认,恰恰是理解数字化生存的关键。由于数字技术的中介,人... 从实体到虚体的转换,是人从现实空间进入赛博空间的前提。然而,虚体指称的不是真正的主体,而是生命实体的新身份。它是身份虚体,而不是数字主体。对虚体身份特性而非主体特性的指认,恰恰是理解数字化生存的关键。由于数字技术的中介,人类借助虚体制造了新的身份景观,实现了数字化生存。同样,只有从虚体自反性地回归生命实体,在虚实相生的基础上完成人的新身份认同和生命主体的人文重构,个体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数字生活,塑造有责任的“数字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实相生 实体 虚体 身份景观 身份认同
原文传递
关于后人类情境中增强技术重置生命边界的哲学反思
10
作者 吴静 《国外理论动态》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6-144,共9页
在数字化生存的条件下,各类增强技术对身体和意识观念边界的突破与重塑连接起了人文主义传统中的主体性概念与控制论,并进一步强化了在存在论层面关于“后人类”的讨论。后人类作为信息-物质实体,是一个纯粹由连接形成的生命组织系统。... 在数字化生存的条件下,各类增强技术对身体和意识观念边界的突破与重塑连接起了人文主义传统中的主体性概念与控制论,并进一步强化了在存在论层面关于“后人类”的讨论。后人类作为信息-物质实体,是一个纯粹由连接形成的生命组织系统。这种借助技术而实现的对生命节奏和生命权利的重新定义构成了强大的生命治理权力话语。为了防止无批判的技术意识形态可能造成的新危机,后人类主义需要重置后人类理论的问题及提问方式,厘清现代性所设置的多种对立关系,以一种不同于二元逻辑的方式(对称性人类学)重新描述人类的存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关于生命形态和人类自身的基础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身体增强 技术无意识 生命政治
原文传递
基于深度学习的古籍文本自动断句与标点一体化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袁义国 李斌 +2 位作者 冯敏萱 贺胜 王东波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34-141,共8页
[目的/意义]中国拥有海量的古代典籍,利用计算机对古籍文本进行自动断句与标点有助于加快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将古籍断句与标点分为两个串行任务,会引起错误传递。其次,自动标注的标点也较... [目的/意义]中国拥有海量的古代典籍,利用计算机对古籍文本进行自动断句与标点有助于加快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将古籍断句与标点分为两个串行任务,会引起错误传递。其次,自动标注的标点也较为混乱,对长距离可嵌套的成对引号标注研究较少。[方法/过程]通过对大规模古籍语料库的标点符号频率统计,结合现有标点符号用法标准,明确古文自动标点的符号体系。根据点号含有断句信息,提出断句标点一体化处理方案,直接在没有断句的古籍文本上进行自动标点。并通过设计多元引号标记集和段首填充占位符,解决长距离可嵌套成对引号的自动标注难题。算法上根据序列标注方法,采用SikuRoBRETa-BiLSTM-CRF在1亿多字的繁体古籍文本语料上完成模型训练。[结果/结论]在开放测试集《左传》上,点号标注的F1值为77.09%,断句达到91.72%;对单个引号的标注F1值达到89.28%,成对引号为83.88%。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古籍文本的自动断句与自动标点效果,有效地解决了引号的自动标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断句 自动标点 古籍 深度学习 数字人文
原文传递
社交媒体平台的政治学:技术、场域和社交传播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静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4-41,共8页
随着数字技术凭借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发展和算法模型的应用在社会范围内的普遍布展,以数字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正逐渐成为数字时代支配特殊个体生存乃至整体社会生活运行的底层逻辑。如果单纯从技术的社会化影响和注意力经济学角度... 随着数字技术凭借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发展和算法模型的应用在社会范围内的普遍布展,以数字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正逐渐成为数字时代支配特殊个体生存乃至整体社会生活运行的底层逻辑。如果单纯从技术的社会化影响和注意力经济学角度来分析,既不足以探讨社交媒体对数字社会的形塑意义,也会弱化其所具有的政治经济学内涵。因此,有必要立足于更为宽广的研究视域,从对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促进社会关系生产和连接的整体性场域的分析入手,探寻其互动、开放、去中心化表象之下的主动凝视机制所导致的个体化丧失,及以共同性为基础的社会象征价值的消失这一实质问题。要在对社交媒体平台的价值交换关系和价值网络构型的多维度考察中,刺穿社交媒体的线上围栏,进而超越注意力经济的分析范式,以社交平台的传播性为切入点,深入揭示其所产生的政治经济学影响,由此实现对以平台为构建基础的社交媒体工业的批判性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平台 连接 传播化
原文传递
对算法边界的哲学反思
13
作者 吴静 《哲学动态》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8-106,共9页
数据主义常常将数字化解读为事实本身。然而,算法依据不同目的产生,成为承载经验世界不同解读方式的“兔子洞”。算法因其内在的逻辑,不能为问题、数据、解释负责,却又因技术对日常生活的嵌入而架构起权力的凝视。算法所制造的边界不断... 数据主义常常将数字化解读为事实本身。然而,算法依据不同目的产生,成为承载经验世界不同解读方式的“兔子洞”。算法因其内在的逻辑,不能为问题、数据、解释负责,却又因技术对日常生活的嵌入而架构起权力的凝视。算法所制造的边界不断设置新的社会规范和行动准则。算法广泛的商业化运用,使用户有可能成为“机器控制主义”的合格产物,从而导向资本利益的最大化。破除算法神话的关键步骤是对算法本身进行“祛魅”。将算法规制引向健康有序的方向,需要从社会属性、数据类型以及实现方法三个层面入手,建立有效且富有反思性的数据科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 规则 开源 湿件
原文传递
平台资本主义的劳动协作与剩余价值形成的政治经济学解读 被引量:9
14
作者 吴静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9-176,共8页
随着数字平台经济形式的出现,劳动协作和劳动过程的组织方式出现颠覆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网络经济的边际收益递增和网络外部性所带来的劳动社会化外溢。在数字平台的主导下,互联网突破层级化的高度互联和非组织化的链接方式,呈现出“八... 随着数字平台经济形式的出现,劳动协作和劳动过程的组织方式出现颠覆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网络经济的边际收益递增和网络外部性所带来的劳动社会化外溢。在数字平台的主导下,互联网突破层级化的高度互联和非组织化的链接方式,呈现出“八爪鱼”式的层级结构,逐渐演变为具有超强中枢节点的平台生态系统和更加集约化的资本主义垄断形式。不断收缩的系统中枢和逐渐扩张的商业覆盖结构,极大地改变了劳动过程及其社会构型。解读平台经济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重要理论入口,就是分析技术应用所带来的分工和协作方式的变化以及劳动结合方式的更迭。资本在更广阔的全球劳动力市场范围内通过数字平台链接保证了高效低价的劳动社会化。“活劳动”与“死劳动”从二元对立结构向人—机双向互联结构的转变,打破了生产环节的封闭性,向公共性产品或服务的社会链接中弥散。对平台资本主义的劳动协作与剩余价值形成的政治经济学解读,需要深入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中,并对其展开内在性批判,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唯物史观对当前研究提出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吸纳 平台 劳动结合 活劳动 剩余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