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史前“龙”形遗迹时空分异研究:以南京薛城遗址为例
1
作者 杨林 徐峰 +2 位作者 刘千娇 刘金涛 贾鑫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267-276,共10页
以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龙”为研究对象,通过南京薛城遗址2021年出土的“龙”形遗迹,论述基于多源空间数据进行“龙”形遗迹三维修复和建模的过程,为考古遗迹数字化保护提供一种定量方法。此外,对比分析中国四处典型“龙”形考古遗迹... 以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龙”为研究对象,通过南京薛城遗址2021年出土的“龙”形遗迹,论述基于多源空间数据进行“龙”形遗迹三维修复和建模的过程,为考古遗迹数字化保护提供一种定量方法。此外,对比分析中国四处典型“龙”形考古遗迹的材质、形态以及所在的地理环境等,探讨史前“龙”形遗迹面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演变规律,认为:辽宁阜新“龙”与早期农业阶段先民选择猪作为财富的象征有关;中原地区全新世适宜期的暖湿气候条件致使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和江苏南京薛城遗址的“龙”形象与鳄类似,材质均来自淡水资源;伴随着中原地区夏王朝影响规模的扩大,河南二里头遗址的“龙”形遗迹取材于陕西地区的绿松石,已经脱离了地理环境的束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形遗迹 地理环境分析 遗迹修复与建模 薛城遗址
下载PDF
黄淮海南部第四纪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2
作者 廖霞 王平 +4 位作者 蒋仁 殷勇 胡竹君 张志平 朱龙辰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173-192,共20页
黄淮海南部位于长江、黄河、淮河等重要水系长期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其沉积地层记录了中国东部第四纪构造活动、海平面变化和人类活动等诸多环境演变的信息。研究显示黄淮海南部第四纪广泛发育海侵—海退旋回层序,然而海侵次数和时间仍... 黄淮海南部位于长江、黄河、淮河等重要水系长期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其沉积地层记录了中国东部第四纪构造活动、海平面变化和人类活动等诸多环境演变的信息。研究显示黄淮海南部第四纪广泛发育海侵—海退旋回层序,然而海侵次数和时间仍存在争议,相关层序地层研究开展较少。基于黄淮海南部地区公开发表的34口典型钻孔,结合3个露头剖面,对地层进行了分区。将黄淮海南部第四系岩石地层划分为连云港平原区、里下河平原区、长江三角洲北翼和南黄海陆架区四个地层区。基于钻孔的岩相和生物相特征,识别出暴露相、风暴潮相和浅海相冷水团沉积三个标志性沉积特征,并将地层划分为五个典型的沉积相组合,即河道—河漫滩相组合、潮间—潮下—浅海相组合、滨岸沼泽—障壁海岸—滨海相组合、潮坪—潮上相组合和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相组合。在此基础上,重建了黄淮海南部第四纪的环境演变历史,结果表明首次海侵时间为早更新世(不早于1.9 Ma),中更新世后才出现明显的海、陆交替特征。最后,还对年代地层的新方法(如宇生核素)和层序地层的建立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南部 第四纪地层 沉积环境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长江下游地区崧泽文化时期农业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黎海明 郑铎 +1 位作者 刘真 贾鑫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07-1817,共11页
全新世的气候、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长江下游地区崧泽文化时期(6000—5300 a B.P.)是文明起源的关键阶段,该时期稻作农业经济社会是否已建立及其影响机制依然不清楚。通过对常州地区青城墩遗... 全新世的气候、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长江下游地区崧泽文化时期(6000—5300 a B.P.)是文明起源的关键阶段,该时期稻作农业经济社会是否已建立及其影响机制依然不清楚。通过对常州地区青城墩遗址的植物大遗存研究,在24份浮选样品中共发现了131粒炭化水稻(Oryza sativa)种子和2262粒炭化水稻基盘,该结果表明青城墩遗址先民在崧泽文化时期的农业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稻作农业。结合前人研究工作发现,长江下游地区崧泽文化时期人类主要的生业经济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稻作农业经济,辅之以采集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芡实(Euryale ferox)、桃(Prunus persica)、甜瓜(Cucumis melo)等野生植物资源为主的采集经济。7000 a B.P.后海平面上升速率减缓和海岸线的东撤为开展水稻农业生产的古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栖居环境,该时期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为水稻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6000 a B.P.后的人口压力是长江下游地区古人类选择以稳定和高产的稻作农业为主体生业经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地区 崧泽文化 生业经济 稻作农业
下载PDF
苏北地区唐宋棺木种属鉴定及树轮年代学研究潜力
4
作者 张迪 方克艳 +5 位作者 贾鑫 周非飞 梅泽鹏 肖中财 陈渊明 杜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8-1020,共13页
历史时期木材遗存是研究过去环境、气候、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古人地关系的重要材料。本研究对苏北地区(连云港海州区体育馆二期)5座唐宋时期墓葬的棺椁木进行树种鉴定,并探究其树木年代学研究的应用潜力。经鉴定,墓葬中的棺板样品均为杉木... 历史时期木材遗存是研究过去环境、气候、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古人地关系的重要材料。本研究对苏北地区(连云港海州区体育馆二期)5座唐宋时期墓葬的棺椁木进行树种鉴定,并探究其树木年代学研究的应用潜力。经鉴定,墓葬中的棺板样品均为杉木,但这一时期杉木的分布北界可能未到达海州地区(现连云港)。杉木能够成为该地区棺椁木制作的重要树种,可能得益于唐宋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发展带来的便利水运条件,降低了木料运输成本;同时这种对较大树龄杉木的开发利用,也反映了唐宋时期长江流域原始杉木林的存在。本研究还基于树木年代学方法对部分杉板进行交叉定年,采用6条序列建立晚唐五代时期238年树轮宽度浮动序列,13条序列建立412年北宋时期的树轮宽度浮动年表。这些样本间的一致性与平均敏感度较高,表明棺木树轮样本可用于树木年代学研究,为将来建立该气候区的树轮长年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轮 唐宋朝代 棺木 木材识别 木材利用 杉木
原文传递
辽宁省建平县水泉遗址动物考古研究——兼论距今4000年前后北方长城沿线地区动物资源的利用策略 被引量:5
5
作者 师宏伟 贾鑫 王闯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46,共15页
作为草原丝绸之路的起点,辽西地区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文章对辽宁省建平县水泉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出土的409件可鉴定脊椎动物骨骼中,家猪(Sus domesticus)骨骼可鉴定标本数(NISP)占比为63.75%(最... 作为草原丝绸之路的起点,辽西地区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文章对辽宁省建平县水泉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出土的409件可鉴定脊椎动物骨骼中,家猪(Sus domesticus)骨骼可鉴定标本数(NISP)占比为63.75%(最小个体数(MNI)为14件,占比35.90%),显示家猪为水泉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先民主要的肉食来源。以家猪为主的家畜饲养业,也侧面反映出该遗址相对发达的农业经济。绵羊(Ovis aries)和黄牛(Bos taurus)的骨骼NISP占比为22.22%(MNI为11件,占比28.21%),显示该遗址也存在畜牧经济成分。对比辽西地区不同区域的动物考古结果,可以发现该区域遗址出土家猪骨骼的NISP比重范围为51.44±12.31%(n=5),即均采用家猪饲养作为最主要的动物利用策略;而且东南部平原丘陵区少见的、以绵羊、黄牛为主的畜牧业多见于西北部山地丘陵区。此外,对比我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区自东向西31个考古遗址的动物考古研究结果认为,不同区域动物性资源获取及利用策略差异显著:辽东半岛和辽西地区丰富的降水促使这两个区域的农业在距今4000年前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进一步导致家猪饲养成为重要的生业模式之一;但是在西部的河套地区,相对干旱的环境条件导致该地区只能支撑起以牛、羊畜牧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其NISP所占比重最高可达82.62%,并且河套地区家养动物的NISP所占比重也远高于另外两个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丝绸之路 水泉遗址 夏家店下层文化 生业模式 动物遗存 家猪
原文传递
中学地理教学融合公众考古教育的实践探究——以仰韶文化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舒雅 陈仕涛 +1 位作者 贾鑫 付一鸣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61-64,共4页
中学地理教学融合公众考古教育有利于发展公众考古教育、落实学科融合、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文章以认知-情感-行为意愿理论为基础,尝试提出中学地理教学融合公众考古教育的实践路径,并以仰韶文化为例,设计了中学地理教学融合... 中学地理教学融合公众考古教育有利于发展公众考古教育、落实学科融合、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文章以认知-情感-行为意愿理论为基础,尝试提出中学地理教学融合公众考古教育的实践路径,并以仰韶文化为例,设计了中学地理教学融合公众考古教育的教学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地理教学 公众考古教育 融合路径 仰韶文化
下载PDF
早全新世生境改善促进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业起源
7
作者 贾鑫 张志平 +11 位作者 孙永刚 江润琪 弋双文 陈炜 孙珏 李国强 王树芝 李恩瑞 胡晓农 包青川 李峯 鹿化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74-2586,共13页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起源的机制尚不明晰.内蒙古高原中部地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是探索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机制的关键区域.本研究以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新石器文化开端的裕民文化为研究对象,对裕民、坝南遗址中的沉积剖面(YM...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起源的机制尚不明晰.内蒙古高原中部地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是探索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机制的关键区域.本研究以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新石器文化开端的裕民文化为研究对象,对裕民、坝南遗址中的沉积剖面(YM、BN1和BN2)开展石英光释光(OSL)测年,建立了各剖面的年龄-深度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裕民遗址的植物浮选和炭化种子的鉴定、各剖面的多指标分析,系统探讨了中国北方农业起源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裕民遗址记录的该区域农业起源的时间明显滞后于降水显著增加的早全新世,但与8.4ka前后该区域植被显著增加的时间一致.通过进一步与裕民文化圈周边高分辨率古环境记录的比对,证实了区域农业起源与气候变化的“异步”现象.自全新世伊始,随着水热条件的逐渐转好,区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促使地表由贫瘠的砂质层逐渐转变为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早全新世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为8.4ka前后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基础.早全新世的“环境积累效应”在中国北方农业起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区域农业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起源 环境积累效应 裕民文化 中国北方 全新世
原文传递
河南新乡尚村遗址龙山文化早期木材资源利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虎 张自强 +4 位作者 李先婷 郭强 刘真 黎海明 贾鑫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180,共9页
木材资源是新石器农业人群利用的重要自然资源。文章对尚村遗址龙山文化早期灰坑内的木炭大化石进行种属鉴定和统计分析,研究这一时期史前人群对木材资源的利用方式。203块木炭大化石共计鉴定出6种阔叶树材和1种针叶树材,阔叶树材包括... 木材资源是新石器农业人群利用的重要自然资源。文章对尚村遗址龙山文化早期灰坑内的木炭大化石进行种属鉴定和统计分析,研究这一时期史前人群对木材资源的利用方式。203块木炭大化石共计鉴定出6种阔叶树材和1种针叶树材,阔叶树材包括榆属、栎属、槭属、朴属、枣属、李属,针叶树材为松属。发现有数量较多的小树枝、树皮和草本茎秆的炭化残留遗存。统计结果显示,榆属的出土概率和百分含量分别达到了100%和63.5%,占据主导地位,当时遗址周边生长有以榆树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尚村先民使用的薪柴类型包括小树枝、树皮、大的枝干和草本类茎秆,显示了古人类薪柴取材的多样性。尚村遗址木炭鉴定出极具食用价值的枣属、李属、栎属等果木类树种,发现了1粒完整的郁李果核及部分碎片,并发现了1粒葡萄属种籽,说明果实是当时人类食物资源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地区 尚村遗址 龙山文化 木炭分析 木材利用
原文传递
植硅体分析揭示天山中段南麓北朝时期莫呼查汗沟口遗址的作物结构与生业模式 被引量:1
9
作者 任琳 李宇奇 +4 位作者 黎海明 师宏伟 王忻 贾鑫 左昕昕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64-1774,共11页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文明交流和作物传播的关键区域,该地区古代人群的饮食结构和生业模式一直是国内外考古学者共同关注的科学问题。天山地区复杂的地理构造为研究不同地貌单元人群的农业活动和生计模式提供了理想场所。本研究选取中天山...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文明交流和作物传播的关键区域,该地区古代人群的饮食结构和生业模式一直是国内外考古学者共同关注的科学问题。天山地区复杂的地理构造为研究不同地貌单元人群的农业活动和生计模式提供了理想场所。本研究选取中天山南部焉耆盆地北朝时期(386~581 A.D.)的莫呼查汗沟口遗址作为研究对象,对从该遗址不同功能单元采集的样品进行了植硅体分析,并结合已有的炭化种子记录探讨了该遗址古代居民的作物结构和生业模式。结果表明:房址剖面和火塘样品中发现了较多数量的黍η型、小麦树枝状和乳突状以及少量的粟Ω型植硅体,植硅体分析和炭化种子浮选结果共同证实了北朝时期沟口先民的作物结构以小麦和黍子为主,同时兼有大麦和粟,各遗迹单元农作物植硅体的广泛分布表明该遗址农业活动发达。通过对比不同地貌单元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发现,不同于自然条件优越的绿洲地带,在山前洪积扇或沟口地区进行大规模的作物种植必须依赖水利灌溉设施的支持。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新疆不同地貌单元人群的饮食结构、农业活动和生存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焉耆盆地 植物考古 古代农业 山前水利灌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