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鱼类转基因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王进科 《生物工程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0-33,共4页
本文综述了鱼类转基因研究的意义、鱼类基因转移研究的特点、转基因鱼的构建及检测技术、我国鱼类转基因研究的进展和鱼类基因转移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鱼类 转基因 检测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DNA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进科 周刚 +2 位作者 曹文明 胡本龙 邢益于 《水产养殖》 CAS 2000年第5期24-27,共4页
本文运用 DIG标记的人源小卫星探针 33.6与 HaeⅢ消化的中华绒螯蟹基因组 DNA杂交,建立了中华绒螯蟹非放射性 DNA指纹图谱,证明目前在缺乏来自中华绒螯蟹基因组 DNA本身的同源小卫星 DNA的情况下,运用异源小卫星探针进行中华绒螯蟹 ... 本文运用 DIG标记的人源小卫星探针 33.6与 HaeⅢ消化的中华绒螯蟹基因组 DNA杂交,建立了中华绒螯蟹非放射性 DNA指纹图谱,证明目前在缺乏来自中华绒螯蟹基因组 DNA本身的同源小卫星 DNA的情况下,运用异源小卫星探针进行中华绒螯蟹 DNA指纹图谱的研究是可行的;实验表明运用人源小卫星探针 33.6进行中华绒螯蟹 DNA指纹图谱研究时,该探针可检测到 10个以上位点的遗传变异,每个位点呈现丰富的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DNA指纹图谱 异源小卫星探针
下载PDF
轮虫连续培养稀释率的研究
3
作者 杨家新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5-16,共2页
报道了褶皱臂尾轮虫连续培养的培养液和藻类稀释率。结果显示:在不添加藻类时,稀释率为50%时种群能维持较长的高峰期(5d),且种群密度超过200个/mL的时间维持7d。连续培养过程,介质中NO3-N、PO4-P总体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 轮虫 连续培养稀释率 培养液 藻类稀释率 种群密度 介质
下载PDF
食物种类及温度对发头裸腹溞种群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陆正和 杨家新 王笑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食物种类 温度 发头裸腹Sou 种群动态 淡水枝角类 饵料 水产动物
下载PDF
直链藻强化的轮虫对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Ⅱ期与Ⅲ期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庆 唐晟凯 杨家新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2-105,共4页
用直链藻强化培养的轮虫,其EPA和DHA含量显著增加,以强化72 h效果最佳,其EPA和DHA含量分别为10.36%和3.12%;用不同密度的强化轮虫培养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Ⅱ期与Ⅲ期(Z2与Z3),结果表明:轮虫密度为20 ind/mL时Z2的变态率与存活率分别为60.... 用直链藻强化培养的轮虫,其EPA和DHA含量显著增加,以强化72 h效果最佳,其EPA和DHA含量分别为10.36%和3.12%;用不同密度的强化轮虫培养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Ⅱ期与Ⅲ期(Z2与Z3),结果表明:轮虫密度为20 ind/mL时Z2的变态率与存活率分别为60.60±2.64%和63.20±2.48%,密度为30 ind/mL时Z3的变态率与存活率分别为57.40±1.63%和62.00±2.98%,均为最佳;收集该阶段溞状幼体,对其脂肪酸含量进行分析,强化轮虫培养的溞状幼体的EPA和DHA含量分别为15.09%和7.24%,显著高于未经强化的酵母轮虫培养的溞状幼体(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螫蟹 HUFA EPA DHA 存活率 变态牢 轮虫
下载PDF
患"颤抖病"中华绒螯蟹病原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凤英 王进科 +1 位作者 朱清顺 周刚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6-340,共5页
对患典型颤抖病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的组织进行了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在病蟹的鳃上皮细胞、肝胰腺上皮细胞和血淋巴细胞中有一种微生物大量寄生。该微生物的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具有明显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双层结构,但... 对患典型颤抖病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的组织进行了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在病蟹的鳃上皮细胞、肝胰腺上皮细胞和血淋巴细胞中有一种微生物大量寄生。该微生物的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具有明显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双层结构,但无明显的细胞核。从该微生物的细胞大小、形态结构和寄生部位上初步判定为一种类立克次氏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颤抖病 类立克次氏体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三种农药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变动的影响初探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家新 王笑 周宁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22,共3页
本文报道了不同温度下萼花臂尾轮虫 (Brachionuscalyciflorus)的种群增长参数和生长周期 ,结果表明 :其内禀增长率rm (h-1)、净生殖力R0 和世代时间T (h)分别为 :0 0 6 ,15 70和 37 70 (2 0 +1℃ ) ;0 0 6 ,17 5 2 ,36 0 0 (2 5 +1... 本文报道了不同温度下萼花臂尾轮虫 (Brachionuscalyciflorus)的种群增长参数和生长周期 ,结果表明 :其内禀增长率rm (h-1)、净生殖力R0 和世代时间T (h)分别为 :0 0 6 ,15 70和 37 70 (2 0 +1℃ ) ;0 0 6 ,17 5 2 ,36 0 0 (2 5 +1℃ )。种群的最大密度随温度的升高增加 ,而种群到达高峰所需时间也随着温度升高而缩短。在三种农药的实验中 ,敌百虫、噻嗪酮、氯氰菊酯在 2 4h中的LC50 分别为 :32 1 6mg/L ,2 6 3 5mg/L ,36 8 5 μ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萼花臂尾轮虫 农药 种群动态 种群密度
下载PDF
直链藻密度对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Z_1到Z_2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吴学军 杨家新 +1 位作者 陆建明 高锡伦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2-33,共2页
本文用直链藻液作为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Ⅰ期 (Z1)到状幼体Ⅱ期 (Z2 )的开口饵料 ,研究不同密度食物条件下Z1到Z2 的成活率和蜕皮时间。结果表明 :藻类密度在 1 0× 10 5 ~ 3 0× 10 5 cells/mL时 ,直链藻密度的增加能明显地... 本文用直链藻液作为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Ⅰ期 (Z1)到状幼体Ⅱ期 (Z2 )的开口饵料 ,研究不同密度食物条件下Z1到Z2 的成活率和蜕皮时间。结果表明 :藻类密度在 1 0× 10 5 ~ 3 0× 10 5 cells/mL时 ,直链藻密度的增加能明显地缩短蚤状幼体的蜕皮时间和提高蚤状幼体的存活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链藻 生长密度 中华绒螯蟹 蚤状幼体 Z1 Z2 蜕皮时间 存活率
下载PDF
土池培育暗纹东方鱼屯苗种技术 被引量:6
9
作者 杨州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暗纹东方豚 苗种 土池培育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细胞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凤英 王进科 《水产养殖》 CAS 2002年第5期30-32,共3页
本文通过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的观察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血淋巴液中存在细胞形态、超微结构不同的三种血淋巴细胞,即大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血淋巴液中三种淋巴细胞的含量分别为:大颗粒细胞7.97%,小颗粒细胞15.58%,无颗粒细... 本文通过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的观察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血淋巴液中存在细胞形态、超微结构不同的三种血淋巴细胞,即大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血淋巴液中三种淋巴细胞的含量分别为:大颗粒细胞7.97%,小颗粒细胞15.58%,无颗粒细胞76.45%。光镜下大颗粒细胞体积最大,胞质内可见大量染色较深的粗大颗粒;小颗粒细胞体积较小,胞质内有较少的深染色细小颗粒;而无颗粒细胞体积最小,胞质内无颗粒。电镜下三种血淋巴细胞的结构特征表现为:大颗粒细胞胞质内含有大量粗大的电子致密颗粒,细胞器稀少;小颗粒细胞胞质内含数量较少、体积较小的电子致密颗粒,细胞器丰富,高尔基复合体可见;无颗粒细胞内无电子致密颗粒,细胞器稀少,部分细胞质接近透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血淋巴细胞 亚显微结构
下载PDF
蒜头藻脂肪酸在河蟹育苗过程中的传递
11
作者 唐晟凯 王庆 杨家新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8-101,共4页
采用经蒜头藻(M onodus subterraneous)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以下简称轮虫)投喂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溞状幼体,并对不同密度轮虫的投喂效果以及蒜头藻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高度不饱和脂肪... 采用经蒜头藻(M onodus subterraneous)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以下简称轮虫)投喂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溞状幼体,并对不同密度轮虫的投喂效果以及蒜头藻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在育苗过程中的传递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轮虫经72 h强化,EPA、DHA含量达到最高值,从0分别提高到7.82%和1.80%.以幼体的变态率和存活率为评判指标,发现在溞状Ⅱ期,轮虫最适投喂密度为20 ind/mL;在溞状Ⅲ期,轮虫最适投喂密度为30 ind/mL.由强化轮虫喂养得到的Z4的EPA、DHA含量分别是12.76%、5.61%,显著高于由未强化轮虫喂养得到的Z4.表明蒜头藻的脂肪酸,特别是EPA、DHA在育苗过程中能通过食物链有效地传递给溞状幼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蒜头藻 轮虫 中华绒螯蟹 幼体 EPA DHA
下载PDF
土霉素对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的体外抑菌试验及其抑菌机理
12
作者 封琦 王权 +5 位作者 王建国 叶建生 王文 顾伟 沈辉 朱云干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9-181,共3页
为了控制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发生,采用土霉素对中华绒螯蟹螺原体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研究,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对土霉素极其敏感,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0.04、0.62 mg/L;随着土霉素... 为了控制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发生,采用土霉素对中华绒螯蟹螺原体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研究,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对土霉素极其敏感,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0.04、0.62 mg/L;随着土霉素浓度的加大,螺原体的运动性受到抑制,指数生长期滞后,菌体最大数量减小,菌体细胞膜出现破损。研究也为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 MIC MBC 抑菌机理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中华绒螯蟹体内土霉素残留
13
作者 封琦 王建国 +5 位作者 陈小江 顾伟 王文 李旭光 朱云干 王权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66-268,共3页
研究了土霉素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用Kromasil C18分析柱(250 mm×4.6 mmi.d.,5μm),以0.01 mol/L草酸溶液/乙腈/甲醇溶液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于355 nm处检测,土霉素在在0.1~20μg/mL浓度范围内时呈良好的... 研究了土霉素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用Kromasil C18分析柱(250 mm×4.6 mmi.d.,5μm),以0.01 mol/L草酸溶液/乙腈/甲醇溶液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于355 nm处检测,土霉素在在0.1~20μg/mL浓度范围内时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15μg/mL。方法简单、分离度高、检出限低,重现性好,满足了残留分析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土霉素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河鲀亲鱼催产后死亡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州 《科学养鱼》 2001年第2期28-28,共1页
关键词 河鲀 亲鱼催产后死亡 催产方式 催产剂量 预防措施 产后护理
下载PDF
影响河鲀产卵效应时间的因素及判定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州 《内陆水产》 2003年第7期19-19,共1页
关键词 河鲀 产卵 影响因素 判定方法 催产剂 品种类型 剂量 注射次数
下载PDF
提高暗纹东方鲀孵化出苗率的综合对策
16
作者 杨州 《渔业现代化》 2002年第3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暗纹东方Tun 孵化出苗率 亲鱼选择 亲鱼培育 催产 人工授精 孵化
下载PDF
河鲀集约化养殖的饲料投喂技术
17
作者 杨州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66-67,共2页
暗纹东方纯(以下简称河)苗种只有经过食性驯化后,才便于集约化,规模化养殖。
关键词 河TUN 集约化养殖 饲料投喂技术
下载PDF
河鲀苗种食性驯化方法及技术要点分析
18
作者 杨州 《饲料世界》 2003年第10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河鲀苗种 集约化养殖 食性驯化方法 人工繁殖
下载PDF
暗纹东方食性驯化技术要点
19
作者 杨州 《科学养鱼》 2002年第9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暗纹东方Tun 食性驯化技术 食性驯化条件
下载PDF
关于河豚鱼的养殖之一──暗纹东方鲀的人工养殖技术 被引量:6
20
作者 胡亚丽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4-37,共4页
关键词 暗纹东方Dun鱼 生物学特性 人工养殖 综合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