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学场域中的课程知识:对象、呈现方式及价值取向 被引量:6
1
作者 齐军 《教育导刊(上半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9-21,共3页
教学场域是通过教师、学生及其他参与物以知识、情感、方法等为中介,以达到培养人为目的而形成的客观关系网络。课程知识进入教学场域之后,对象将由虚拟的群体转换为真实的个体,呈现方式将由静态的存在转变为生命的体验,价值取向将由国... 教学场域是通过教师、学生及其他参与物以知识、情感、方法等为中介,以达到培养人为目的而形成的客观关系网络。课程知识进入教学场域之后,对象将由虚拟的群体转换为真实的个体,呈现方式将由静态的存在转变为生命的体验,价值取向将由国家的意志落实到个体的发展。理解这些变化将对理性认识教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场域 课程知识 对象 呈现方式 价值取向
下载PDF
公开课教学中师生博弈关系的社会学审视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天明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0-33,共4页
公开课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在公开课教学中教学自身的"师生同构"性、"前喻"文化带来的师生双向社会化、公开课的本然功能和应然价值等,都要求公开课构建"共生互学"与"平等对话"型的... 公开课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在公开课教学中教学自身的"师生同构"性、"前喻"文化带来的师生双向社会化、公开课的本然功能和应然价值等,都要求公开课构建"共生互学"与"平等对话"型的师生关系。为此,提出了以下实现路径:祛除公开课的"功利性",坚持学生发展为本;改变"支配-从属"的师生关系,提倡"尊生"与"对话";改革公开课教研制度,给予师生关系以制度伦理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开课 师生关系 共生互学 平等对话
下载PDF
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原因、诉求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彦明 《教育导刊(上半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11,共4页
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的身份认同出现了危机,集中表现在教师对专业人的追求之上。产生这种危机的原因是教师的公共性、人文情怀、批判精神都处于失却的状态。而教师只有通过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做社会的阐释者,做社会的业余者,才能使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的身份认同出现了危机,集中表现在教师对专业人的追求之上。产生这种危机的原因是教师的公共性、人文情怀、批判精神都处于失却的状态。而教师只有通过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做社会的阐释者,做社会的业余者,才能使教师对身份有正确的认同,才能使知识分子的精神在教师身上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认同 专业发展 知识分子
下载PDF
精神均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应然追求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彦明 《教育导刊(上半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19,共4页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重视物质资源的均衡,关注教育机会的均等,也开始重视特色均衡与差异均衡问题,但较少注重精神的均衡发展。本文从分析精神均衡的内涵入手,提出发展的策略是:注重道德品质的转变,关注对待均衡、体验均衡,提倡主动发展。
关键词 精神 均衡 精神均衡
下载PDF
新课程改革:究竟如何“以人为本” 被引量:6
5
作者 倪娟 李广州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02A期48-51,共4页
本文借助对中西“人本主义”的历史考察以及对比分析,厘清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本质区别,阐明新课改中应以什么“人”和“人”的哪个方面为本以及如何实践“以人为本”,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健... 本文借助对中西“人本主义”的历史考察以及对比分析,厘清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本质区别,阐明新课改中应以什么“人”和“人”的哪个方面为本以及如何实践“以人为本”,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课程改革 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
原文传递
科学史教学中的伪科学史现象及其修正 被引量:5
6
作者 孟献华 吴裕良 李广洲 《教育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3-66,共4页
对科学历史的错误描述,围绕单一教育目的的科学史教学,呈现的常常是片面的、不连续的、没有知识形成背景的伪科学史。对本学科发展历史的了解应成为理科教师专业知识的必要组成部分,教师对科学史教育价值的全面认识、对科学史内容的熟... 对科学历史的错误描述,围绕单一教育目的的科学史教学,呈现的常常是片面的、不连续的、没有知识形成背景的伪科学史。对本学科发展历史的了解应成为理科教师专业知识的必要组成部分,教师对科学史教育价值的全面认识、对科学史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对教学策略的掌握程度,决定了科学史教育在学生科学素养形成方面的作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史教学 伪科学史 教学认识 科学方法 教学策略
原文传递
课堂教学答问艺术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如密 刘文娟 《教育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50,共4页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教学答问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答问艺术具有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深化教学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功能。运用教学答问艺术,要遵循启发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教学答问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答问艺术具有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深化教学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功能。运用教学答问艺术,要遵循启发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正面应对策略、幽默化解策略、规避锋芒策略、巧抛绣球策略、因势利导策略、以退激进策略等来应对学生的提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艺术 课堂答问艺术
原文传递
新课程改革的概念辨误与现实审视 被引量:2
8
作者 吴亮奎 《教育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共4页
新课程改革理论中基本概念的不清晰导致教学实践出现问题。对"课程"与"教学"、"教育性"与"教学性"、"发展"与"重建"等基本概念需要进行辨误式分析。只有理清它们之间的关... 新课程改革理论中基本概念的不清晰导致教学实践出现问题。对"课程"与"教学"、"教育性"与"教学性"、"发展"与"重建"等基本概念需要进行辨误式分析。只有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改革理论对教学现实的指导作用。同时,新课程改革的理想也遭到教学现实的拷问。秉持实事求是的改革精神,反思实践、修正理论是消弭改革理想和教学现实之间距离的必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理念 “课程”与“教学” “教育性”与“教学性” “发展”与“重建”
原文传递
教师职业专业发展的几种水平 被引量:9
9
作者 杨启亮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54-58,共5页
教师的职业专业也可以说是教育专业、师范专业、教师专业。它是我们通常说的教师专业发展或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内容,是与"教什么"不同的一个关于"如何教"的特殊的学问领域。教师职业专业发展中交织着经验的、科学技... 教师的职业专业也可以说是教育专业、师范专业、教师专业。它是我们通常说的教师专业发展或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内容,是与"教什么"不同的一个关于"如何教"的特殊的学问领域。教师职业专业发展中交织着经验的、科学技术与艺术的、教育文化的诸多因素的发展,从质的规定性来分析,依据各因素发展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教师职业专业发展的水平大致概括为依次提升的教育经验水平、教育科学技术与艺术水平、教育文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职业专业 教育经验水平 教育科学技术与艺术水平 教育文化水平
原文传递
公开课的“遮蔽之象”与“澄明之策” 被引量:7
10
作者 宋立华 《教育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1-44,共4页
公开课作为日常教学的特例和精华,脱胎于日常教学又远远高于日常教学。鉴于公开课的典型性与影响的巨大,一直以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它的关注,肯定声和否定声此起彼伏,各种探讨层出不穷。从公开课的现状上看,“公开”是表面化的、形... 公开课作为日常教学的特例和精华,脱胎于日常教学又远远高于日常教学。鉴于公开课的典型性与影响的巨大,一直以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它的关注,肯定声和否定声此起彼伏,各种探讨层出不穷。从公开课的现状上看,“公开”是表面化的、形式化的,其背后隐藏着大量的实质性的“遮蔽”。这些遮蔽影响了公开课的方向、内容、进程及最终效果。以一种理性的心态对存在于公开课中的种种“遮蔽之象”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其“澄明之策”将有利于公开课“复归本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开课 遮蔽 澄明 日常教学 典型性 特例
原文传递
基础教育学校“人才输送论”培养目标反思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亮奎 《教育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共5页
"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和输送人才"一直被当作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这种认识误解了基础教育学校的性质,混淆了基础教育和基础后教育的区别。"人才输送论"培养目标实践上的错位、理论上的矛盾给基础教育学校的发... "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和输送人才"一直被当作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这种认识误解了基础教育学校的性质,混淆了基础教育和基础后教育的区别。"人才输送论"培养目标实践上的错位、理论上的矛盾给基础教育学校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同时,"人才输送论"也经不起道德的拷问,它缺失了教育的生命关怀,"人才输送论"培养目标指导下的基础教育学校没有承担起对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应该承担的责任,因而背离了教育的"育人"本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学校 培养目标 “人才输送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