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人”在幻象与魅影构建的废墟中失踪——浅析网络玄幻文学的审美困境及其表征的文化症候 |
武善增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08 |
6
|
|
2
|
“乡土文学”是如何消失的?——论20世纪40年代左翼文坛对“乡土文学”的再选择 |
余荣虎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3
|
论“文革文学”话语在1964年的生成 |
武善增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4
|
打工文学的话语困境 |
武善增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09 |
3
|
|
5
|
30年代商业化语境中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流派 |
高丽琴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6
|
汉字思维与汪曾祺汉文学语言理论的建构 |
杨学民
|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7
|
从“判断批评”走向“想象批评”——对现代文学批评的反思 |
莫先武
|
《理论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8
|
文学“艺象形态”性的起源学考察 |
莫先武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9
|
开放性文学阅读——媒介场中的文学性坚守 |
赵玉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0
|
政治化文学新体制的营构——建国初期丁玲的文学批评与创作 |
秦林芳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1
|
文学语言变革与乡土小说的早期形态 |
余荣虎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2
|
30年代文学论争与商业化倾向 |
高丽琴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06 |
2
|
|
13
|
论解放区新章回小说的翻旧出新——兼谈文学旧形式的利用 |
张谦芬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4
|
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大事记兼注 |
姚群民
|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2007 |
4
|
|
15
|
文学写作:生命活动的独特形式 |
常小鸣
|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2001 |
2
|
|
16
|
台湾《现代文学》杂志小说的象征形态 |
杨学民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7
|
中西对话中的朱自清文艺理论体系——读李先国《化俗从雅文学观的建立——朱自清与西方文艺思想关系研究》 |
莫先武
|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9 |
1
|
|
18
|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面对当下的问题意识 |
李良芳
|
《文教资料》
|
2012 |
1
|
|
19
|
政治视镜中的规范化“写作”——论建国初期丁玲的文学创作 |
秦林芳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20
|
浅草-沉钟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
秦林芳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