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平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发展模式探索 被引量:5
1
作者 尹强华 王良杰 +4 位作者 刘霞 初磊 宋媛媛 汤建熙 吴芳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9期15-18,共4页
为了解决江苏省平原区农村生活垃圾与污水、农业面源污染、水质安全与河(沟、渠)道整治、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借助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理论,赋予了“三道防线”理论在江苏省实践应用中的新内涵,提出了平原区“人居生态区、农林... 为了解决江苏省平原区农村生活垃圾与污水、农业面源污染、水质安全与河(沟、渠)道整治、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借助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理论,赋予了“三道防线”理论在江苏省实践应用中的新内涵,提出了平原区“人居生态区、农林生态区,水系生态景观网,道路生态景观带”即“两区一网一带”新型分区分块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生态与景观并行的“水网与路带”,并通过二者将两区系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按照整体化、集约化、模块化思路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清洁小流域 建设模式 两区一网一带 平原区 江苏省
下载PDF
长江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功能及构建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胡海波 邓文斌 王霞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4-222,共9页
长江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是河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长江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综述了河岸植被缓冲带的主要生态功能,分析了长江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面临的环境影响因素,阐述了河岸植被缓冲带构建技术,并对未来... 长江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是河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长江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综述了河岸植被缓冲带的主要生态功能,分析了长江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面临的环境影响因素,阐述了河岸植被缓冲带构建技术,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河岸植被缓冲带的主要生态功能为缓洪护岸、截污净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目前,长江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面临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外来物种入侵、大量硬质工程建设和农业、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物排放等。长江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构建技术应根据不同河岸带的特点和功能来确定,并加强对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管理。未来研究应集中于:①开展河岸植被缓冲带遮阴效应的过程及机制研究,根据遮阴效应的研究结果,讨论遮阴的利弊问题,以及遮阴效应与缓冲极端气候的联系。②开展极端气候条件下生态功能研究,利用模型模拟极端气候条件下(暴雨、干旱等)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截留减污效应,为植被缓冲带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③开展景观和流域尺度研究,结合遥感影像和各气象站点数据,从景观和流域尺度研究自然和人为活动对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影响,探讨河岸植被缓冲带综合治理和管理模式。④建立植被缓冲带综合评价体系,应用数字化手段对河岸植被缓冲带实时监控,结合野外观察和采样分析,综合评价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结构和生态功能。参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河岸 植被缓冲带 生态功能 构建技术
下载PDF
微生物注浆固化粉土矿化反应的沿程变化特性
3
作者 邵光辉 陈海涛 +2 位作者 侯敏 黄容聘 刘鹏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6-212,共7页
加固土体不均匀是制约微生物注浆固土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为揭示微生物注浆固化粉土时矿化反应过程沿渗流路径的变化规律,采用微生物一维注浆固化粉土试验,分析在不同渗径长度条件下,细菌生物量、pH值、离子浓度和碳酸钙生成量等矿化... 加固土体不均匀是制约微生物注浆固土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为揭示微生物注浆固化粉土时矿化反应过程沿渗流路径的变化规律,采用微生物一维注浆固化粉土试验,分析在不同渗径长度条件下,细菌生物量、pH值、离子浓度和碳酸钙生成量等矿化反应参数沿渗流方向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土体中的游离细菌生物量随着相对渗径长度增大呈指数衰减。孔隙液的pH值、游离钙离子和铵根离子浓度随相对渗径长度增大呈抛物线变化。固化土中胶结碳酸钙生成量随相对渗径长度增大而逐渐衰减,与游离细菌生物量线性正相关,并随胶结液浓度增大而增大。细菌生物量的沿程变化是影响微生物固土胶结物分布的根本原因。提出了以归一化相对渗径长度为基本参量的碳酸钙生成量沿程分布的预测公式,预测值与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适用于不同渗径长度的微生物注浆固化粉土效果的预测。该研究能够为微生物注浆加固粉土地基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注浆 粉土 矿化反应 渗径长度
下载PDF
杉木幼树树干液流影响因子及其对杉木林蒸腾量的贡献 被引量:9
4
作者 刘鑫 张金池 +3 位作者 庄家尧 顾哲衍 韩诚 吴雁雯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78,共6页
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利用包裹式树干液流仪、插针式树干液流仪和小气象站对南京市东善桥林场的杉木幼树树干液流速率、杉木树干液流速率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连续观测,研究了杉木幼树树干液流影响因子及其对杉木林蒸腾的贡献。结果表明:(1... 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利用包裹式树干液流仪、插针式树干液流仪和小气象站对南京市东善桥林场的杉木幼树树干液流速率、杉木树干液流速率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连续观测,研究了杉木幼树树干液流影响因子及其对杉木林蒸腾的贡献。结果表明:(1)杉木幼树液流速率的日变化具有季节差异性,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并且日间液流速率大于夜间;(2)春、夏、秋、冬季液流速率峰值分别为:79.97,105.22,70.30,33.19g/h;(3)太阳辐射是影响杉木幼树树干液流速率的主导因子,其次是饱和水汽压差,日液流量与太阳辐射、空气温度、饱和水汽压差、各层次土壤温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分别建立了液流速率、日液流量与环境因子的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液流速率与日液流量的变化;(5)杉木幼树全年液流量对杉木林蒸腾量的贡献率为6.12%,夏季的贡献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幼树 液流 环境因子 相关性 贡献率
下载PDF
凤阳山4种森林土壤在不同温度培养下活性有机碳的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勇 胡海波 +4 位作者 王增 黄玉洁 吕爱华 张金池 刘胜龙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3-251,共9页
以浙江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常绿阔叶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针阔混交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10,20,30℃条件下4种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动态。结... 以浙江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常绿阔叶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针阔混交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10,20,30℃条件下4种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动态。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中,土壤总有机碳(SOC)和DOC质量分数以柳杉林为最高,MBC则以常绿阔叶林为最高,3种形态有机碳质量分数均以杉木林为最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10℃下,不同森林土壤的MBC质量分数总体上呈前期下降快、后期下降慢,DOC质量分数呈先上升后下降;20℃下,不同森林土壤MBC和DOC质量分数均呈相对缓慢下降;30℃下,不同森林土壤MBC质量分数先上升后下降,DOC质量分数前期下降快、后期下降慢的趋势。同一森林土壤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土壤MBC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30℃>20℃>10℃,土壤DOC质量分数则表现为10℃>20℃>30℃。培养56 d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土壤的MBC和DOC质量分数的下降幅度高于杉木林、柳杉林。柳杉林和常绿阔叶林SOC和DOC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杉木林(P<0.05),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培养的土壤DOC质量分数较低,而MBC质量分数则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森林类型 温度 总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可溶性有机碳 动态
下载PDF
添加酸雨酸度和硫氮比对麻栎林细根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赵文瑞 刘鑫 +5 位作者 张金池 王玲 谢德晋 袁颖丹 王金平 王鹰翔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8-165,共8页
【目的】探究野外林地环境下不同类型酸雨对麻栎细根的影响,为研究酸雨污染类型转变对林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林业经营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在麻栎林中距树干1.0 m处选取120个长2 m、宽0.6 m的样方,其0~20 cm表层... 【目的】探究野外林地环境下不同类型酸雨对麻栎细根的影响,为研究酸雨污染类型转变对林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林业经营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在麻栎林中距树干1.0 m处选取120个长2 m、宽0.6 m的样方,其0~20 cm表层土壤的pH为4.25,交换性Al3+和H+含量为4.90和0.30 cmol·kg^(-1)。按照摩尔物质量比配置5∶1、1∶1和1∶5共3种硫氮比酸溶液,均于野外用山间溪水稀释成pH为4.5、3.5和2.5共3种梯度的酸溶液,用来模拟不同类型酸雨。将南京地区2002—2013年月均降雨量的2/3设定为年总添加酸雨量,根据月均降雨量比例得出每月喷施量。2015年3月—2016年2月,将酸溶液每月分2次喷施于相应样方中(每次喷施一半,不遮挡自然降雨)。每3个月取1次样,每次共选取30个样方(每个样方在1次取样后将被废弃)。用土钻钻取0~20 cm土柱,挑出直径<2 mm的麻栎根,测定各项指标。【结果】在添加酸雨pH为4.5时,细根生物量增加、活根比例上升、长度密度增加、根尖数量增加、平均根径减小、周转速率加快;在添加酸雨pH小于4.5时,细根总生物量降低、活根比例下降、长度密度减小、根尖数量降低、平均根径增大、周转速率降低;酸雨pH和硫氮比对细根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效应,随着pH降低,不同硫氮比处理间差异逐渐减小;同酸度不同硫氮比酸处理下细根生物量、活根比例、根长密度、根尖密度、周转速率均表现为5∶1>1∶1>1∶5,平均根径表现为5∶1<1∶1<1∶5;细根总生物量、根长密度、根尖密度对酸雨响应强度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细根平均根径对酸雨响应强度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细根活根比例季节差异不明显。【结论】细根对酸雨的响应强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随着酸雨pH降低,酸雨对细根生长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酸雨对细根生长的影响主要作用于小径级根(一、二级根)。酸雨pH和硫氮比对细根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随着pH降低,酸雨硫氮比的影响逐渐减弱。氮的酸化胁迫效应强于硫,酸雨硫氮比降低,即氮增加不利于细根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栎林 酸雨 硫氮比 pH 细根生长
下载PDF
微生物沉积碳酸钙胶结砂土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 被引量:9
7
作者 刘鹏 邵光辉 黄容聘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20-726,共7页
为建立一个微生物固化土体的本构模型,分析研究了微生物固土机理,发现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MICP)过程中形成的碳酸钙所起作用主要是增强相邻土颗粒之间连接,增大土体刚度,使其在相同应变下可承担更高应力.故将微生物固化处理后的土体... 为建立一个微生物固化土体的本构模型,分析研究了微生物固土机理,发现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MICP)过程中形成的碳酸钙所起作用主要是增强相邻土颗粒之间连接,增大土体刚度,使其在相同应变下可承担更高应力.故将微生物固化处理后的土体看成未处理的砂土(只考虑填充作用影响)和新产生的碳酸钙胶结两部分,分别进行计算模拟,而二者的刚度之和为处理后土体的总刚度.为了对MICP过程形成的碳酸钙胶结进行模拟,提出了一个临界状态计算模型,该模型包括胶结的屈服面方程、硬化规律和流动法则,将其与已有的砂土计算模型配合使用,可对各种微生物固化砂土体的应力应变特性进行计算模拟.将提出的本构模型理论计算结果与微生物固化土体的三轴压缩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能够反映微生物固化土体的应力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固化土 碳酸钙 胶结 微生物诱导方解石沉积(MICP)
下载PDF
基于Landsat 8 OLI多光谱影像数据和BP神经网络的叶面积指数反演 被引量:18
8
作者 杨敏 林杰 +4 位作者 顾哲衍 佟光臣 翁永兵 张金池 鲁小珍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6-93,共8页
叶面积指数能反映出植被水平覆盖状况和垂直结构,以及枯枝落叶层厚薄和地下生物量多少,这正是植被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方面。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区域尺度植被LAI,对研究土壤侵蚀与植被的关系至关重要。本文作者以Landsat 8 OLI多光... 叶面积指数能反映出植被水平覆盖状况和垂直结构,以及枯枝落叶层厚薄和地下生物量多少,这正是植被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方面。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区域尺度植被LAI,对研究土壤侵蚀与植被的关系至关重要。本文作者以Landsat 8 OLI多光谱遥感影像和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实测数据为基础,构建了神经网络隐含层层数分别为1层和2层的神经网络模型,经对比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反演叶面积指数具有较高的反演精度,尤其是隐含层为2层时,平均相对误差(MAPE)是0.201 3、均方根误差(RMSE)是0.52、相关系数R是0.77,均优于非线性回归模型。基于隐含层为2层的BP神经网络模型反演生成了南京市LAI分布图,经分析,LAI分布情况与植被实际分布情况相符,模型的空间可靠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光谱影像数据 BP神经网络 LAI
下载PDF
MICP固化粉土细菌的分布和固定规律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邵光辉 侯敏 刘鹏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8-134,共7页
采用一维注浆方式对50 cm长柱状粉土试样进行微生物固化试验,通过测定孔隙液中细菌数量、NH+4浓度和pH、及固化土体中的胶结CaCO_3生成量等参量,分析注浆菌液配比和胶结液浓度对细菌与反应产物沿程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注入浓度... 采用一维注浆方式对50 cm长柱状粉土试样进行微生物固化试验,通过测定孔隙液中细菌数量、NH+4浓度和pH、及固化土体中的胶结CaCO_3生成量等参量,分析注浆菌液配比和胶结液浓度对细菌与反应产物沿程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注入浓度为1.223×108 CFU/mL的原菌液时,固定菌与游离菌沿柱状试样渗流方向沿程衰减显著,细菌主要分布于注浆端25 cm以内,提高胶结液浓度对试样碳酸钙生成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注浆端5 cm以内区域。当注入用营养液稀释的菌液(浓度8.20×106 CFU/mL)或用营养液稀释的上清液(浓度1.80×106 CFU/mL)时,孔隙液中细菌能快速繁殖增长且分布较为均匀,吸附菌和被拦截的游离菌共同组成固定菌,对土中碳酸钙的生成量产生影响,胶结液浓度的变化对碳酸钙生成量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注浆加固粉土的均匀性主要受固定菌分布的均匀性控制,将菌液或上清液稀释后注入粉土能够使固定菌沿程分布均匀,可较好地改善固化土体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 粉土 微生物分布 均匀性
下载PDF
火烧对杨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速效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水锋 张思玉 +4 位作者 张金池 彭徐剑 田野 李广元 李卫正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14,共6页
2014年5月4日对江苏省南京市一杨树人工林进行不同火强度点烧试验,5月3日和4日在试验前后分别采取土样,研究火烧后样地土壤有机碳与速效养分含量的即时变异。结果表明:火烧后24h,土壤pH、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 2014年5月4日对江苏省南京市一杨树人工林进行不同火强度点烧试验,5月3日和4日在试验前后分别采取土样,研究火烧后样地土壤有机碳与速效养分含量的即时变异。结果表明:火烧后24h,土壤pH、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却随着火强度的增强而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则降低,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降幅减小,随着火强度的增加其降幅增大;土壤水解氮含量在高强度火烧下的0~5、5~10cm 土层以及中强度火烧下的0~5cm 土层是降低的,其他土层的水解氮含量是增加的;林火强度与土壤pH、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则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点烧 土壤养分 有机碳 速效养分
下载PDF
微生物固化和稳定化铅污染粉土的强度与污染物浸出特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邵光辉 戴浩然 郭恒君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1-168,共9页
微生物矿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场地可同步实现控制污染物与提高土体强度的双重目标。采用巴氏芽孢杆菌对铅污染粉土进行注浆固化和稳定化试验,以胶结液浓度、铅污染浓度为影响变量,分析污染粉土的固化强度特性,以及铅污染物的稳定化形态... 微生物矿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场地可同步实现控制污染物与提高土体强度的双重目标。采用巴氏芽孢杆菌对铅污染粉土进行注浆固化和稳定化试验,以胶结液浓度、铅污染浓度为影响变量,分析污染粉土的固化强度特性,以及铅污染物的稳定化形态与浸出特性。结果表明:微生物固化500 mg/kg铅污染粉土的强度能够达到793 kPa,可交换态铅含量降至94.8 mg/kg;浓度为0.50~0.75 mol/L胶结液比更高浓度的胶结液有利于控制顶出液中铅污染物的流失;微生物固化和稳定化粉土中可交换态铅和碳酸盐结合态铅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对于铅污染浓度低于500 mg/kg的粉土,在酸性浸提液下的毒性淋滤试验(TCLP)铅离子浸出浓度能够降至5 mg/L的限值内。方解石和铅-钙碳酸盐共沉淀形成的无定形团聚体是固化铅污染粉土的主要胶结物,铅污染物通过碳酸盐共沉淀、直接吸附、碳酸钙包裹等形式实现稳定化。物理破碎能够使部分包裹稳定化的铅污染物二次释放。微生物注浆处理能够有效提高铅污染粉土的强度,大幅降低污染粉土中可交换态铅的占比,对铅污染物有良好的稳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土 铅污染 微生物注浆 固化 稳定化 浸出特性
下载PDF
森林火灾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12
作者 彭徐剑 张水锋 +1 位作者 张思玉 刘鑫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42-545,共4页
采用团聚体分形维数FD与土壤可蚀性K值指标,模拟不同降雨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土壤各层可蚀性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火烧迹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最大,即火烧迹地的恢复效果决定了土壤的抗水蚀性能。火烧迹地样地1... 采用团聚体分形维数FD与土壤可蚀性K值指标,模拟不同降雨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土壤各层可蚀性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火烧迹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最大,即火烧迹地的恢复效果决定了土壤的抗水蚀性能。火烧迹地样地1、2和3的0~5 cm土层在FW、SW和WS 3种不同处理下K值均维持在0.031以下,10~20 cm土层在3种不同处理下K值相对于的0~5 cm和5~10 cm土层的K值范围明显升高,而火烧迹地样地1和样地2的10~20 cm土层抗蚀性相对最低。样地3和对照样地3’总体土壤可蚀性K值相对较低,即其抗蚀性相对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火烧迹地 土壤可蚀性K值 Le Bissonnais方法
下载PDF
微生物诱导矿化加固粉土坡面的径流与侵蚀特性
13
作者 邵光辉 杨智 +3 位作者 唐彪 刘鹏 黄容聘 赵志峰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07-715,共9页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是一种微生物矿化过程,能够胶结松散土体。将其应用于加固土体坡面提高抗降雨侵蚀能力具有潜在的发展前景。通过模拟降雨冲刷试验,对微生物诱导矿化加固前后粉土坡面的径流水动力与侵蚀特性开展研究,分析和...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是一种微生物矿化过程,能够胶结松散土体。将其应用于加固土体坡面提高抗降雨侵蚀能力具有潜在的发展前景。通过模拟降雨冲刷试验,对微生物诱导矿化加固前后粉土坡面的径流水动力与侵蚀特性开展研究,分析和讨论了水动力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对土壤剥蚀率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加固后与加固前相比,粉土坡面径流的弗劳德数平均下降50%;在降雨前期的阻力系数平均下降66%,径流稳定后二者阻力系数接近;径流剪切力平均提高52%。径流系数与坡面入渗速率呈线性负相关(R^(2)=0.857),与加固层的贯入强度呈指数负相关(R^(2)=0.824);入渗速率与加固层的贯入强度呈二次负相关(R^(2)=0.930);径流剪切力与坡度呈指数正相关(R^(2)=0.964)。加固粉土坡面的剥蚀率与加固层的贯入强度呈指数负相关(R^(2)=0.822),与径流剪切力线性正相关(R^(2)=0.912),临界径流剪切力为0.5 Pa。对于坡度10~25°的粉土坡面,微生物加固能将其剥蚀率从58.2~118.4 g/m^(2)s降至2.4~21.2 g/m^(2)s,剥蚀率最大降幅可达95.0%。粉土坡面经微生物诱导矿化加固后,水动力参数值发生显著变化,径流特性与水动力参数、加固层特性及坡度相关,坡面的抗冲刷侵蚀性能得到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加固 粉土 降雨侵蚀 剥蚀率 水动力参数
下载PDF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菌根侵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崔莉娜 郭弘婷 +6 位作者 李维扬 王金平 黄章翰 张金池 刘光正 王丽艳 姜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26-1934,共9页
丛枝菌根真菌是一种通过土壤侵染植物根系,与寄主植物互利共生的重要有益真菌。探究不同林龄杉木林中菌根侵染状况与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深入认识丛枝菌根真菌—杉木相互作用的养分调控因素,从而为改善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促进... 丛枝菌根真菌是一种通过土壤侵染植物根系,与寄主植物互利共生的重要有益真菌。探究不同林龄杉木林中菌根侵染状况与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深入认识丛枝菌根真菌—杉木相互作用的养分调控因素,从而为改善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促进杉木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分别选取10a、25a、45a杉木纯林,分析了不同林分菌根侵染率与孢子密度及部分土壤养分因子(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的关系。结果表明:(1)菌根侵染率与孢子密度均呈现出随林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pH随林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2)根际土中磷的含量总体偏低,而且受到土壤酸化流失和丛枝菌根真菌积累的双重影响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3)虽然有效钾含量随林龄变化趋势不显著,但丛枝菌根真菌能促进土壤钾的积累。因此,丛枝菌根真菌能有效调控根际土的养分动力学特征,减缓土壤酸化造成的养分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丛枝菌根真菌 菌根侵染率 孢子密度
下载PDF
钟山风景区土壤环境对人为踩踏扰动的响应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舒甜 张金池 +2 位作者 郑丹扬 王金平 李伟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16,共8页
【目的】探究风景区不同旅游干扰强度下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分析人为踩踏对土壤的影响,为恢复土壤质量以及风景区的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在南京钟山风景区选择3条宽度为3 m的游道,在每条游道边缘的垂直... 【目的】探究风景区不同旅游干扰强度下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分析人为踩踏对土壤的影响,为恢复土壤质量以及风景区的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在南京钟山风景区选择3条宽度为3 m的游道,在每条游道边缘的垂直方向上设置1条7 m×1 m的调查样带,在每条样带上均选择3个1 m×1 m样方,距游道边缘1 m处样方为高强度干扰,距游道边缘3 m处样方为中等强度干扰,距游道边缘7 m处样方为对照区。采集样方不同土层(0~5,5~15和15~25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密度、含水量、持水量、p H、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速效磷含量和土壤酶活性。采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公因子的贡献率和因子负荷量以确定各指标因子对土壤质量的重要性和贡献度,并通过对土壤各指标因子加权求和综合分析论证不同旅游干扰强度下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随旅游干扰强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孔隙度、持水量趋于下降,而土壤密度、p H趋于上升,且旅游干扰对0~5 cm土层土壤的影响大于5~15和15~25 cm土层土壤;随干扰强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含量趋于下降,碳氮比呈上升趋势;与对照区相比,旅游干扰下,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且土壤质量趋于下降;随土层加深,土壤质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于背景区未受干扰,其表层土壤质量最佳,土层越深,土壤质量越差。【结论】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的权重较大即对旅游干扰下土壤质量变化的贡献度较大,可作为钟山风景区土壤健康状况评价指标;可以通过土壤酶活性和有机质含量来动态监测景区土壤肥力;需对游客数量进行时空调控来控制生态环境容量,从而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踩踏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 因子分析法 土壤综合质量指数
下载PDF
酸雨类型转变对杉木林土壤养分特征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美玲 刘鑫 +5 位作者 陈新峰 孟苗婧 张金池 聂晖 曾婧祎 谢德晋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78-1288,共11页
【目的】探究酸雨类型转变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为不同类型酸雨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京市东善桥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对照处理(ck,山间防火池水,pH 6.6)... 【目的】探究酸雨类型转变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为不同类型酸雨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京市东善桥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对照处理(ck,山间防火池水,pH 6.6)、不同酸雨类型[包括酸雨类型(硫酸型、硝酸型和混合型)和酸雨酸度(模拟溶液pH 4.5、3.5和2.5)]胁迫1 a后,探究酸雨类型转变对杉木林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随着酸雨酸度增加,不同类型酸雨处理土壤pH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土壤交换性氢离子(H+)和铝离子(Al^(3+))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与对照相比,酸雨pH为2.5时,土壤交换性H+、Al^(3+)均在硫酸型酸雨处理下分别增长了275%和240%,在混合型酸雨处理下分别增长了254%和246%,在硝酸型酸雨处理下分别增长了246%和249%。此外,酸雨胁迫时间显著影响土壤总碳、总氮、总硫、有效磷和微生物量碳氮(P<0.05),但酸雨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影响不显著;酸雨胁迫1 a后,pH 2.5硝酸型酸雨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质量分数最低,分别为(378.89±60.69)和(38.67±4.10)mg·kg^(−1)。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可知:酸雨酸度对杉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强于酸雨类型,其主要通过影响土壤pH、有效磷和总碳间接影响微生物量碳氮。【结论】1 a的短期酸雨胁迫后,酸雨酸度仍然是影响杉木林土壤特性的主要因子,而酸雨类型转变将会加剧酸雨酸度对杉木林土壤特性的抑制作用。图6表3参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土壤PH 土壤酸性指标 土壤化学性质 微生物量碳氮 杉木林
下载PDF
森林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对氮输入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郑翔 刘琦 +3 位作者 曹敏敏 纪小芳 方万力 姜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90-1203,共14页
大气中氧化亚氮(N_(2)O)浓度的上升加剧了全球变暖。森林土壤在调节大气N_(2)O浓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氮(N)输入对森林土壤N_(2)O通量的影响备受关注。然而,森林土壤N_(2)O排放对N输入响应的机制,尤其是植物和微生物对N_(... 大气中氧化亚氮(N_(2)O)浓度的上升加剧了全球变暖。森林土壤在调节大气N_(2)O浓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氮(N)输入对森林土壤N_(2)O通量的影响备受关注。然而,森林土壤N_(2)O排放对N输入响应的机制,尤其是植物和微生物对N_(2)O通量的调控作用尚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文综述了N输入如何通过森林植被(根系N吸收、凋落物分解和形成丛枝菌根)和土壤微生物(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组成)调控N_(2)O产生途径,从而影响森林土壤N_(2)O排放。结果表明,植物的竞争性氮吸收能降低氮输入对N_(2)O排放的促进作用,其作用大小可能主要取决于土壤“氮饱和”状态。植物凋落物主要通过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归还和次生代谢产物释放来影响氮输入背景下的森林土壤N_(2)O排放,前者具有促进作用,而后者具有抑制作用。丛枝菌根主要通过吸收有效氮和水分、促进团聚体形成以及改变N_(2)O相关功能基因群落调控森林土壤N_(2)O通量。N输入导致的土壤酸化或养分限制,通常会降低微生物生物量和/或改变微生物群落组成,从而控制N_(2)O排放。N输入对N_(2)O不同产生途径也会造成影响,受土壤湿度、N_(2)O底物浓度以及N_(2)O相关功能基因丰度(AOB、AOA、nirK、nirS和nosZ)的调控。未来在模型预测中,需要将植物氮吸收、凋落物分解、菌根以及N_(2)O产生途径充分纳入模型,以提高模型预测准确性,为全球变化背景下制订森林管理政策和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输入 氧化亚氮排放 植物 微生物 森林土壤
下载PDF
微生物固化粉土坡面的植物适生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中义 邵光辉 马志刚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8-163,共6页
微生物固化粉土坡面能够提高粉土边坡的抗侵蚀能力,微生物固化防护层的物理力学特性以及植物的适生性是影响该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采用巴氏芽孢杆菌以及胶结液对粉土进行表层喷洒固化处理,研究高羊茅和披碱草在微生物固化表层的粉土中... 微生物固化粉土坡面能够提高粉土边坡的抗侵蚀能力,微生物固化防护层的物理力学特性以及植物的适生性是影响该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采用巴氏芽孢杆菌以及胶结液对粉土进行表层喷洒固化处理,研究高羊茅和披碱草在微生物固化表层的粉土中的出苗生长情况。试验结果显示,提高胶结液浓度能够获得更高的粉土表层固化层强度。采用高浓度胶结液的固化层水稳定性更好。粉土表层经微生物固化后高羊茅和披碱草的出苗率随着固化层贯入阻力的提高而降低,出苗时间延迟4~5 d。固化层贯入阻力低于280 kPa时,出苗率可达到80%以上。采用菌液和浓度为0.75~1.00 mol/L、喷洒量0.06 mL/cm 2的胶结液喷洒3遍处理,可以保证粉土坡面既具有一定防护强度,又能够保证高羊茅正常生长。粉土经微生物固化表层后不适于披碱草的生长。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固化粉土坡面对草本植物具有一定的适生性;植物种类及固化层强度是影响出苗率和出苗速率指数的重要因素。将微生物坡面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粉土坡面防护技术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土 微生物固土 MICP 植物适生性 边坡防护
下载PDF
森林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对磷添加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翔 曹敏敏 +3 位作者 纪小芳 方万力 刘胜龙 姜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0-157,共8页
氧化亚氮(N_(2)O)是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其浓度上升会加剧全球变暖。森林土壤在调解大气N_(2)O浓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为了提高森林生产力,磷(P)肥使用量逐年增加;然而,与氮沉降或氮添加对森林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相... 氧化亚氮(N_(2)O)是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其浓度上升会加剧全球变暖。森林土壤在调解大气N_(2)O浓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为了提高森林生产力,磷(P)肥使用量逐年增加;然而,与氮沉降或氮添加对森林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相比,人们对P添加如何影响森林土壤N_(2)O排放的认识还十分有限。本研究综述森林土壤N_(2)O排放对P添加的响应及其作用机制。由于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微生物量、群落组成和微生物活性)对P添加的响应存在差异,致使森林土壤N_(2)O排放对P添加的响应呈促进、抑制和无影响3种结果。总体而言,P添加可缓解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P限制,土壤N_(2)O排放对P添加的响应受土壤初始养分(N、P)状态调控。P添加能够促进植物根系对无机氮的吸收和/或提高微生物固氮,从而降低森林土壤N_(2)O排放;P添加还能刺激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活性,增加森林土壤N_(2)O排放。此外,P添加也可能通过缓解土壤酸化,影响丛枝菌根真菌共生和凋落物分解,实现对土壤N_(2)O排放的调控。在今后的森林管理中,可以考虑将P添加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一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添加 氧化亚氮 植物 土壤微生物 硝化 反硝化
下载PDF
基于哑变量回归和混合效应的杉树树高-胸径模型 被引量:2
20
作者 沈子奕 林杰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0-85,共6页
为了精确预测杉树人工林的潜在生产力,以江西省青原山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最小二乘法构建杉树树高-胸径的基础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加入地形因子的哑变量和地形因子的混合效应,构建基于哑变量回归和混合效应的杉树树高-胸径模型,... 为了精确预测杉树人工林的潜在生产力,以江西省青原山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最小二乘法构建杉树树高-胸径的基础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加入地形因子的哑变量和地形因子的混合效应,构建基于哑变量回归和混合效应的杉树树高-胸径模型,并利用决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评价模型的拟合效果,比较2种模型的精度。结果表明:杉树树高-胸径的关系随坡度、坡向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线性混合效应的回归预测模型精度高于哑变量回归模型和基础模型的,其中基础模型的决定系数、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04、2.595,哑变量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52、2.443,混合效应模型的决定系数、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59、2.364;与基础模型相比,基于线性混合效应的杉树树高-胸径模型的精度更高,决定系数增大了5.4%,均方根误差减小了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高-胸径模型 哑变量回归模型 混合效应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