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浆造纸废水的生物强化处理研究
1
作者 乔维川 张熠依 吴若希 《江苏造纸》 2016年第4期21-27,共7页
本文旨在寻找一组生物强化实验的最佳反应条件,使制浆废水的COD去除率和色度去除率达到最大。本实验是在生物膜法处理制浆废水的过程中投加黄孢原毛平革菌,进行生物强化处理。并且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获得最佳条件,研究结果表明:... 本文旨在寻找一组生物强化实验的最佳反应条件,使制浆废水的COD去除率和色度去除率达到最大。本实验是在生物膜法处理制浆废水的过程中投加黄孢原毛平革菌,进行生物强化处理。并且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获得最佳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葡萄糖含量为300mg/L,p H为6.0,酒石酸铵含量为200 mg/L,白腐菌接种量为100 ml/L,温度为26℃,DO为8 mg/L时对废水中COD的去除能力最高,达到89.74%,与其他实验条件对照,效率提高2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孢原毛平革菌 生物强化 制浆废水
下载PDF
从案例分析和课题研究角度探讨《水污染控制工程》的“金课”建设 被引量:2
2
作者 虞磊 张愫 乔维川 《广州化工》 CAS 2022年第7期197-198,208,共3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是一门重点介绍基础理论和技术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理论和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通过案例库建立与分析,设置课题式研究方式来开展对这门课程的教育改革,对于打造具有“高阶性”、“...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是一门重点介绍基础理论和技术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理论和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通过案例库建立与分析,设置课题式研究方式来开展对这门课程的教育改革,对于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特点,分析现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普遍问题,可以从论文所述的两个有效方法来有效提高此门专业课的“教”与“学”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为我国水污染治理的实践性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课 案例库 课题研究
下载PDF
环境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 被引量:14
3
作者 乔维川 虞磊 叶菊娣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00-1506,共7页
目前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还存在学生的实验技能锻炼少、实验与科研训练脱节、有价值的学生实验被忽视等缺点,亟需对此进行改革。本文在分析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科研创新项目为基础设计综合性实验,... 目前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还存在学生的实验技能锻炼少、实验与科研训练脱节、有价值的学生实验被忽视等缺点,亟需对此进行改革。本文在分析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科研创新项目为基础设计综合性实验,以教学实验结果转化为科研前期成果的改革思路,重点探讨了针对环境微生物学科研实训性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方向和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改革 科研
原文传递
Klebisella还原合成纳米钯的电子传递途径解析
4
作者 居成佳 汪子阳 +5 位作者 曹雯莹 虞磊 邱旭海 周少华 王权 陈荣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554-3561,共8页
以甲酸钠为电子供体,利用化学法和生物法制备了2种纳米钯颗粒,分别为化学合成钯(Chem-Pd)和生物合成钯(Bio-Pd).对两种钯颗粒进行表征,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Chem-Pd颗粒为团聚态,平均粒径为12nm,而Bio-Pd均匀地... 以甲酸钠为电子供体,利用化学法和生物法制备了2种纳米钯颗粒,分别为化学合成钯(Chem-Pd)和生物合成钯(Bio-Pd).对两种钯颗粒进行表征,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Chem-Pd颗粒为团聚态,平均粒径为12nm,而Bio-Pd均匀地分布在细胞内部和胞外聚和物(EPS)上,平均尺寸为5nm.二价钯还原曲线表明相比于化学法,利用生物法还原二价钯的速率提高了70%,说明微生物的介入可有效促进纳米钯的生成.通过探究胞内电子传递和胞外聚合物对合成Bio-Pd的作用,阐明了Bio-Pd合成机理为Klebisella oxytoca通过自身呼吸链传递将电子传递给胞外的二价钯,同时细菌分泌的EPS中存在氧化还原活性基团在胞外促进合成纳米钯.活死菌染色实验表明Bio-Pd对微生物仍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雷伯氏菌 纳米钯 胞外电子传递 呼吸链抑制剂
下载PDF
不同钾水平对延胡索幼苗的生理特征和铬吸收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乔维川 罗杨 +1 位作者 徐立杰 余顺慧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61-768,共8页
为了探讨外源钾(K+)对重金属铬(Cr^(6+))胁迫下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幼苗的缓解作用,以延胡索块茎为实验材料,采用土培方法,从生理学角度研究不同添加水平外源K+(0~2.78g·kg^(-1))对不同水平Cr^(6+)(0~240mg·kg^(-1))... 为了探讨外源钾(K+)对重金属铬(Cr^(6+))胁迫下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幼苗的缓解作用,以延胡索块茎为实验材料,采用土培方法,从生理学角度研究不同添加水平外源K+(0~2.78g·kg^(-1))对不同水平Cr^(6+)(0~240mg·kg^(-1))胁迫下延胡索幼苗株高、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延胡索幼苗地上和地下部分对重金属Cr^(6+)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0~60mg·kg^(-1)范围内,Cr^(6+)促进延胡索生长,Cr^(6+)处理水平为60mg·kg^(-1)时株高最大,比对照组(未加Cr^(6+))升高了48.65%;而高处理水平Cr^(6+)(>60mg·kg^(-1))抑制延胡索生长。添加不同水平外源钾时,延胡索幼苗株高均比对照组(K0)显著增高,在添加0.67g·kg-1(K2)的外源钾时延胡索株高的增幅达到最大,为26.71%~138.21%。(2)随着Cr^(6+)处理水平的增加,延胡索幼苗中可溶性糖含量和CAT活性先增加后下降,MDA含量和POD活性不断增加,SOD活性不断减少。添加不同水平外源钾,与对照组(K0)相比,延胡索幼苗中可溶性糖含量和SOD、POD和CAT活性显著增加,MDA含量显著减少,特别是添加0.67g·kg^(-1)外源钾(K2)时这种显著性最为明显,分别为对照组(K0)的55.24%~180.77%、13.08%~47.39%、8.22%~115.49%、12.73%~89.00%和13.33%~50.44%。(3)延胡索幼苗体内Cr^(6+)积累随Cr^(6+)处理水平增加而增加,且地下部分Cr^(6+)累积大于地上部分,添加外源钾能抑制延胡索对Cr^(6+)的累积,当钾添加量为0.67g·kg^(-1)(K2)时,与对照组(K0)相比,延胡索体内Cr^(6+)的积累量降低了25.26%~50.71%。此外,外源钾对Cr^(6+)从延胡索地下部分向地上部分转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胡索 外源钾 抗氧化酶
下载PDF
利用皂角粉促进污泥水解酸化 被引量:2
6
作者 梅翔 潘蕊 +5 位作者 李佳 袁坤 姜源 周逸飞 缪丽婷 朱晨阳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847-5854,共8页
针对目前投加常用表面活性剂促进污泥水解酸化的方法存在二次污染与负面效应等问题,提出利用皂角粉促进污泥水解酸化的新方法,考察皂角粉投加量对促进污泥水解酸化效果的影响,分析发酵过程皂角粉与污泥混合体系VSS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 针对目前投加常用表面活性剂促进污泥水解酸化的方法存在二次污染与负面效应等问题,提出利用皂角粉促进污泥水解酸化的新方法,考察皂角粉投加量对促进污泥水解酸化效果的影响,分析发酵过程皂角粉与污泥混合体系VSS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投加皂角粉可有效地促进污泥水解酸化,水解酸化液中SCOD、DOC和Th ODVFAs浓度均随皂角粉投加量增大而增大,皂角粉投加量/体系中污泥VSS质量为0.20 g·g^(-1)的条件下,污泥水解酸化5 d时,三者分别达到最高值3 724.7、1 485.3和2 044.7 mg·L^(-1),分别约为不加皂角粉对照组的3倍、4倍和10倍;控制相同的初始体系VSS,改变不同体系中皂角粉占体系VSS的比例,发酵过程中不同体系的Th ODVFAs含量相近。消耗相同的体系VSS时,VFAs生成量随体系中皂角粉所占比例的增大而减小,皂角粉作为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要远高于作为代谢基质的作用。研究表明,皂角粉是一种经济的环境友好的可用于促进污泥水解酸化的天然表面活性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皂角粉 水解酸化 VFAs SCOD DOC
原文传递
静息细胞对亚甲基蓝染料和Pb(Ⅱ)同步吸附的模型研究
7
作者 虞磊 何涛 +4 位作者 井开妍 丁煜华 程伟鑫 周少华 邱旭海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6-186,共11页
采用K.oxytoca菌株制成生物吸附剂(LRC)对亚甲基蓝染料(MB)和Pb(Ⅱ)二元体系的吸附进行实验研究,并结合高等统计物理模型对吸附机理进行阐述.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在不同接触时间和溶液pH条件下对LRC去除染料MB和Pb(Ⅱ)的影响,并通过... 采用K.oxytoca菌株制成生物吸附剂(LRC)对亚甲基蓝染料(MB)和Pb(Ⅱ)二元体系的吸附进行实验研究,并结合高等统计物理模型对吸附机理进行阐述.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在不同接触时间和溶液pH条件下对LRC去除染料MB和Pb(Ⅱ)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两种污染物在二元吸附体系中表现出了吸附拮抗作用.利用单能量单吸附层(MSA)和单层扩展(MBA)统计物理模型对一元吸附体系和二元吸附体系进行拟合,均具有较好的拟合结果.在单元体系中,LRC对MB和Pb(Ⅱ)最大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63.61 mg·g^(-1)和129.83 mg·g^(-1);在二元体系中,LRC对MB和Pb(Ⅱ)的最大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41.47 mg·g^(-1)和96.99 mg·g^(-1).同时,该模型中的拟合参数(n_(i)、D_(m)、E_(i))能够阐述其不同的物理意义,并提出了新的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结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吸附剂 吸附竞争 统计物理模型 吸附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