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五彩瓷边饰纹样题材演变的研究
1
作者 朱诣 李光蕾 《中国陶瓷》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4-131,共8页
五彩瓷起源于明初,在清代康熙时期达到艺术的巅峰,并形成康熙五彩独有的边饰语言。主要通过明清五彩瓷边饰纹样的云、几何、植物等常见题材纹样的列举和分析,得出明清五彩瓷边饰纹样题材由单一带状向组合复合、由疏朗向繁密、由具象向... 五彩瓷起源于明初,在清代康熙时期达到艺术的巅峰,并形成康熙五彩独有的边饰语言。主要通过明清五彩瓷边饰纹样的云、几何、植物等常见题材纹样的列举和分析,得出明清五彩瓷边饰纹样题材由单一带状向组合复合、由疏朗向繁密、由具象向抽象、由图案化向程式化演变的特点,对当代五彩瓷边饰纹样题材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五彩瓷 边饰纹样 演变
下载PDF
从匈奴铁马骑装至东洋雅乐舞服——古代服饰“吊敦”的传奇发展史 被引量:9
2
作者 程雅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35 205,205,共8页
吊敦,一种起源于匈奴的铁马骑装,在汉代时伴随骑兵以及其戎服一起传入的中原,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广泛传播。唐代"吊敦"融入了当时戏剧服饰体系中,随着中日乐舞交流而跨海东渡至日本,而后与日本民族服饰糅合成雅乐服饰"裳... 吊敦,一种起源于匈奴的铁马骑装,在汉代时伴随骑兵以及其戎服一起传入的中原,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广泛传播。唐代"吊敦"融入了当时戏剧服饰体系中,随着中日乐舞交流而跨海东渡至日本,而后与日本民族服饰糅合成雅乐服饰"裳"得以保存,而中原地区戏剧服饰之"吊敦"则逐渐变为宋金杂剧中"女扮男相"的"行头"。作为戏剧服饰的吊敦本身的演变过程亦充满了"戏剧性",文明的交相辉映使这一平凡的服饰具有重大的文化传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吊敦 骑马服饰 杂剧 女扮男装
下载PDF
皇权·预兆·庇护——东亚佛教理想皇权“转轮王”图像的演变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程雅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3-89,共7页
近年来关于"转轮王"思想研究日渐成为文史研究者的焦点,其独特的宗教性与政治性结合体身份,以及与武则天统治的关系都引发争议。目前学者们多从其佛经与文史资料方面研究,唯独对其图像学研究较为忽略。且目前研究成果仅局限... 近年来关于"转轮王"思想研究日渐成为文史研究者的焦点,其独特的宗教性与政治性结合体身份,以及与武则天统治的关系都引发争议。目前学者们多从其佛经与文史资料方面研究,唯独对其图像学研究较为忽略。且目前研究成果仅局限在古代中国,而"转轮王"流传于整个东亚,只有放置在东亚文明圈视野下才能洞察其完全本源。因此本文在东亚文明交流视野下,针对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转轮王"图像、北魏以后传入中国的转轮王图像、随密教传入日本的"金轮圣王"图像做对比分析,归纳出转轮王从起源开始至东渡日本的三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特征,深究其蕴含的演变深意,并就其如何从世俗统治者转变至佛教最高神祇作出分析与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佛教 理想皇权 七宝 转轮王
下载PDF
从中亚“犬神”至中原“狻猊”——古代天王造像之“兽首吞臂”溯源与东传演变考 被引量:2
4
作者 程雅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14,共9页
唐宋时期"天王""镇墓武士"造像中,手臂与肩部连接处常筒饰威慑恫吓的"兽首",现代学者将其称为"兽首含臂"。"兽首吞臂"最初起源于粟特民族古老的"犬神"崇拜,并在北魏时期... 唐宋时期"天王""镇墓武士"造像中,手臂与肩部连接处常筒饰威慑恫吓的"兽首",现代学者将其称为"兽首含臂"。"兽首吞臂"最初起源于粟特民族古老的"犬神"崇拜,并在北魏时期随着粟特商人带入中原,并影响了初唐时期以"毗沙门天王"为代表的天王造像装饰,还影响了唐宋镇墓武士造像装饰,其母题呈现多元化。而当时中原正处于唐文明最为鼎盛时期,强盛的唐文明对外域文明有着极强的文化改造力,唐代不仅吸收了中亚的"犬神吞臂"母题装饰,并且将其改造为中原天王造像的"狻猊吞臂"。这一母题演变还体现在了不断从唐文化中汲取文明的日本佛教造像演变中,其艺术特征或许受到日本本土神道信仰中的"龙蛇"信仰影响,增加了日本"龙"或"蛇"的艺术面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王 兽首吞臂 犬神 狻猊
下载PDF
张宗登作品
5
作者 张宗登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18-318,共1页
下载PDF
“隋唐丝绸之路艺术东渡入日史探论”项目简介
6
作者 程雅娟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隋唐丝绸之路艺术东渡入日史探论”,项目负责人:程雅娟。批准号:15BG090,研究周期:2015年09月至2019年12月。丝绸之路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热点,整个东亚艺术文化研究界对此领域的研究兴趣... 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隋唐丝绸之路艺术东渡入日史探论”,项目负责人:程雅娟。批准号:15BG090,研究周期:2015年09月至2019年12月。丝绸之路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热点,整个东亚艺术文化研究界对此领域的研究兴趣从未减退,学术界对丝路的界定已无异议,但其文化的传播并不局限于地理界限,丝路文化对当时整个东亚文明圈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并非文化传播的终点,丝路乐舞文化随佛教跨海东渡入日,并在日本留下了诸多宝贵的历史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艺术学 项目简介 东渡 隋唐 国家社科基金 文化研究 东亚文明
原文传递
元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开光装饰特征的嬗变
7
作者 朱诣 李光蕾 《中国陶瓷》 CAS 2024年第6期117-126,共10页
从元代至清代景德镇陶瓷开光装饰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衍变、制瓷工艺的发展以及审美认识的变化,陶瓷开光装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装饰特征。从开光装饰的技法、构图形式、外轮廓、开光内纹样、色彩以及地子的处... 从元代至清代景德镇陶瓷开光装饰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衍变、制瓷工艺的发展以及审美认识的变化,陶瓷开光装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装饰特征。从开光装饰的技法、构图形式、外轮廓、开光内纹样、色彩以及地子的处理来研究元至清代景德镇陶瓷开光装饰特征的嬗变。开光装饰技法由元代简单向复杂、颜色由元代单色向明代五色再到清代多色发展;构图形式由元代复杂到清代精炼;外轮廓形式由元代的单一到清代抽象;开光内纹样由元代图案性到清代绘画性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 景德镇陶瓷 开光装饰 特征
下载PDF
“后裾”至“缺骻”——中国古代“席地而坐”至“垂足而坐”对服饰形制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程雅娟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8-80,共3页
随着中国古代坐具由低坐具向高坐具的演变,中国人经历了席地而坐和在高足坐具上垂足而坐两个发展阶段。坐式的变化引起了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变革。目前学术界对于坐具引起的影响,在住宅空间、家具、饮食器具等方面的研究论著颇多,唯独... 随着中国古代坐具由低坐具向高坐具的演变,中国人经历了席地而坐和在高足坐具上垂足而坐两个发展阶段。坐式的变化引起了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变革。目前学术界对于坐具引起的影响,在住宅空间、家具、饮食器具等方面的研究论著颇多,唯独服饰方面尚属空白。正是在低坐具向高坐具的演变过程中,人们潜意识里对舒展的坐卧姿势的追求,使服饰从战国时期的"后裾"演变至唐宋时期的"缺骻",对于唐代之典型服饰如"圆领缺骻袍"、"束胸阔裙"等的产生,意义重大,并促成了宋辽金时期"褙子"、"团领袍"等服饰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坐具 服饰形制 后裾 缺骻
原文传递
神道化的隋唐重装武士服——日本轮王寺藏“太平乐”服饰文物溯源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程雅娟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2-115,共4页
日本雅乐及服饰中的"左方"乐为自隋唐传入的丝路乐舞,以"太平乐"最为经典。东京国立博物馆特别展览上首次展出了日光轮王寺所藏"太平乐"服饰,这些来自江户前期的舞乐装束的顶级藏品,弥补了我们今天对隋... 日本雅乐及服饰中的"左方"乐为自隋唐传入的丝路乐舞,以"太平乐"最为经典。东京国立博物馆特别展览上首次展出了日光轮王寺所藏"太平乐"服饰,这些来自江户前期的舞乐装束的顶级藏品,弥补了我们今天对隋唐武士、天王服饰细节研究材料的匮乏。本论文将其放置于隋唐中日文明交流背景下对其的溯源研究,实证其来源于隋唐重装武士甲胄,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受到日本本土神道化影响而演变成最终艺术形式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乐 服饰 唐代 甲胄 神道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