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注射大剂量维生素D_3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倪传源 徐虹 +3 位作者 夏家珍 许桦 徐百泉 时彦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5期276-278,共3页
在佝偻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常采用一次注射大剂量维生索D方法。这种防治方法对机体免疫功能有 何影响报道甚少。本文旨在通过大剂量维生素D_3对实验大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探讨其免疫学意义,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材料和方法 一... 在佝偻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常采用一次注射大剂量维生索D方法。这种防治方法对机体免疫功能有 何影响报道甚少。本文旨在通过大剂量维生素D_3对实验大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探讨其免疫学意义,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主要试剂:维生素D_3注射液(上海第九制药厂,批号900603 841),每毫升含300,000单位。橄榄油。实验动物:Wistar大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3 免疫学 合理用药
下载PDF
5’-非编码区型特异性引物检测HCV基因型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建琼 李丽 +3 位作者 林陵 张雪萍 韩光明 单祥年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0年第4期195-196,共2页
我们探索建立一种 HCV基因分型方法 ,用 5’非编码区 (5’NCR) 1,2 ,3,1b型特异性引物 ,应用逆转录套式 PCR,对 HCV RNA阳性血清进行分型。对 6 5份 HCV RNA阳性血清的分型率为 90 .8% (5 9/6 5 )。 5 9例中混合感染 7例 ,1型 5 0例 ,其... 我们探索建立一种 HCV基因分型方法 ,用 5’非编码区 (5’NCR) 1,2 ,3,1b型特异性引物 ,应用逆转录套式 PCR,对 HCV RNA阳性血清进行分型。对 6 5份 HCV RNA阳性血清的分型率为 90 .8% (5 9/6 5 )。 5 9例中混合感染 7例 ,1型 5 0例 ,其中 1b亚型 46例 ;3型 2例。从而认为 :所用的型特异性引物可成功地对 HCV基因分型 ,分型结果证实南京市 HCV流行优势株为 1b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分型 特异性引物 PCR
下载PDF
胸腹水特异性IgM抗体在结核性胸腹水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许桦 夏家珍 +2 位作者 徐百泉 何德匡 周幼珍 《铁道医学》 1993年第1期23-24,共2页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70例胸腹水抗PPD-IgM抗体,并与抗PPD-IgG抗体作比较,两者敏感性分别为72.9%和92.5%,特异性为96.9%和84.8%。检测特异性IgM抗体有助于结核性胸腹膜炎的早期诊断。同时检测抗PPD-IgM和IgG抗体,再结合溶菌酶综...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70例胸腹水抗PPD-IgM抗体,并与抗PPD-IgG抗体作比较,两者敏感性分别为72.9%和92.5%,特异性为96.9%和84.8%。检测特异性IgM抗体有助于结核性胸腹膜炎的早期诊断。同时检测抗PPD-IgM和IgG抗体,再结合溶菌酶综合判断,为结核性胸腹水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胸膜积液 腹水 抗体
下载PDF
银屑病患者血清sIL—2R水平变化
4
作者 倪传源 徐虹 +1 位作者 骆丹 戴杨 《铁道医学》 1994年第5期265-266,共2页
测定52例银屑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证实进行期患者血清sIL—2R水平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而后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血清sIL—2R水平增高与局部T细胞活化有关,测定sI... 测定52例银屑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证实进行期患者血清sIL—2R水平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而后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血清sIL—2R水平增高与局部T细胞活化有关,测定sIL—2R有助于了解疾病活动性,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皮癣 淋巴细胞 变态反应 白细胞介素2 受体
下载PDF
急性肾小管损伤早期诊断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李海浪 徐虹 《苏州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45-48,共4页
利用 ELISA 双抗夹心法测定两组接受庆大霉素(剂量分别为100mg/kg·d 与50mg/kg·d)腹腔注射的大鼠尿中近曲小管刷状缓微绒毛抗原(BBMA)。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两组大鼠分别在注射庆大霉索后第2天(100mg 剂量组)和第6天(50mg 剂量... 利用 ELISA 双抗夹心法测定两组接受庆大霉素(剂量分别为100mg/kg·d 与50mg/kg·d)腹腔注射的大鼠尿中近曲小管刷状缓微绒毛抗原(BBMA)。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两组大鼠分别在注射庆大霉索后第2天(100mg 剂量组)和第6天(50mg 剂量组)发生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变化、坏死与脱屑。与此同时,尿 BBMA 的排出开始明显超过正常对照组(P<0.01;P<0.05)。其变化与电镜所见肾小管损伤的进展程度相符。100mg 剂量组直到第4天后才出现尿 NAG、尿蛋白和尿溶菌酶增高以及肌酐廓清率下降,而这些指标在50mg 剂量组的实验期间均无显著改变。实验结果表明尿BBMA 的测定有助于急性肾小管损伤的早期定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管损伤 微绒毛抗原 早期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