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肺间质病变的HRCT表现及危险因素研究
1
作者 郭丹丹 李林 +5 位作者 贾霜 冯钰玲 王菲瑶 杨帆 唐鸿杰 李睿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452-456,共5页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相关间质性肺疾病(ILD)的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并探讨发生RA-ILD的临床及实验室危险因素。方法:根据是否合并ILD将接受胸部HRCT检查的471例连续性RA患者分为RA-ILD(n=273)组和非RA-ILD组(n=198)。分析RA-...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相关间质性肺疾病(ILD)的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并探讨发生RA-ILD的临床及实验室危险因素。方法:根据是否合并ILD将接受胸部HRCT检查的471例连续性RA患者分为RA-ILD(n=273)组和非RA-ILD组(n=198)。分析RA-ILD患者的HRCT表现及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并探讨RA患者发生ILD及RA-ILD患者进展为普通间质性肺炎(UIP)的危险因素。结果:RA-ILD组患者年龄更大,男性比例更高(P<0.05),且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更高(P<0.05)。RA-ILD组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IgM、IgA水平均高于非ILD组(P<0.05)。RA-ILD患者的HRCT以小叶间隔增厚最为常见,其次为胸膜下线、网格影、磨玻璃影及蜂窝影,且蜂窝影多见于男性患者。多因素二分类逻辑回归结果发现年龄增大(OR=1.12,95%CI:1.09~1.15,P<0.001)、男性患者(OR=1.74,95%CI:1.04~2.93,P=0.036)及C反应蛋白增高(OR=1.01,95%CI:1.00~1.01,P=0.022)是发生RA-ILD的独立危险因素。RA-ILD患者中,各临床因素及实验室指标与发生UIP型间质性肺疾病均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年龄增大、男性及C反应蛋白增高可能是RA患者发生ILD的危险因素,且男性患者发生UIP概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间质性肺疾病 高分辨率CT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治疗前后胰胆管汇合夹角的MRCP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念 杨雄雄 +2 位作者 黄小华 雷力行 潘珂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525-528,共4页
目的:通过MRCP对比研究不同严重程度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前、后胰胆管汇合夹角的变化。方法:收集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本院确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87例,同一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MRCP检查,根据纳入标准分为A、B两组,A组为治疗前,B组为治疗... 目的:通过MRCP对比研究不同严重程度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前、后胰胆管汇合夹角的变化。方法:收集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本院确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87例,同一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MRCP检查,根据纳入标准分为A、B两组,A组为治疗前,B组为治疗后。按照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将所有患者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采用两配对t检验对A组和B组的胰胆管汇合夹角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MAP和SAP在治疗前、治疗后的胰胆管汇合夹角。结果: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前胰胆管汇合夹角平均值(63.36±16.17)°,治疗后胰胆管汇合夹角平均值(63.11±15.74)°,A、B两组胰胆管汇合夹角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MAP和SAP的胰胆管汇合夹角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61.29±16.69)°和(66.58±15.01)°;治疗后MAP和SAP的胰胆管汇合夹角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61.06±16.30)°和(66.31±14.47)°。结论:急性胰腺炎治疗前、后胰胆管汇合夹角没有明显变化,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和胰胆管汇合夹角大小没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治疗 MRCP 胰胆管夹角
下载PDF
CT重建快速分类对孤立性肺结节的定性及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何光宏 张福洲 +1 位作者 母其文 余帮龙 《西部医学》 2014年第8期1077-1078,1081,共3页
目的探讨CT对孤立性肺结节进行良恶性快速分类的具体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CT图像发现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116例,在横断面扫描基础上进行CT三维重建。对肺结节的CT图像不同征象与临床及病理良恶性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分叶征、血... 目的探讨CT对孤立性肺结节进行良恶性快速分类的具体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CT图像发现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116例,在横断面扫描基础上进行CT三维重建。对肺结节的CT图像不同征象与临床及病理良恶性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空泡支气管征、短毛刺征差异显著(P<0.05),胸膜凹陷征差异不显著(P>0.05);对116例患者结节良恶性分类结果,良性46例,恶性70例。三维重建检查出现4例误诊(3.45%),横断面平扫出现24例误诊(20.70%,P<0.05)。结论在对孤立性肺结节快速分类时,采用胸部CT三维重建意义重大,该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肺结节 孤立性
下载PDF
肝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定量评价肝硬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唐鸿杰 陈繁 +2 位作者 李睿 朱德伦 陈天武 《西部医学》 2017年第7期985-989,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肝叶多b值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定量评价乙肝源性肝硬化的价值。方法收集74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2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肝脏MR DWI成像(b=0、500、800、1000s/mm2)。在DWI分析不同b值下肝脏各叶表观... 目的探讨不同肝叶多b值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定量评价乙肝源性肝硬化的价值。方法收集74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2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肝脏MR DWI成像(b=0、500、800、1000s/mm2)。在DWI分析不同b值下肝脏各叶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s,ADC)分别用b(0,500)、b(0,800)和b(0,1000)表示b=500s/mm2、800s/mm2、1000s/mm2时的ADC值。分别统计分析b(0,500)、b(0,800)和b(0,1000)肝左外叶、肝左内叶、肝右叶和肝尾状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肝硬化的相关性。结果在b(0,500)、b(0,800)和b(0,1000)时,在肝左外叶、肝左内叶、肝右叶和肝尾状叶测得的ADC值,除b(0,1000)时肝左内叶ADC值与肝硬化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r=-0.17,P>0.05)外,其余肝叶ADC值与肝硬化的发生均呈负相关(r=-0.35^-0.60,P<0.05)。在这些肝叶ADC值中,当b值为500s/mm2时,肝左外叶测得的ADC值是区分正常肝与肝硬化的最佳指标,ROC曲线下面积(AUC)达0.989。结论肝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b值分别为500s/mm2、800s/mm2时,在不同肝叶测得的ADC值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呈负相关;b(0,500)肝左外叶ADC值是诊断肝硬化的最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肝硬化 乙型肝炎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与非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CT及MRI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唐鸿杰 杨阳 +1 位作者 贾霜 欧静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1期1472-1475,共4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与非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CT及MRI特征。方法:选取45例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骨质疏松组)和44例非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非骨质疏松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腰椎T_(1)加权成像(T_(1)WI)、T_(2)加权成像(T_(2)WI)、...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与非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CT及MRI特征。方法:选取45例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骨质疏松组)和44例非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非骨质疏松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腰椎T_(1)加权成像(T_(1)WI)、T_(2)加权成像(T_(2)WI)、短时间反转恢复(STIR)序列及腰椎CT多平面重建扫描。比较骨质疏松性与非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MRI及CT特征。结果:CT特征显示,骨质疏松组患者骨质疏松性腰椎中重度压缩性骨折、爆裂性骨折、骨折累及附件的发生率均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MRI特征显示,STIR序列中,骨质疏松组患者多表现为高信号,非骨质疏松组患者多表现为混杂信号(P<0.05);但在T_(1)WI、T_(2)WI序列中两组患者骨折信号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脊髓损伤发生率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结论:与非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相比,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在MRI的STIR序列中多表现为高信号,且易发生中重度压缩性骨折、爆裂性骨折、易累及附件及脊髓,可作为鉴别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影像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腰椎骨折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MSCT在椎体附件微小骨折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刘秀 杨雄雄 +1 位作者 文玲 杜桂华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462-465,共4页
目的:探讨MSCT在椎体附件微小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脊柱椎体附件微小骨折59例,所有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采用三维重建(virtual reality,VR)和多平面重... 目的:探讨MSCT在椎体附件微小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脊柱椎体附件微小骨折59例,所有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采用三维重建(virtual reality,VR)和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观察。两名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对59例病例进行观察分析,若两者意见不一致经协商达成一致,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59例病例中椎板骨折17例(合并椎体骨折11例),横突骨折29例(合并椎体骨折9例),棘突骨折13例(合并椎体骨折13例)。采用MPR、VR和横断位两两比较,三者间对微小骨折的检出率均没有统计学意义(37/59,32/59,26/59,P>0.05)。采用轴位(AX)+MPR、AX+VR分别与横断位比较,两者间对微小骨折检出率均有统计学意义(81.3%vs.44.1%,77.9 vs.44.1%,P<0.05)。采用AX+MPR和AX+VR比较,两者间对微小骨折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81.3%vs.77.9%,P>0.05)。结论:MSCT检查联合VR或MPR后处理技术,对椎体附件微小骨折的诊断价值优于单纯常规横断位检查。图像后处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可降低椎体微小骨折的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骨折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多平面重建
下载PDF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X线和CT的临床表现区别 被引量:1
7
作者 黄云川 何光宏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30期381-382,共2页
目的分析X线和CT在小儿MPP(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临床表现区别。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接受治疗的小儿MPP患者40例,在自愿基础上,均同时行X线与CT检查,对比诊断准确度与临床表现情况。结果两种诊断方式在病变位置的判断及病... 目的分析X线和CT在小儿MPP(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临床表现区别。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接受治疗的小儿MPP患者40例,在自愿基础上,均同时行X线与CT检查,对比诊断准确度与临床表现情况。结果两种诊断方式在病变位置的判断及病变的具体表现上,诊断准确率均比较高,且整体诊断效果差别不显著(P>0.05)。结论 X线与CT在小儿MPP的检查中均有较理想的效果,临床检查中应严格掌握不同诊断方式的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MPP X线 CT 区别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