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培养时间对诱导多能干细胞源性心肌细胞成熟度的影响
1
作者 熊挺淋 张丽莎 +2 位作者 王德伟 曹海平 杨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5304-5310,共7页
背景:研究已证实诱导多能干细胞能够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但目前很少有分化心肌细胞成熟度的研究报道。目的:探讨延长诱导分化时间对诱导多能干细胞源性心肌细胞的形态、肌节长度、双核细胞含量、心脏基因表达、心脏蛋白表达和线粒体功... 背景:研究已证实诱导多能干细胞能够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但目前很少有分化心肌细胞成熟度的研究报道。目的:探讨延长诱导分化时间对诱导多能干细胞源性心肌细胞的形态、肌节长度、双核细胞含量、心脏基因表达、心脏蛋白表达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骨形态发生蛋白4、CHIR 99021和IWR1诱导多能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分别在第20天和第40天收集分化心肌细胞;采用RT-PCR和免疫荧光检测分化心肌细胞中心脏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LAS X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分化心肌细胞形态和肌节长度;MitoTracker Green FM线粒体染色检测线粒体总量,JC-1线粒体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与结论:与第20天的分化心肌细胞相比,第40天的分化心肌细胞的细胞周长和肌节长度更长、细胞面积更大(P<0.05);多核细胞比例从第20天的16%左右大幅上升至第40天的29%左右(P<0.05);第40天的分化心肌细胞具有与原代心肌细胞更相近的基因表达水平,SERCA2A、Cx-43和α-MHC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第20天的分化心肌细胞(P<0.05);与第20天的分化心肌细胞相比,第40天的分化心肌细胞中TNNT2和α-MHC蛋白表达水平较高,线粒体分布密度更大,且功能性线粒体数量增加(P<0.05)。结果表明:延长诱导分化时间,可以通过增加肌节长度和功能性线粒体数量以及升高心脏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而提高分化心肌细胞的成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分化心肌细胞 线粒体 心脏基因 心脏蛋白 成熟度
下载PDF
南充市中心医院老年门诊患者痴呆症发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浩宇 刘涛 +2 位作者 赵超美 陈勇 王晓芳 《华西医学》 CAS 2010年第3期455-458,共4页
目的了解老年门诊患者痴呆症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7月-2009年5月,年龄≥60岁644例门诊患者进行简易智能表(MMSE简易评分)评价,并收集患者文化程度、吸烟、基础疾病、用药史进行危险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样本人群老年痴... 目的了解老年门诊患者痴呆症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7月-2009年5月,年龄≥60岁644例门诊患者进行简易智能表(MMSE简易评分)评价,并收集患者文化程度、吸烟、基础疾病、用药史进行危险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样本人群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为16.0%。与老年性痴呆密切相关的是年龄、高血压、脑卒中史、听力受损和视力受损。结论高龄、高血压、脑卒中是老年性痴呆主要的危险因素,当前的医疗卫生机构应该积极有效地采取措施,控制可变因素,减少老年性痴呆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老年 发病率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三维心腔内超声引导下导管消融治疗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3
作者 何蔺 郑曦 +2 位作者 郭成 陈世蓉 刘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97-302,共6页
目的:探讨三维心腔内超声(intracardiac ultrasound,ICE)引导下导管消融治疗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88例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 目的:探讨三维心腔内超声(intracardiac ultrasound,ICE)引导下导管消融治疗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88例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其中38例在术中应用ICE(观察组),50例术中未应用ICE(对照组)。对比两组的建模时间、房间隔穿刺时间、消融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建模时间、房间隔穿刺时间、左肺静脉消融时间、右肺静脉消融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明显更短(P<0.05)。两组消融肺静脉各节段(后壁、底部、前壁、顶部和嵴部)的AI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消融成功率为97.4%(37/38),对照组为82.0%(41/50),观察组的消融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的随访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6%vs. 12.0%,P<0.05)。观察组的术中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vs. 14.0%,P<0.05)。结论:三维ICE引导下对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行RFCA治疗,可有效提高消融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暴露,并减少术中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三维心腔内超声 消融指数 射频消融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远期心功能改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赵景宏 王浩宇 +3 位作者 乔彦 邓建平 陈勇 刘涛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19期3140-3142,共3页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远期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南充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98例行PCI的AMI患者,其中93例行急诊PCI,105例行择期PCI,术前、术后半年分别行...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远期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南充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98例行PCI的AMI患者,其中93例行急诊PCI,105例行择期PCI,术前、术后半年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内径(LV)、右心房内径(RA)、右心室内径(R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记分指数,比较两组患者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半年心功能各项指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其中急诊PCI组改善明显,LVEF明显高于择期PCI组[(58.2±11.3)%vs(54.7±10.3)%],LV小于择期PCI组[(49.4±5.4)mm vs(53.8±7.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心功能及预后,其中急诊PCI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功能 超声心动图 介入治疗
下载PDF
PCI围手术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ACS患者心肌损伤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周振宇 冯俊 +4 位作者 倪伟 邓建平 陈勇 熊挺淋 赵景宏 《西部医学》 2019年第10期1569-1572,共4页
目的探析PCI围手术期服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肌损伤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行PCI择期手术治疗的72例老年ACS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将其分A、B两组,每组各36例... 目的探析PCI围手术期服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肌损伤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行PCI择期手术治疗的72例老年ACS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将其分A、B两组,每组各36例。A组患者在入院时开始服用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20mg/次),术前2h不用药;而B组患者入院时服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mg/次),且在术前2h加服20mg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的手术前后心肌损伤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围手术期造影剂肾病、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CK-MB、LDH、cTnI以及NT-proBNP水平未见显著性的差异(P>0.05),术后6h、24h,B组患者的CK-MB、LDH、cTnI以及NT-proBNP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P<0.05)。术后24h B组患者的血清VEGF、NO水平显著高于A组,ET-1则较A组明显降低(P<0.05)。B组围手术期造影剂肾病发生率较A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在肝功异常、肌肉疼痛、四肢乏力、胃肠道不适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ACS患者PCI围手术期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够显著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其血管内皮功能,同时还可减少PCI术后造影剂肾病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且其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老年患者 PCI围手术期 阿托伐他汀 不同剂量
下载PDF
微创临床护理路径对心血管介入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茂华 李黎 +2 位作者 韦小兰 方小丽 钟文兰 《西部医学》 2015年第3期460-461,464,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临床护理路径对心血管介入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3年7月诊治的心血管介入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 目的探讨微创临床护理路径对心血管介入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3年7月诊治的心血管介入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行微创临床护理路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及健康教育掌握情况等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45±0.27)分,平均住院时间为(6.01±1.07)天,健康教育掌握情况评分为(9.24±0.32)分,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7.28±0.56)分,平均住院时间为(7.75±1.43)天,健康教育掌握情况评分为(7.12±1.26)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健康教育掌握情况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临床护理路径用于心血管介入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自我健康的调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临床护理路径 心血管介入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和心率震荡特征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刘海燕 王浩宇 +3 位作者 刘涛 赵超美 陈世蓉 殷文 《西部医学》 2012年第7期1337-1339,1342,共4页
目的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心率振荡和心率变异性特征。方法观察组共纳入中重度慢阻肺患者43例,对照组纳入健康者40例。对每位受试者进行肺功能测试、超声心动图检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并进行心率变异性和心率振荡分析... 目的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心率振荡和心率变异性特征。方法观察组共纳入中重度慢阻肺患者43例,对照组纳入健康者40例。对每位受试者进行肺功能测试、超声心动图检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并进行心率变异性和心率振荡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时域参数(SNN50、PNN50、SDNN、SDANN和rMSDD)显著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震荡初始值(TO)的负值显著缩短,震荡斜率值(TS)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心率震荡起始(TO)与SDANN,rMSDD呈负相关,而震荡斜率与SNN50、PNN50、SDNN、SDANN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震荡初始值(TO)负值明显缩短,同时多项心率变异性指标明显异常,这表明自主神经功能明显受损。对心率震荡参数与心率变异性参数的综合分析能够理想地评估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状态,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心律失常危险分层提供了新的探索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心率震荡 心率变异性
下载PDF
加速康复心脏外科理念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 被引量:9
8
作者 李黎 申晓芬 +2 位作者 杨庆娟 邓建平 倪伟 《西部医学》 2018年第10期1550-1553,共4页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心脏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cardiac surgery,ERACS)理念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护理的应用。方法纳入我院心血管内科2016年6月~2017年6月所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患者382...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心脏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cardiac surgery,ERACS)理念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护理的应用。方法纳入我院心血管内科2016年6月~2017年6月所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患者382例,210例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172例为ERACS组(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加速康复心脏外科的理念与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和体温等指标,以及两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观察两组的最终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收缩压、心率和体温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应用"加速康复心脏外科(ERACS)"的理念可加快术后康复,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及MTHFR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刘小艳 王浩宇 刘涛 《西部医学》 2015年第3期478-480,F0003,共4页
冠心病已成为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由于冠心病的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对其病因研究显得十分重要。除了传统的危险因素之外,高同型半管氨酸血症被认为是冠心病新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其代谢酶MTHFR基因的多态性... 冠心病已成为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由于冠心病的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对其病因研究显得十分重要。除了传统的危险因素之外,高同型半管氨酸血症被认为是冠心病新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其代谢酶MTHFR基因的多态性是否和冠心病相关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本文就同型半管氨酸(Hcy)及其代谢关键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Hcy)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基因多态性 冠心病
下载PDF
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XCL16、sST2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景宏 乔彦 +2 位作者 张荣驿 邓建平 陈勇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期56-59,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清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 ST2)水平与重症心力衰竭(SH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8例SHF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41例和存活组127... 目的 探讨血清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 ST2)水平与重症心力衰竭(SH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8例SHF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41例和存活组127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CXCL16、s ST2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HF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CXCL16、s ST2水平对SHF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死亡组年龄大于存活组,病程长于存活组,纽约心脏协会分级Ⅳ级比例、血尿酸、B型钠尿肽、CXCL16、s ST2水平高于存活组,收缩压、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纽约心脏协会分级、B型钠尿肽、CXCL16、s ST2为SH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左室射血分数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血清CXCL16、s ST2水平联合预测SHF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大于血清CXCL16、s ST2单独预测(P<0.05)。结论 血清CXCL16、s ST2水平升高是SHF患者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血清CXCL16、s ST2水平能提升SHF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心力衰竭 炎症 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6 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 预后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及其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小艳 刘涛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其代谢酶MTHFR C677T、MTHFR A1298C、MS A2756G、MTRR A66G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方法 在川东北地区汉族人群中221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与之性别、年龄匹配的210例非冠心病患者...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其代谢酶MTHFR C677T、MTHFR A1298C、MS A2756G、MTRR A66G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方法 在川东北地区汉族人群中221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与之性别、年龄匹配的210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Hcy检测试剂盒(速率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浆Hcy水平,采用改良多重连接反应检测技术(iMLDR)检测目的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分析两组之间Hcy水平及其Hcy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 结果 (1)冠心病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5.39±6.89 μmol/L比12.90±6.44 μmol/L,P<0.05),Hcy在两组之间比较OR值为1.060 (95%CI 1.021~1.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MTHFR C677T、MTHFR A1298C、MS A2756G、MTRR A66G在两组之间比较,无论是基因型分布频率还是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基因-基因间交互作用分析发现,这四个基因位点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基因-环境间交互作用分析发现,MTHFR C677T与吸烟、甘油三酯之间也不存在交互作用(P均>0.05)。(3)血浆Hcy水平在冠心病MTHFR TT基因型组(19.72±11.51 μmol/L)最高,且分别高于CC基因型组(13.99±4.77 μmol/L,P<0.05)及CT基因型组(15.44±6.25 μmol/L,P<0.05)。 结论 Hcy可能增加川东北地区汉族人群冠心病的患病风险,MTHFR C677T TT基因型的冠心病患者血浆Hcy水平较高,未发现MTHFR C677T、MTHFR A1298C、MS A2756G、MTRR A66G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同型半胱氨酸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肺血栓栓塞症6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邓建平 刘涛 +2 位作者 赵超美 陈世蓉 陈勇 《西部医学》 2012年第3期504-506,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思路。方法分析住院的65例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5例PTE患者中活动性胸闷、呼吸困难突然加重59例(93.8%),动脉血气PaCO2下降或呈Ⅰ型呼吸... 目的探讨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思路。方法分析住院的65例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5例PTE患者中活动性胸闷、呼吸困难突然加重59例(93.8%),动脉血气PaCO2下降或呈Ⅰ型呼吸衰竭表现43例(66.2%),D-二聚体>0.5mg/L(ELISA法)100%。超声心动图检查有三尖瓣反流和肺动脉高压37例(56.9%)。结论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最重要的临床症状是活动性胸闷、呼吸困难突然加重,经强化抗心衰等治疗肺部啰音消失或减少,但症状不能完全缓解或甚至有加重趋势,常合并Ⅰ型呼吸衰竭。临床上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提出疑诊,再选择肺血管薄层增强CT扫描进一步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功能不全 肺血栓栓塞症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小艳 李煜 刘涛 《西部医学》 2015年第12期1916-1920,共5页
冠心病已成为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由于冠心病的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对其病因研究显得十分重要。除了传统的危险因素之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被认为是冠心病新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其代谢关键酶如MTHFR、MS等... 冠心病已成为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由于冠心病的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对其病因研究显得十分重要。除了传统的危险因素之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被认为是冠心病新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其代谢关键酶如MTHFR、MS等的基因多态性是否和冠心病相关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本文就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其代谢关键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Hcy)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蛋氨酸合成酶(MS) 基因多态性 冠心病
下载PDF
二维应变超声对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及缺血性心肌病左房心肌功能评价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赖诚民 王浩宇 +4 位作者 刘海燕 陈勇 刘涛 赵超美 陈世蓉 《西部医学》 2009年第12期2048-2050,共3页
目的应用二维应变超声测量法(2DSE)评估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及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收缩功能的差异。方法对3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50±14.6)岁及44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52±16.9)岁的左房间隔部、游离壁及顶部的纵向应变进行标准... 目的应用二维应变超声测量法(2DSE)评估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及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收缩功能的差异。方法对3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50±14.6)岁及44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52±16.9)岁的左房间隔部、游离壁及顶部的纵向应变进行标准多普勒超声及2DSE测量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左室容积,射血分数,二尖瓣返流面积及二尖瓣返流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房主动排空量及排空分数较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明显减少。扩张型心肌病左房各测量部位的收缩期纵向应变峰值也低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结论二维应变超声测量对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房功能异常有较好的评价作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与缺血性心肌病相比,左房收缩期功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应变超声 扩张型心肌病 左心房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室心尖起搏QRS波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振宇 陈世蓉 +1 位作者 刘涛 陈勇 《西部医学》 2012年第9期1746-1747,1750,共3页
目的评估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起搏的效果。方法将96例起搏器植入患者分为右室心尖起搏组(58例)与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组(38例),其中流出道间隔起搏组又分为高位间隔组(25例)和低位间隔组(13例)。测量各组术前、术后完全起搏的QRS时... 目的评估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起搏的效果。方法将96例起搏器植入患者分为右室心尖起搏组(58例)与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组(38例),其中流出道间隔起搏组又分为高位间隔组(25例)和低位间隔组(13例)。测量各组术前、术后完全起搏的QRS时限(QRSd)、术后完全起搏的QRSd与术前QRSd的差值(ΔQRSd)。结果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组完全起搏时QRSd短于右室心尖起搏组[(139±8.6)ms vs(156±15.4)ms,P<0.001],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组ΔQRSd<右室心尖起搏组[(39±10.9)ms vs(57±13.2)ms,P<0.001]。高位间隔组与低位间隔组术后、术前QRSd、ΔQRSd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比右室心尖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RS时限 间隔起搏 生理性起搏
下载PDF
冠心病猝死患者心肌组织纤维连接蛋白及内皮素的表达 被引量:5
16
作者 邓建平 刘海燕 +2 位作者 杨刚 周振宇 赵景宏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77-578,共2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猝死患者心肌组织中纤维连接蛋白、内皮素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150份冠状动脉组织切片标本,其中正常血管标本50份,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50份和不稳定斑块50份,用MaxVision免疫组化方法对比检测纤维连接蛋白(FN)和内皮素(... 目的探讨冠心病猝死患者心肌组织中纤维连接蛋白、内皮素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150份冠状动脉组织切片标本,其中正常血管标本50份,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50份和不稳定斑块50份,用MaxVision免疫组化方法对比检测纤维连接蛋白(FN)和内皮素(ET)的表达。结果正常心肌组织FN、ET均呈阴性表达;稳定斑块组FN呈散在、单个细胞性胞质棕褐色着色,ET呈局灶性心肌细胞胞质阳性表达;不稳定斑块组FN呈大片状心肌细胞胞质棕褐色着色,ET呈血管平滑肌、血管内皮及心肌细胞胞质呈棕色阳性着色。3组患者心肌中ET、FN阳性反应物累积吸光度值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N和ET的阳性表达是心肌缺血和损伤的灵敏指标,对推断冠心病猝死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纤维连接蛋白 内皮素
下载PDF
缺血性心脏病的心肌再生性治疗现状与展望
17
作者 刘涛 王浩宇 《西部医学》 2012年第3期423-425,共3页
随着内科学、外科学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水平的提高,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目前仍然存在着对于这些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部分患者。心肌再生性治疗有望成为缺血性心脏病一类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案。这类新颖的治... 随着内科学、外科学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水平的提高,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目前仍然存在着对于这些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部分患者。心肌再生性治疗有望成为缺血性心脏病一类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案。这类新颖的治疗方案包括蛋白质、基因及细胞学治疗。本文就心肌再生性治疗领域中重要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做一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脏病 心肌再生性治疗 蛋白质 基因 细胞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在右心室功能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18
作者 赵景宏 唐红 《西部医学》 2009年第12期2166-2168,共3页
超声心动图是临床无创评价心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超声新技术的出现,目前超声对于右心室功能的评价手段及评价指标日渐丰富,如频谱多普勒、组织多普勒成像、声学定量技术、彩色室壁运动分析、造影超声心动图、Tei指数和实时三维超... 超声心动图是临床无创评价心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超声新技术的出现,目前超声对于右心室功能的评价手段及评价指标日渐丰富,如频谱多普勒、组织多普勒成像、声学定量技术、彩色室壁运动分析、造影超声心动图、Tei指数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应变和应变率成像等。现将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右心室 功能
下载PDF
心力衰竭患者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因素探讨 被引量:10
19
作者 赵超美 刘涛 +3 位作者 王浩宇 陈世蓉 陈勇 王晓芳 《西部医学》 2011年第3期448-450,共3页
目的探讨心功能不全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率和临床预示因素。方法对473例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相关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共27例患者(5.7%)被诊断为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同的心功能水平(NYHA心功能分级)DVT... 目的探讨心功能不全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率和临床预示因素。方法对473例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相关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共27例患者(5.7%)被诊断为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同的心功能水平(NYHA心功能分级)DVT的发生率存在一定差异:Ⅱ级DVT发生率3.4%,Ⅲ级心功者DVT发生率4.6%,Ⅳ级心功者发生率为14.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抗凝治疗(OR 3.35,95%CI:1.12-6.84)、NYHAⅣ级心功能(OR 4.43,95%CI:1.80-8.27)和下腔静脉塌陷性缺乏(OR 3.81,95%CI:0.96-5.40)可能是DVT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CHF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是增高的,严重的心功能不全、抗凝治疗不充分及下腔静脉塌陷性不足可能是DVT发生风险独立的预示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 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测因素
下载PDF
维生素D缺乏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国斌 蒋颍 +1 位作者 周振宇 刘涛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98-101,共4页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激素原,主要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在钙与骨代谢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除了与骨骼肌肉疾病、结缔组织疾病、等有关外,还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但是,许多研究提出了与早期研究相矛盾的...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激素原,主要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在钙与骨代谢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除了与骨骼肌肉疾病、结缔组织疾病、等有关外,还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但是,许多研究提出了与早期研究相矛盾的结果,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将总结近年来该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结果并对维生素D缺乏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发展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 冠状动脉疾病 相关性 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