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要求的解剖学教学改革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爱平 张新华 +4 位作者 唐志晗 曾国 陈熙 田英 姜志胜 《基础医学教育》 2016年第10期775-777,共3页
随着"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深入推进,对医学核心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更加强调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围绕这一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优化改革,在卓越医学人才培养... 随着"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深入推进,对医学核心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更加强调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围绕这一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优化改革,在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 教学改革 卓越医学人才
下载PDF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设计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3
2
作者 陈胜华 徐达传 +3 位作者 周小兵 安高 钟光明 吴坤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7-241,共5页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外径(3.7±0.9)mm,于股直肌深面,沿股外侧肌前缘下降,在起始下方(9.0±3.5)cm处分为内、外两侧支。(2)外侧支营养股外侧肌,肌外血管蒂长(8.1±3.3)cm,在股外侧肌中段肌内行走的全程发出6.6支口径1.0mm的肌支或肌皮支,平均支间距(1.9±0.9)cm。(3)股前外侧部出现皮支(2.5±1.2)支,外径(0.8±0.3)mm,其中肌间隙穿支占23.8%,而肌皮穿支占76.2%。57.7%(15侧)肢体有高位皮动脉出现。结论 (1)可以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并用不同部位的血管支的距离来调整肌瓣和肌皮瓣的叶间距离,修复不同的创面。(2)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是临床修复复杂创面的一种极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分叶肌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 应用解剖
下载PDF
旋髂深动脉穿支皮瓣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金联洲 周小兵 +2 位作者 胡斯旺 戴开宇 唐茂林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0-263,共4页
目的为旋髂深动脉穿支骨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6具未经固定处理的尸体,采用改良明胶/氧化铅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层次解剖观测腰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利用Photo... 目的为旋髂深动脉穿支骨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6具未经固定处理的尸体,采用改良明胶/氧化铅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层次解剖观测腰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软件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另选1具未固定处理的男尸,采用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并进行CT扫描与三维重建。结果旋髂深动脉穿支(DCIAP)的出现率为92%,平均每侧为1.6支,直径0.7mm,其穿支出现于髂前上棘后方5~10cm,髂嵴上方12~35mm之间,供血范围为31 cm2。结论旋髂深动脉起源、行程及其穿支较恒定,具备穿支骨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可截取穿支皮瓣(肌皮瓣或骨皮瓣)进行游离移植或转位,用于复合组织缺损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旋髂深动脉 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数字解剖学
下载PDF
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胜华 谭建国 +3 位作者 唐茂林 向宇燕 曾效恒 王泽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 :为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及电脑图像分析技术 ,解剖观察了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结果 :腓肠外侧皮神经于腓骨头上方 ( 7.... 目的 :为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及电脑图像分析技术 ,解剖观察了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结果 :腓肠外侧皮神经于腓骨头上方 ( 7.1± 1.3 )cm ,中线外侧 ( 1.8± 0 .6)cm起自腓总神经 ,分支分布于小腿后外侧上 2 /3部 ,末端与腓肠内侧皮神经相吻合。其营养动脉主要为窝外侧皮动脉 ,于腓骨头水平面上方 ( 4 .6± 2 .3 )cm处发自动脉 ,并于腓骨头上 ( 4 .6± 1.2 )cm ,中线外侧 ( 2 .1± 0 .5 )cm处开始伴行腓肠外侧皮神经下降 ,下端主要与腓动脉穿支吻合 ,形成一营养血管链。结论 :以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链为蒂可以设计近端或远端蒂岛状筋膜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外侧皮神经 腘窝外侧皮动脉 岛状皮瓣 应用解剖 显微外科
下载PDF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胜华 谭建国 +4 位作者 唐茂林 王莉 张心宽 彭珍山 王泽军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5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 探讨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为该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使用24侧上肢标本和5具新鲜整尸标本,通过大体解剖、铸型和动脉造影等方法,研究前臂后皮神经及其 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彼此... 目的 探讨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为该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使用24侧上肢标本和5具新鲜整尸标本,通过大体解剖、铸型和动脉造影等方法,研究前臂后皮神经及其 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彼此间的吻合规律。结果 前臂后皮神经起自桡神经,至前臂部主要分 为两支,分布于前臂后部桡侧2/3,其营养血管平均为7.2支,其中第一支最粗,并伴行最远,并和其他营养动 脉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吻合。结论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筋膜皮瓣,可用于修复前臂及手部软组 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 筋膜皮瓣 皮神经营养血管 吻合 应用解剖 解剖学基础 营养动脉 结论 臂部 规律
下载PDF
血管三维重建与传统解剖学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陈胜华 唐茂林 +4 位作者 徐达传 丁红梅 刘畅 李泽宇 田喜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1-515,共5页
目的:将显示血管等结构的三维重建方法与传统的解剖学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其优劣。方法:新鲜成人下肢标本各2侧,分别从动脉与静脉灌注显影剂,CT扫描后利用三维软件进行分割与重建;解剖扫描后的标本,分别显示其血管系统。将三维图形与标本... 目的:将显示血管等结构的三维重建方法与传统的解剖学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其优劣。方法:新鲜成人下肢标本各2侧,分别从动脉与静脉灌注显影剂,CT扫描后利用三维软件进行分割与重建;解剖扫描后的标本,分别显示其血管系统。将三维图形与标本照片进行比较。结果:利用三维软件可分割与重建出独立的骨、血管、皮肤、肌肉,所重建的图形可以分别单独显示,也可以组合显示。可从不同角度与层面观察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等情况,但有显示误差,不适合数据采集。剥制标本上可清晰地观察到血管系统,可观察任一支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与吻合等情况,可以进行数据测量,但不能同时显示多层结构。结论:血管灌注结合三维重建的方法对于观察人体血管的三维状态、不同角度与不同层面的走行与分布具有优势,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剥制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血管 血管造影 应用解剖
下载PDF
腮腺导管转移术治疗干眼病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4
7
作者 向宇燕 陈胜华 +2 位作者 谭建国 曾效恒 欧阳四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8-289,共2页
目的:为腮腺导管转移治疗干眼病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0具经双侧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头颈部标本。结果:(1)腮腺导管的长度为(3.5±0.7)cm,腮腺导管自腮腺前缘发出处至结膜囊的最短距离为(4.3±0.3)cm。(2)... 目的:为腮腺导管转移治疗干眼病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0具经双侧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头颈部标本。结果:(1)腮腺导管的长度为(3.5±0.7)cm,腮腺导管自腮腺前缘发出处至结膜囊的最短距离为(4.3±0.3)cm。(2)腮腺导管与面神经颊支的关系十分密切,腮腺导管与面神经不在同一个层面上,面神经位于浅层,腮腺导管位于深层。面神经颊支以双干型、3干型较多,分别占45%和55%。结论:本文结果对腮腺导管转移治疗重症干眼病的手术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导管 转移术 干眼病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习题对提高留学生人体解剖学学习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13
8
作者 吕运成 陈安英 +5 位作者 万炜 李严兵 彭田红 安高 李素云 许菁 《基础医学教育》 2014年第3期227-229,共3页
为了评价习题对提高留学生人体解剖学学习效果的作用,对南华大学2010级和2011级留学生医学班完成的题量、期末考试通过率与卷面成绩及学习兴趣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课后习题能显著提高留学生人体解剖学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 习题 留学生教育 学习效果
下载PDF
逆行腓骨肌肌皮瓣设计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曹磊 赵志杰 +3 位作者 谭建国 李美秀立 彭田红 陈胜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9-253,共5页
目的为逆行腓骨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测腓动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及其表面皮肤与营养血管的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的情况;新鲜标本2具,动脉灌注乳胶、氧化铅混悬液... 目的为逆行腓骨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测腓动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及其表面皮肤与营养血管的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的情况;新鲜标本2具,动脉灌注乳胶、氧化铅混悬液,CT扫描后三维重建小腿与足部血管。结果腓动脉起始外径(3.7±0.7)mm,多条分支供给比目鱼肌、长屈肌、腓骨长、短肌及表面皮肤。腓动脉穿支的血管蒂可游离长度为(3.5±1.3)cm。腓动脉终末穿支在胫腓骨骨间膜中穿出,外径(1.2±0.4)mm,分为升支和降支。腓骨短肌肌腹的上部有一支较粗的腓浅动脉发自胫前动脉,向前穿骨间膜行于腓骨长肌与小腿前群肌之间,管径(1.8±0.5)mm,行向下营养腓骨短肌、腓浅神经和小腿前外侧部皮肤。结论以腓动脉中、下部穿支或终末穿支与其它血管的吻合部为蒂,可以设计切取逆行腓骨长、短肌肌皮瓣,修复小腿下部及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应用解剖 外科皮瓣 腓动脉
下载PDF
腮腺区面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的巨微解剖学特点 被引量:2
10
作者 洪丽 安高 +2 位作者 周小兵 彭田红 范松青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3-94,109,共3页
目的:通过对腮腺区面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MAS)的解剖学特点进行研究,为临床腮腺区SMAS除皱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10侧防腐成人头部标本进行大体解剖观察,对2侧新鲜标本进行腮腺区组织学切片观察。结果:面部SMAS在面部是一层独立的... 目的:通过对腮腺区面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MAS)的解剖学特点进行研究,为临床腮腺区SMAS除皱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10侧防腐成人头部标本进行大体解剖观察,对2侧新鲜标本进行腮腺区组织学切片观察。结果:面部SMAS在面部是一层独立的层次,与腮腺咬肌筋膜之间以SMAS下脂肪组织相隔,而面神经位于腮腺咬肌筋膜深面。结论:SMAS下脂肪组织是SMAS潜在、安全的解剖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区 浅表肌肉腱膜系统 解剖学 组织学
下载PDF
SD大鼠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万炜 刘政海 +2 位作者 伍校琼 王晓晟 罗学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9-282,共4页
目的为建立稳定可靠的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寻求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红色乳胶灌注技术显示正常SD大鼠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来源、分支、分布及其与视神经的关系,并采用体视显微镜摄片测量;明胶墨汁灌注技术显示距眼球后极2.0 mm或6.0 mm处横断... 目的为建立稳定可靠的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寻求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红色乳胶灌注技术显示正常SD大鼠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来源、分支、分布及其与视神经的关系,并采用体视显微镜摄片测量;明胶墨汁灌注技术显示距眼球后极2.0 mm或6.0 mm处横断视神经后视网膜的血供。结果视网膜中央动脉及其分支在视神经鞘内始终与视神经干伴行,视网膜中央动脉起始部到眼球后极的距离为(5.784±0.054)mm;距离眼球后极6.0 mm处鞘内视神经横断组大鼠视网膜单位面积血管数目高于其他部位横断组。结论在制备视神经损伤SD大鼠模型时,损伤视神经应在鞘内进行,损伤部位距眼球后极6.0 mm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视网膜中央动脉 明胶墨汁 乳胶
下载PDF
卓越医师培养中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与体会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爱平 李严兵 +3 位作者 谢巍 蒋穗斌 曹宇辉 彭田红 《基础医学教育》 2016年第5期341-343,共3页
人体解剖学教学是卓越医师培养的重要内容,为探索和实践南华大学医学院"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拟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从优化课程、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实验室建设,应用综合... 人体解剖学教学是卓越医师培养的重要内容,为探索和实践南华大学医学院"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拟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从优化课程、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实验室建设,应用综合测评体系及配置合适的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改革,在理论课中更新教学理念,实验课中增加基本技术操作设计性实验,改革人体解剖学考核体系等,增强了卓越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和科研创新能力,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 教学改革 卓越医师培养
下载PDF
人体血管三维可视化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小兵 向宇燕 +3 位作者 谢巍 肖建忠 谭建国 任家武 《解剖学研究》 CAS 2011年第5期397-398,共2页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具有内容多、概念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学生难以全面掌握,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人体血管3D可视化,结合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最新成果,运用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的人体血管各个层次的计...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具有内容多、概念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学生难以全面掌握,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人体血管3D可视化,结合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最新成果,运用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的人体血管各个层次的计算机模型,展示人体微血管与器官周围诸结构相互关系,为解剖学教学提供形象生动的三维立体模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推动解剖学教学改革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教学 可视化 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数字解剖学
下载PDF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4
14
作者 向宇燕 周小兵 +4 位作者 谢巍 熊伟 杨咏梅 李素云 何慧 《解剖学研究》 CAS 2009年第6期447-449,共3页
目的为提高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有效率和减少并发症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5具(30侧)头颈部标本经双侧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在国产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1具保留骨骼的头颈部血管铸型标本。结果①外鼻的动脉:分布到外鼻的动脉非常丰... 目的为提高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有效率和减少并发症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5具(30侧)头颈部标本经双侧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在国产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1具保留骨骼的头颈部血管铸型标本。结果①外鼻的动脉:分布到外鼻的动脉非常丰富,主要有鼻背动脉、鼻外侧动脉、鼻翼动脉、鼻翼下缘动脉及上唇动脉的分支等,且在鼻端处它们之间形成非常丰富的吻合;②鼻中隔动脉:鼻中隔血供属多源性,主要来自鼻后中隔动脉上支、下支,筛前?筛后动脉,筛前、筛后动脉主要分布于鼻中隔上部;③鼻腔外侧壁的动脉:蝶腭动脉大多(90%)在蝶腭孔处已分为鼻后外侧动脉和鼻后中隔动脉,鼻后外侧动脉发出下鼻甲动脉和中鼻甲动脉;下鼻甲动脉沿途分支分布于下鼻甲及下鼻道,且有分支与中鼻甲动脉吻合。结论本文结果对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 泪囊鼻腔吻合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基础与临床全方位相结合的护理专业系统解剖学教学模式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爱平 唐谟建 +4 位作者 李严兵 陈胜华 彭田红 谭建国 陈熙 《基础医学教育》 2017年第3期173-175,共3页
文章就护理专业基础与临床全方位相结合的系统解剖学教学模式进行论述,围绕护理专业系统解剖学教学为何要将基础与临床全方位相结合以及如何做到这一点作了详细探讨。通过精选教材内容、PBL教学模式、体表标志的触摸、实验教学学生自主... 文章就护理专业基础与临床全方位相结合的系统解剖学教学模式进行论述,围绕护理专业系统解剖学教学为何要将基础与临床全方位相结合以及如何做到这一点作了详细探讨。通过精选教材内容、PBL教学模式、体表标志的触摸、实验教学学生自主观察并课后绘图以及课后反馈等方式可以使系统解剖学与临床护理全方位地结合在一起。相比传统护理专业系统解剖学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突出、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学生掌握知识结构更完整,对于护理专业学生学好系统解剖学并提高其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解剖学 基础与临床 教学改革 护理专业
下载PDF
面中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洪丽 安高 +2 位作者 周小兵 彭田红 张心宽 《解剖学研究》 CAS 2009年第1期57-59,66,共4页
目的通过对面中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MAS)的解剖学特点进一步研究,为临床面部各种与SMAS相关的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20侧防腐成人头部标本进行大体解剖观察,对2侧新鲜标本进行组织学切片观察。结果面部SMAS在面部是一层独立的层次... 目的通过对面中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MAS)的解剖学特点进一步研究,为临床面部各种与SMAS相关的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20侧防腐成人头部标本进行大体解剖观察,对2侧新鲜标本进行组织学切片观察。结果面部SMAS在面部是一层独立的层次,与面部深层的筋膜之间以SMAS下脂肪组织相隔,而面神经位于面部深层的筋膜的深面。结论SMAS下脂肪组织是SMAS潜在、安全的手术平面,临床医生可以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中部 浅表肌肉腱膜系统 大体解剖 组织学
下载PDF
带颞浅血管颅骨瓣修复颌面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
17
作者 彭田红 徐达传 许本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 :为带颞浅血管蒂颅骨外板骨瓣转位修复颌面部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0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和 8例头颈铸型标本 (5例保留骨骼 )上 ,对颞浅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分布进行观测 ,并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术式设计。结果 :... 目的 :为带颞浅血管蒂颅骨外板骨瓣转位修复颌面部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0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和 8例头颈铸型标本 (5例保留骨骼 )上 ,对颞浅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分布进行观测 ,并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术式设计。结果 :颞浅动脉起自颈外动脉 ,于外耳门前方越过颧弓根部浅出至皮下 ,在皮下组织和颞浅筋膜之间向前上走行 ,至颧弓上方分为额、顶二终支 ,其分支营养颅顶部大至 区域的软组织、骨膜和颅骨外板 ,颞浅动脉主干及额支、顶支动脉外径均大于 1mm ,浅出部位至颞线处可游离长度为 8cm以上。结论 :设计以颞浅动脉为蒂颅骨外板骨瓣转位修复颌面部缺损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动脉 颅骨骨瓣 应用解剖 颌面部缺损
下载PDF
带血供正中神经腕部感觉束转位桥接尺神经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珍山 彭田红 +2 位作者 肖建忠 陈胜华 谭建国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带血供正中神经腕部感觉束转位桥接尺神经缺损的解剖学基础。方法:14例成人上肢标本,观测腕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长度、神经束、血供等。摹拟带血供腕部正中神经感觉束转位桥接尺神经缺损术。结果:①正中神经腕部长度为7.8 cm(... 目的:探讨带血供正中神经腕部感觉束转位桥接尺神经缺损的解剖学基础。方法:14例成人上肢标本,观测腕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长度、神经束、血供等。摹拟带血供腕部正中神经感觉束转位桥接尺神经缺损术。结果:①正中神经腕部长度为7.8 cm(7.5-8.1 cm)。神经束数为19-27束,以感觉束为主,感觉束位于尺侧,运动束和混合束位于桡侧。感觉束无损伤分离长度为10.0-14.0 cm。正中神经营养动脉距桡骨茎突上方6.2 cm(6.1-6.6 cm)处发自桡动脉,长度为5.7 cm(5.1-6.1 cm),起始外径为1.2 mm(1.1-1.4 mm)。②尺神经腕部长度为9.4 cm(8.9-9.7 cm),神经束数为14-19束,感觉束和运动束大致相等。感觉束位于掌挠侧,运动束位于背尺侧。结论:带血供正中神经腕部感觉束转位桥接尺神经缺损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神经 尺神经 神经移植体 显微外科解剖
下载PDF
鼻咽部咽鼓管区的解剖学及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周君仪 向宇燕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1年第6期673-674,共2页
咽鼓管区是位于鼻咽侧壁上的咽鼓管及其毗邻结构的总称。鼻咽部(region of nasopharynx)位于蝶骨体和枕骨基底部下方,前经鼻后孔与鼻腔相通,向下与口咽相续。咽鼓管(pharyn-gotympanic or eustachian tube)及其毗邻是鼻咽侧壁上的... 咽鼓管区是位于鼻咽侧壁上的咽鼓管及其毗邻结构的总称。鼻咽部(region of nasopharynx)位于蝶骨体和枕骨基底部下方,前经鼻后孔与鼻腔相通,向下与口咽相续。咽鼓管(pharyn-gotympanic or eustachian tube)及其毗邻是鼻咽侧壁上的重要结构。鼻咽部与颞下窝及咽旁间隙相毗邻,位置较深,结构复杂,有许多重要血管和神经穿行此区。鼻咽部病变常侵犯邻近区域,对该区域内解剖结构进行详细观测,有助于提高鼻咽部病变的早期诊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鼻咽侧壁的咽鼓管区的解剖及其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鼓管区 咽旁间隙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腰神经根及主要毗邻结构的CT解剖学研究与三维构建 被引量:5
20
作者 于鹏辉 伍修宇 +2 位作者 李俏 孙秋敏 李严兵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7年第8期564-567,共4页
目的利用CT数据观察腰神经根及其与主要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并对其进行三维构建与测量,为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30例健康成人腰骶部的CT连续断层扫描数据集导入Mimics 17.0软件,分割出相关结构,获得各结构的图层,... 目的利用CT数据观察腰神经根及其与主要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并对其进行三维构建与测量,为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30例健康成人腰骶部的CT连续断层扫描数据集导入Mimics 17.0软件,分割出相关结构,获得各结构的图层,对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和虚拟显示,并对腰神经根及周围主要结构进行观察及相关测量。结果 L_3~L_4椎间盘层面到L_5~S_1椎间盘层面腰神经根与上关节突的最近距离逐渐增大;三维模型清楚地显示了腰神经根及其主要毗邻结构在腰骶部的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腰椎间盘的厚度越往下越厚,而腰椎间盘后缘中点到上位腰椎棘突末端的距离,先增大再减少,在L_3~L_4椎间盘到上位腰椎棘突末端距离最大。结论通过对腰神经根与上关节突的关系、腰椎间盘厚度及腰椎间盘到上位棘突末端距离变化的分析,为临床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手术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神经根 CT 腰椎间盘 三维构建 腰椎间盘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