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之“二十八部众”护法神众考释
1
作者 黄国清 《普陀学刊》 2023年第1期166-192,304-305,共29页
《大悲心陀罗尼经》是源自印度的汉译经典,须结合印度文化与佛教文化来索解其教义。《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是在此经汉译文句基础上,对护法神众给出坛城的制作规范,将五十余位护法神众化约为“二十八部众”。本文运用佛教藏经与印度... 《大悲心陀罗尼经》是源自印度的汉译经典,须结合印度文化与佛教文化来索解其教义。《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是在此经汉译文句基础上,对护法神众给出坛城的制作规范,将五十余位护法神众化约为“二十八部众”。本文运用佛教藏经与印度神话资料对《大悲心陀罗尼经》偈颂所列护法神众进行逐一考释,辨析他们的身份及探索其宗教形象与护法职能。析分出来的五十三位护法神众,除了常见的梵天、帝释、四大天王与天龙八部,印度宗教的许多神祇与鬼类也被纳入体系,在佛教经典中给出佛教立场的描写。还原《大悲心陀罗尼经》偈颂所含摄的护法神众,并无损于“二十八部众”的既成佛教文化观念,而是提供另一种依据经典及宽广视域的解读方式,拓展对千手观音菩萨经典与文化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大悲心陀罗尼经 二十八部众 印度神话 佛教中国化
下载PDF
天台观音忏法的发展与演变 被引量:1
2
作者 《普陀学刊》 2017年第3期111-146,共36页
南北朝时较流通的观音经典有《普门品》与《请观音经》,因后经言及消除业障与礼请方法,成为智顗编制观音忏法的经典依据。智顗说明十科仪式有八项采自经中,另外二项庄严道场与披陈忏悔实为礼忏行法所必需。请观音忏法重视圣者和明咒的... 南北朝时较流通的观音经典有《普门品》与《请观音经》,因后经言及消除业障与礼请方法,成为智顗编制观音忏法的经典依据。智顗说明十科仪式有八项采自经中,另外二项庄严道场与披陈忏悔实为礼忏行法所必需。请观音忏法重视圣者和明咒的他力加持,发挥治病、灭罪、护经的力用。智顗所遗忏本过于简略,北宋遵式对之再治以使其完善,对仪式操作方法解说详实,更补充真理观照内容,使行法事修与理观兼备。北宋另一天台学人知礼依唐译《大悲心陀罗尼经》制作《大悲心咒行法》,形成新的观音忏法典范,逐渐取代请观音忏法。知礼的大悲忏法是在天台忏仪一般架构上依经典有所调整,强化发起广大慈悲誓愿,注重与天台圆教观法的结合,有其修学难度,但带起大悲忏法的功劳不可抹煞。后世大悲忏法即在知礼忏本的基础上简化观法操作,促进此种观音忏法的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台忏法 请观音忏法 大悲忏法 智顗 遵式 知礼
下载PDF
乌符三绝与白玉蟾
3
作者 曾金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10期15-19,共5页
湖南省祈阳县乌符山有号称为"乌符三绝"之碑碣,分别是吕洞宾草书诗碑、白真人镇蛟符碑与天篆山钤碑。该文认为此三绝碑与白玉蟾密切相关,除了后二者为其亲书者外,同时也是其在湖南计划性传道行程的一环,目的在于藉吕洞宾传说... 湖南省祈阳县乌符山有号称为"乌符三绝"之碑碣,分别是吕洞宾草书诗碑、白真人镇蛟符碑与天篆山钤碑。该文认为此三绝碑与白玉蟾密切相关,除了后二者为其亲书者外,同时也是其在湖南计划性传道行程的一环,目的在于藉吕洞宾传说以宣传丹道南宗主张。对于唐宋八仙系统故事的形成具有相当贡献,而其在永州祈阳之旅,也是弟子所见活动之绝响,此后即行踪不明,该文认为两次永州行后,白玉蟾欲仿效吕祖传说而隐没不显,从而造成他本人的仙化传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州 祈阳 蒋晖 白玉蟾 吕洞宾 何仙姑
下载PDF
台湾地区“印度、西藏”佛教研究发展综述(1950—2000)——以学术研究期刊为论谱
4
作者 陈美华 《普陀学刊》 2017年第1期298-329,共32页
'印度佛教'的界定有多种维度,本文统计的范围除古印度佛教研究外,还包括与印度地区有关的佛教研究,包括梵文、巴利文语言研究,属一个文化、地域性概念。
关键词 佛教研究 佛学研究 发展综述
下载PDF
龙树的净土念佛思想——以《大智度论》与《十住毘婆沙论》为本的研究
5
作者 黄国清 《普陀学刊》 2016年第1期209-224,共16页
《无量寿经》是初期大乘的重要经典,讲述阿弥陀佛因地的伟大愿行,及其圆满誓愿所建立的严净国土,指导念佛往生的方便成佛法门。署名龙树所造的《大智度论》与《十住毘婆沙论》,均为早期中观学派的论书,幸由鸠摩罗什的汉译而得存世。两... 《无量寿经》是初期大乘的重要经典,讲述阿弥陀佛因地的伟大愿行,及其圆满誓愿所建立的严净国土,指导念佛往生的方便成佛法门。署名龙树所造的《大智度论》与《十住毘婆沙论》,均为早期中观学派的论书,幸由鸠摩罗什的汉译而得存世。两部论书的净土念佛思想甚为合致,坚持菩萨波罗蜜行的理念,要求自度度人而成佛,于自力菩萨行引入念佛法门是为了保全菩萨道的顺利推进。净土经典演示的弘大誓愿成为大乘行者的实践典范,师法诸佛愿行而建构自己的净土愿景,以大愿导引大行,通过自他心灵的净化活动,共同转秽土为净土。两书都不主张求生净土,要求进入生死世间以严土熟生。根据《般舟三昧经》的念佛三昧行法,透过禅观忆念如来相好与无边功德,观见诸佛现前,向其决疑闻法,藉以坚定菩提心志,支撑广大菩萨行道,而圆满功德,成就佛果。念佛三昧的最终成就是体悟空性实相,与中观学派的真理主张不谋而合。《十住毘婆沙论》另有持念佛名的方便易行道,可快速导向菩萨不退转地,但非此论所鼓励的首要念佛方法。龙树的净土念佛思想为侧重往生净土的念佛传统提供拓展修学的义理诠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树 大智度论 十住毘婆沙论 鸠摩罗什 念佛 净土 易行道
下载PDF
《無量壽經》的念佛方法——梵漢對勘的解讀
6
作者 黄國清 《佛教文化研究》 2016年第2期330-347,392,共19页
《無量壽經》(大本《阿彌陀經》)為成立於初期大乘佛教時期的經典,却在漢傳佛教圈大放異彩,發展出以持名念佛為主流方法的净土學派。稱名念佛的盛行,加上漢語'念'字的語義模糊性,中國佛典注家不自覺地以持念佛名解釋《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大本《阿彌陀經》)為成立於初期大乘佛教時期的經典,却在漢傳佛教圈大放異彩,發展出以持名念佛為主流方法的净土學派。稱名念佛的盛行,加上漢語'念'字的語義模糊性,中國佛典注家不自覺地以持念佛名解釋《無量壽經》的念佛法,如此可能隱没經中原本教導的實踐方法。有鑒於此,透過語義疏通來了解其中念佛的文義,是修學此經法門的重要基礎。本文通過梵漢對勘進路來厘清《無量壽經》涉及念佛的文句意義,以便進一步探索其念佛實修方法。此經'念'的對應原語有'manaskara'(作意)與'(samanusmarati)'隨念,令人聯想到佛隨念(Buddhanusmrti)的傳統。由於《無量壽經》本身缺乏對念佛内容的具體説明,參考至其時代為止的念佛傳統的憶念、思維方法,實有助探索此經念佛方法。初期佛教經典是以隨念如來的十號為主,其後發展出憶念佛身相好、種種功德的方法;初期大乘經典《大品般若經》大抵不出如此的隨念内容;《般舟三眛經》的念佛方法先以專念阿彌陀佛導入,以佛身的憶念為主,除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還特别提出憶念佛身的光明徹照。世親《往生論》也提到稱嘆阿彌陀佛的'名號',并能依其'名義'的'光明智相'而修行。足見憶念阿彌陀佛的色身形相,佛身光明為其要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無量壽經 念佛 梵漢對勘 佛隨念 持名念佛
下载PDF
宋代慈云遵式的金光明忏法研究
7
作者 黄国清 《普陀学刊》 2019年第1期207-231,共25页
《金光明经》富含忏悔义理,天台智顗依经制忏,但所遗忏本过简,遵式参对新旧译本,重治与充实忏本,成《金光明忏法补助仪》。《补助仪》说明修治忏本的缘起、忏本的基本结构、特定仪节的辩析、忏法的重要观念及事理观慧的相关著述,增进对... 《金光明经》富含忏悔义理,天台智顗依经制忏,但所遗忏本过简,遵式参对新旧译本,重治与充实忏本,成《金光明忏法补助仪》。《补助仪》说明修治忏本的缘起、忏本的基本结构、特定仪节的辩析、忏法的重要观念及事理观慧的相关著述,增进对整体忏法的理解。忏法十科事仪依天台忏法的既成结构,多方参考经本与其他忏法,仪礼完备,文字明晰,更附加实行方法与观想内容的补助解说,融通此经与天台的礼忏行法。《补助仪》亦关注修习此忏的正当发心,劝勉为通晓经典与利益众生而召请功德天,资福行者,使安心学法。《补助仪》亦重空性观照,可连结到理忏修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顗 遵式 金光明忏法 忏悔 功德天
下载PDF
北宋慈云遵式的施食行法研究
8
作者 黄国清 《普陀学刊》 2017年第1期141-157,共17页
施食行法中国化的历程,北宋天台僧人慈云遵式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撰写施食著述,考辩施食经说,论说思想原理,并发展别于经典所载的施食仪法。遵式参考经说,但重视仪法的简易,以称念三宝与观音名号的神圣力助饿鬼破障;次以诵念陀罗尼咒,作... 施食行法中国化的历程,北宋天台僧人慈云遵式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撰写施食著述,考辩施食经说,论说思想原理,并发展别于经典所载的施食仪法。遵式参考经说,但重视仪法的简易,以称念三宝与观音名号的神圣力助饿鬼破障;次以诵念陀罗尼咒,作为整体仪法神妙力量的主要来源。洒食地上,唱念祝文,祈愿鬼道有情消解饥渴,发菩提心,舍除鬼身,往生净土,进而成佛。最后增补回向文段,将施食功德回向法界,庄严菩提,祈愿共众生圆满布施波罗蜜,速成佛果,施与众生无尽法食。他将施食行法与大乘菩萨道连结,提高为成佛法门。施食仪法将饮食变少为多的理论基础,遵式借助天台圆融教法。陀罗尼之体即三谛圆融的中道实相,其用即是实相真理所现的无穷妙用。天台圆教主张一法即一切法,法法无尽圆融,饮食色法即中道实相,具一切法,通于陀罗尼之体;其用通于陀罗尼之用,圆通无碍,因此一食即于无量食,其间可自在转变。此种结合天台止观的施食行法,依凭慈悲心、禅观力与三宝神圣力,修持者能产生某种特殊力量,减轻鬼道苦痛,自身获利济功德,整个历程不断长养慈悲与智能,不失为立意良善的一种大乘行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云遵式 施食 陀罗尼 天台止观
下载PDF
《大智度论》的菩萨观研究
9
作者 黄国清 《普陀学刊》 2021年第2期24-46,277,共24页
在大乘佛教,菩萨取代声闻行者,成为修行典范人物。声闻乘已有菩萨观念,指释尊成佛前的身份;而大乘行者皆以菩萨自居,效法佛陀自利化他的伟大实践。"菩萨摩诃萨"成为《大智度论》的解释要题。为厘清与对显大乘菩萨思想,论中引... 在大乘佛教,菩萨取代声闻行者,成为修行典范人物。声闻乘已有菩萨观念,指释尊成佛前的身份;而大乘行者皆以菩萨自居,效法佛陀自利化他的伟大实践。"菩萨摩诃萨"成为《大智度论》的解释要题。为厘清与对显大乘菩萨思想,论中引述并批判说一切有部的菩萨学说,或以缺乏经典依据,或依大乘经典所说,一一驳斥其主要观点。如此批判的目的,意在将人导入大乘菩萨理念;而依大乘经说,声闻人应难以接受。《大智度论》有专门部分解释"菩萨"与"摩诃萨"。菩萨志求无上菩提,誓愿坚定不移,以大愿与大悲为支撑,修学六波罗蜜行,自觉并化他,直至圆成佛果。菩萨分退转与不退转(阿鞞跋致),久修六波罗蜜行,入菩萨位,证无生法忍,获得受记,即成不退转菩萨,亦为"摩诃萨"。摩诃萨意谓大勇心有情,菩萨欲成摩诃萨,须将般若波罗蜜作为修行核心,了悟诸法实相,以无执心广修万行,积极济度一切有情,进入无生法忍的体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树 大智度论 菩萨摩诃萨
下载PDF
“批判佛教”思潮的多元向度(专题讨论):“批判佛教”的批判哲学
10
作者 吕凯文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7-50,共4页
吕凯文指出,衿谷宪昭凸显“批判哲学”对抗“场所哲学”的意义,旨在遏止“西欧思想(场所哲学)流入日本”,免使佛教“非佛教化”而不再具有公开的、客观的知识批判以及具有公义的社会实践能力。吴可为提出,松本史朗强调如来藏或本... 吕凯文指出,衿谷宪昭凸显“批判哲学”对抗“场所哲学”的意义,旨在遏止“西欧思想(场所哲学)流入日本”,免使佛教“非佛教化”而不再具有公开的、客观的知识批判以及具有公义的社会实践能力。吴可为提出,松本史朗强调如来藏或本觉思想作为东亚大乘佛教的主流和基础,是一种非批判性的“界论”、一元论的基体主义、彻底的“我论”。其实,如来藏佛教不但不缺乏批判性,甚至可能提供一切佛教中最全面和最深刻的批判力;松本的解读基本上依照西方哲学的框架、角度和方法,隐含着一种理性主义和西方中一心论的视角。刘宇光认为,“批判佛教”首度尝试把当代日本佛教中各种抵抗现代实体论的零碎的异议声音整合为一体,一方面在传统教义的论辩中凸现出代脉络中的新向度,另一方面又能把对现代实体的批判定为教义的必然要求;但是,他们存在着本质主义的倾向、论证与修辞上对各种“本土思想”的排他态度以及在方法论上自相矛盾等诸多问题。周贵华认为,“批判佛教”将佛教精神定为批判性,相当程度上是正确的,但佛教作为在漫长历史中由众多教派形成的复杂思想传统,不可能只有一种单面化的衡量与裁定,所以,“批判佛教”对佛教思想特质的归纳颇为片面;从历史与文献的角度看,其不少论断相当武断;其将日本社会的不平等状况、种族问题以及日本文化的弊端直接归咎于本觉思想,在逻辑上亦不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佛教” 佛教的批判性 场所哲学 如来藏佛教 本觉思想
原文传递
浅论宋代道经中的禁小儿夜啼田字符咒
11
作者 曾金兰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8-83,共6页
宋代所流行的道派如天心派、混元派、雷法派的道经中,对于小儿夜啼疗法记载有一种田字符咒法,由于此法亦收录于官编药方书如《太平圣惠方》与《圣济总录》等,显系当时民间颇为通行的小儿夜啼疗法之一,由于药方书记载并不详备,因此透过... 宋代所流行的道派如天心派、混元派、雷法派的道经中,对于小儿夜啼疗法记载有一种田字符咒法,由于此法亦收录于官编药方书如《太平圣惠方》与《圣济总录》等,显系当时民间颇为通行的小儿夜啼疗法之一,由于药方书记载并不详备,因此透过各派道经的相互补充,或可窥见此一疗法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道经 田字符 夜啼疗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