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层次集对分析的退役铀尾矿库区浅层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被引量:7
1
作者 张艳 刘永 +1 位作者 雷波 房琦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78-783,共6页
退役铀尾矿库区浅层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体系存在不足。根据库区污染物的垂向迁移过程划分3个理想层并逐层进行污染风险分析,整合常用地下水污染风险的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为降低评价系统的不确定性,在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指... 退役铀尾矿库区浅层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体系存在不足。根据库区污染物的垂向迁移过程划分3个理想层并逐层进行污染风险分析,整合常用地下水污染风险的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为降低评价系统的不确定性,在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指标权重的基础上,由指标层确定系统层的综合指数,将该综合指数当作观测值通过直线形测度函数确定系统层未知测度评价矩阵,由此建立了污染风险评价等级与集对分析联系数的对应关系,并进行集对势分析呈现风险态势,构建退役铀尾矿库区浅层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实例验证了构建的退役铀尾矿库区浅层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体系可行,评价结果属于中等污染风险等级,且集对势分析结果表明实际系统的污染风险态势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地下水污染 铀尾矿库 集对分析 未知测度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基于海水提铀的多孔芳香框架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郭帅帅 陈锦路 +3 位作者 金梁程龙 陶醉 陈小丽 彭国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26-1436,共11页
多孔芳香框架材料是一类新兴的有机多孔纳米材料,具有稳定性高、比表面积大、易于修饰改性等特点,可以满足多种吸附材料设计的需求。近几年众多学者将修饰改性后的多孔芳香框架材料应用于海水提铀,发现其具有较大的铀吸附量、优异的铀... 多孔芳香框架材料是一类新兴的有机多孔纳米材料,具有稳定性高、比表面积大、易于修饰改性等特点,可以满足多种吸附材料设计的需求。近几年众多学者将修饰改性后的多孔芳香框架材料应用于海水提铀,发现其具有较大的铀吸附量、优异的铀选择性、良好的可循环性等特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海水提铀的多孔芳香框架材料的研究进展,首先简要介绍了其合成反应与合成技术,然后分类讨论了与铀的相互作用机理,并评估了多种改性多孔芳香框架材料对铀的吸附性能,分析了其对铀的高选择性和高吸附效率的原因。最后,本文针对目前多孔芳香框架材料在海水提铀中的局限性(多孔芳香框架材料的合成、吸附性能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及机理的深层次研究等)为未来设计低成本高性能的多孔芳香框架材料吸附剂提供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芳香框架材料 海水提铀 吸附剂 合成 纳米材料
下载PDF
包气带对铀尾矿库放射性液态流出物阻隔能力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潘宇翔 桂荣 +3 位作者 孟华柯 娄亚龙 张静琪 成海涛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3期30-34,45,共6页
以湖南某铀尾矿库放射性渗滤液为研究对象,将铀酰离子作为特征污染因子,选取其周边有代表性的土层制作两组具有相同含水率的砂柱,研究包气带对铀废液的吸附和阻滞能力及铀酰离子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1)包气带对铀渗滤液具有... 以湖南某铀尾矿库放射性渗滤液为研究对象,将铀酰离子作为特征污染因子,选取其周边有代表性的土层制作两组具有相同含水率的砂柱,研究包气带对铀废液的吸附和阻滞能力及铀酰离子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1)包气带对铀渗滤液具有较强的阻滞和载蓄作用,可有效延缓其污染地下水的时间;2)包气带对废液的蓄纳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可分为稳定吸纳和缓慢发育两个阶段,最大吸纳能力为38.20 kg/m^3;3)铀酰离子随着在砂土中迁移深度的增加,浓度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气带 阻滞 放射性渗滤液 平衡
下载PDF
功能化偶氮杯[4]芳烃羧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铀的吸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柱 刘永 +4 位作者 杨洋 彭国文 肖方竹 何鹏 王成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66-972,共7页
以对叔丁基杯[4]芳烃为原料,用对氨基苯甲酸对其上沿进行修饰,获得了一种新型偶氮杯[4]芳烃羧基衍生物功能化材料5,11,17,23-四(4-羧基苯偶氮基)-25,26,27,28-四羟基杯[4]芳烃(p-TTPTA)。采用FT-IR、~1H NMR、SEM和EDS等方法对其进行结... 以对叔丁基杯[4]芳烃为原料,用对氨基苯甲酸对其上沿进行修饰,获得了一种新型偶氮杯[4]芳烃羧基衍生物功能化材料5,11,17,23-四(4-羧基苯偶氮基)-25,26,27,28-四羟基杯[4]芳烃(p-TTPTA)。采用FT-IR、~1H NMR、SEM和EDS等方法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并探讨了吸附时间、溶液pH值、吸附材料用量、铀初始浓度及环境温度等对p-TTPTA吸附铀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合成的p-TTPTA是一种构象稳定、表面粗糙、比表面积较大、能与铀离子配位的化合物;在溶液pH=5、铀初始浓度为20mg/L、p-TTPTA用量为20mg、吸附时间为8h、温度为30℃条件下,p-TTPTA对铀的吸附效果最佳,吸附率达93%,说明p-TTPTA对铀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基化 p-TTPTA 吸附
下载PDF
纳米矿晶处理含铀废水的效能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于守富 刘永 +4 位作者 吴晓燕 何鹏 张晓文 李密 吕春雪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17,共6页
以凹凸棒土、海泡石、硅藻土等为原料制备了颗粒状的纳米矿晶(NMC)吸附剂,研究了NMC在不同pH值、NMC用量、吸附时间和铀离子(U(Ⅵ))初始质量浓度对U(Ⅵ)的去除效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红外光谱等检测手段解析了NMC吸附U... 以凹凸棒土、海泡石、硅藻土等为原料制备了颗粒状的纳米矿晶(NMC)吸附剂,研究了NMC在不同pH值、NMC用量、吸附时间和铀离子(U(Ⅵ))初始质量浓度对U(Ⅵ)的去除效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红外光谱等检测手段解析了NMC吸附U(Ⅵ)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NMC适用于酸性条件下处理含铀废水。当含铀废水pH值、U(Ⅵ)质量浓度、NMC投加量分别为2.0,20.0 mg/L,30℃,7.0 g/L时,废水中U(Ⅵ)去除效率高达97.4%。NMC吸附U(Ⅵ)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相关系数R^2=0.991。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分析发现,U(Ⅵ)主要吸附在NMC的表面孔内;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配位、络合、离子交换也可能是NMC吸附U(Ⅵ)的机理,参与的主要基团有-OH,C=O,C-N,NH^+,C-H和Si-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土 海泡石 纳米矿晶 U(Ⅵ) 吸附
下载PDF
胺肟修饰MIL-53(Fe)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对铀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方 张康 +2 位作者 朱琦琦 罗佳琦 彭国文 《山东化工》 CAS 2021年第17期14-17,21,共5页
以六水合三氯化铁,2-氨基对苯二甲酸等为原料,通过化学合成法制备出一种新型吸附材料MIL-53 (Fe)胺肟衍生物(MIL-53(Fe)-AO)。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P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同时考... 以六水合三氯化铁,2-氨基对苯二甲酸等为原料,通过化学合成法制备出一种新型吸附材料MIL-53 (Fe)胺肟衍生物(MIL-53(Fe)-AO)。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P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同时考察pH值,铀溶液初始浓度,吸附剂投加量,反应时间与MIL-53(Fe)-AO吸附U(Ⅵ)的关系,并计算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室温25 ℃下,当pH值为5,铀溶液初始浓度为25 mg/L,吸附剂投加量为25 mg,反应1 h后MIL-53(Fe)-AO对铀的吸附率可以达到最大值且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此外,在多种离子共存的条件下,MIL-53(Fe)-AO表现出对U(Ⅵ)较好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53(Fe) 胺肟基 吸附
下载PDF
功能化杯[4]芳烃对称硫醚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对铀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4
7
作者 彭国文 蒲移秋 +4 位作者 肖方竹 余丽梅 王成 刘婕 刘永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22-428,共7页
以1,3-二溴丙烷对对叔丁基杯[4]芳烃的下沿进行修饰,再利用Na_2S·9H_2O合成制备一种新型的吸附材料杯[4]芳烃对称硫醚衍生物,并研究其吸附铀的主要影响因素,即U(Ⅵ)溶液pH值、吸附剂投入量、铀初始浓度及反应时间,分析其吸附过程... 以1,3-二溴丙烷对对叔丁基杯[4]芳烃的下沿进行修饰,再利用Na_2S·9H_2O合成制备一种新型的吸附材料杯[4]芳烃对称硫醚衍生物,并研究其吸附铀的主要影响因素,即U(Ⅵ)溶液pH值、吸附剂投入量、铀初始浓度及反应时间,分析其吸附过程的反应动力学和等温吸附规律。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5℃时,杯[4]芳烃对称硫醚衍生物吸附铀的最佳条件是pH值为4.0,铀初始浓度为20mg/L,杯[4]芳烃对称硫醚衍生物加入量为20mg以及吸附平衡时间为6h。杯[4]芳烃对称硫醚衍生物对铀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相关系数为0.9998;Langmuir、D-R和Freundlich等温线均可较好地拟合吸附过程,说明该吸附体系是一个单层覆盖与多层吸附相结合的模式。红外谱图表明,杯[4]芳烃对称硫醚衍生物吸附一定质量的铀后,在817.82cm^(-1)和810.10 cm^(-1)处出现了铀酰离子的伸缩振动峰,且未发生主要的结构形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烃 功能化修饰 吸附行为
下载PDF
磁性功能改性杯[4]芳烃胺肟衍生物及其对铀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3
8
作者 彭国文 余丽梅 +3 位作者 肖方竹 蒲移秋 谢睿 刘永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83-789,共7页
以氨基化改性磁性纳米Fe_3O_4粒子为载体,将杯[4]芳烃胺肟衍生物进行磁性功能化改性,制备得到立体构象稳定、与UO_2^(2+)空间配位构型匹配的杯[4]芳烃胺肟衍生物磁性功能材料(MFM-AOCA)。并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进行了结构表征。考察... 以氨基化改性磁性纳米Fe_3O_4粒子为载体,将杯[4]芳烃胺肟衍生物进行磁性功能化改性,制备得到立体构象稳定、与UO_2^(2+)空间配位构型匹配的杯[4]芳烃胺肟衍生物磁性功能材料(MFM-AOCA)。并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进行了结构表征。考察了溶液pH值、铀初始浓度、MFM-AOCA用量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杯[4]芳烃胺肟衍生物磁性功能修饰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其吸附铀的最佳条件是pH值为3.5、铀初始浓度为40 mg/L、吸附剂用量为40 mg和吸附时间为3.5 h。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吸附等温模型研究表明,MFM-AOCA对铀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所得到的相关系数大于0.99;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其最大理论吸附量为141.28 mg/g。使用3种不同的解吸剂对MFM-AOCA解吸再生6次后,其对铀的吸附率均在80%以上,说明该MFMAOCA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烃胺肟衍生物 磁性功能化 吸附特性 再生
下载PDF
功能化间羧基苯偶氮基杯[4]芳烃对称硫醚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对U(Ⅵ)的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许玉历 张康 +4 位作者 肖方竹 王成 罗佳琦 刘永 彭国文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30,共8页
采用间氨基苯甲酸为原料,经重氮化-偶联反应对杯[4]芳烃进行上沿改性合成了间羧基苯偶氮基杯[4]芳烃衍生物,再通过取代反应对间羧基苯偶氮基杯[4]芳烃衍生物进行下沿修饰,制备出一种新型材料,即间羧基苯偶氮基杯[4]芳烃对称硫醚衍生物,... 采用间氨基苯甲酸为原料,经重氮化-偶联反应对杯[4]芳烃进行上沿改性合成了间羧基苯偶氮基杯[4]芳烃衍生物,再通过取代反应对间羧基苯偶氮基杯[4]芳烃衍生物进行下沿修饰,制备出一种新型材料,即间羧基苯偶氮基杯[4]芳烃对称硫醚衍生物,并采用FT-IR和~1H-NMR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将该新型材料作为吸附剂用于吸附低浓度含铀水溶液中的铀,考察了溶液pH值、吸附剂用量、铀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吸附体系温度等因素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铀初始浓度为10 mg/L、pH=4、温度为25℃、吸附剂用量为10 mg、吸附平衡时间为4 h时,间羧基苯偶氮基杯[4]芳烃对称硫醚衍生物对U(Ⅵ)的吸附效果最佳;其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说明该吸附体系是以单层吸附为主。综上所述,间羧基苯偶氮基杯[4]芳烃对称硫醚衍生物是一种潜在的铀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杯[4]芳烃 羧基化 吸附
下载PDF
新型功能材料MIL-125-NH-PO的制备及其对铀酰离子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任政 张思秦 +2 位作者 舒炀臻 付锡彪 彭国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406-3418,共13页
采用溶剂热法以二苯基次膦酰氯作为取代基合成了一种新型功能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125-NHPO,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A)和X射线能谱分析(EDS)对材料进行表征,探究不同的初始条件下... 采用溶剂热法以二苯基次膦酰氯作为取代基合成了一种新型功能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125-NHPO,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A)和X射线能谱分析(EDS)对材料进行表征,探究不同的初始条件下MIL-125-NH-PO对铀酰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5、t=300 min、T=298 K、ce=40 mg/L的条件下吸附量最高可达到415.05 mg/g,吸附过程自发放热熵减,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性能较好。且在有多种共存离子的情况下,MIL-125-NH-PO对铀酰离子依旧有良好的选择吸附性,表明MIL-125-NH-PO是一种潜在的铀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FS 铀酰离子 功能化 吸附
下载PDF
过渡金属离子(Fe^(3+),Co^(2+),Ni^(2+))和UO_2^(2+)与不同取代基偕胺肟络合机理的理论研究
11
作者 金路 刘永 +8 位作者 匙芳廷 卢喜瑞 阴金玉 魏贵林 安鹏 张硕 龚籽月 刘德建 文攀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4期101-106,共6页
偕胺肟基对铀酰离子具有很强的络合能力及较高的选择性,目前已成为海水提铀吸附材料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阿姆斯特丹密度泛函(Amsterdam density functional,简称ADF)方法研究了UO_2^(2+)、Fe^(3+)、Ni^(2+)、Co^(2+)与不同取代基(—OH,... 偕胺肟基对铀酰离子具有很强的络合能力及较高的选择性,目前已成为海水提铀吸附材料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阿姆斯特丹密度泛函(Amsterdam density functional,简称ADF)方法研究了UO_2^(2+)、Fe^(3+)、Ni^(2+)、Co^(2+)与不同取代基(—OH,—NH_2,—H,—F,—CF_3)偕胺肟的络合反应.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简称DFT)对这些配位化合物的几何结构进行优化和相关热力学参数的计算与收集.从键能强弱方面分析,不同取代基偕胺肟螯合的基本趋势都是Fe^(3+)最稳定的,而UO_2^(2+)螯合是最不稳定的.从热力学角度分析,表明偕胺肟最容易与UO_2^(2+)和Co^(2+)进行螯合,而取代基为—CF_3的偕胺肟最难与UO_2^(2+)和Co^(2+)进行螯合.在液相环境中不同取代基偕胺肟与UO_2^(2+)和Co^(2+)离子螯合的稳定顺序均为—NH_2>—OH>—H>—F>—CF_3.在η2构型中,偕胺肟比其他取代基偕胺肟更稳定,其中UO2+2与氨基偕胺肟螯合过程中的ΔG(吉布斯自由能变)最低为-646.65 k 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偕胺肟 不同取代基 UO22+ 过渡金属 热力学参数
下载PDF
新型杯[4]芳烃磷酸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U(Ⅵ)的萃取性能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成 彭国文 +6 位作者 肖方竹 余丽梅 蒲移秋 许玉历 张康 许东阳 刘永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59-664,共6页
以氯磷酸二苯酯作为取代基,通过取代反应对杯[4]芳烃下沿进行修饰,合成出一种新型杯[4]芳烃磷酸酯衍生物,并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对其表征。考察pH值、萃取剂浓度、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对杯[4]芳烃磷酸酯衍生物萃取U(Ⅵ)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氯磷酸二苯酯作为取代基,通过取代反应对杯[4]芳烃下沿进行修饰,合成出一种新型杯[4]芳烃磷酸酯衍生物,并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对其表征。考察pH值、萃取剂浓度、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对杯[4]芳烃磷酸酯衍生物萃取U(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铀的初始浓度为5mg/L时,杯[4]芳烃磷酸酯衍生物萃取铀的最佳条件是pH值为4.0,温度为25℃,萃取剂浓度为0.20 g/L,萃取平衡时间为2 h。杯[4]芳烃磷酸酯衍生物对铀的萃取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此外,在有多种共存离子的情况下,杯[4]芳烃磷酸酯衍生物表现出对U(Ⅵ)良好的选择性萃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杯[4]芳烃 磷酸酯 萃取
下载PDF
断层滑移扰动下不同辐射区岩体响应特征
13
作者 兰明 张楚璇 +1 位作者 李向阳 洪昌寿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6期36-42,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应力波辐射区岩体稳定性,引入Haskell有限震源模型,采用修正Yoffe函数计算特定震动矩下断层滑移速度曲线,构建了等效断层滑移型震源,进而利用数值仿真手段,对P波、S波辐射区在断层滑移作用下岩体响应特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不同应力波辐射区岩体稳定性,引入Haskell有限震源模型,采用修正Yoffe函数计算特定震动矩下断层滑移速度曲线,构建了等效断层滑移型震源,进而利用数值仿真手段,对P波、S波辐射区在断层滑移作用下岩体响应特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断层滑移的时间效应对P波、S波辐射区的质点震动强度影响较大。在超过距离震源中心1倍处,质点在S波辐射区的质点峰值速度Vppv(peak particle velocity)值要明显高于P波辐射区的PPV值,但位移量及获得的应变能则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滑移 震源模拟 辐射方式 响应特征
下载PDF
爆破动载作用下含放射性型岩内部损伤演化及表面氡析出率响应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复量 张帅 +4 位作者 刘永 单鹏飞 洪昌寿 雷波 郭锦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2741-2750,共10页
在纵观现有关于岩体累积损伤方面研究现状和总结氡气现有工程应用领域的基础上,尝试将氡气的探测技术应用于岩石损伤力学研究领域,从而对其岩体累积损伤演化过程进行监测。基于上述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表面氡气探测含放射性型岩累积损伤... 在纵观现有关于岩体累积损伤方面研究现状和总结氡气现有工程应用领域的基础上,尝试将氡气的探测技术应用于岩石损伤力学研究领域,从而对其岩体累积损伤演化过程进行监测。基于上述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表面氡气探测含放射性型岩累积损伤试验装置,并整合系统实施试验方案,试验结果表明:氡气探测技术能有效识别受载岩体损伤趋势;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并定义综合损伤程度,并发现岩体爆破累积损伤演化曲线有3个明显的阶段,并呈现"倒S"形状;基于表面氡析出率实测数据,论证了岩体氡析出率与累积损伤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线性关系,进一步验证了采用氡气探测累积损伤的可行性。表明可以通过表面氡气探测技术反映受载含放射性型岩试块累积损伤,最终得出累积损伤特征与氡析出率连续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相关关系,采用氡析出率预测指标K作为损伤程度新定义,为后续多角度精准预报动力灾害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爆破荷载 放射性型岩 损伤演化 氡析出率 预测手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