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0年烧伤治疗初步回顾
1
作者 侯玉洁 刘沂霖 +5 位作者 李利平 郑军 周昌宁 严磊 周艳丹 刘奇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4年第4期279-283,共5页
回顾性总结、分析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83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5205例烧伤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将其按时间顺序分为A组(1983-1990年)、 B组(1991-2000年)、 C组(2001-2013年),统计分析3组烧伤患者的治愈率、好转率、死亡率及... 回顾性总结、分析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83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5205例烧伤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将其按时间顺序分为A组(1983-1990年)、 B组(1991-2000年)、 C组(2001-2013年),统计分析3组烧伤患者的治愈率、好转率、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旨在总结该院30年间烧伤治疗的发展状况,探索新的烧伤救治疗法,以提高治愈率、好转率,降低死亡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治疗 回顾研究 调查分析 医院
下载PDF
严重烧伤病人TNF-α和TNFRⅠ、Ⅱ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利平 丁腊春 +6 位作者 段非交 张建军 万江 王汉群 郑军 刘明寿 谭善彰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01年第3期159-161,共3页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后血 TNF-α、 TNFRⅠ, TNFR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28例严重烧伤病人 ,分为死亡组、生存组、伴吸入性损伤组和并发脓毒症组,在入院立即和感染时期采用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 TNF-α、 TNFR...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后血 TNF-α、 TNFRⅠ, TNFR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28例严重烧伤病人 ,分为死亡组、生存组、伴吸入性损伤组和并发脓毒症组,在入院立即和感染时期采用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 TNF-α、 TNFRⅠ、 TNFRⅡ水平。结果:烧伤急性期 TNFRⅠ水平和 TNFRⅡ水平达到最高值,且与 TBSA、 BI呈正相关,随后 TNFRⅠ、Ⅱ逐渐下降而 TNF-α仍升高,但与 TBSA、 BI无正相关关系。 TNFRⅠ、Ⅱ水平生存组显著低于死亡组、吸入性损伤组与非吸入性损伤组无统计学差异, TNF-α水平、生存组与死亡组、吸入性损伤组与非吸入性损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在烧伤感染期均并发感染或脓毒症 ,TNFRⅠ、Ⅱ峰值水平高于入院时测定水平,且与 TBSA、 BI呈正相关,死亡组明显高于生存组,并发脓毒症组 TNFRⅠ水平明显高于未并发脓毒症组。 TNF-α峰值水平与 TBSA、 BI呈正相关,死亡组 TNF-α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 TNF-α与 TNFRⅠ、 TNFRⅠ、Ⅱ呈正相关、 TNFRⅠ与 TNFRⅡ呈正相关。结论: TNFRⅠ、 TNFRⅡ水平在烧伤急性期和感染期均升高,烧伤病情越重水平越高,能反映烧伤严重程度和转归, TNF-α的测定对烧伤并发感染及其严重程度、预后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细胞因子 感染 死亡率
下载PDF
手及腕部高压电烧伤后早期带蒂皮瓣修复 被引量:4
3
作者 郑军 李利平 黄晓元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年第1期35-36,共2页
目的 探讨手、腕部高压电烧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附一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1 999年 1月~ 2 0 0 2年 1月 32例手、腕部电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手、腕部电烧伤创面经早期采用局部皮瓣与邻位或远位带... 目的 探讨手、腕部高压电烧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附一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1 999年 1月~ 2 0 0 2年 1月 32例手、腕部电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手、腕部电烧伤创面经早期采用局部皮瓣与邻位或远位带蒂皮瓣转移修复 ,均获痊愈。受伤部位外形恢复良好 ,关节活动度及肌力完全或基本正常。结论 手及腕部电烧伤早期皮瓣转移覆盖修复 ,疗效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烧伤 腕部 皮瓣 修复
下载PDF
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换药过程的护理
4
作者 李霞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1年第1期97-98,共2页
关键词 烧伤 休克期 换药 护理
下载PDF
CPAP在重度烧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应用及护理
5
作者 陈红芳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年第2期291-293,共3页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模式机械通气治疗烧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观察15例烧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采用CPAP模式机械通气前后呼吸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采用CPAP模式机械通气后1小时、24小时及48小时患者血气分析中SaO2...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模式机械通气治疗烧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观察15例烧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采用CPAP模式机械通气前后呼吸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采用CPAP模式机械通气后1小时、24小时及48小时患者血气分析中SaO2和PaO2较通气前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13例病人均顺利撤机。结论采用CPAP模式机械通气,符合呼吸生理过程,使病人能更舒适,并能减少人机对抗,同时能明显改善呼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CPAP模式
下载PDF
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陶克奇 李利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76-1380,共5页
目的探索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随微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为表皮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Wistar大鼠42只,于背部制作1.5cm×1.5cm自体全层皮肤原位移植模型。按取材时间点随机分成7组(G1~G7组),每组6... 目的探索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随微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为表皮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Wistar大鼠42只,于背部制作1.5cm×1.5cm自体全层皮肤原位移植模型。按取材时间点随机分成7组(G1~G7组),每组6只,分别为术后第1、3、5、7、14、21和30天;各组术前取材作对照。在各时间点大体观察移植皮片情况;于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切取皮片组织标本,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及整合素β1和基因物质p63阳性细胞变化。结果术后第3天,G5、G6组各有1只动物移植皮片周围感染,其他各组移植皮片均成活良好。G1~G4组细胞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细胞逐渐增多,G5~G7组上皮化程度越来越高,纤维细胞含量越来越少。各组整合素β1阳性细胞率低于基因物质p63,但随观察时间延长变化规律相似。阳性细胞在移植皮片中的排列结构紊乱,分布到表皮各层,从G6组开始逐渐集中于表皮的基底层和毛囊隆突部,但在表皮的其他各层仍然有阳性细胞。G1组阳性细胞率开始逐渐减少,G2组达到最低,然后逐渐增加,G1~G3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4组接近术前(P>0.05);G6组达到最高峰后逐渐降低,G5~G7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皮干细胞在自体全层皮片移植成活过程中,数量逐渐减少后增加,至超过正常,后又逐渐减少;在分布上开始紊乱,几乎分布表皮各层,后又趋向正常规律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皮肤移植 整合素Β1 基因物质p63 大鼠
下载PDF
股前外侧游离穿支皮瓣修复头面部和四肢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1
7
作者 李利平 P.C.Neligan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0-342,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头面部和四肢肿瘤切除术后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2004年4月~2006年4月,收治头面部及四肢肿瘤切除术后造成的软组织缺损,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共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26~72岁。头面部肿瘤9例... 目的探讨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头面部和四肢肿瘤切除术后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2004年4月~2006年4月,收治头面部及四肢肿瘤切除术后造成的软组织缺损,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共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26~72岁。头面部肿瘤9例,其中头顶部基底细胞癌1例,面部鳞状细胞癌4例(包括肿瘤复发1例),腮腺癌4例;软组织缺损范围8cm×6cm^20cm×13cm,病程6~24个月。四肢肉瘤7例,其中上肢2例,下肢4例,小腿复发1例;软组织缺损范围10cm×7cm^21cm×12cm,病程2~18个月。结果16例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约2.5cm宽范围缺血坏死;14例创口期愈合;2例创口期愈合,其中1例经切除坏死组织,直接缝合后期愈合,另1例创口有3cm裂口,经换药后期愈合。术后随访1~18个月,肿瘤无复发,供受区外观良好,平整,无明显瘢痕及功能影响;受区修复效果满意。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效果好,对供区损伤小,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头面和四肢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软组织肿瘤 修复
下载PDF
股前外侧游离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头面四肢肿瘤切除术后的软组织缺损(英文)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利平 Peter C.Neligan 姚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5期5027-5031,共5页
背景:传统股前外侧皮瓣移植的临床应用已非常广泛,新一代带穿支游离皮瓣移植在国内尚处于初始阶段。目的:观察头面部和四肢肿瘤切除术后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方法及其修复效果。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象... 背景:传统股前外侧皮瓣移植的临床应用已非常广泛,新一代带穿支游离皮瓣移植在国内尚处于初始阶段。目的:观察头面部和四肢肿瘤切除术后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方法及其修复效果。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象:选择2004-04/2006-04在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及多伦多大学多伦多总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16例需要皮瓣移植的患者,所有患者软组织缺损不能直接缝合导致肌腱、血管、神经、骨质外露。男13例,女3例,年龄26~72岁。因头面肿瘤切除后造成软组织缺损、骨质外露修复9例,平均50岁;因四肢肿瘤切除术后造成软组织缺损、骨质外露修复7例,平均为39岁,所有患者均对手术项目知情同意。方法:患者均采取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医生分两组同时或先后进行手术。肿瘤切除由头颈外科或骨外科医生承担,肿瘤切除后由整形外科医生承担修复任务,整形外科医生先确定受区血管床,并游离,准备好受区血管。其中有2例游离出神经断端做神经修复。根据创口情形切取穿支皮瓣:于髂前上棘及髌骨前外上缘连线作为皮瓣的纵轴线,确定中点,并在中点区域设计所需要的皮瓣。皮瓣最大面积达28cm×15cm,在皮瓣范围内用超声多普勒仪确定主要穿支浅出点(即超声回音最强点)一二个。沿设计线切开皮肤皮下,在放大镜下逐步切开分离皮下组织与深筋膜。遇到主要穿支后,确保一二支主要穿支不受损伤;并沿着穿支血管追踪分离深筋膜、肌肉或肌间隔,及至所需要的血管蒂的长度和所需要的血管管径的大小。必要时保留股前外侧皮神经,本组修复皮神经两例。供瓣区创面直接闭合,放负压引流。在显微镜下用9-0尼龙线吻合血管,用10-0尼龙线吻合神经,间断缝合皮瓣与受区创缘,同时放负压引流于瓣下。头部创口缝线术后9~11d拆除,四肢创口的缝线术后12~15d拆除,供瓣区缝线术后15d以后拆除,引流管在术后3d拔除。观察所有患者术后愈合情况(Ⅰ期愈合:术后伤口按期愈合;Ⅱ期愈合:术后伤口未按期愈合),同时观察皮瓣是否坏死、伤口是否裂开等。主要观察指标:所有患者皮瓣移植后成活情况、皮瓣供区和受区的外形及功能。结果:纳入需要皮瓣移植的患者1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15例患者移植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大部分成活,皮瓣远端小部分坏死。伤口Ⅰ期愈合14例,Ⅱ期愈合2例(1例皮瓣远端约2.5cm宽的皮瓣缺血坏死,清除坏死组织后直接缝合愈合,另1例面部上端与皮远瓣区伤口有约3cm长裂开,经换药、再缝合处理后愈合)。所有患者伤口愈合后外形满意,均未见明显疤痕,下肢负重、行走不受影响。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对供区损伤小,对受区修复效果好,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头面和四肢肿瘤清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 穿支皮瓣 修复 软组织肿瘤缺损 皮瓣移植
下载PDF
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的变化规律(英文) 被引量:1
9
作者 陶克奇 李利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4847-4851,共5页
背景:表皮干细胞的研究有相当的成绩,但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数量及在皮肤各层中的分布动态变化规律尚需探讨。目的:观察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随其所处微环境的改变及其变化规律。设计:对比观察的前瞻性动物实... 背景:表皮干细胞的研究有相当的成绩,但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数量及在皮肤各层中的分布动态变化规律尚需探讨。目的:观察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随其所处微环境的改变及其变化规律。设计:对比观察的前瞻性动物实验。单位: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材料:选用南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Wistar大鼠42只,2~3月龄,清洁级,雌雄不拘,体质量200~250g。饲养1周后按观察时间随机分为7组,术后24h组,3d组,5d组,7d组,14d组,21d组和30 d组,每组6只。抗体:一抗:兔抗鼠整合素β1多克隆抗体(武汉博士德生物公司)小鼠抗大鼠p63单克隆抗体(santa cruz公司);二抗:山羊抗兔IgG(北京中杉生物公司),山羊抗小鼠IgG(北京中杉生物公司);S-P免疫组化试剂盒和DAB显色试剂盒(北京中杉生物公司)。方法:实验于2006-05在南华大学动物实验室完成。①所有大鼠背部制作(1.5x1.5)cm2面积的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模型,在不同时间点观察移植皮片的颜色改变,移植皮片下是否有积血、积液,皮片是否与创面粘合。②每只大鼠手术时切取少许皮片立即放入100g/L中性甲醛中固定并标记为空白对照组。③术后24h组,3d组,5d组,7d组,14d组动物分别在相应时间拆开移植皮片固定包,在各创面中央切取皮肤组织固定并标记;术后21d组和30d组术后14d拆包,继续喂养至术后21d和30d在移植皮片中央切取皮肤组织。④制作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切片。主要观察指标:①切片中炎症细胞的数量、上皮化程度、纤维细胞的含量。②整合素β1和基因物质p63阳性细胞率。结果:纳入Wistar大鼠4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创面大体观察:术后一二天颜色苍白、水肿;术后3d皮片颜色未见有明显的好转,但皮片与创面贴附较紧密;术后7d皮片颜色明显好转,表皮颜色接近正常,皮片与创面粘连紧密,创面有部分毛根长出;术后14d皮片创周已经和创面完全愈合;术后30d皮片颜色较正常稍微深,毛发生长同正常皮肤。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切片观察结果:前4组见皮片内细胞水肿,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术后5d发现皮片部分角质细胞坏死脱落。③阳性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规律:整合素β1和基因物质P63阳性细胞在术前主要分布于表皮的基底层和毛囊隆突部,从术后24h阳性细胞开始在表皮的各层出现,且数量逐渐增多,术后14和21d在表皮的各层均见到较多的阳性细胞,术后30d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表皮的基底层,但在其它各层仍然有少量的阳性细胞出现。免疫组化切片中基因物质P63的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同时限点β1整合素的阳性细胞数,从术后24h开始减少,到术后3d达到最低点,然后逐渐增加,到术后7d阳性细胞的比例达到或接近术前,继续增加。术后21d时阳性细胞比例达到最高点,然后又逐渐减低,术后30d时阳性细胞比例仍高于术前。结论:①表皮干细胞在自体全层皮片移植成活过程中先减少,然后逐渐增加至超过正常皮肤。②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在皮肤中的排列紊乱,几乎在表皮各层均能见到表皮干细胞;而后又逐渐集中于表皮的基底层和毛囊隆突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皮肤移植 Β1整合素 基因物质p63 动物实验
下载PDF
应用多个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修复头皮瘢痕(附5例报告)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腊春 郑军 +1 位作者 张建军 徐文胜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年第4期609-609,611,共2页
目的探讨头皮瘢痕造成发区缺损的有效修复方法及优于传统手术或植发等方法。方法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同时应用多个扩张器,将头皮瘢痕附近正常头皮进行扩张,扩张结束后,采用严密设计的手术切口,切除头皮疤痕利用扩张后的发区头皮修... 目的探讨头皮瘢痕造成发区缺损的有效修复方法及优于传统手术或植发等方法。方法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同时应用多个扩张器,将头皮瘢痕附近正常头皮进行扩张,扩张结束后,采用严密设计的手术切口,切除头皮疤痕利用扩张后的发区头皮修复创面。结果经随访5月~1年,治疗5例外观达到满意的效果。结论该手术方法简便,损伤少,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瘢痕 扩张器 发区缺损
下载PDF
保留瘢痕边缘法治疗瘢痕疙瘩11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段非交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1年第2期186-186,188,共2页
关键词 保留瘢痕边缘法 治疗 瘢痕疙瘩
下载PDF
应用臀上动脉穿支岛状皮瓣修复骶尾部难治性压疮创面 被引量:6
12
作者 徐志军 李利平 郑军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臀上动脉穿支岛状皮瓣移位修复骶尾部难治性压疮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收治骶尾部压疮患者16例,均采用臀上动脉穿支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创面最小6.2 cm×4.0 cm,最大12.0 cm×14.0 cm。结果16例臀上动脉穿支岛状... 目的探讨应用臀上动脉穿支岛状皮瓣移位修复骶尾部难治性压疮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收治骶尾部压疮患者16例,均采用臀上动脉穿支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创面最小6.2 cm×4.0 cm,最大12.0 cm×14.0 cm。结果16例臀上动脉穿支岛状皮瓣全部成活,皮瓣不显臃肿,无凹陷、感染、坏死,臀部外观均良好。结论臀上动脉穿支密集,血供丰富,解剖标志固定,变异少,营养皮肤及皮下组织范围大,故臀上动脉穿支岛状皮瓣治疗骶部难治性压疮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臀上动脉穿支岛状皮瓣 压疮 创面愈合
下载PDF
成功救治小儿特大面积热油烫伤1例
13
作者 严友才 李利平 郑军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年第3期428-429,共2页
关键词 特大面积 烫伤 小儿 救治 临床资料 胸腹部
下载PDF
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P物质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严磊 李利平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454-455,共2页
目的探讨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植皮片内P物质(SP)的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建立SD大鼠自体全层皮肤移植动物模型,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正常皮肤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皮片内SP的含量。结果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SP含量显示:从植皮术后第1... 目的探讨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植皮片内P物质(SP)的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建立SD大鼠自体全层皮肤移植动物模型,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正常皮肤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皮片内SP的含量。结果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SP含量显示:从植皮术后第1天开始,植皮片内SP含量开始下降,到术后第3天降至术后一个月内最低值,然后SP含量呈缓慢增加,直到术后第30天时,植皮片内SP仍低于术前正常全层皮肤内水平。结论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植皮片内SP含量的变化规律体现了植皮片内感觉神经纤维损伤-修复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皮肤移植 放射免疫分析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